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63800
六大焦虑认知,让你轻松化解内心的焦虑
●焦虑突围,帮你克服行动力不足的魔咒
焦虑,说明未来的生活超出了我们的控制 —— 我们想改变它,想达到更好的状态,却茫然无措。本书将告诉你如何通过规划,逐步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终突破现有的人生困境。
●焦虑突围,轻松消除你的生活无力感
焦虑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想让自己过得更好。有了希望,有了憧憬,所以会焦虑。我们渴望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
●焦虑突围,拯救迷茫、倦怠、不想工作的你
毁掉你的不是平庸,而是看不清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曾感觉自己“很平凡”而深感焦虑。总是什么都不做 ,对未来充满的担忧, 整个人被无力感侵蚀。焦虑突围帮你看清未来,找到自己的职业之路。
●六种焦虑认知,从本质上校准你的行为
为何有着相似的生活,却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六种焦虑认知策底颠覆你的人生观,帮你重新塑造优秀的行为模式。轻松化解内心的焦虑,轻松过好这一生。
●让你成为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
在这个时代,焦虑不是病。每个正常人都有点焦虑,没有焦虑才不正常。有焦虑气质的人,都是能“看到更好可能”」,而且“觉得自己能做好”的人。
推荐您购买文通天下其他畅销书:
在生活和工作中,焦虑时我们本能地什么都不做,内心对未来充满担忧,直到被无力感完全侵蚀。
其实,焦虑不是病。不要试图去缓解、对抗、超越。它只是在提醒我们,未来的生活超出了我们的控制 我们需要去改变。
焦虑突围
让你快速消除工作倦怠、拖延症和无力感,提升行动力,
快节奏生活的时代,
面对存在:你与别人有着相似的生活,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面对成长,你渴望得到关注,却无论怎样都无法摆脱平庸;
面对选择,你害怕错过而纠结不断,却总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面对职业,你以为规划好了一生的职业,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成就;
面对社交,你的通讯录满满,却找不到一个能陪你说话的;
面对爱情,你不想将就结婚,却总也遇不到理想的伴侣;
……
你陷入焦虑困境,不知所措。
焦虑突围
轻松拯救疲惫、迷茫、不想工作的自己
序
请把焦虑当爱人
章 存在焦虑,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
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
做一件适合一个人做的事
享受单身时光
别去苛求亲密无间
一个人的生活,从整理开始
第二章 成长焦虑,学会用“不应该”去看问题
学会用“不应该”去看问题
远离你“讨厌的自己”
真正决定你高度的不是眼界
有一种幸运叫“吃亏要趁早”
这才是好的时间管理
抵抗懒癌,只需要这七招
第三章 选择焦虑,你的失败从不是轻易放弃
你的失败从不是轻易放弃
别用努力来掩饰你的懒惰
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人生不一定非要有所成就
为什么你没想象中成功
感到迷茫,其实是件好事
你以为的“能者多劳”是一种“病”
让你的选择更高效
第四章 社交焦虑,你的人脉只需要五类人
你的人脉只需要五类人
小心那些喜欢说“随便”的人
给别人有价值的反馈
别用“打工思维”去工作
独立,让你越来越出色
第五章 职业焦虑,职场拼得不只是实力
职场拼得不只是实力
别把份工作太当回事
如何避免职场上的“暗箭”
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你是否已患有职场抑郁症
别让自己成为职场“囚徒”
第六章 爱情焦虑,没有永远爱你的人
没有“永远爱你”的人
前任是你好的“老师”
爱情里的“三观一致”
选择伴侣,不是终身大事
爱你的人,都是行动派
爱就是“你要盲目支持我”
前任的婚礼要不要参加
为什么你没想象中成功
十年前大学毕业时,我和许多毕业生一样,迷茫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前途无量,世界虽然无边,但可以靠着自己的脚步一寸一寸去丈量。借着这种没来由的自信,想着工作三年内成为团队主管,拿着六位数的年薪带父母去马尔代夫的沙滩上晒太阳。工作一年后,加过无数次班,有过两次10%的薪资涨幅,小小升迁过一次后,看着部门经理、区经理、区域经理、大中华区总监这样一长串头衔以及每一个头衔背后相匹配的三年、五年、十年,才知道马尔代夫离自己还很遥远。
28岁时,算算自己还有七百多天就要到达传说中的分水岭了,希望自己在30岁这天做一件于人生而言有意义的事,比如,给热爱文字的自己一个交代,能够接到出版社的出书邀请,能够为喜欢抽烟的父亲每个月买一条中华烟,能够让爱美的母亲每半年飞次日本做次美容。后来,30岁的这天我照旧像往常一样吸着雾霾,挤着地铁去上班了,想象中的美好一样都没发生。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美好的野心,18岁进入一流大学,25岁开始有自己热爱的事业,35岁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遇到非他不可的那个人,一起去环绕地球,累了就择一城,看山看水看夕阳。总之终其一生都自由、快活。这才是不白活的一生。
而现实是,想象中的美好总和自己有万里之遥,每一天都像30岁的生日——平凡、仓皇,无意义。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没能像想象中那样成功?
•因为并不是真的想成功。
永远是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下班再累也坚持读五页书,节假日不是进修就是在进修的路上,每天都会了解行业内的趋势,坚持和业内大牛定期沟通交流,我怎么可能不是真的想成功?
在迈克尔·乔丹的传记——《Playing for keeps》,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教练在一次篮球赛上看到赛场上的9个球员都在“例行公事”,而只有一个孩子在全力以赴。这位教练看他打得那么拼命,以为这个球队正以1分落后,而比赛还有两分钟结束。然后他扭头看了一眼记分牌,发现他的球队落后20分,而比赛还剩一分钟!这个孩子就是乔丹。
乔丹、科比、C罗、菲尔普斯、博尔特这样的世界运动员无一例外对赢充满了巨大的野心。在他们的世界里,对失败的痛恨远超过优秀的运动员。“不过是一场比赛,还有下次”是常人的思维,因为我们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跑赢前100米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坚持跑完全程。但对于运动员来说,他们既要职业生涯的漫长,也要每一次比赛的赢。
有多少人能在败局已定时还坚持顽强反抗?聪明人说他们愚蠢,不懂变通,就像我们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被领导否定方案,遇到和同僚竞争失败,然后就开始感叹人心不古、生之艰辛,开始蜕变成“老油条”,让自己符合趋势,过得舒坦些。但只有那些真正想赢的人他们知道,为了赢,可以做任何艰苦、突破极限的事情——不管是科比看到的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还是博尔特训练到变形的双脚。
•因为总是在等。
对于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来说,2016年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一年。这一年,宇宙网红咪蒙的头条广告能卖到65万;蹿出个Papi酱用发布在网络上的视频“卷走”了1200万;还有更猛的——知名星座博主同道大叔一夜套现1.78亿,成为30岁以下的创业新贵。这不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得来全不费功夫嘛。
而真实情况是:咪蒙日更2000字?5000字的文章是10年前她在南方报业工作时打下的基础;而毕业于中戏导演系的Papi酱从10年前就开始担任娱乐网站的网络主持人;成为高富帅的同道大叔,更有从清华美院毕业的功底。
可有真水平的人多了,为什么只有这几位能成功?我想是因为他们特别擅长“见缝插针”吧。平时练功夫,碰到趋势、浪潮和机会马上把功夫搬上舞台,发光发亮,而我们普通人却只会继续观望,等待天赐良机。
其实哪有什么良机,不过是看谁比谁更能快、准、狠罢了。
•因为不够过度自信。
这个时代,似乎自信已经不那么好用了,必须要过度自信才更有成功的可能。
过度自信者们能高估自己的能力,敢于尝试去做很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根据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表明,就平均值而言,过度自信的人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容易成功。引用万维刚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有种“侥幸的成功”。
过度自信的人不太去计算风险,遇到机会先做了再说。由此可能产生三种结果:运气好,碰到胆儿小的恰好没人争,白赚;有人和你争,但能力未必比你强;当然,第三种结果就是惨败。但有很多时候是太有自知之明的人还在计算成功的概率时,过度自信的冒险者已经捷足先登了。
看看那些明着暗着号称要改变世界的人:比尔·盖茨、谢尔盖·布林、扎克伯格、乔布斯、马斯克,哪一位不是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喷井式爆发的人。这个世界是属于冒险者的,他们会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失败,但只要还活着,就会继续努力,终成功的可能性也比通常人大很多。
反观自身,在面对机会、挑战、风险和决定性选择时,通常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半推半就?还是干脆抱着“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想法,就此满足于现状?后两者我见过很多,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我们的世界才被选择前者的那20%的人掌控着,留下一点空间让我们剩余的80%的人争立足之地。
老话说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才要带着“不随便”的态度,向前,披荆斩棘!
别用“打工思维”去工作
先来做个测试:
·每个月开心的日子是发工资这天?
·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习惯性“问问老板的意见”或者“找小王商量一下”?
·薪资和职位在两年内都没太大变化?
·这一年每天工作的内容都差不多,几乎没什么变化,没学到新技能?
·下班后就想关掉手机,远离工作上的事?
·工作时喜欢清闲,只要清闲就有种赚到的感觉?
·总有“安排的工作能拖就拖,因为早干完老板又会安排别的工作给我”这样的想法?
·对工作的看法是“这只是一份工作,我需要它是因为要生活、糊口”?
·认为老板和员工总是“对立”的?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儿?
·不喜欢被安排不熟悉的工作?
·对“目标”没什么概念,让老板觉得自己表现好才是关键?
这12个测试题,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占一半以上,说明在工作中你是典型的“打工思维”。
那么,何谓“打工思维”?
它其实和“打工者”这个身份并无太大关联,关键是对工作的一种认知和态度。有“打工思维”的员工常抱有的想法是“我只不过是个打工的”。在工作中,因为自己打工者的身份更容易陷入被动思维和行动,对工作的认识是做每件事都觉得是在为老板和他人在做。
“打工思维”常见的8种表现是:
·赚到的工资刚好够维持生存。
·即便坐办公室,可能也是依靠体力、惯性而非智力干活。
·工作主要是靠混,上班等下班。
·更关心如何能让老板看得起,而非目标和结果的实现。
·一天一天等工资,而非积极创造价值。
·对工作缺乏甚至毫无动力。
·在公司架构中长期处于底层。
·用时间换钱,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收获。
“打工思维”并非一无是处。对于没有太大野心的员工来说,在职场上带着这种思维工作至少能让自己少承担责任,工作相对容易、单纯。但它的弊端在于:有“打工思维”的员工极其容易被淘汰。因为“打工思维”这种求稳、被动、只在乎当下而不考虑未来的属性与当今变化的时代有所冲突——谁在这个时代求稳、不变,谁就会被淘汰。
与“打工思维”相对应的是“老板思维”“创业思维”或“股权思维”,几个概念大同小异,这是当前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状态,它有两个特征:
,这是让自身效益化的一种思维。工作中无论自己的身份是员工、老板还是创业者,都能利用一切资源使自己或自己的公司拥有更大的单位时间产出。
第二,看重未来的利益空间,甚至会破釜沉舟为此牺牲眼前的利益。
愿望是美好的,可有句老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们受所处境地、既得利益、自身能力的限制,很难让自己真的用“老板思维”去对待工作,因为做得不恰当很有可能事与愿违,给老板、同事带来不好的印象——觉得你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瞎操心。
所以,与其倡导员工变“打工思维”为“老板思维”,不如现实些,思考哪些思维方式对职业生涯事关重大。在我看来,想要成为优秀卓越的职场人,有4种思维方式不可或缺。
•自我管理思维。
彼得·德鲁克在《自我管理》里提到的几点很值得职场人去思考:
,“我的长处是什么”和“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其实是在帮我们解决如何让工作效率、效益化的问题。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更清晰的自我认识,可以在职场角色转换、职业平台变化时耗时少地走上正轨。
第二,“我属于何处”。
在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明确“我属于何处”,其实是在帮自己筛选出那些不适合的工作甚至是排除诱惑,这能够减少我们走弯路的概率。
第三,“我如何学习”。
可以说这个答案决定了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们的后劲有多足、究竟能走多远、站多高。
•关注“事实”而非“感受”的思维。
罗素曾说过:“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职场上关注“事实”的益处在于你可以更多地摈除“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投身到“事”——目标、困难、问题、危机——当中,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是一个优秀职场人的标配。更重要的是,关注事实真相就是学会质疑,而质疑是追求进步与卓越的基础。
•用“高阶版”的自己去面对工作的思维。
推脱责任、逃避困难、喜欢待在舒适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挑战自我、历经磨难从来都不是人类的天然属性。矛盾的是,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又是我们天性中所追求的,所以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低阶版本的“我”习惯躲避、推卸,但需要强迫自己用高阶版本的“我”去面对工作中的一切挫败和不顺。
“让我来完成xxx。”
“让我来承担xxx。”
“我愿意为xxx负责。”
“我想要尝试xxx。”
高阶版的自己并非没有恐惧,而是能够用更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害怕,然后正视工作中的一切遭遇。所以,下一次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不妨先“退出来”想一想,那个更好的自己会如何处理这一切。
• “不妨一试”的思维。
工作中,即便有时你努力错了方向,也比你什么都不做要好。前者至少在探索,而后者只是在原地踏步。
导致我们原地踏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害怕损失、纠结利弊、追求完美……但无论借口多么美好,原地踏步的后果就是什么也得不到。反而,放开手脚不妨一试可能会带自己走出僵局和困境。“不妨一试”的背后其实与执行力能否有效实现有关。
日本研究管理行为学、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石田淳认为,解决“执行力”问题的核心在于改变行为。
无论是制订出更清晰的目标、合理的奖惩机制,还是想办法与合作者建立相互信赖和亲密的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在做行为上的改变。任何结果的变化都是由一连串的行为操作引起的,所以想要实现好的结果和目标,只下达命令、领导喊话或施压是不可能真正见效的。我们必须找出与结果相关的那些行为,通过一些方法让它们更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
我们可以基于测评、观察、信任、明确这4个象限去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实现目标。
测评 观察
(目标)(实现手段)
信任 明确
(合作者)(问责、报酬机制)
象限是测评,在测评中目标应该是可量化的,方便测量和评价。比如,3月份的目标是提高英语听力,这一目标应该被详细化为能听懂VOA(美国之音)里80%的内容。
第二象限是观察,要根据实现目标的手段,观察方法是否合理、可操作,执行者的行为是否正确。比如员工操作手册、SOP(标准操作程序)的制订。
第三象限是信任,它主要是针对与合作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设置的。知道了这点,我们就可以去寻求解决人际关系的一系列方法。
第四象限是明确,即问责和报酬机制的建立要清晰。当中应包含责任人、后期限、检验目标实现的标准、奖励的标准、时机、内容等各项。
所以,职场中可怕的从来都不是“我是一个打工的”,而是对这种想法习以为常,永远带着这样的态度去处理工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