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26071丛书名: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采用了文图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来阐释图片,以丰富的图片来注解文字。那一帧帧名人的生活存照,那一张张旧时的珍贵老照片,正蕴藏着用再多文字也难以描述的内涵。如果光有图片而无文字,这就成了“无声电影”,正是通过这些简洁的文字来帮助解读图片,更能诱发读者去想象,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人物有一种立体感,使人物更真实、更生动,更丰满。有句话说得好:图片是文字的眼睛,文字是图片的心声。本“书系”正达到了这种效果,文字因图片而真实,图片因文字而生动,两者互为映照,相得益彰。
在写作上,作者也摆脱了按人物成长为序的一般传记式写法的藩篱。借“聚焦”的形式,抓住人物生命中*精彩、*关键的镜头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内容需要,穿插传主的有关言论和他人的评述,使人物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读《丁聪——画卷就这样展开》,作者以诗的意境先写他与丁聪在深秋的一个雨天,到丁聪八、九岁时住过的老房子——上海老弄堂而引起的回忆为镜头,以电影蒙太奇回溯的形式,把我们带入到丁聪老的人生世界中去。读着文字,看着图片,仿佛他们从书中走了出来,走入到你、我中间。我发现读这套书感觉不错,既可提高人们的素养和生活质量,又比较轻松且有兴趣。
时代在飞跃。穿越历史的长河,当我们回望世纪的家园,发现此“书系”中人物:黄永玉、梁思成、邓拓、老舍、巴金、杨宪益、王世襄、丁聪等均为20世纪知识分子中的出色代表人物,均为时代文化的精英,“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总序》)本书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加强对现实的深思,以及对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时代知识精英的关照。纵观这些时代产儿一生的思想、生活和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归结点:他们均世事坎坷,一路风险,历经磨难,但他们却微笑面对,以一个智者的积极态势和一颗平常心来迎接这些人生的苦难和艰蹇,在炼狱中化解痛苦,以一种艺术的快活方式适意生活,幽默达观地挥洒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从中使我们顿悟出生命的真谛,吸收到一股新鲜的空气,保持吾生一份安然和洒脱。特别是在我们阅读那些珍藏几十年的珍贵“老照片”时,正像看到一朵朵怦然跳动的生命火花。这些“老照片”是他们的生命中*生动、*精彩的部分,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使我们在读懂这些人物所表达出的生命意义时会产生出特殊效果,会给人以深邃的时代追思、历史的反思,生存的启思,给人留下非常真实生动的深刻印象,从中清晰地看到了这些时代文化名人那种非常注重气节、品行、学风、立身、做人的多姿多彩的魂灵和身影。也使我们更深层、更真实地窥视到他们那些于人、于学、于家、于国忠心耿耿、一腔热血的内心世界。
读这套“书系”,定会给你以大启迪、大感悟、大智慧、大裨益。
相关推荐: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作者以诗的意境先写他与丁聪在深秋的一个雨天,到丁聪八、九岁时住过的老房子——上海老弄堂而引起的回忆为镜头,以电影蒙太奇回溯的形式,把我们带入到丁聪老的人生世界中去。读着文字,看着图片,仿佛他们从书中走了出来,走入到你、我中间。我发现读这套书感觉不错,既可提高人们的素养和生活质量,又比较轻松且有兴趣。
早就从书中、从与丁聪的聊天中知道了上海丁家当年的热闹。每次谈到父亲的沙龙,他都显得格外激动。所以,那天当我和他一起走进这幢不起眼的老房子时,我的想象也就丰富起来。想到七十年前上海艺术界那些风云人物就是在这里嬉笑怒骂,在这里自由交流,并不太宽敞的客厅和庭院,也似乎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中学期间丁聪便开始向报刊投漫画稿,1935年毕业后和朋友一起编电影画报等赚稿费,帮父亲养家。次年,他走进了《良友》编辑部,成了人才荟萃的美术界中的新锐。这一年,他十九岁
丁聪无疑是上海文化的产儿。
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无疑是多元化的社会与文化的景象。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大都市里,伟大与渺小、艰难与安适、激烈与平和,都以各自的方式存在着。战争、革命、商业、时尚等,不同的主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对那些热爱艺术、从事艺术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适合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天地。
这是一个仿佛特地为年轻人提供的时代。无论革命,无论文学,无论艺术,年轻人如鱼得水地开始自己的创业。在那个时代,所谓年龄根本不是社会是否承认、事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激情、才华、闯劲,才是每一个试图开创人生的年轻人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活跃在上海艺术界的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和年龄一样,所谓学历对那些试图走进艺术殿堂的人来说也显得不那么紧要。重要的在于你是否拥有才华,是否有能力在实践中一展身手。除了极少数科班出身的人之外,活跃于三十年代上海的艺术家,从音乐家到演员、到画家,几乎都是靠实践中的自我摸索而得到发展的。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张乐平、黄苗子、华君武……丁聪熟悉的前辈或同辈艺术家,都是走着这样的道路。
说到自己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形成,丁聪总是会一再提到在上海旧书店阅读那些欧美时尚杂志、电影画报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些杂志,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影片,使年轻的丁聪思路活跃起来,眼界开阔起来。他回忆说:
我在上海时常常看外国画报,学人家的。但不是照抄。没钱买,就到城隍庙,到河南路、汉口路一带有个弄堂里有卖旧书的。在四川路桥下面有个外国书店,卖过期杂志。把上面刊头撕掉就算旧杂志。在那里我看到了高级杂志,像美国的《Vanity Fair》杂志,摄影、绘画,都是高级的。在《Vanity Fair》上发表过作品的墨西哥漫画家柯代罗比亚斯来上海访问时,张光宇、邵洵美都招待过他。张光宇很喜欢这本图文并茂的杂志。这些杂志原价卖一元二毛大洋一本,旧的也就二三毛。我买这些杂志,剪贴了好几本。
电影画报更多。我的东西是从这些杂志上偷来的。编文艺杂志也学会了图文并茂。像后来的《清明》、《人世间》等,封面、插图我都自己画。我无所师,就是东偷西偷。你找不到我的出处,我自己消化了。看电影把镜头角度记得很牢。像我后来画阿Q,构图就受电影的影响。张光宇学美国、德国电影的构图。他画的京剧脸谱,我们都喜欢,我也受他的影响很大。我也画脸谱。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他都看。他很聪明,彻头彻尾的艺术家。他不断追求形式美,有新的就感兴趣,接受快,中国古代的东西他也学。
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的漫画家就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勾勒出上海这个大都市经济的、文化的、市井的诸般形态。他们性情各不相同,风格也各有差异,但相同的是艺术上的无拘无束,是对上海市民文化的亲近与敏感。这些画家成了
这样的艺术家,有自己评判是非的标准。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以手中的笔投入到全民族的抗日浪潮之中。他们不热中于政治活动,但对生活中的不公正、罪恶,有着严肃的批判精神。更多的时候,他们是社会万象的笔录者,大到国家事件小到市民习俗,都在他们笔下一一形象地勾画出来。也许可以这么说,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因为有了这样一批艺术家的创造,革命主题之外又增加了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主题,历史的呈现从而更加具体、丰富。艺术本身,由于不同心态不同志趣的艺术家参与了其中,形成了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便有了充分发展的可能。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