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325089
健康快乐,从“心”开始
社交达人,从“心”改变
离你zui近的心理学,
反转人生的必经路。
拖延心理学-——拖延症是一种人人都有的“疾病”,它会夺走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不致命却处处蚕食你的人生,让你的人生变得低效、没有价值。这本书介绍了拖延的来源和种类,有效解决和预防拖延的办法,辅以现实案例。成功克服拖延还要靠个人的努力,这本书会是一个很有力的伙伴。
自控力心理学——-人们的生活中难免有压力、冲突、困境,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会失控、焦虑、痛苦、恐慌。这本书告诉你一些自控的技巧和调整心态的办法,让经常处于压力中生活的人身心健康,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冲突、走出困境,zui终帮助人们修炼出精英人士的心理素质,从而成就更好的事业和生活。
微行为心理学——-人们在参与人际活动时,有一些小动作往往透露着真实的想法。这本书就是“心理密码破译本”!
吃亏心理学——-“吃亏”的心态是一种不痛苦、不纠结的智慧。人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吃亏的事,这本书用翔实的实例教我们辨明,哪些事情是不应该计较的事情,哪些事情应当退让;吃亏是一种对得失的领悟,一种成熟处世的境界。
《自控力心理学》
“不想白熊”有多难 — 021
顽固的偏见——“定型化效应” — 025
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愿改正 — 029
“锚定效应”让人失去判断力 — 033
控制自己什么都不想,非常难 — 036
失去控制感,就会失去“运气” — 038
………………………..
打破自控力界限,会更加失控 — 273
《微行为心理学》
章 抓住了神情,就不会放跑心理
表情可不只是表面现象 — 003
点头不一定同意,摇头不一定拒绝 — 007
………………………..
用手转笔时的心理 — 256
《拖延心理学 》
绪 论 你真的有拖延症吗
人类历史有多久,拖延的历史就有多久 — 003
拖延症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006
不是所有的推迟都叫拖延 — 008
为避免侵害而拖延,不是拖延症 — 011
因反抗而拒绝行动,不是拖延症 — 013
为报复而拖延,不是拖延症 — 016
编 正视拖延
章 拖延症没那么可怕
不只你一个人在拖延 — 023
………………………….
计划一次旅行,不要嫌麻烦 — 335
《吃亏心理学》
章 “吃亏”问题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生活中,吃亏不可避免 — 003
吃亏的危害是可控的 — 006
辩证理解“吃亏是福” — 009
第二章 小亏也要扳回来,就无法集中精力做大事
要学会忍让 — 015
…………………………..
有的面子亏不能吃 — 320
前 言
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烦恼:面对色味俱佳的美食,我们难以拒绝,即便自己很清楚应该节食;面对商场打折促销,我们难以抑制购物的冲动,即便明知道自己并不需要这件物品;面对交通拥堵,我们愤怒难当,即便明知道气大伤身且于事无补;面对一项艰难的任务,我们无法抑制自己的沮丧情绪,无法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很多时候,会觉得无力掌控自己,不能主导自己的命运。
问题全都出在自控力上。
自控力是一个人对自身行为、情感、欲望的控制能力,是个人成熟度的体现。没有自控力,就难以拥有良好的心态,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美好人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所谓的命运击败的。”其中“早起”“勤奋”“谨慎”“诚实”这些“助你好运”的优良品格和习惯,正是需要通过自我控制才能获得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意志力是薄弱的,在某种状态下容易失控。就连那些通常能做到自控的人,在特定时刻也会失控。失控通常会带来罪恶感和挫败感,如果不加遏制,会使人无法自拔,陷入恶性循环。
自控力,是命运的方向盘。我们要用它找准道路,看清方向,当方向偏离的时候,调整过来即可。本书所讲的,就是如何用好这个方向盘,告诉你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容易出什么样的问题,怎么用好,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自控者等。相信本书对你掌控自己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前 言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从某种角度看,生活中我们每次与他人的接触,也算是大大小小的“战争”,需要了解的对方以及对方的心理,则相当于“敌人”。要想取得人生的胜利,我们就必须了解周围的人。
识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自古就有,且蔚为博大精深。西方有颅相学,中国有相面术。中国的相学著作非常多,比如《麻衣相法》《柳庄相法》《太清神鉴》等。它们记载了大量神乎其神的识人技巧,虽说有玄虚成分,但也有从经验中得来的真智慧。识人,可不仅仅是看静态的五官和体相,还要仔细观察动态的言行举止,动静结合才好作判断。中国人既相信面相学,却又说“人不可貌相”,这就把握了识人的真谛,即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还需要挖掘、辨别其内在素质。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直观的方式是观察其言行。近现代心理学研究为识人提供了更深入、更准确的视角,帮助我们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去透视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乃至这个人的性格特性。
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出于各种目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甚至故意制造迷雾。怎样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以便做出恰当的应对呢?这个过程是否有章法可循呢?
章法是有的,而且不难掌握。
弗洛伊德曾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可见,无论多么厚的面具,都不能阻挡真实心理活动的流露,线索就藏在人的各种细微的行为当中。
是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各种各样的微行为,判断出他的真实想法。一瞬间的表情、一个小动作、一个无意识的小习惯,都可能成为暴露真心的浮标。对微行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直抵他人内心,让对方的真实想法无所遁形,从而使我们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层层障碍,无往不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重视那些细微的表情、动作或习惯,或将其当作无意义的行为忽略掉。事实上,所有微行为都能够透露出有用的信息。你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对方频繁地点头,那说明他不想听下去了;男性在女性面前侃侃而谈,女性突然捂住自己的嘴,静静地看着对方,那么她是在掩饰喜欢对方的激动心情;如果你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老板却没有表扬你,只是轻轻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不要觉得委屈,因为老板的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对你的一种认可和鼓励……本书将生活中常见的细微表情和动作以及不被注意的习惯等微行为与心理学分析紧密结合,希望借此给读者一双慧眼,识别他人的真实心思,从而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在工作、生活中少走很多弯路,获得更多机会。
《自控力心理学》
失控是人的自然倾向
“不想白熊”有多难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托尔斯泰和他的弟弟打赌,赌他弟弟不可能坚持5分钟不想白熊,结果他的弟弟输了,因为他满脑子想的都是白熊。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人通常认为能控制自己的思维,但是实际上,人们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受控。
人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总想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例如初次进行冥想的人,总想让自己集中精力,可是每次他们都发现,自己总是在开小差。他们一再告诫自己要专注,后往往也只能控制一部分思维。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听人讲话的时候,总是突然想到一些事情,就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等反应过来已经错过了很多精彩的内容,于是提醒自己不能再走神。但是没一会儿,我们的思维又飘出去了。这些都是思维不受控的现象。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韦格纳以“不想白熊”的故事为基础,做了一项有关思维是否受控的实验。为什么以白熊为参照物,就像心理学家所说,他们已经将白熊看作为吉祥物。韦格纳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他先让组被试者在心里默默想白熊五分钟,然后就不让他们再想白熊。对于第二组被试者,他采取了相反的措施:前五分钟之内先不想白熊,之后可以尽情地想白熊。韦格纳告诉被试者们,在整个实验中,只要白熊一闯入他们的脑海中,他们就要拉铃示意。实验人员会记录他们拉铃的次数。尽管被试者们想尽一切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白熊暂时离开自己的脑海,但是实验结果表明,每个被试者都拉响了铃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能成功抑制自己不想白熊。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先想白熊五分钟的组,相比开始不想白熊的第二组,拉铃的次数更少,说明他们能在更大程度上抑制想白熊这件事。
《微行为心理学》
章
抓住了神情,就不会放跑心理
表情可不只是表面现象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虽然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的面子问题,但也说明了脸面的重要性。如果说人是一所房子的话,那么脸肯定就是这所房子的门面,是人们在“参观”这所房子时眼就能看到的东西,就像人们评判一个女人是不是美女首先看脸一样。
脸很重要,脸上的各种表情同样重要。如果说整张脸代表一个单独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生机必然体现在脸部的表情上。没有表情的生命只能算是行尸走肉,很难想象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是什么样子。
表情能够影响很多事情。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人考飞行员,体检等所有环节都通过了,后却没被录取。原因竟然是考官们看到他的面部几乎没有表情,过于僵硬,认为他内心压抑,不适合压力太大的工作。
表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甚至性格。表情是内心的写照,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脸部表情的每个细微变化,都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与内心各种各样的想法相呼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推测一个人的真实心理,并认清这个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交往活动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去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这就是因为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我们能够得到很多信息。那么,表情都能够反映出什么信息呢?
1.表情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态。
心态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如果一个人总是面带微笑,说明他的心态一直很好;如果一个人长期愁眉苦脸,说明他的心态一直都非常不好。短期的心态就是一个人的情绪,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如果一个人眉飞色舞,喜笑颜开,就表明他此刻的情绪非常好;如果一个人怒目而视或者脸色很差,说明他此刻的情绪非常不好。
《拖延心理学 》
章
拖延症没那么可怕
不只你一个人在拖延
虽然并非人人都有拖延症,但是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拖延这种情况。而当一个人屡屡拖延,并且即使深受其害仍无法克服的时候,才能算是一个拖延症患者。
总有一些早晨,你想赖赖床;对于早就计划好的事情,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行动之后该结束了而没有结束。若是你一直为此感到自责,并不断地埋怨自己,那也大可不必。
拖延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当你要和拖延斗争的时候,你完全不用感到害怕,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当然,这并不是说拖延就是对的,只是说你不必为此过于责备自己,只是需要改掉这个习惯。
可能你听说过,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拖延,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结了婚的人更容易拖延,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拖延……诸如此类的话仿佛让你对号入座,你甚至可以为自己开脱,说:“我还年轻,我是女人……我当然会拖延啦。”但其实,心理学家在调查拖延的过程中,为了让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实际情况,特别将性别、年龄、婚姻和教育程度等因素考虑进去,尽量不让调查局限于某一个小范围。结果证明,拖延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并不受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看到这个结果之后,就不要再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了,因为那些断言拖延和性别、婚姻状况之类的因素相关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对于拖延,人们普遍都会得出正确的认识,那就是这是一种不该出现的做法。但是很矛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拖延现象,却也得到了普遍的接受。比如,有时候,你去开会,明明通告中说的是八点开始,九点结束,可是当你八点准时到达会场,等到八点十分很多人才陆陆续续到达会场,开始会议,而会议结束的时间也不是九点,而是九点半。
甚至,拖延在某些特定事情上是一个群体的表现。德国人做事的严谨态度可谓世界闻名,而且他们办事也非常有效率。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拖延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且是被接受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教授每天下午的六点钟有一节毕业班的课。开课以后,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是按时走进课堂的。教授觉得天上课大家可能会懈怠,可以理解。可第二天、第三天还是如此,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六点十分到十五分之间才走进课堂。
教授终于忍不住了,他问学生们:“你们为什么迟到?”一个学生认真地回答说:“我们迟到了吗?上课的时间不是六点一刻吗?”教授只好重申上课的时间是六点整,而不是六点一刻。他很不理解,明明通告中清楚地写着上课时间是六点,为什么所有的学生们都认为是六点一刻。
其实在整个德国的教育领域,上课时间向后拖延一刻钟是普遍现象,所以即便通告上明确写的上课时间是六点,学生们还是认为开讲的时间是六点一刻。就算有特别说明,人们也不会认为真正的上课时间是六点。德国人几乎把这种拖延当成是合情合理的了,人们已经默认推迟一刻钟才是真正的开始时间。
拖延普遍存在,有些甚至被普遍接受,说明这个真相是为了让有拖延毛病的人不去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但是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这个毛病,你要做的只是改掉它,而且要相信自己确实是能做到的。
《吃亏心理学》
章
“吃亏”问题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生活中,吃亏不可避免
说起吃亏,大家肯定不陌生。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哪能碰不上吃亏的事情呢?要是现在问问大家吃没吃过亏,我猜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会给予肯定回答!那么,到底什么是吃亏呢?我们怎样定义这个总是挂在嘴边的词语?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吃亏”在百科词条里的解释是:遭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很容易知道:吃亏是件不好的事。但你到大街上拦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八成会告诉你:“吃亏是福啊。”“吃亏是福”这种说法,你肯定也听过很多次。既是遭受损失条件不利,又是福气,这矛盾的解释挂在“吃亏”两侧,让本来就因为吃亏而头痛的人更加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现在吃的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局限于字面的解释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看来,想要了解吃亏,我们还得再深入一些。
“吃亏”一词,古已有之。元代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里也有吃亏的说法:“原来这姐姐口强心不强,只是我做媒的吃亏。” 不仅古诗词中早就有“吃亏”一说,民间有关吃亏的谚语、歇后语也是数不胜数:什么“鼻涕流到嘴里——吃亏沾光没外人”,什么“买了相因(便宜)柴,烧了夹生饭——想占便宜反吃亏”,什么“拳头打跳蚤——吃亏是自己”,等等。
有这么多的例证,可见吃亏在我们生活中还真是常见。吃亏这么频繁地出现于我们的生活,其原因只有一个:我们不是以个体形式,而是以群体形式和其他人一起生活在社会中。
既然与其他人一起生活,就肯定会涉及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就是纠纷。这纠纷可能因为金钱,可能涉及面子,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产生纠纷的基本原因是利益不平衡。两人之间的交往涉及利益,但不能做到公平,或者说不能让两人感觉公平,这种不平衡就会引起纠纷。纠纷的调节一般要以一方的让步为先决条件,一旦让步,必定伴随着一方利益受损。利益受损,就是吃亏。
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既然利益受损就是吃亏,那吃亏一定是不讨人喜欢的事。毕竟,谁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呢?失了钱财,折了面子,白白浪费了精力,哪一样听着都不是好事。那么,“吃亏是福”的说法,怎么解释?
吃亏是不讨人喜欢的事,无奈的是有时怎么也躲不过。除非你不和他人接触,不然一定会产生利益纠纷。且不说吃不吃亏,就说这吃亏还有个剪不断的孪生兄弟——占便宜。很多人都怀有占便宜的心思。我们经常会碰见老想占他人便宜的人。所以这吃亏、占便宜,就成了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主题。
既然避免不了,有人就会换种眼光看问题了。吃亏以后,怎样化解有效?聪明人从吃亏中看出了门道,发现有些亏吃过后,换来的回报更大!有时候主动吃些亏还能当计谋使用,吃亏吃出了智慧,吃亏自然就变成了福气。
回头看看历史,有多少名人因为会吃亏而得福的?会明哲保身的用吃亏的方式换平安,有野心的用吃亏的方式换人心,他们吃的亏,可不就是福气?当然也有不会吃亏的,虽有忠烈性子,却因为不懂低头而遭人陷害,后报国无门,让人唏嘘感叹。本书中就列举了许多历史名人的例子,看过这些例子,你就会明白,不是“吃亏是福”,而是“会吃亏、吃对亏才是福”。
话说到这里,问题也就来了。既然说会吃亏、吃对亏才是福气,那么怎样做才能学会吃对亏呢?遇上被迫吃亏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面对,怎样化解呢?接下来,这些问题都会给出解决办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