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57932
它们存在着,却正在消失着,翻开旧书卷,这些文字里的山水仍如眼前一般鲜活。寻味中国读书民刊,回想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本书翔实、全面地介绍了近几十年来,中国读书民刊发生、发展的历程,以及在当下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下,读书民刊的生存现状。每一本民刊,都凝聚着一个或者一群爱书之人的心血,当它们随着时间不断地消失,谁还能寻到当初的踌躇心绪?
卷一
003_《悦读时代》
005_《包商时报》
007_《包商书声》
008_《温州读书报》
011_《开卷》
012_《艺文志》
014_《今日阅读》
015_《芳草地》
016_《日记杂志》
017_《日记闲话》
018_《清泉部落》
019_《书脉》
020_《书友》
021_《尔雅》
023_《梧桐影》
025_《崇文》
027_《点滴》
028_《读读书》
029_《读书人》
030_《乐读》
《流金》_031
《毛边书讯》_032
《民间书声》_033
《名堂》_034
《品报》_035
《上林》_036
《书林驿》_037
《书人》_038
《书香》_039
《泰山书院》_040
《文笔》_041
《湘江边的旧书摊》_042
《轩客会》_043
《易读》_044
《农耕笔庄鱼素》_045
《阅读空间》_046
《艾芜故居》_047
《藏书》_049
《东方藏书票》_050
《读品》_051
《独立阅读》_052
《绿茶书情》_053
054_《忆石读书报》
055_《好书》
056_《鸿影藏书阁》
057_《品书空间》
058_《三联贵阳联谊通讯》
059_《三馀书屋》
060_《山西图书发行》
061_《水仙阁》
062_《向阳湖文化报》
063_《秀州书局简讯》
064_《杨柳风》
065_《译林书评》
066_《越读》
067_《越问》
068_《东方书林》
069_《我》
070_《书乡》
071_《豫章》
072_《方所》
073_《读书好》
075_《诚品好读》
076_《唏嘘》
077_《文澜》
078_《阅微》
《书乐园》_079
《季风书讯》_080
《莲馆弘谭》_081
《陕图读览》_082
《静观》_083
《籀园》 _084
《问津》_085
《天津记忆》_086
《温州通史编纂通讯》_088
《天香》_089
《读书人报》_090
《宁阳读书人》_091
《读书台》_092
《越览》_093
《掌故》_094
《文华书潮》_095
《诗意灵川》_096
《行走南书房》_097
《厦门图书馆声》_098
《理想国书讯》_099
《中华书》_101
《三联书情》_102
《新星读本》_103
《阅读文化》_104
卷二
109_ 小引
109_ 清辉加入作协
110_ 见识书情书色
111_ 原来是同事
112_ 阿滢话书
112_ 小范围传阅
113_ 好看的周刊
114_ 红火,要长久才好
115_ 分享读书
116_ 早就名声在外了
117_ 开书单的事
117_ 一种生活方式
118_ 因书结缘
119_ 俗,还是高雅
120_ 也算是晚节不保
121_ 讨书不成反蚀米
121_ 坐不住了
122_ 大学生改稿
123_《藏书家》停刊了
123_ 推介会
124_ 文章的好坏
125_ 从渺小到被绊倒
126_ 便条集
127_ 青岛来信
入住公共知青沙龙_128
攀上叶倾城_128
细节的价值_129
远大的理想_130
深深的书浅浅地说_131
全民阅读危机_131
节约纸张_132
内容为王_133
文化圈的方向_134
文字的写法_134
文化的价值还有待挖掘_135
倾听_136
书评不是生意_136
有思想的书评人_137
躺着写字的就是资本主义_138
书托知多少_139
这么快,那么慢_139
140_ 红布绿花朵
141_ 读书的门户
141_ 对待历史的态度
142_ 周刊的宣传者
143_ 立场问题
144_ 刘苏里供稿
144_ 因周刊成为朋友
145_ 周刊的品牌价值观
146_ 图文书没了品质
147_ 题跋文的风流
147_ 那些爱书家
148_ 古剑的书话
149_ 书式生活
149_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150_ 消费鲁迅
151_ 半山上的茶玫
151_ 书话体
152_《读月刊》的风采
153_ 实在是雀跃
谈书的书_153
小说病了_154
林汉达的邮箱_155
《今书院》发刊_155
《读眼》的创刊_156
什么是健康的阅读_157
排行榜要不得_157
周刊的未来在哪里_158
沈昌文的建议_159
奥威尔的写作规则_160
杂志的停刊_160
周刊要不要商业化_161
网络时代的读书民刊_162
《独立阅读》:独立的情趣_162
《读品》:少数派阅读报告_164
《天涯读书周刊》:阅读的诗意栖居_165
卷三
169_ 读书民刊的生存之路
169_ 书香社会的践行者
170_ 读书民刊的未来之路
172_ 民间读书的未来
173_ 民间读书刊物的诞生
174_《开卷》的标杆
175_ 未来的阅读方式
177_ 创意,让杂志更好看
179_ 文学刊物的生与死
181_ 爱读的或讨厌的
183_ 小杂志,大世界
185_ 自媒体时代的读书
后记_188
附录: 读书民刊史料_191
序一 读书民刊,你好
倘若我们来研究读书民刊的发展史,还需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说起。此时,各类民间刊物风起云涌, 如诗歌民刊、行业内刊等,而读书民刊只是众多民刊之一。它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影响力与日俱增。至于何为读书民刊, 曾引起不少争议。简言之,读书民刊需满足这样的条件:供某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内部交流使用,没有正规出版或发行刊号的民间印刷物。其生存方式多为挂靠在文化单位,靠自筹资金、集资开办等。
2000 年4 月,《开卷》在南京创刊。此前,国内就有各种读书刊物出现,如《读书》《书林》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刊物渐渐失去活力,而读书民刊却因有一定的定力,从而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如《开卷》就团结了国内最顶尖的一批文化老人和青年学者、作家。以《开卷》为首的读书民刊近些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同样,我们可看到的是,全民阅读的风气培养与读书民刊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序二 读书民刊的发展
《开卷》创刊以后,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十堰、成都、芜湖、济南等地,都出现了风格各异、内容多元的读书民刊。读书民刊的发展是得益于阅读风气的蔓延,可用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形容,其迅猛发展的态势影响着许多年轻人走上了阅读之路。倘若我们将读书民刊的发展过程细分的话, 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读书民刊纯粹以阅读为主,内容多为文史掌故,兼顾对新书的评论。这一时期因刊物主编大都是爱书人,具有相应的阅读品位,所以在组稿、编辑方面把关较为严格,从而保证了刊物的质量。
第二个时期的读书民刊形式多样,除了纸质刊物之外, 还出现了电子杂志、阅读自媒体。刊物的主办方也由爱书人扩张到图书馆、纪念馆、书店等。刊物更关注地方文化与阅读的关系。这些都使读书刊物的范围有所扩展。
在办读书刊物的过程中,虽然许多刊物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明确主张,但从其长期的办刊方向上看,各有所侧重。如《开卷》以文史类的文章为主;《芳草地》定位于高品位、有保存价值、让人喜爱的文学杂志;《梧桐影》的定位为“读书刊物、民间立场、地方特色”等。不过,对大多数读书刊物来说,其内容都是以书人书事、淘书藏书为主,没有明确的版块划分,就难免给人一种看上去相差无几的感觉。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读书刊物如今发展到上百种,老牌民刊如《开卷》《芳草地》等依然在坚守,主题性刊物如《日记杂志》《书简》《名堂》也是做得有声有色。不过, 在读书民刊的生存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资金问题、人事变动等原因而导致刊物停刊的情况,如十堰《书友》、武汉《崇文》、北京《书脉》、长沙《书人》等都因故停刊。在这方面, 深圳的后院读书会探索出的“策划 有条不紊的执行 随时可用的资源”方式,也许可以有效缓解读书民刊的经济压力。
序三 网络阅读时代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介入,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但这种网络阅读常常被视为一种“浅阅读”。这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当下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阅读以浅层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深度阅读。就拿读书民刊来说,它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服务当下,融合时尚与潮流,就有可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反之,就可能是圈子化,无法更好地把阅读传递到大众当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多少是一种互补。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反馈到当下,成为读书民刊发展的又一趋势。
《悦读时代》《温州读书报》《今日阅读》等刊物之所以能走在同行列的前面,且广受好评,与此大有关系。而新刊物如《乐读》《易读》则结合当下的网络资源,每期固定的主题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种方式如今也广被其他读书刊物所借鉴。
网络时代,不能不提到的是电子杂志。早期的刊物如《读品》《天涯读书周刊》等是社区人气聚集的产物,后来逐渐变成了读书类的兴趣读物。其涵盖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社区论坛,而是针对互联网用户,如《独立阅读》《绿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介入,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但这种网络阅读常常被视为一种“浅阅读”。这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当下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阅读以浅层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深度阅读。就拿读书民刊来说,它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服务当下,融合时尚与潮流,就有可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反之,就可能是圈子化,无法更好地把阅读传递到大众当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多少是一种互补。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反馈到当下,成为读书民刊发展的又一趋势。
《悦读时代》《温州读书报》《今日阅读》等刊物之所以能走在同行列的前面,且广受好评,与此大有关系。而新刊物如《乐读》《易读》则结合当下的网络资源,每期固定的主题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种方式如今也广被其他读书刊物所借鉴。
网络时代,不能不提到的是电子杂志。早期的刊物如《读品》《天涯读书周刊》等是社区人气聚集的产物,后来逐渐变成了读书类的兴趣读物。其涵盖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社区论坛,而是针对互联网用户,如《独立阅读》《绿茶书情》等都以各自的特色赢得了书友的认同。还有不少电子刊物因稿源、读者群等原因做了几期就消失了。
在阅读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让读书刊物更具有活力?这在今天似乎不成问题。我注意到,有不少读书刊物利用网络资源组稿、联谊,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这其间,举办了十一年的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读书年会的宗旨是“传播中华文化,营造全社会良好的书香气息”。每年的民间读书年会会选择一个城市举行,除了读书民刊相关人员参加外,包括藏书家、书店从业者、爱书人都会参与其中,被誉为“民间读书的盛会”。对大多数爱书人来说,若不是通过这个读书年会,是很难知道有那么多读书刊物存在的。
序四 全民阅读时代
2013 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阅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民阅读的推动,除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阅读推广机构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民间读书会存在, 它们所分享的是阅读经验和阅读风格。而读书民刊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尤为重要。
读书民刊在早期仅仅是一份普通读书刊物,但在今天却显现出了更多的活力,如《开卷》推出的系列图书,《温州读书报》推出的《瓯歌》系列,《梧桐影》推出的系列小文丛, 《上林》推出的十卷《上林文丛》,等等。这说明读书刊物除了正常出版之外,还有参与更为广泛的阅读活动的能力。
展览也是读书民刊常常举办的活动之一,如上海《点滴》举办了“黄永玉作品展”,《温州读书报》则有“温州读书报两百期回顾展”等。而各种文化沙龙则让阅读走进普通大众,如《梧桐影》的系列文化讲座、沙龙,《越问》的系列活动,在当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活动无疑是读书民刊最具活力的表现。
有趣的是,各种读书民刊纷纷开通了微博、博客,经常通过网络与读者互动,及时传递刊物的信息,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起到了阅读推广的作用。
说到全民阅读,不能不提到各地独立书店的参与和影响,在办好书店的同时,有不少书店都推出了自己的刊物,如广州方所书店的《方所》、南昌青苑书店的《豫章》、西西弗书店的《唏嘘》、季风书园的《季风书讯》等。在杂志创办之初,仅仅是会员读物, 在今天,也都逐渐成为书店品牌的延伸。同样,这些读书刊物在全民阅读中也极具影响力。
全民阅读的参与,让读书民刊从小圈子走向社会,成为了阅读的一面旗帜。在谈到读书会时,深圳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士表示,读书会的出现与移民城市的市民性格有关,他们通过读书寻找感情、友谊的寄托,不仅仅是亚文化群体,更是一种人际整合、扩展社会关系的方式。那么,读书民刊的出现与发展也不妨理解为对阅读文化的探索。
罗文华先生曾说,整合全国读书写作资源,融会读书文化与乡邦文化,发掘书话的“真精神”,由此推出好文好书,这是民间读书人为推动全民阅读所做的最实际的工作,也是中国民间读书界献给“世界图书日”的最好礼物。在谈到读书民刊时,他认为,只要全国的读书人持之以恒,在滋养阅读趣味的同时,不断提升阅读品位, 那么“走向阅读社会”“营造书香世界”的设想就肯定不会落空。
《悦读时代》
一
这几年,读书民刊办得风生水起,可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点缺失。这缺失既有精神向度上的追求(很容易做成自娱自乐的刊物),亦有对读书民刊定位的误区。到底怎样才能做得更为恰当一些?这个问题, 朋友聚会也经常讨论,讨论的结果,也是没个标准的答案。
这背后既有读书民刊的坚持,也有经费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内容的扩展。一个读书民刊做得不伦不类很容易,要做得高端,有其精神, 却十分艰难。在这一点上,东莞的《悦读时代》所做的努力,不妨看作是新一代读书民刊的标杆。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即在于它坚持的方向跟《开卷》《书人》相比是一脉相承的,却又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内容灵活多样。我从创刊号阅读至今,感受到最大的特色是杂志中既有固定的栏目(如“阅读联话”“书僮荐书”),又有内容的变化,杂志更多地将关注点转移到当下的阅读,这让《悦读时代》更贴近这个时代。
其次是作者队伍的庞大。我没详细统计过从第1 期杂志至今有多少位作者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但从每期涌现出的新作者来看,应当有上百位,更是涵盖了老中青三代。这么多的作者义务为杂志供稿,这种精神总让我想起博客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美好。
仅仅是这样,就构成了《悦读时代》的阅读王国。在那里,大家可以自由地交流,畅谈对书的意见,对书店的看法,也可以讨论藏书票, 甚至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一位作者的喜爱。自由、轻松的氛围,是适合阅读种子生长的。
好的杂志,就像是一间没有遮拦的茶馆,是一道阅读的风景。大千世界,唯有这一处让人流连忘返。
有人说,走得太匆忙,浮躁的气息会充斥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驻足的时候,不妨回到《悦读时代》,小憩在这一片园地里,做一个梦, 或打个盹,都是无上的幸福了。
朱迪丝·莎兰斯基在《岛屿书》里说,天堂是岛,地狱也是。那么, 阅读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岛了。这个岛上,我们能享受空旷的自然, 和闲适的自如。
二
像东莞这样的城市,我总觉得商业极发达,而文化可能就是弱项了。偶然见到《悦读时代》杂志,真有些惊艳,版式古朴(装帧设计乃藏书票制作大家崔文川),有韵味,内容多样,书人书事少不了,且有联话(如诗话词话一样)一期期地连载,成为一大特色。
2010 年,我有幸在成都举行的读书年会上见到《悦读时代》主编徐玉福先生,他跑前跑后,全程摄影,不亦乐乎。原来他是企业家, 却热衷于文化,就做了这样一册杂志。创刊时,杂志为双月刊,后改为季刊,但内容不打折扣。这样的变化让杂志更有品质—原本做双月刊,难免在稿件质量或版式上有些匆忙,无形中就将阅读的品位降低了。
做《悦读时代》让徐先生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像他这样的人,做读书杂志,真不好简单地归结为有文化情怀,而是有更高的精神层次, 不妨称之为有文化理想。在做杂志的过程中,徐先生享受到了阅读之美。这才是读书杂志带给人的最高享受吧。
可惜的是,这本刊物现在也暂时休刊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