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55258
只有才华还不够。品格和道德、对于你身处世界的看法以及教育基础,你都必须具备与发展。
——乌塔·哈根
***
从《演员的诞生》到《表演者言》,从自带流量的小鲜肉、小鲜花到踏实表演的老戏骨,从抠像表演到教科书式演技,全民对演员和表演越来越关注,对表演艺术的尊重和敬畏也重新被强调了起来。在当下的演艺生态中,这部书显得尤为可贵。
全书的重要价值,在于教授演员摆正对待表演的态度,建立演员的生活方式;其次,提供了表演上的宏观方法,比如感官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具体的分析角色和私下排练的方法。
◎ 李安、赖声川、田沁鑫、史航联袂推荐
◎ 胡因梦演员时代的翻译处女作
◎ 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课老师倾囊相授
◎ 高圆圆、姚晨、钟汉良、林更新、蔡康永在读的表演书
◎ 破除“天生是演员 ”的神话,让拥有表演梦的人找到表演的观念和方法
本书被纽约H·B工作室的学员奉为《圣经》,是有志献身戏剧工作、对表演心存虔诚的表演爱好者和演员们的实用手册。作者以一个甲子的表演与教学经验,告诉您即使没有较好的容貌与天赋,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演员,她从点滴的生活细节入手,教您如何培养演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格,训练肢体、声音、语言,分析角色,对角色及其处境建立信念,*终融入角色,靠自己释放角色之生机,进而与观众建立无间的交流。以还原演员应有的生活状态,还表演应有的艺术尊严。
推荐序………………………………………………………………………………………………1
译者序………………………………………………………………………………………………3
致 谢………………………………………………………………………………………………3
部分 演 员
章 基本概念…………………………………………………………………………………8
第二章 正 身……………………………………………………………………………………16
第三章 替 换……………………………………………………………………………………25
第四章 情绪记忆…………………………………………………………………………………33
第五章 感官记忆…………………………………………………………………………………37
第六章 五种感官…………………………………………………………………………………42
第七章 思 考……………………………………………………………………………………45
第八章 走动和说话………………………………………………………………………………47
第九章 即兴排演…………………………………………………………………………………50
第十章 真 相……………………………………………………………………………………51
第二部分 目标训练
第十一章 基本的目标训练………………………………………………………………………62
第十二章 三种登场方式…………………………………………………………………………65
第十三章 直接性…………………………………………………………………………………70
第十四章 第四面墙………………………………………………………………………………73
第十五章 赋 予…………………………………………………………………………………78
第十六章 自言自语………………………………………………………………………………83
第十七章 户 外…………………………………………………………………………………87
第十八章 多重的支配力量………………………………………………………………………91
第十九章 历 史…………………………………………………………………………………95
第二十章 剧中人的行动…………………………………………………………………………99
第三部分 剧本与角色
第二十一章 初次接触一出戏…………………………………………………………………105
第二十二章 剧中人物…………………………………………………………………………109
第二十三章 情 况………………………………………………………………………………114
第二十四章 关 系………………………………………………………………………………120
第二十五章 目 标………………………………………………………………………………127
第二十六章 障 碍………………………………………………………………………………131
第二十七章 行 动………………………………………………………………………………134
第二十八章 排 练………………………………………………………………………………140
第二十九章 实际问题…………………………………………………………………………147
第三十章 沟 通…………………………………………………………………………………155
第三十一章 风 格………………………………………………………………………………158
结 语……………………………………………………………………………………………162
出版后记…………………………………………………………………………………………163
译者序
每过十年,我都会经历一次想脱离现状的挣扎。一九七三年我次离开生长的地方,到纽约体验了一年自由的滋味,次年回到台湾以后,便正式开始所谓的表演事业。一九八三年《海滩的一天》拍摄完成,十年的挫折感才得到些许释放,我开始察觉台湾新电影已经萌芽,态势相当清楚地显示,旧有的、未上轨道的戏剧观念和拍摄手法,以及欠缺诚意的态度和产品,势必遭到残酷的淘汰,工作人员和演员都难逃此劫。
当我静下来正视这个问题时,我知道再度离家的时候又到了。不久,在某次“新闻局”的晚宴里,我遇到了主演《六月六日断肠时》(D-Daythe Sixth of June,1956)的英籍女演员达娜•温特(Dana Wynter),这位知性又颇有风度气质的女士,相当吸引我的注意力。现在回想起来,我必须感谢那顿丰盛而又漫长的晚餐,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她交换意见与心得。当她知道我对现状强烈不满(对于台湾的整个戏剧环境,尤其是对自己),很想进一步磨炼演技时,她提出了H•B 工作室(Herbert Berghof Studio)。在她的观念和认知里,这所教演技的小型学校,是融合“由里向外”和“由外向里”两种主流方法的地方。她认为传统的具象主义表演方式(类似京剧、文明戏的演法),似乎只有英国演员有办法将其表现得传神又真实;在过去十年里流行的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的“方法演技”,则由于过分沉溺于挖掘演员(学生)内心的秘密,而使得教室变成了心理分析中心,因此也已经面临末路。
她建议我先阅读H•B 工作室的副校长乌塔•哈根(Uta Hagen)女士所著的《尊重表演艺术》(Respect for Acting,下文简称《尊》)再做决定。几个星期之后,我接到达娜从爱尔兰寄来的《尊》书,她的诚意和关怀令我至今感到温暖。我对于达娜的品位和选择有种直觉的信任,看完《尊》书的前言,我确知这份直觉是正确的,而从头至尾读完它时,便暗自下定决心要将此书译给国内的演艺伙伴和有志成为演员的人们阅读。
乌塔•哈根是一位杰出的舞台演员,曾经在多部电影中演出。她是德裔美国人,有着东欧民族的理性基因,却又是个反抗现状、充满理想的自由主义殉道者。她近乎科学的逻辑分析,对于我这种迷信直觉又大而化之的人,实在是一种痛苦的压力,但是对我这类演员和凡事“马马虎虎”的台湾演艺界之不足来说,她殉道式的理想,不用说,当然是令我认同的主要情感因素。等我整装再度前往纽约,在H•B 工作室选课,深入接触美国的演艺同好时,才知道《尊》真的被他们视为《圣经》。
H•B工作室确实努力尝试做到《尊》书的理想,虽然有些非常好的老师,在道德行为上还不能达到此书的标准,譬如指导我的威廉•赫基先生,被我曾拜访过的哥伦比亚戏剧系主任喻为“天才”演员和老师,他简单有力的比喻和评语时常令我入迷,他对表演的观念则使我重新肯定了过去的一些想法,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好在春季班还未结束,他已经戒酒了)。学生们旁听每位老师的课之后可以自由选择,通常语言训练、研读剧本、发声练习、肢体动作、默剧、表演技巧等等是主修课程,透过这些课程和每周五分钟自行准备的短剧,逐渐培养信心和艺能。
美国几乎已经没有人“顶着脑袋就去演戏”了,但是这种风气并非早就有的,让我译出另一本讨论演技的书中片段[《演员们谈演技》(Actors on Acting)],来说明整个演变的大致情况: “我们有许多演员,但是没有表演艺术”,莱辛(Lessing)曾经在《汉堡演技学派》(Hamburg Dramaturgy)一书中形容他所处时代的剧场状况。至于我们这个时代,则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演员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我们开始朝表演艺术的方向努力。”这本书出版的二十年后(此书是一九四九年发行的。——译者注),显著的变化是以貌取胜的演员逐渐走下坡,传统表演事业的整个结构开始衰微,包括那些曾经享有盛名的制片家、编剧和舞台设计师们。代替旧有明星制度的,是一群在工作室、剧团、戏剧学校、学校剧团里互相切磋的演员们,他们背弃了百老汇、西端剧场和大道上的剧院,自行组成一个个的团体。独特的人才,通常不会被这种剧场所用(即使比较传统的英国、法国、原东德、苏俄的剧团也是以团体面貌出现,不再特别凸显某位艺术巨匠的重要性,他们以不辞辛苦的狂热精神,去发掘表演过程中的一切)。现代剧场逐渐成为这些演员的共同创作,他们的发音、表演、节奏、勇敢的面对和典范,时常为编剧提供了基本架构。指导他们的是的明星(如果有的话),亦即居首要地位的导演,也是老师和上师,这些演员承担了我们这个时代剧场界的“再发现”工作。
我本来想用上述这段文字为国内戏剧界制造一个借口,因为戏剧事业比较发达的先进国家,也不过是在近几十年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又何况是一切都未上轨道的台湾呢!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这个借口似乎快要派不上用场了,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许多小型剧团和工作室逐渐茁壮,舞台剧屡次掀起高潮,受到青年朋友甚至中老年人的肯定,舞台演员也大量被传播力更广的电影和电视雇用,新锐导演更公开表示,他们比较喜欢任用具有舞台训练的演员。有些人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安,但这是值得欣慰的事,因为陈腐的具象主义演法,势必会遭到无情的淘汰,演戏终有一天会像乌塔•哈根在结语中所说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开始察觉,演戏就像严苛的创作艺术一样,需要细致与敏锐的技巧。”
人们之所以会将“卖淫、自大、虚荣、无情、伪善、逢迎拍马”等不道德的罪名加诸演员身上,传播媒体之所以会制造“床戏”、“脱戏”、 “脱星”等等令人发噱的、缺乏概念的外行名词,影评家们之所以没有用更丰富的文字讨论演技,部分原因就是演员没有将演戏视为一种严苛的创作艺术,因此在我们还没有尊重自己的工作之前,如何要求别人尊重我们,也尊重我们的行业呢?更公平一点地说,整个大环境从来没有要求也不培育这样的想法。如果详加描述我从影十四年来的怪现象,有许多事件都够格上“世界搜奇”这样的电视节目。如果把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她曾经宣称能够在一个角色上分析出一百一十种的演法)放在台湾的演艺圈,我相信她也只能有“一号表情”了(而且是哀伤的)。主要的是,过去十几年中流行的“三厅电影”、武侠片、神鬼片和社会写实片等等,在市场减少、成本紧缩、题材受限的压力下,必须以速成方式完成产品的制作,一切在省时、省力、省钱的原则下火速进行。(电视当然就更不必说了!)事前作业通常只用几星期的时间(国外是几年),演员拿到剧本后只有几天做准备,有时竟然到开拍那天才拿到剧本,甚至没有剧本。我个人的经验里,有一部戏当晚决定用我当女主角,第二天早上八点就开拍,但服装、道具、剧本全无踪影,必须等到九点钟店铺开门后,才能买到当天要拍的晨跑镜头所需的运动服。(我当时会接这部戏,充分显示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不够尊重。)
所幸这种怪现象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曾经和赖声川导演讨论过下面这个问题。在藏密修行方法中,有所谓“观想”的法门,但只有上品上生者,才能将极其复杂的曼陀罗(绘着佛菩萨的“佛画”)想象得历历如绘。同理,也只有极具根器的演员,才能全凭直观力,在舞台上展现真实的人性与生命。一般的演员好还是像老实念佛的修行者,从严格律己、持戒、精进、专注、奉献与谦虚中去了悟人类行为和发展自己的技艺。艺术的表现“永远”是近乎宗教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曾说过:“爱你心中的艺术,而非艺术中的你!”傲慢或自恋的演员,绝不可能和其他的演出伙伴诚恳地沟通,但真正能使观众神入的,一向是演员心灵之间的真实交会。我起初踏入这个圈子时,流行的一句行话就是“如何抢戏”,现在说这种话的演员已经从舞台和银幕上消失了。
乌塔•哈根除了要求演员做到上述道德标准之外,从第二章到后的第三十一章,完全是在探讨表演技巧。如同我曾经形容过的,她近乎科学的逻辑分析是那么精准、周密和不厌其烦,我有限的耐性曾好几次遭到考验。她的分析完全是依据真实的生活体验、多年的表演经验、人类心理和生理的奥秘,所进行的深入探索。我知道许多人读完后一定会产生和我读此书一样的感觉:表演真的需要如此痛苦的孕育过程吗?我想即使是书中的一小部分,都能使我们受益无穷,重要的是她正确的观念,很值得拿来随时提醒自己。
“年轻演员应该具备或寻求历史、文学、英语语法(会外国语言则更佳)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绘画、舞蹈等等)的文化熏陶,好还能加上戏剧史和戏剧潮流的知识。”这是乌塔•哈根对于演员的期许,也是国外真正优秀的演员***的条件。因此,我非常诚恳地请求我们的传播媒体,在国内的演员朝着更高标准求上进时,请不要怀疑我们的诚意,也不要打击我们的信心,请给我们的鼓励,如果你们也想见到更美好的远景!
这本书的翻译过程可以称得上“出奇”缓慢,因为我不断地被影视工作和毫无译书经验所打断,但无论如何我要求自己要忠于原著。我译此书的本意是要为我所深深了解与同情的演艺伙伴们,以及对这个艺术形式充满幻想的后进做点事,没想到这个“无住法施”的行为中,的受益人却是我自己,整个过程就像是安坐水月道场,在其中我清楚地反观了自己的缺点与长处,也作了透彻的自剖,至于将来此书到底能不能帮得上忙,就算是一场梦中法事吧!
乌塔•哈根的这本《尊重表演艺术》是表演方法丛书中非常经典的一部——简要实用。对潜台词的掌握与动机的分析,有非常精到的解说。虽然我认为所谓“方法”就是要学来“忘记”的,但这本书的方法我自学生时代到现在都常常在用。胡因梦小姐在台湾对“表演方法论”还接触不多的年代里,就决定翻译此书,真是独具慧眼。
——李安
《尊重表演艺术》是表演学的经典作品,学习表演***之书。胡因梦的翻译多年来是繁体文读者的标准版本,现在要出简体版,很高兴这本书能够以正确而深刻的观念带领任何有兴趣的人进入表演艺术的正轨。
——赖声川
《尊重表演艺术》一书,胡小姐译得细腻情真。如果按照书中练习去做,应该可以避免虚假的表演倾向,你会由此热爱上表演艺术;我觉得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教授演员如何摆正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书名所说,而且提供了方法; 本书提供了演技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使演员们的理想可以变成落在地上的现实,使演员变成行动者。
——田沁鑫
表演理论书,也分好几种:有的陪你到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有的陪你走进剧场来到后台,而这一本,可能始终在台上陪着你。
——史航
美国的演员中,几乎没有人没受过哈根女士的影响。
——美国著名演员 弗里茨•韦弗
乌塔•哈根女士的《尊重表演艺术》一书看似很薄,却向年轻的演员们分享了极其丰富的表演技巧。
—— 《洛杉矶时报》
这本迷人而详尽的表演书是哈根女士的表演信条,几十年来,她将自己日积月累的人生智慧花在了与艺术的亲密交流上,本书既是作者及其学生对自身严苛要求的宣言,又是表演方法的完结解释。
——《出版人周刊》
本书是有志于学表演者的教科书,对职业演员也十分有益。任何一个对戏剧感兴趣的人都应该享受幕后的乐趣。
——国王影像
哈根女士从演出经验、表演技巧、个性和职业观中提炼出生动而权威的精华,它们丰富了全书的标题和内容,其超群卓越的想象力是其教义的精粹所在。其中第二部分的“目标训练”则是鼓励学生在上台前准备一场戏的宝贵财富。
——《图书馆杂志》
部分 演员
我们对于演戏这门艺术,都有热烈的信仰和见解。我自己的信仰和见解近才具体化,所以还很新鲜。我的大半生都是在剧场中度过的,因此明了艺术的学习永无止境,而成长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
我过去曾接受过这样的想法:“你是一个天生的演员”;“演员在台上演出时并不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表演是直觉的,是没办法教的”。有一段日子,当我还相信这种说法时,就像其他有同样想法的人一样,我对表演并不尊重。有许多人,包括一些职业演员在内,一方面相信上述的说法,却又十分羡慕那些具有声音和肢体训练的演员,不过他们仍旧认为,只有从实际的表演经验里才能进一步训练自己。我发现这种说法和教小孩游泳所用的“自生自灭法”很类似。但小孩真的可能会溺水,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演员一上台就能展现才华。一位有才华的年轻琴师,如果只擅长即兴和死记音调的演奏法,也可能在夜总会和电视上造成短暂的轰动,但是他心里一定很清楚,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手指可就不听使唤了。一个没有经过声乐训练的“流行歌曲”演唱者,同样会造成轰动,但是要他唱巴赫的圣歌,嗓子很可能会扯裂。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舞者不可能演出《吉赛尔》,因为他会伤到肌腱。这些人可能同时糟蹋了那些协奏曲、圣歌和《吉赛尔》,即便有一天准备好了,他们还是会记得先前所犯的错误。但是一名年轻的演员若是有机会演出《哈姆雷特》,他一定不假思索就冲了进去。他必须明白,他没有准备好以前,这么做不但毁了自己,也毀了他所饰演的角色。
人们对于演戏要比其他表演艺术更缺乏尊重,理由是每个门外汉都认为自己是够格的剧评家。从来没有一个外行观众会讨论小提琴家拉弓和拨弦的技巧,或是画家调色和运笔的技术,也没有人担心小提琴家肌肉太紧张会制造“杀鸡”的噪音,但是他们却都乐意为演员开药方。演员的经纪人和“阿姨”们总是在剧终后顺便到后台造访一番,然后提出一大堆建议:“我认为你哭得不够。”“我认为你的‘茶花女’胭脂应该涂浓一点。”“你不认为应该多喘一会儿气吗?”而演员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同时接受了演戏不需要技巧或艺术的可恶观念。
确实有些天才演员在这个“自生自灭”的世界里站住了脚,但他们毕竟是天才。他们凭着直觉找到了工作上的方法,这个方法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加以说明。虽然我们并不全是天赋异禀,但仍旧可以发展更高层次的表演,而不再沿袭旧有的“误打误撞”的习惯。
自从我看了洛蕾特•泰勒(Laurette Taylor)所演的《出航》(OutwardBound)中的侏儒太太,她就成了我的典范。她的演出似乎在向分析挑战。我不断观摩她所扮演的侏儒太太,以及后来在《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中的阿曼达,但是每一次我都觉得毫无所获,因为她完全自发的表演深深吸引了我,连我自己的客观性都被排除了。多年以后,我读了她的女儿玛格丽特•柯尔特尼(Marguerite Courtney)所写的传记《洛蕾特》,才发现在上个世纪末(二十世纪),她的母亲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表演方法,她所采用的角色分析方法,与我逐渐深信的法则非常类似。洛蕾特•泰勒总是从设想她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背景开始着手。她设法让自己认同那个背景,直到她深信自己就是处于某个特定状况、有着特定关系的那个人为止。她一直不停地努力,直到她自己所形容的 “能够当家做主”为止。她在排练时试着发掘角色的处境,像老鹰一样审视其他演员的演出,让角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展,也考虑自己的角色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她反抗剧场旧有的陋习和仿效作用。经过这一切之后,她仍然坚持自己没有用任何技巧和方法。
我听说伦特(Lunts)夫妇排斥“方法”演技,但是与他们合作之后, 我发现他们比“ 方法” 演员还要方法。契诃夫(Anton Chekhov)的《海鸥》(The Sea Gull)后一幕中,妮娜和康斯坦丁之间有场重头戏,而其他家人当时正在邻室吃晚餐。伦特先生和芳婷小姐(也是伦特太太)不厌其烦地在台下演练这场晚餐的戏,试着改进对白,考虑到底应该吃些什么菜,并搜寻这餐饭的时间内可能产生的行为。正式演出时,伦特夫妇下戏回到了后台,仍旧坐在一张准备好的餐桌旁吃着饭、聊着天。再度上戏时,他们好像真的刚刚用过餐似的。没有一个观众注意到这点,但是两位演员确实捕捉到用餐时杯盘触碰的声响,在台下的无声对白,将其精彩地复制于台上,因而也得到了角色存有的连贯性。
保罗•穆尼(Paul Muni)也否定发展一个角色需要用“方法”。但他有时会到那个角色可能住过或诞生的地方,待上一个星期。慕尼先生历经的探索过程和努力是那么深切和发自内心,有时竟然令人不忍目睹。
我们也许忘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遍访了当时秀的演员,他观察他们,询问他们如何着手工作,然后从这些结论里建立了自己的箴言。(他并非凭空发明了它们!)
我从伟大的德国演员艾尔伯特• 贝瑟曼(Albert Basserman) 那儿,得到了我生平明的训诫。我和他曾经同台演出易卜生(Henrik Ibsen)的《建筑大师》(The Master Builder),我饰演的是希尔达一角。他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他对于索尼斯这个角色的概念是那么新颖,而他的表演技巧也比我所见过合作过的任何演员都要“现代”。这个角色他虽然已经演了四十年,但是面对新的演员组合,他仍然认真地感受着一切。他从旁观察我们、聆听我们、适应我们,同时只用他一小部分的精力来参与排演。等到次正式彩排时,他才开始全力演出。他的道白和动作有种令人震撼的真实感,我当时完全被他震慑住了。我不断地等他结束他的台词,好“轮到”我开口,结果这番对话不是被我捅了一个大娄子,就是被我过于急切地打断。我当时预期的是那一贯的“现在轮到你,然后才轮到我”。幕戏结束后,我到他的化妆室向他说明: “贝瑟曼先生,实在非常抱歉,我老是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你的台词!”他以惊讶的眼神看着我,然后说道:“我永远没有结束!而你也永远不该结束。”
除了我曾观察过与合作过的大师们,对我的成长具有影响力的人和事还有许多。在我父母的家乡里,创造的本能和意见的表达,一向被视为有价值而又高尚的东西,因为除了才华之外,其中还融合了责任感。
我所受到的教诲告诉我,专注于工作本身就是一件乐事,我的父母便是如此度过了一生,而成了我的榜样。他们同时启示我,对于工作的热爱并不需要仰赖外在的成就。
我感激伊娃•列•高丽安(Eva Le Gellienne)首先对我的才能产生信心,使我登上了职业剧场的舞台,更感激她对剧场的支持和所受到的尊崇,以及帮助我相信剧场应该为国民的精神生活贡献己力。我也感激伦特夫妇赋予了我剧场要求的严格纪律,直到今日仍然深植于我的心髓。
我从业余演员到职业演员的转变过程是很奇特的。“业余”这个字的本义是某人为了爱好而从事某项工作,现在它却和一知半解的外行人、未成熟的表演者、为了嗜好而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同义。
当我很年轻以及还算年轻的时候,我都是为了爱好而演戏,所得到的报酬只是附带的收获,充其量不过意味着我因爱好自己的工作而受到重视。毫无疑问,我当时还是个未成熟的演员,我的力量完全来自对“假装”的不可动摇信念。我让自己相信所要扮演的角色和剧情交待下角色所处的情境。
不可避免地,从业余演员到职业演员的学习和转化过程里,我失去了一些热爱,却借着某些“职业高手”的方法和态度,找到了自己的途径。我学到一些我现在所称的“把戏”,而且蛮引以为傲。我知道我让《海鸥》里的妮娜在后退场时,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告辞时的动机和原因,而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那么台下自然会有哭声和沉思;可是当我快要走到门口时,如果将头往后勇敢地仰起,一定会得到如雷的掌声。我的表演就在为我带来掌声的“把戏”里成了定局。我可以写下数页的例子,说明如何能获得“干净利落”的进场技巧,如何制造出台下的眼泪和笑声,如何创造诗意等等与外在效果有关的东西。于是我开始不再热爱演戏。在剧场工作变成收款和搜集剧评的例行公事。我对于“假装”不再感兴趣,我对自
己扮演的角色和角色存在的世界也不再具有信心。
一九四七年,我在赫罗•克劳曼(Harold Clurman)执导的一出戏中演出,他为我的职业舞台剧生涯开启了新的境界。他清除了我的“把戏”,他不要求演员排练时念对白、做动作、站地位。起初我的内心起了强烈挣扎,因为多年来我已经习惯借着特定的外来指导,为我的角色制造“面具”,在整个表演过程里一直躲在这张面具之后。克劳曼先生拒绝接受这张“面具”,他要求我完全融入角色,当我开始适应这个新奇的方法时,我对演戏的热爱又重新被唤醒。在任何时候他都不准许我用预先想好的模式演出,他使我确信模式自然会在工作中形成。
演出这部戏的期间里,我发现我跟观众产生了新的关系,它是那么亲密和没有距离,我实在感谢赫罗•克劳曼摧毀了那面长久以来使我和观众隔离的墙。
赫伯特•伯格夫(Herbert Berghof)则促使我更深一层地探讨我从赫罗那里学到的心得,他煞费苦心地帮助我发展及运用这些心得,协助我发现真正的表演技巧,以及如何透过“我”来展现角色的生命。
美国的剧场为有志献身戏剧工作、自视为艺术家的演员们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困扰一开始产生于寻找经纪人、制作人以及向导演探路的例行公事;然后是必须经过可怕的试听和试镜程序以及早期排练时尝试着自我肯定的痛苦;接着是首次排演到城外的试演会到纽约市首演夜,从自身、演出伙伴和编剧身上领受到的妥协感;面对能否被观众和剧评人接受的考验,以及必须揣测到底是周六演出完毕就失业了,还是能继续演出多年,或者从此关门大吉。这种种事情一度令我对百老汇剧场感到幻灭,同时也对我自己的演出、导演、编剧、剧场管理、自己选择的这门行业的每一方面都感到灰心,唯有一个地方给了我某种程度的成就感,那就是H•B 工作室,在那里我是老师,同时也向别人学习。
我很幸运能找到这个地方,在此我可以将挣扎中得到的成长付诸实践,将我在表演中寻到的奇迹般的真相加以应用。H•B 工作室是我的丈夫赫伯特•伯格夫所创办的,我们两个人都在这里任教,我们和学生以及其他演出伙伴一同表演,我们在这里导戏,同时排练一些商业剧团无法承担或不愿培育的戏。
在你开始阅读这本书以前,我要做一个不是谦虚而是真实的声明。我不是一位权威的行为科学家,也不是语义学家,更不是学者、哲学家或精神科医师,而且坦白地说,我很畏惧那些挖掘演员私生活(不属于舞台上或教室里的)的教表演的老师。我只从生活和演练过程里,去经历人类的问题和表演技巧的问题,然后将心得教给我的学生。
我相信我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们在H•B 工作室的努力。我祈祷借着耐心和远见,一个流的剧团能够从我们的工作室里孕育出来,这个剧团将由流的导演引领,当然好还有流的年轻剧作家。
如果有一天这个愿望实现了,那么其成员必定能一起成长,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并且能形成相同类型的表现方式,如此这个剧团的围墙才能坚不可破,然后才能对美国的剧场真的有所贡献。但是,如果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它仍然是值得努力的目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