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5444丛书名: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规划教材
《新编基础摄影教程》依据问题导入的学习理念,并针对当前拍摄工具的发展,即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手机拍照功能的广泛使用,以“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拍”三个维度为思维主线进行编写。
首先,*章从“拍什么”入手,“题材与对象”成为首要讨论对象,使初学者不再茫然,一开始即引导学习者进入摄影状态,更加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其次,解决“怎么拍”的问题,这部分将重点引导学习者从技术的角度,由相机与手机的拍摄效果的不同引申到技术与器材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习者掌握数码相机的基本知识,并解决用光、色彩、影调、时机、形式等一系列摄影的核心问题。第三,提出“为什么拍”的问题,全书渗透了影像功能、影像价值、摄影美学、摄影批评等基本概念,以提升学习者的基本艺术修养。
《新编基础摄影教程》围绕摄影初学者常遇到的几大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摄影知识的线性结构为:画面组成、视点选择、光色造型、线条结构、相机选用、聚焦技巧、摄影曝光、留念摄影和摄影简史等。《新编基础摄影教程》的基本理念是首先引导学习者进入摄影实际创作的情境,在实践中逐步深入学习,以完整掌握基础摄影的系统性知识,并具备可持续深入学习的基本能力。
《新编基础摄影教程》既适合作为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或具有人文背景专业的基础摄影教材,也可以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入门参考书。
目录
绪言 1
一、摄影的本质 2
二、摄影的学习 3
三、摄影的创作 4
章 画面组成 7
学习要点及目标 8
案例导入 8
节 拍摄主题的确立 9
一、从主题到题材 9
二、从物像到视像 10
三、从心像到形象 10
第二节 主体及其表现 11
一、观察拍摄对象 11
二、建立兴趣中心 12
三、确定空间位置 13
第三节 客体及其运用 15
一、空白及其运用 15
二、前景及其运用 16
三、背景及其运用 18
四、陪体及其运用 20
本章小结 21
实践建议 22
第二章 视点选择 23
学习要点及目标 24
案例导入 24
节 水平角度的选择 25
一、正面方向 26
二、斜侧方向 26
三、正侧方向 27
四、侧后方向 27
五、背面方向 28
第二节 垂直角度的选择 29
一、平拍 29
二、仰拍 29
三、俯拍 30
第三节 拍摄距离的选择 31
一、远景 31
二、全景 32
三、中景 32
四、近景 33
五、特写 34
本章小结 35
实践建议 35
第三章 光色造型(上) 37
学习要点及目标 38
案例导入 38
节 摄影中的光、物、影 39
一、摄影的光源 39
二、物形与质感 41
第二节 光位与形影 42
一、正面光及其形影效果 43
二、前侧光及其形影效果 45
三、侧光及其形影效果 46
四、侧逆光及其形影效果 47
五、逆光及其形影效果 48
本章小结 50
实践建议 50
第四章 光色造型(下) 53
学习要点及目标 54
案例导入 54
节 光色关系 54
一、光与色光 55
二、物体的色 55
三、有色光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56
四、色彩三要素 56
五、三原色光与三补色光 57
第二节 影调表现 57
一、影调的认识 58
二、影调的种类 58
三、品味影调 62
第三节 色调表现 63
一、色温及其客观影响 64
二、基本色调 65
三、色调运用 69
本章小结 71
实践建议 71
第五章 线条结构 73
学习要点及目标 74
案例导入 74
节 线条与画幅 75
一、线条形态的认识 75
二、画幅的基本格式 75
第二节 线条的造型功能 77
一、线条与透视 78
二、线条与均衡 78
三、线条与集中 82
第三节 线条的造型形式 85
一、直线条造型 86
二、曲线条造型 88
三、曲直线条混合造型 90
本章小结 90
实践建议 90
第六章 相机选用 93
学习要点及目标 94
案例导入 94
节 数码相机的基本组成 94
一、相机的基本构造 95
二、数码相机的基本结构 97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基本种类 99
一、简易数码相机 99
二、轻便家用数码相机 100
三、专业单反数码相机 101
第三节 数码相机的基本操作 102
一、设置相关参数 102
二、设置镜头焦距 106
三、设置自动曝光模式 110
本章小结 110
实践建议 110
第七章 聚焦技巧 113
学习要点及目标 114
案例导入 114
节 静态摄影 114
一、手动聚焦 115
二、自动聚焦 116
三、控制清晰度 117
四、镜头质量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 119
第二节 移动摄影 120
一、静物移拍 120
二、动体静拍 121
三、动体追拍 122
本章小结 124
实践建议 125
第八章 摄影曝光 127
学习要点及目标 128
案例导入 128
节 曝光控制 129
一、光度的影响 129
二、光通量控制 130
三、感光度的调节 132
第二节 估计曝光 133
一、曝光指数EV值的内涵 133
二、环境因素与曝光参考表 134
三、曝光宽容度与正确曝光 135
第三节 自动曝光 136
一、平均测光模式 136
二、偏重测光 138
三、点测光 140
四、重点AF区域测光 140
第四节 曝光的造型特性 141
一、光圈大小与画面虚实结合 141
二、快门长短与画面虚实动静结合 142
三、正确曝光与影调的关系 143
第五节 天气与曝光 144
一、晴好天气 144
二、多云天气 146
三、阴雨天气 146
四、雾天 148
五、雪天 151
第六节 特殊曝光 151
一、包围曝光 152
二、补偿曝光 152
三、多重曝光 152
四、灰镜的使用 153
本章小结 153
实践建议 153
第九章 留念摄影 155
学习要点及目标 156
案例导入 156
节 旅游纪念照 156
一、题材特征认识 157
二、人景关系处理 157
三、人物情感表征 160
第二节 生活纪念照 162
一、生活照的抓拍 163
二、生活照的摆拍 164
三、生活照的抓摆结合 165
本章小结 166
实践建议 167
第十章 摄影简史 169
学习要点及目标 170
案例导入 170
节 摄影术发展简史 170
一、照相机的发展 171
二、照相感光材料的发展 173
第二节 摄影流派辨析 176
一、纪实摄影 177
二、绘画主义摄影 182
第三节 摄影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190
一、近代中国摄影技术的传入 191
二、近代中国摄影活动的先驱 192
本章小结 195
实践建议 195
参考文献 197
前
言
本书为基础摄影教程,目标人群为曾经有过为简单的摄影经历的读者,其中包括大中专在校学生、社会普通初级摄影爱好者等。本书首先回答了“摄影是什么”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影像的本质,这是本书作为基础性教材中屈指可数的学术性探讨内容。本书认为摄影的本质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摄影的技术性、摄影的信息性和摄影的艺术性。通常情况下,摄影的信息特性并不为大众摄影爱好者所关注。实际中,无论是艺术摄影还是应用摄影,其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于准确把握摄影的信息特性。在摄影中,信息性就是物质信息转换成了图像信息形式,还可以再转换为计算机代码、广播电视信号等,而代码和信号又可转换为图像,等等。这就是说,相同的信息,可以转化为不同的信息形式,但信息本身不会变化,这就给相机、电视机与计算机相互结合或连成一体创造了条件。显然,这种信息也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传递,并不因传递媒体的不同而有所损失或失真。所以,从摄影的信息特性来看:摄影含有的内核是自然信息,创造的是文化信息,它的表现形式是影像,形成的是影像文化。
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如下。
(1) 能够利用摄影工具拍摄一幅正常的影像。
(2) 所拍摄的影像具有一定的造型特点,具有较高的形式艺术美感。
(3) 能够利用所拍摄影像为正确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服务。
本书依据问题导入的学习理念,并针对当前拍摄工具的发展,即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手机拍照功能的广泛使用,以“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拍”三个维度为思维主线进行编写。
首先,章从“拍什么”入手,“题材与对象”成为首要讨论对象,使初学者不再茫然,一开始即引导学习者进入摄影状态,更加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其次,解决“怎么拍”的问题,这部分将重点引导学习者从技术的角度,由相机与手机的拍摄效果的不同引申到技术与器材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习者掌握数码相机的基本知识,并解决用光、色彩、影调、时机、形式等一系列摄影的核心问题。第三,提出“为什么拍”的问题,全书渗透了影像功能、影像价值、摄影美学、摄影批评等基本概念,以提升学习者的基本艺术修养。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章 画面组成
学习要点及目标
在手机拍照功能日臻完善的今天,对摄影初学者而言,画面组成已上升为摄影学习的个问题。本章要求学习者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沿着“拍摄的目的——主题确定”“表现的对象——主体的表现”“辅助的要素——客体的表现”思路,掌握画面组成的基本规律。
核心内容
主题
主体 空白 前景 背景 陪体
案例导入
确定画面的组成就是要确定主体和那些有关联的次要部分,它们通常被称为画面的主体与客体。然而,这些组成部分都是为表现意图——主题而服务的。因此,确定画面组成的前提是确定画面的主题。客体包括空白、前景、背景和陪体等画面要素,它们与主体常常被共同称为构图五要素。图1-1所示的是名胜风景区——扬州瘦西湖中标志性景点五亭桥与白塔,这幅画面的立意是将五亭桥、白塔与整体环境作为共同主体,主题表现的是在湖光水色之中五亭桥与白塔遥相呼应的宏伟气势。如图1-2所示,虽然画面中也有白塔,但主要是五亭桥的具体形象,它所表现的是该景物的建筑风格和优美造型,蕴含的是它的文化与传说。
图1-1 秋色浓(李新浦摄)
图1-2 五亭斜阳(范文霈摄)
节 拍摄主题的确立
摄影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影像是用来干什么的,即所谓的“影像诉求”。显然,不同领域的影像创作具有不同的诉求,普遍而言,摄影者要想对受众传播一种信息,就要使画面中的大部分资讯服从于一个传播主题,这个主题又必然由被视对象(即影像)来承担。所以,影像作者既是形象的产制者,也是意义的产制者,并往往以形象携带意义。因此,影像摄制的起点在于主题的确立,而这一主题又是通过物像的典型形象,即主体来体现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主题是影像创作者的主题,是摄影的起点。
一、从主题到题材
在现实生活中,当出现了一定的诉求之后,就出现了主题表达的需要。人们的生活诉求来源非常广泛,延拓至影像建构领域,其主题的内容也就千变万化、永无穷尽。具体来说,如下一些诉求常常成为影像主题的来源:记录的诉求、宣传的诉求、教化的诉求、信息传播的诉求、情感表达的诉求,等等。
当人们利用影像这个媒介进行主题传播时,主题又必然依附于一个题材来表达。比如说,影像作者为了表达自然之美的主题,自然风光可能就是一个十分恰当的题材。当然,自然之美的主题传达不仅仅限于自然风光;同时,自然风光的题材也有可能被用来表达其他的主题。问题在于影像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一题材的。题材的选择在这里显得很重要,因为它是决定摄影表达的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性事物。
说到影像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就不得不讨论作者的概念表达诉求,因为意义的传播从另一个方面上来讲就是概念的呈现。一切概念性整体,都具有其视觉组成的成分。概念需要主题去完成,需要主体去表征。概念是具体的,具体到需要点、线、面、色彩、影调去构成视觉形式。受众借此单纯的形式而进行理解,也就是说通过认知自然的主题,如人、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事件等感知一种意义。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提醒人们注意:画家对于题材的选择并不是始于画架前的摆设或画家记忆所及的某些事物,题材是开始于画家发现那样才有意义。这一观点同样可以移植到摄影领域。摄影师选择题材,往往取决于他所要表达的主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