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9963
本书既是著名的自然散文集,也是重要的博物观察笔记,详尽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在这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尝试中,梭罗内心交织着渴望与失望、认可与怀疑、坚定与迷茫,表现了他挑战个人乃至人类界限并以此获得人生力量的态度。
001 Chapter 1 质朴生活
083 Chapter 2 我在何处活,为何而活
105 Chapter 3 读万卷书
119 Chapter 4 声
143 Chapter 5 离群索居
155 Chapter 6 访客
173 Chapter 7 青青豆叶
191 Chapter 8 乡民
199 Chapter 9 湖
229 Chapter 10 雨中田园
241 Chapter 11 更深层的法则
255 Chapter 12 与兽为邻
273 Chapter 13 温暖的小木屋
291 Chapter 14 老居民、冬日访客
311 Chapter 15 冬日里的野兽
325 Chapter 16 冬天的湖
341 Chapter 17 春
367 Chapter 18 尾声
序:生活在别处
“要做一个哲学家,不仅要有敏锐的思想,不仅要建立起一个学派,而且还要热爱智慧,以便遵照智慧的指引,去过一种简朴、独立、洒脱和虔诚的生活。”
《瓦尔登湖》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一本书,在作者的有生之年备受冷遇;
这一本书,是美国自然文学之典范;
这一本书,与《圣经》一同被认为是塑造灵魂的文本;
这一本书,让千千万万的人遐思沉醉。
1845 年 7 月 4 日美国独立日这天,一位哈佛大学 28 岁的毕业生独自来 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湖畔,修建了一座小木屋作为自己的简单住所。 这一住就是两年。在这两年里,他离群索居,基本与世隔绝;他自己劳作耕种, 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他不纳税,拒绝任何政府行为,摆脱了社会制度的束缚。 除了必要的劳动,如农事和砍柴,他的剩余时间都用来观察自然,思考生活。 两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文明世界,为我们留下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他, 就 是“ 简 朴 生 活” 的 宗 师 —— 亨 利· 戴 维· 梭 罗(Henry David Thoreau)。
《瓦尔登湖》于 1854 年出版。全书分为 18 章,以春季开始,历经秋季 和冬季,又以春季结束,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回归至起点,似世间万物 的生生不息。这是一本自白书,平实而宁静,适合独处的人们在静夜时分,万 籁俱寂之时细细品味。也只有在那样的时刻,身处社会生活的我们才得以窥探 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书为镜,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梭罗无忧无虑地穿梭于神秘又奇幻 的大自然里,有一种强烈的投身荒野的激情。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财富、名 利与安逸,摒弃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享乐,过着审慎又自由的生活,与自然融为 了一体。他说:“直观的自然经历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智慧。”
他根本不在意外界的眼光,隐逸仅仅是因为热爱自然,喜欢独居的生活。
一个人多么美好啊,安静又平和,可以享受从清晨到黄昏的美好时光。梭 罗用了大量的语句来描绘他的生活,有人读起来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其中 的奥妙恰隐含在这样的平实叙述中。
梭罗写道:“有的时候我感到无论是怎样的人,在大自然中,他都能找到 甜蜜温柔、天真和鼓舞人心的伴侣,即使是对愤世嫉俗的人或悲观主义者 来说,也是如此。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中去,阴郁的忧思与厌世悲观之感 总能一扫而去。对于健康无邪的耳朵来说,听闻暴风雨就如同听闻伊奥勒斯的 音乐一般。勇敢而单纯的人不会轻易伤春悲秋。当我沉溺于美好的四季生活时, 我相信,没有什么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他一个人在林间,每日与一些壮美的事物为伴,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喜爱孤独。我没遇见比寂寞更适合于我的同伴了。到异国他 乡身处人群之中,比独处屋内更为寂寞……我们的生活太拥挤,互相影响,彼此干扰。因此,我想我们彼此已失去相互应有的敬意了。”
面对现世生活的纷扰、喧嚣、琐碎与附加给我们的各类价值标准与身份认同,对这样外向型的生活我们总有疲惫、厌弃之时。在那样的时刻,我们倾向于追寻一个远方的世外桃源。那里与世隔绝,被自然环抱,充满纯真与野趣。
每个人都向往着自己的“瓦尔登湖”,在某一刻寄望于生活在别处。
瓦尔登湖是梭罗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沉静、寡欲、深思、澄澈的梦境。我们 伏于案前,翻阅书页,感受梭罗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纵横与漫游在森林的 深处、湖畔的边缘,感受鸟兽的生趣、神奇的自由。然而我们却很难如同梭罗 一样,放弃一切,深居简出,开辟土地,自己动手养活自己,过隐士一般的清 苦生活。
我们与瓦尔登湖的距离,不是脚下的土地与康科德的距离,而是于世俗生 活中到自然当中去的距离。人本天然向往大自然,却又随着在社会生活的成长适应而增添了欲望,烦恼也与日俱增,渐渐地忘记自己本需要的事物。所以, 这也是欲望与本心的距离。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公元前 5 世纪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我们的群居生活使我们陷入了“控制自然”“人定胜天”的对立关系里。人 类开始惯于视自然为改造和征服的对象,试图控制和主宰自然。然而苏格拉底 早已昭示“任何不完美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
面对大自然的包容与力量,我们会真正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而我们的自我 救赎则需要朝向自身去寻找。
梭罗知道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自然世界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栖息 地。他深谙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但他并未评判自然,而只是感悟自然。他徜徉 在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里,用一颗质朴之心观察与体悟大自然诗意而不失 残酷的法则。
《瓦尔登湖》放弃了贪欲,表达了生活的本质,呼唤我们的天真与对自然的敏感,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孩童般、牧歌式的愉悦,同时又睿智深邃,让我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使我们得以掌握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带着一颗瓦尔登湖的心生活。毕竟 对每个人而言,好的地方,就是脚下这个地方。
“人有生有死,城市有起有落,文明有兴有衰,唯有大地永存。”
译者
2018 年 3 月于喻家山
Chapter 1 质朴生活
我写下这些篇章与后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是独自一人,在这片森林的小木屋中。木屋位于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康科德镇(Concord),在瓦尔登湖的湖岸上,距离我的任何一个邻居都有一英里之遥,此木屋是我亲手建造的。我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在此处,我已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了。如今,我已是文明生活的过客。
如果不是同镇居民感兴趣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我也不会那么唐突,拿自己私生活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的人评价我的生活方式怪异,虽然他们并未真正看到我是怎么的怪异。我自己倒是不觉得自己怪异,就我目前的境况而言,我感到非常自然和随性。还有的人询问我住在这种地方吃什么,我是不是觉得孤独寂寞,我有没有觉得恐惧等。另外有一些人非常好奇,想知道我用自己的哪一部分收入去做了慈善。再有些人,家大口阔,询问我收养了多少个贫困儿童。所以,在这本书里,当我答复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对我并无兴趣的读者请见谅。
在许多书里,已避而不用“我”这样的人称了,而在这本书里,“我”
字用得挺多,有点自吹自擂之感,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色。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忽略,无论是哪一本书,都是由人称来言说的。如果我对他人知晓甚多,我也不会总是畅谈自我了。可惜我阅历浅薄,我只好局限于谈自己这一主题。然而,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作家,或迟或晚,都应该简单而诚恳地描绘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生活应该如同他从遥远的他乡寄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的信件内容一样自然,他不应仅仅描绘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经历。我想一个人如果能有严谨而诚恳的生活态度,他必定是生活在遥远的异乡的。接下来这些文字,或许对于贫寒的莘莘学子,特别受用。至于其他的读者,我想他们自会从中各取所需的。我相信,没有人会削足适履,对一个人而言,只有尺寸合身的衣履,才是好的衣履。
我 欲 诉 说 的 事 物, 与 中 国 人 和 桑 威 奇 群 岛 人(Sandwich Islanders)并不相关,而是与你们相关的,与这些文字的阅读者相关,与生活在新英格兰(New England)②的人们相关,与你们各位的人生境遇相关,与生逢此世的本地居民的生存境遇与身外之物相关。你们生活在这样的人世间,生活状况如何呢?你们糟糕透顶的生活是否能够得到改善呢?
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方,无论是在店铺,还是在办公处、田野地,均看到居民们如同赎罪一般地从事着各种苦差。我曾听说,婆罗门教的信徒,在四堆熊熊烈火中打坐,目视太阳,或在烈火之上倒悬着身体,或侧转身躯望向青天,“直到他们的身体僵直到无法恢复原状,因为脖子是扭转的,所以导致除了液体以外的其他事物都不能流入其胃囊中”;我还看到有的人在一棵树下,被一根铁链拴住,以至于一生都无法得到解脱;还有的人如同一只毛毛虫,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来丈量庞大帝国的广袤土地;有的人还独脚站立在柱子——然而,即便是这些有意为之的赎罪苦行,也没有我平素司空见惯的景象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心惊肉跳。希腊神话中的头号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受命从事十二件苦役。那
与我的乡邻所承受的苦役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因为十二件苦役只有十二件,完成之后就不会再有了,做完就结束了;可是我从来没有看过我的乡邻杀死或捕获任何怪兽,也没有看到他们做完任何苦役,他们的苦役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他们没有赫拉克勒斯像伊俄拉斯(Iolaus)一样的忠仆,他用一块火红的烙铁去灼烧那有九个头的怪兽,以防它被割去一个头,又长出两个头来。
我看到的这些青年人,我的同乡,他们的不幸根源于他们生来就继承田地、房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这些轻而易举,但想要舍弃这些可就困难了。如果他们是生在旷野的荒坡上,由野狼哺乳长大的,他们倒是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是谁让他们成为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的人能闲暇地享受六十英亩土地的供养,而更多的人却命中注定只能啄食尘土呢?
为什么他们一生下来,就得自掘坟墓?他们不得不过着人类的生活,不得不推动这样的生活进程,尽其所能地把生活过得好些。我曾经遇到过多少可怜的、不朽的灵魂啊,他们几乎要被压死在人生的重负之下,他们在人生之路上匍匐前行,推动他们前方的一个 75 英尺长,40 英尺宽的大谷仓,一个从未被清扫过的奥吉亚斯(Augean)国王的大牛圈,还要推动上百英亩的田地,他们耕地、割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可是,另一些没有产业可以继承的人,固然没有这种祖上传下的不必要的累赘之物,却还是要拼死拼活地劳作,为了他们的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委屈地生活,拼命地做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