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450341
托尔斯泰晚年心血结晶、求道之作
365个智慧主题,托翁亲自精心汇编自己及孔子、佛陀、尼采等大哲语录
信仰、欲望、爱、幸福……一日一善念,一日一修行,陪你走过人生四季
台湾经典译本首次全文引进,毛姆万字《托尔斯泰传》代序
诺奖得主托马斯·曼评价《一日一善》“一字一珠玑,一句一真谛”
本书荣获2014年“腾讯·商报华文好书”
《一日一善:托尔斯泰陪你走过人生四季》是托尔斯泰人生后十五年的心血结晶、求道之作。本书将365天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章节,托翁按春夏秋冬四季365个智慧主题,亲自精心汇编自己及孔子、佛陀、尼采等大哲语录,融汇数千年思想大家的真知灼见,成就了这本“一日一善念,一日一修行”的人生读本。
编纂《一日一善》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托尔斯泰在生命的后一刻仍系怀于该书的校稿工作。这位被誉为关怀世上无数苦难大众的良知,用他这本求道巨著,为自己也为人类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使命的真理。只要读者用心阅读《一日一善》,践行一日一修行,就能从书中得到启示和鼓舞,积聚正能量,收获宁静与幸福。
一日一善春
一 月
1日 读书观
2日 人不能无信仰
3日 人生的目的
4日 世界的和谐
5日 言语的过失
……
二 月
1日 精神与物质
2日 谈死亡
3日 行 善
4日 谈理性
5日 谈思想
……
三 月
1日 谈死亡
2日 神的意志
3日 善行与报酬
4日 暴饮暴食之过
5日 人生的意义就在此世
……
一日一善夏
四 月
1日 知识的领域
2日 道德的生活
3日 死并非不幸
4日 人生是喜悦的
5日 人不能不劳动
……
五 月
1日 崇高的法则
2日 真 理
3日 使命与幸福
4日 思想的力量
5日 教育与宗教
……
六 月
1日 对死亡的思索
2日 男人与女人的使命
3日 相信生命的永恒性
4日 虚伪的信仰
5日 谈外在世界
……
一日一善秋
七 月
1日 人心是具备神性的
2日 对艺术的评价
3日 自由的人
4日 谈处罚
5日 恶存在于自己的行为中
……
八 月
1日 自 由
2日 死不是破灭
3日 善恶的报应
4日 自我否定
5日 虚伪而有害的思想
……
九 月
1日 烟 酒
2日 褊狭与宽容
3日 神不是知性所能了解
4日 努力是目的不是手段
5日 处罚与宽恕
……
一日一善冬
十 月
1日 圣人不怕无知
2日 道德上的教诲
3日 富贵不能给人满足
4日 自己的缺点
5日 勿责备邻人
……
十一月
1日 谈谦虚
2日 名声与行为
3日 人为的法则
4日 不要与别人争论
5日 思想在于认清真理
……
十二月
1日 女性的使命
2日 勿杀生
3日 颓废的现代艺术
4日 神灵在每个人心中
5日 理性的特征
……
原序
这里所搜集的思想,是我从许多经典或思想性的文章中挑选出来的,如末尾所附出处。
但其中有我认为无需附出处的,也有作者不详的,另外还有我自己所写的。
除此之外我都附上作者的名字或书名。当然有些话我转记到这里的时候已不复记得其出处,这是我引以为憾的。
许多语句我并不是从原文翻译过来,而是从另一种语言的译文转译的,因此这些作者的话已未能充分保持原貌。另外有一些话则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原貌,也就是说,在长期思考的过程,我常一边挑选一边做思想的分类,为求得印象的明确与统一,我曾经将某些话或命题删除,或在极少的情况下曾经将某些话改写过。
关于不正确的翻译,以及有些话虽取自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籍却未附加出处,尚请读者诸君原谅。我所翻译的部分,非常希望读者能有机会读到原文或更正确的翻译。但重要的是,我编纂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在语言上对原著做完全忠实的翻译,我只是想借作者们伟大丰富的思想,把读者内在的美好的思想和情感从每日的阅读中唤醒。
我祈求读者诸君每日因阅读本书,而体验到我编纂过程所体验到的,以及后来每次重读之际仍然体验到的高贵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
于耶斯那波里雅那
译者序
书使我幻想灵活,使我的希望驾越时空。
狄更斯
托尔斯泰(Lev Nikolaevich Tolstoy,1828~1910)因其在小说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之星。不仅如此,他同时也是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但如他自己所期许的,他更是我们的好友和兄弟。
事实上要界定托尔斯泰是相当困难的,在八十二年的生涯,他至少曾扮演如下的角色:浪子、赌徒、军人、教师、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改革者、文明批判者、宗教领导者、人道主义者……这么多繁复错综的面目曾经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一八二八年,托尔斯泰出生在耶斯那波里雅那一个有名望的伯爵家。被俄罗斯森林所围绕的耶斯那波里雅那庄园,和托尔斯泰的一生有密切的关系,他曾表示,没有耶斯那波里雅那,他便无法想象整个俄国以及自己对她的态度,也无法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由于他的声望,这座庄园也曾经吸引众多仰慕者去探寻他的意见。但后他却抛弃此地,踏上流浪之途,而死在西伯利亚大草原区一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幼年时双亲便相继去世,后来由亲戚抚养长大。一八四七年对大学教育感到失望而退学,回到家乡本想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但他的理想主义终归失败。于是迁往莫斯科度过一段放荡不羁的生活。不久追随长兄赴高加索,一边从事军务一边写作,接着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一八五二年,匿名发表处女作《童年时代》,从这本书以及他早年的日记都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很早便养成内省的习惯。此外,《偷袭》《少年时代》等书亦是这段时间的作品。一八五五年辞去军职前往彼得堡,与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等人成为知己,这时他是一个才二十七岁的青年作家。
一八五七年出国视察西欧文明,却失望而归。重返故乡后完成《青年时代》《婚姻生活的幸福》等作品,另一方面他再度痛感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而在领地内开办学校,亲自教学,并发行一份名字就叫《耶斯那波里雅那》的杂志。一八六〇年曾为考察西欧教育制度而再度出国。
托尔斯泰三十四岁的时候,与宫廷侍医的女儿──十八岁的苏妃雅结婚,从此数年间全心投注于文学创作,一八六九年完成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四年后执笔第二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八七七年写成。然而这段时间他对公共事务并非完全漠不关心,他不但曾致力于有关儿童教育的写作,也曾为救济萨马拉饥荒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但也就在这段期间,托尔斯泰的信仰开始步入危机,而且越来越严重。他常为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无常而痛苦不安,当他发现科学、哲学和艺术都无法给他答案之后,便转而走向宗教。
此后五六年间除了完成《教理神学批判》《忏悔录》《教会与国家》等宗教论著,并有《傻子伊凡》等民间故事问世。这段时期经由他的内省和探索,思想上有如下重大的转变:极力反对当时堕落的基督教,企图恢复以四海皆兄弟为怀抱的原始基督教,主张返回自然,过勤劳、素食、不沾烟酒的简朴生活,提倡不抵抗主义与自我完成,想借爱来求得全世界的福祉。一八八五年则因否定私有财产权而开始与夫人发生冲突。
一八八二年,托尔斯泰有过考察莫斯科贫民窟的经验,并开始认真思考社会制度的不当,思想上的苦闷于是从宗教和伦理的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就是这种危机的自白。托尔斯泰生命晚期虽为种种问题所困扰,但仍然有好几部给人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产生:例如《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复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八九八年出版的《艺术论》,这是他经过长期思考的成果,其中虽有独断的观点,但对艺术的根本问题却有一番彻底的检讨。
后十几年的岁月,托尔斯泰除了又撰写《哈吉慕拉》《赛尔格神父》等长篇,和《舞会后》等短篇,以及许多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之外,并写了多篇重要的论文:如《宗教与道德》《现代的奴隶制度》《三个问题》《苏俄革命的意义》等,而《一日一善》和《人生论》可以说是他晚年两本求道的巨著。
托尔斯泰放弃财产与著作权的行为,对家庭生活构成严重影响,因为夫妻间观念不同,彼此纷争不断,他们的婚姻终至无可挽回的地步,这造成了托尔斯泰后离家的近因。此外像索菲亚对随侍丈夫身边的门徒琪尔特可夫的嫉妒与憎恨所引起的家庭纷扰,和托尔斯泰想把自己的观念付诸行动的渴望,或精神上仍期待另一种追寻,可能都是促成他离家的原因。托尔斯泰曾几度出走未成,但终于在一九一〇年十月底的一个深夜,给妻子留下诀别书,在女儿亚历山德拉和家庭医师的陪伴下踏出家园。
可叹的是经过数日旅途上的徘徊和奔波,疲惫的老人便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十一月七日死在站长的小屋里。托尔斯泰生前已是全球瞩目的传奇人物,他的死更激发了世人无穷的联想。尽管有人慨叹他的去世使得人类的精神生活顿时失去支柱,但不容忽视的是,他的人道思想仍然不断带给后世许多也抱持这种思想的人启示,或引起共鸣。
以上是译者对托尔斯泰生平的概述,这或许有助读者对本书所具意义和价值的了解。
正如前面提过的,本书是托尔斯泰求道的巨著,也可以说,他是在自己的思想中注入古往今来许多圣哲的思想之火,并经过长期用心的整理统一,才使之成为照耀人类走向至善之道的火炬。
托尔斯泰本人非常珍视此书,他甚至在生命的后一日,还在小火车站病床上为此书的校稿操心、系怀。编纂此书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乃借此为自己也为人类阐释有关人生的意义和使命的真理,并期待真理能切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实现。至于阻挠真理实现的种种阻碍,他亦从不回避,他不但正视它们,而且试图克服它们、超越它们,因此书中处处表现人心灵的挣扎和苦斗后的升华。
在尘世生活中有过种种强烈感觉和欲望,却又求道心切的托尔斯泰,可以说是一位饱经灵肉争战的斗士,也因为他逐渐成为关怀世上无数苦难大众的良知,在他生命的后三十年更是极力反战、反暴力、反虚伪、渴望返璞归真,虽然他常如一盏明灯照耀人心,但他宁可大家把他当作一个平凡的、可亲的、与我们一样充满缺点却力求改过向善的兄弟,本书就是证言!只要读者用心灵去阅读本书,将可以从每日的章节得到启示和鼓舞!
中文本是译者根据八佳利雄的《人生读本》和原久一郎的《一日一善》两种日文版本转译而来。因为根据的不是原文,译成中文后,有些可能已失去原貌,但如托尔斯泰在原序表明的:“编纂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在语言上对原著做完全忠实的翻译,而是想借作者们伟大丰富的思想,把读者内在的美好的思想和情感从每日的阅读中唤醒”,译者所以将此书译成中文,目的也在此,因此如跟原著有出入的地方,亦如托尔斯泰所祈求的,请读者见谅!
书中所引基督教圣经的经文,系根据香港浸信会出版部印行的《新旧约全书》中译本。至于孔子、老子的话,译成中文后都尽量附上原文,未附原文的,有些实在是因为几经辗转选译,不易还原了,但若由于译者疏忽而遗漏的,则请读者原谅!
后非常感谢张清吉先生的提供日译本,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给译者的许多鼓励!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梁祥美于台北
一月一日
读书观
知识贵在质不在量,我们宁可知道少量精选过的好东西,也不要知道一大堆半吊子的东西。
经过选择编辑而成的小小文库,其实是一个多么丰富的宝库,借此我们可以跟数千年间所有文明国家中贤明贵的人交往,文库提供了那些人的研究成果与智慧结晶!那些人本身也许是从不露面,难以接近的;也许是独来独往,不愿受干扰的;也许在社会条件上与生活习惯上跟我们相去甚远。可是甚至对他们要好的亲友都未曾表白过的思想,却在此为不同世纪的,不相识的我们明明白白写出来。书籍让我们此生在心灵方面蒙受重重恩典。
爱默生
我们非当反刍动物不可;并不是把种种读物装到脑子里就好;假如我们不反刍所有的好东西,读物就不可能给我们力量和养分。
洛克
切忌因大量阅读许多不同作者写的各种各样的书籍而让头脑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假如想获得某种有助于自己的东西,那就只有靠真正有才华有内涵的人所写的书来滋养头脑了。徒然过量或杂乱阅读是有损头脑的。所以好只看大家公认的好书。如果有时起了念头,想暂时读读其它种类的书,也总得再回到原来的阅读天地,绝不可留连忘返。
塞尼卡
勿错失阅读好书的机会!
梭罗
只有当自己思想的泉源干涸的时候读书才是必要的,而这种思想的干涸现象,即使绝顶聪明的人亦屡屡发生。但也有因为读书而使自己尚未成形的思想瓦解的,这是对精神的一项罪过。
叔本华
文学上反复出现与实际人生同样的事。
在实际人生方面,无论你走向何处,都会碰到无可救药的庸俗大众。他们正像夏天的苍蝇,遍布各处,污染所有的东西。同样地,世界上也有很多劣书。有文学上的莠草占尽地盘妨碍好种子的生长。这些书从大众那儿盗取了他们本该用在重要事情和神圣问题上面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
劣书不仅无益,而且是有害的。如洪水般泛滥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不是只为了从无知的大众口袋榨取剩余的金钱而发行的吗?因此,作者、出版家、印刷厂便合力绞尽脑汁来增加书的销售量。
还有一批卑鄙无耻的文人表现的是更有毒害的,更不逊的,更昧着良心的欺诈行为;他们的文章是东抄西抄凑成的。这些骗子简直在玩弄读者,他们利用的是读书者的低级趣味,把读者的兴趣都搞邪了,要产生真正的教化作用更是完全谈不上的。
对抗这种灾害的办法是改正滥读的恶习。换言之,过于大众化的轰动一时的书不读也罢。以更浅显的话来说,凡是发行年就是其存在的后一年之出版物都应该受到唾弃。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一群傻瓜而写作的作者通常是拥有许多读者的。但无疑的,人应该要求自己在短暂的生涯里只与历代各国的流人才、或出类拔萃的天才艺术家、或生命发出光芒的圣人成为知己。只有这些人的作品才具有教化的力量。
一般说来,劣书容易叫人一口气读完,但劣书是使头脑迟钝的毒素。
庸俗大众却冥顽不知阅读历代传下来的好书,而只看现代文学的东西。今日的无聊文人其实只在反复的狭隘观念中绕圈子,他们全部也不过在重复一件事,因此我们的时代便难以爬出自己造成的泥淖。
叔本华
※
肉体上的毒物与精神上的毒物是不同的;肉体上的毒物大部分有令人不快的味道,但是报章杂志或劣书中所含的毒素却往往是迷人的,愈是迷人的愈是邪恶。
一月二日
人不能无信仰
愚蠢的迷信之一是科学家认为人生可以没有信仰。
无论任何时代的人总希望知道有关自己在世界上生存的由来与后目的,或至少希望获得某种说明。而宗教就是在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是在将引导众人的共同大法则教给他们,也在将根源相同、人生问题相同、终极目的相同的人类如兄弟般密切结合在一起。
马志尼
真正的宗教指的是我们内在与环绕着我们的无限境遇所形成的一种关系,也就是让我们的生活与无限境遇相结合,并因而引导人类行为的一种关系。
一切宗教的本质都在于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活着”,“包围着我的无穷世界与我之间关系如何”。无论任何宗教,从崇高的到愚蠢的,在其底层无一不是在为人与世界或“人的原因”间建立关系。
虽然信仰的外层常常含有政治上的利己行动,严重妨碍人类的进步。但真正的宗教对人类却具有崇高的教育作用,形成文化的伟大力量。宗教的本质是一种带有“永恒性”与“神性”的、随时随地充实人心的东西——只要人心有所感动。从我们的逻辑推论上也显示所有伟大宗教的基础都是一样的,人类的生活从创始时代到现在的根本教义是一样的。
一切信仰的深处涌现的都是同一种永恒的启示;是同样的水流贯穿所有的宗教以传达神的讯息。
无论古代波斯袄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或回教徒,都可以有他们自己的偶像,但那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象征,我们必须了解的是所有宗教的本质乃是对邻人的爱,这个本质是基督、保罗、琐罗亚斯德(Zoroaster)、佛陀、佛兰西斯、苏格拉底、穆罕默德等人所共同要求的。
海弗格尔
构成宗教的是神的命令(法则)——即人类共守的义务——而非关于神的启示之特殊研究内容(因为这样的话就要称为神学了)。
康德
※
没有信仰的人类生活与兽类生活无异。
一月三日
人生的目的
实行神的意志,完成神的事业,我们的生命才能获得滋润。我们各自都带有一份神要我们去完成的事业。虽然我们无法知道神的整个大事业之奥秘,但我们不能不知道自己该参与的那份工作。
并非所有喊着“神啊,神啊”的人都能进天国。完成天父的意志才得以进天国。
圣经
如果没有让火熊熊燃烧的力量,至少也不要让它黯淡下来。
知道健全理性法则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实行它的人。
(原文该是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金言
人生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我们被赐与的短暂生涯里,是否完成了派遣我们到世上来的神所要求我们做的事?
我们这样做了没有呢?
犹太法典
我好苦,我渴望求助于神。然而,是应该我服侍神而非神服侍我。只要停下来片刻想想这件事,你的痛苦就会逐渐消失。
天地之间并非如隔深渊。因此如果我们轻视神所创造并赐给我们的地上之家,认为它永远只是为邪恶、私心与暴力所支配之地,那真是对神的严重冒渎。大地并不是赎罪的地方,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必须为把握真理与正义而奋勉以赴——这其实是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理想。
马志尼
我们总期待有一天将成为天使,或相信过去我们曾经一度是软体动物,但我们好撇开这些想法,重要的是确确实实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罗斯金
※
如果我们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个人的幸福,人生将是多么无意义,多么叫人难以忍受!相反的,只要我们认识人的传统、理性和心声,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清人生是为了完成上天给我们的任务,那么人生将是一种永恒的喜悦——不是状态而是进行的过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