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纸质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16332
编辑推荐
《趣味论辩学》意在提高读者的论辩技巧、艺术品位、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开发多种智力、提高多种能力的目的,值得一阅!
内容简介
《趣味论辩学》以逻辑学为指导,以语言学为基础,以古今中外著名的、成功的论辩实例为论据,以阐述原理、分析实例、授以方法为基本思路,总结概括、加工提炼出了几十种论辩的技巧与艺术,构成一种融哲理性、思辩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方法论读物。
目 录
部分 论辩学概述论辩学简介论辩学简史第二部分 论辩的论题论辩论题非论辩论题第三部分 论 证论证概述论据的原则事例论证法公理论证法第四部分 反 驳反驳概述 悖谬的论题 揭悖反驳法 归谬反驳法 第五部分 论辩的规则 论题的规则 论据的规则 第六部分 论辩故事百例评析附录 逻辑规律浅探传统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简评 逻辑学的基本原则 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后记
前 言
序言中国自古就有“藏富于民”(《管子· 山至数》)的治国之策。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可称之为“藏学于民”的文化传统。“藏学于民”不仅是指通过科举从民间的读书人中选拔布衣宰相的制度,更指一种能让书籍、文字和学问知识浸透民间各个阶层,熏染人们的风俗趣味,使整个民族具有一种悠然灵气的文化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明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只要想一想欧洲中世纪教士阶层对知识的垄断和现在某些国家中知识的四分五裂、缺乏人生气象,就可知道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润泽人生的“文质”是何其珍稀的文化物种。不仅儒家如此,就是道、佛两家,又何尝不在万事万物和人的日常生活中悟出了道性、禅意与真知呢?依我之管见,润泽兄的这部《趣味论辩学》恰恰证明了在当今的中国,这种文化传统犹如银杏树一样,尽管古老得“茕茕孑立”,却仍在活泼泼地繁衍。我与润泽兄少年相识,共游名山,也共历忧患。后来,他在东北谋生,于繁重劳作之余孜孜研读各类书籍。润泽兄性豪爽,鲠介重义,且从不甘碌碌庸常地了此一生。所以,得知他在北国异乡还是“饮水读书贫亦乐”,是毫不足怪。但数年之后,闻知他下力气之处竟是在逻辑学,却着实令我摸不到头脑了。照理,人处于“江湖”之上,易生出许多人生感触,甚或悟出些“穷则变,变则通”的至理,但“逻辑”一脉,却似乎只与大学院墙内的训练有关。润泽兄为何要在此石质山地上栽树呢?到了今天,我才粗粗地想通了一个道理来解释这件事。处于民间底层,写小说、做诗歌,甚或编野史都可谓得了几分独厚之天,也颇带些野趣。与逻辑这类“冷血知识”厮磨,却不易存侥幸之心,也必须是真入其门后方能好之乐之。润泽兄必有所会于心者,然后能终年悠游于其中而不疲。而且,吾兄为人正直,或可于此理则学中申其求真求义的天性。“文革”过后,不少同辈人(也包括笔者)入大学读书,或出国门留洋。润泽兄却依然在民间我行我素,沉浸于与逻辑相关的种种学问之中。十几年来,他已写出不少著作文章。这本《趣味论辩学》只是此茂林中的一株而已。坦白地讲,我于逻辑和论辩学少有兴趣,亦疏于研究,而喜老庄、佛、儒乃至西洋思想中的超逻辑学派。但是,这只使我对润泽兄的执着追求更起敬意,也令我做这样的思考:看来民间学风虽在,其内容却已经有所变化了。文学易理固然仍是其主流,逻辑、论辩乃至科学技术也已侧身其中,也有所谓“山阶闲听法,竹径独看书”的融融境界了。就我所知,论辩学在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时期曾十分盛行。这里有两条路径,一是为论辩而论辩,或只为当场取胜而论辩。另一种则是为求真知而论辩。前者也不只是诡辩,而是于其诡谲的论辩中开发出了不少启发人思想的悖论。“说谎者悖论”对于现代逻辑学发展的贡献早已为人所知。而且,后一种道路有的思想家也往往要用这种悖论的辩锋来削去俗见,立见真意。比如芝诺就用此术来论证巴曼尼德斯关于“存在”的灼见。庄子的“齐物论”等篇看来也从惠施的“善辩”中获益匪浅。禅宗所参的“话头”本身就有不少是悖论;当然,禅师们“大辩不言”,一棒一喝即止。所以,一个国家的学术和思想要发达,论辩与逻辑不能不成气候。不如此则不足以剖垢磨光,砥砺思想,去除陈词滥调,真砍实凿地逼出超逻辑与超论辩的真理。这方面的一个光辉范例就是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它的形式是逻辑的,但其包含的识度却又是超逻辑的。这些年来,眼见得藏于民的财富越来越多。那么,藏于民的各类学识是不是也多起来了呢?我想,润泽兄的这部书在这方面既是一个指标,又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贡献。藏富于民,则国势昌盛于无形;藏学于民,不仅本身就是不可估量的财富、滋润人生的源泉,而且培风积厚、海阔江深,焉知不有水击三千、扶摇九万之文化盛事、思想鲲鹏者出耶?张祥龙
前 言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 卷四• 论说第十八》)在社会实践中,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为了弄清谁是谁非,彼此之间要进行论辩。进行论辩,要应用一定的论辩方法,遵循一定的论辩规则,论辩学就是研究论辩方法与论辩规则的学说。论辩知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了不同看法就会进行争论。尤其是在不同的政治主张之间、学术观点之间,以及法庭上的谁是谁非之间,所进行的争论是异常激烈的,这都需要应用论辩知识。古今中外的能言善辩之士,凭借三寸之舌建树了不朽功勋。春秋时期,墨子辩胜楚王,制止了一场不义之战;战国时期,艾子辩胜齐王,拯救了一个面临灭顶之灾的家族;三国时期,诸葛亮辩胜群儒,协助东吴杀败了百万曹兵;宋朝时期,程颢辩胜土郎中,断清了一起诈骗案;民国时期,鲁迅辩胜章士钊,打赢了一场官司;在香港,罗文锦辩胜英国商人,为茂隆皮箱行挽回了经济损失;在古希腊,伊壁鸠鲁辩胜有神论者,弘扬了唯物主义思想;在美国,林肯辩胜伪证人,挽救了一个无辜孩子的性命;在加拿大,朗宁辩胜反对派,成功地竞选为省议员。……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辩士们施展唇枪舌剑,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是因为他们精通论辩之道,弘扬了真理与正义。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论辩知识,论辩知识是捍卫真理、驳斥谬论的得力工具,是揭露诡辩、戳穿谎言的锐利武器。论辩学是笔者二十多年前(《趣味论辩学》版于1991 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提出的一个学科,虽然历来就有“辩论”“论辩”等名词,但一直没形成系统的论辩理论体系。《趣味论辩学》一书出版后,这些年来,笔者又收集到很多关于论辩的理论与案例,补充到了书中,使这个新学科基本趋于完善。笔者斟酌再三,认为有必要再版本书。迄今为止,还不见有其他系统地论述论辩知识的著作问世。笔者仅在网上得知,起码有四十几家图书馆收藏有《趣味论辩学》一书;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的“辩论与演讲”课程,将《趣味论辩学》列为教学参考书目;吉林省优秀刊物《演讲与口才》设立了《趣味论辩》栏目,连载了《趣味论辩学》中的精彩篇章。有位网友说:“《趣味论辩学》是一本既有用又有趣儿的书,学了论辩就不会瞎吵架了。”笔者甚感欣慰。人们进行论辩,无论是论证一个论题,还是反驳一个论题,或是辩解一个论题,都要应用论辩知识。为了便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知识,书中精选了一百个引人入胜的论辩故事作了评析,通过剖析其中所蕴含的论辩哲理,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论辩经验与论辩技巧,借以提高读者的论辩能力。这部书附了《逻辑规律浅探》一文,因为这部书涉及了传统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改造,因而有必要对传统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作一下探讨。结论是: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矛盾律与排中律不能自圆其说,充足理由律不完善,它们都解决不了逻辑矛盾,都不能作为传统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内容应该作为论辩的论题来研究,充足理由律应该作为论证中论据的原则来研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关于论辩的理论就在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人类对论辩理论的研究成果,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缘故,这些光辉思想大都被湮没在历史的古籍之中。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论辩知识的广泛应用与重视,这颗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必将会重放异彩。刘润泽2017 年12 月
前 言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 卷四• 论说第十八》)在社会实践中,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为了弄清谁是谁非,彼此之间要进行论辩。进行论辩,要应用一定的论辩方法,遵循一定的论辩规则,论辩学就是研究论辩方法与论辩规则的学说。论辩知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了不同看法就会进行争论。尤其是在不同的政治主张之间、学术观点之间,以及法庭上的谁是谁非之间,所进行的争论是异常激烈的,这都需要应用论辩知识。古今中外的能言善辩之士,凭借三寸之舌建树了不朽功勋。春秋时期,墨子辩胜楚王,制止了一场不义之战;战国时期,艾子辩胜齐王,拯救了一个面临灭顶之灾的家族;三国时期,诸葛亮辩胜群儒,协助东吴杀败了百万曹兵;宋朝时期,程颢辩胜土郎中,断清了一起诈骗案;民国时期,鲁迅辩胜章士钊,打赢了一场官司;在香港,罗文锦辩胜英国商人,为茂隆皮箱行挽回了经济损失;在古希腊,伊壁鸠鲁辩胜有神论者,弘扬了唯物主义思想;在美国,林肯辩胜伪证人,挽救了一个无辜孩子的性命;在加拿大,朗宁辩胜反对派,成功地竞选为省议员。……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辩士们施展唇枪舌剑,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是因为他们精通论辩之道,弘扬了真理与正义。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论辩知识,论辩知识是捍卫真理、驳斥谬论的得力工具,是揭露诡辩、戳穿谎言的锐利武器。论辩学是笔者二十多年前(《趣味论辩学》版于1991 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提出的一个学科,虽然历来就有“辩论”“论辩”等名词,但一直没形成系统的论辩理论体系。《趣味论辩学》一书出版后,这些年来,笔者又收集到很多关于论辩的理论与案例,补充到了书中,使这个新学科基本趋于完善。笔者斟酌再三,认为有必要再版本书。迄今为止,还不见有其他系统地论述论辩知识的著作问世。笔者仅在网上得知,起码有四十几家图书馆收藏有《趣味论辩学》一书;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的“辩论与演讲”课程,将《趣味论辩学》列为教学参考书目;吉林省优秀刊物《演讲与口才》设立了《趣味论辩》栏目,连载了《趣味论辩学》中的精彩篇章。有位网友说:“《趣味论辩学》是一本既有用又有趣儿的书,学了论辩就不会瞎吵架了。”笔者甚感欣慰。人们进行论辩,无论是论证一个论题,还是反驳一个论题,或是辩解一个论题,都要应用论辩知识。为了便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知识,书中精选了一百个引人入胜的论辩故事作了评析,通过剖析其中所蕴含的论辩哲理,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论辩经验与论辩技巧,借以提高读者的论辩能力。这部书附了《逻辑规律浅探》一文,因为这部书涉及了传统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改造,因而有必要对传统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作一下探讨。结论是: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矛盾律与排中律不能自圆其说,充足理由律不完善,它们都解决不了逻辑矛盾,都不能作为传统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内容应该作为论辩的论题来研究,充足理由律应该作为论证中论据的原则来研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关于论辩的理论就在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人类对论辩理论的研究成果,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缘故,这些光辉思想大都被湮没在历史的古籍之中。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论辩知识的广泛应用与重视,这颗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必将会重放异彩。刘润泽2017 年12 月
媒体评论
张祥龙教授倾情评价《趣味论辩学》:“这部《趣味论辩学》证明在当今中国,这种文化传统犹如银杏树一样,尽管古老得‘茕茕孑立’,却仍在活泼泼地繁衍。……一个国家的学术和思想要发达,论辩与逻辑不能不成气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