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47403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上 部 游击腾冲
第1章 腾冲陷寇
第2章 预2师挺进腾冲(1942年5月10日至25日)
第3章 围攻橄榄寨(5月25日至6月14日)
第4章 随军抗日县政府(6月5日至7月初)
第5章 腾南战事:土司区的抗战(7月7日至9月12日)
第6章 九一八反“扫荡”(9月13日至10月26日)
第7章 反第一至二期“讨伐”(1943年2月至3月15日)
超链接1:“茶里游击队”暨谢晋生事略
第8章 36师接替预2师游击(暨反第三期“讨伐”)(5月8日至8月)
第9章 田岛诱降张问德(暨日军酝酿“甲号讨伐”)(9月11日至10月13日)
超链接2:日军在腾冲的军政统治
——暨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事略
第10章 反“甲号讨伐”(10月13日至11月末)
第11章 全域沦陷后的腾冲敌情
超链接3:腾冲游击时期的情报战
第12章 大战来临直前的腾冲
中 部 海拔最高的战场
反攻战前绸缪
第13章 攻击命令下达(1944年4月19日至26日)
超链接4:54军与53军概况
第14章 同日,敌我两军召开战前会议(5月5日至10日)
超链接5:怒江与高黎贡山
第一阶段作战
第15章 渡河攻击(5月10日至11日)
第16章 198师攻击小横沟、灰坡(5月12日至20日)
第17章 36师出击大尖山、唐习山受挫(5月12日至14日)
第18章 593袭占桥头、马面关(5月13日至19日)
第19章 左翼军奉令出击,54军调整态势(5月16日至23日)
第20章 53军续攻大塘子(5月14日至22日)
第21章 松井部队反击红木树(5月11日至30日)
第22章 战场侧翼:片马(4月初至5月中旬)
第23章 第11集团军酝酿左翼攻势(5月16日至21日)
第二阶段作战
第24章 54军自南北隘路两翼推进(5月23日至27日)
第25章 藏重部队救援桥头、马面关(5月19日至29日)
超链接6:桥头、马面关之战评析
第26章 198师主力惨战北斋公房(5月28日至31日)
第27章 迟到的援军:预2师&桥头、36师&瓦甸(5月23日至6月2日)
第28章 53军攻占大塘子,两路西进(5月23日至6月初)
第29章 藏重、松井部队合击江苴(6月3日至9日)
超链接7:“委座”电头电报小析
第30章 战场侧翼:片马、红木树(5月末至6月上旬)
第31章 沉闷的后续战事:桥头、北斋公房、瓦甸(5月29日至6月7日)
第32章 54军调整部署,各部攻击再兴(6月5日至11日)
第三阶段作战
第33章 迫于第11集团军攻势,日军决定自腾北收缩
第34章 藏重再次北返接应日隈大队突围(6月9日至11日)
第35章 36师驰援桥头无果(6月11日至13日)
第36章 198师乘势收复北斋公房(6月10日至15日)
超链接8:日军倏忽进退为哪般?
——兼评日军“内线作战”
第37章 日军收缩后,我军追击收复失地(6月15日至22日)
超链接9:高黎贡山之战盘点
下 部 浴火之城
腾冲城外围战役
第38章 战前部署(6月23日至7月1日)
第39章 收缩腾冲后的日军(6月22日至27日)
第40章 130师沿龙川江南下扫荡,切断腾龙公路(6月24日至7月25日)
第41章 116师驱逐飞凤山之敌,进击城东南(6月26日至7月25日)
第42章 36师、198师会攻蜚凤山,进迫城北(6月30日至7月5日)
第43章 预2师自右翼迂回攻击,逼近来凤山(6月25日至7月5日)
第44章 54军自北、西、南三面合围腾城(7月6日至12日)
第45章 预2师攻克来凤山(上)(7月8日至25日)
第46章 随《扫荡报》记者潘世征巡察战场
第47章 预2师攻克来凤山(下)(7月26日至28日)
超链接10:来自地面和空中的有力支援
超链接11:来凤山之战小结
围攻腾冲城垣战役
第48章 腾冲日军城防及远征军攻城部署
第49章 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上)(7月29日至8月13日)
超链接12:军地因军粮供应问题引发矛盾
第50章 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下)(8月14日至9月14日)
超链接13:辻政信制定“断作战”计划
第51章 勋赏与罚罪
第52章 亡命与追剿
第53章 回家——中日士兵的最后归宿
腾冲战役大事记
腾冲战役远征军主要将领略历
附表
附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2009年8月《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后,笔者就开始了腾冲战事的研究和写作,如今四个年头过去,《1944:腾冲之围》终于得以付梓。按此进度计算,待完成计划中的龙陵会战的写作,笔者将会为这一题材投入十多年的精力。
按国内抗战史学界的说法,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有22次大会战;由美英主导的中缅印战区的缅北、滇西会战,并未包括在内。而笔者拟以十余年时间聚焦于其中的滇西战场,以“三部曲”描绘出这个局部战场的“微观”全景图,这个事到底有多大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至今未能予以自我确认。
笔者曾经感慨中国缺少“微观战史”。这本是一时灵感冒出来的一个概念,自己并没有能力对此做理论上的诠释,但后来被评论家和媒体人引用并做价值分析,读后颇受启迪和滋养。理论素养不足如我者,在直觉上倒有一些敏感,毕竟为此青灯长卷地爬梳史料、做田野调查已逾八年。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告诉我,对于战争的研究决不能止步于政治、战略层面,必须进行战役、战术乃至技术层面的考察。打个比方,多年以来在中国商界,做生意时最用心的是“签项目”,但后来出问题多半在“做项目”上。签了项目拿到了单子,意味着资金基本到账,盈利已经有相当把握,至于工程、产品做得如何,往往已经不是大老板们关心的事了,于是“豆腐渣工程”与“山寨货”迭出,经年之后“素质”和“信用”就成为本质问题被凸显出来。
抗战无非就是这样一个“大项目”。自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卷入战争起,从中国一方来说,独立苦撑四年的这个项目终于有了可靠的合作伙伴和资金保证,最后赢得胜利已是可以预期的丰厚利润。然而,当这个合作项目的美国代理人史迪威来到中国,并主要是通过对滇缅战场这一具体项目的“实操”之后,双方在磨合中发生了严重问题。史迪威被迫离开了中国,并由此影响到整个合作项目的前景,从而相当程度地改变了历史进程。
在“签项目”之初,当中国被热心而急切的罗斯福推到“四强”的阵容里,当宋美龄站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台上,当蒋介石出现在开罗的同盟国巨头会议上,人们看到的只是与西方列强别无二致的“大国”体面;一旦进入“做项目”的环节,史迪威立刻感知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素质、作风……诸因素汇聚而成的真正实力,这些“软条件”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所谓“地大物博”的“硬资源”。在滇西战场上,出现的是三国两方:中国、美国VS日本。若将目光聚焦于战场这一实操环节,你会时时感到,虽然美国与日本处于敌对阵营,但文化思维与做事风格却更为契合;他们对中国这个合作伙伴/敌人的看法,也惊人的一致。
虽然笔者不尽同意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但承认做历史的人都有现实功利性的考虑。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写的是明朝的历史,但其落脚点却是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在研究滇西战事的过程中,最吸引笔者的也是“现代化”这个概念——最初是为这个战场上由美式装备所武装的中国军队外貌上的现代化所感奋,随后就在战事推演中被敌我双方在残酷拼杀中的悬殊“比分”所震惊,从而陷入对“人的现代化”的深深困惑和思考之中。
“先进”与“落后”是贯穿始终的两个主题词。笔者不得不承认,落后的东西,即便临时给镀了金,也难以迅速华丽转身为先进。套用托尔斯泰名著中的著名论断:先进的东西总是相似的,落后的东西则各有各的面貌。中国的现代化仍处在艰难的进程之中,即便到今天也没有多少可资夸耀之处。实际上,先进者总是谦逊的,而落后者才屡屡自夸而不是反省;由是,先进者可能继续进步,落后者反而浅尝辄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很自然就能打通近70年的时空,使那段远去了的战争带出强烈的现实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