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31346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从语言学角度,从古典诗词爱好者读诗写诗的需求出发,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古汉语知识。首先总述诗词发展的体式,然后通过“语音篇”“格律篇”“章法篇”“语法修辞篇”“词汇篇” 五部分作了分述。语音篇主要讲述与古诗词相关的音韵学常识;古多音字、旧读字的读音来源和诵读方法;入声字的判别和文白异读入声字的形成;兼韵字的读音及来源。格律篇主要讲述《诗经》《楚辞》的韵律与语言特点;汉魏及以后古体诗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章法篇主要讲述阅读、写作古典诗词所要掌握的章法技巧。语法修辞篇主要讲述古诗词主要运用的修辞格及特有的词法、句法等语法手段。词汇篇主要疏解古诗词中常见的特殊白话实词和白话虚词;举例说明了上古诗歌中的文字通假和中古诗词中的文字通假现象。
古代诗词体式发展概述/001
语 音 篇
古诗词中的音韵常识/003
一 韵母、韵、押韵/003
二 韵脚/004
三 韵部、韵目/005
四 《广韵》/006
五 《平水韵》/010
六 声调/012
七 平仄/016
八 反切/017
古诗词中入声字的辨识/019
一 声、韵、调判别法/019
二 文白异读判别法/022
三 排除法/022
四 组词法/023
五 分类法/023
六 谐声偏旁类推法/024
七 同音字辨记法/025
八 诗词押韵读记法/025
九 方言对应规律辨记法/025
文白异读入声字分析/029
一 文读音韵母为e,白读音为ai的/029
二 文读音韵母为e,白读音为ei的/031
三 文读音韵母为o,白读音为ai的/031
四 文读音韵母为o,白读音为ao的/032
五 文读音韵母为uo,白读音为ao的/033
六 文读音韵母为u,白读音为ou的/034
七 文读音韵母为u,白读音为iu的/034
八 文读音韵母为üe,白读音为ao的/035
古诗词中多音字和旧读字/038
一 古多音字、旧读字形成原因/038
二 古今多音字的流变/039
三 古诗词常用多音多义字/044
四 阅读古诗词对待多音字旧读字的方法/063
诗韵中兼韵字的读音/073
一 声调不同/073
二 声调相同,声母、韵部不同/085
三 声母、声调相同,韵部不同/087
四 声、韵、调都不同/092
五 兼属于三个韵部/093
六 兼属于两个古入声韵部/094
格 律 篇
《诗经》的韵律与语言特色/101
一 《诗经》的句法节奏/101
二 《诗经》的用韵规律/112
三 《诗经》诗化语言的形成/121
《楚辞》的韵律与语言特色/131
一 《楚辞》的用韵规律/131
二 《楚辞》的句法/133
三 《楚辞》的句子节奏/136
四 《楚辞》诗化语言的形成/138
汉魏六朝及以后古体诗的格律/145
一 古体诗的句式及节奏/145
二 古体诗的用韵/150
近体诗的格律/157
一 近体诗的分类和格律要求/157
二 近体诗的押韵/159
三 近体诗的平仄/160
词的格律/201
一 词的名称/201
二 词调、词牌/203
三 常见词牌的来源和含义/203
四 词的分类/209
五 词谱/211
六 词的押韵/213
七 领字与句内节奏/217
八 词的平仄/218
九 词的拗救/221
十 词的对仗/222
章 法 篇
古典诗词的章法/227
一 诗的章法/227
二 词的章法/230
语法修辞篇
诗词中的语法/249
一 词类活用/249
二 省略/253
三 倒置/255
四 紧缩/258
诗词中的修辞格/260
一 比喻/260
二 互文/262
三 用典/264
四 引用/265
五 通感/266
词 汇 篇
古诗词中的白话实词/271
一 名词/271
二 动词/275
三 形容词/293
四 代词/297
古诗词中的白话虚词/303
一 副词/303
二 介词/319
三 连词/323
四 助词/325
五 语气词/329
古诗词中的词缀/332
一 前缀/332
二 后缀/334
古诗词中的文字通假/337
一 《诗经》《楚辞》中的通假/337
二 汉魏以后诗词中的通假/339
参考文献/344
附录一 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346
附录二 《佩文诗韵释要》选周兆基辑/356
附录三 词韵/374
附录四 常用词谱及范例/390
前 言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时期涌现了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以不同体式展现出来,丰富了文学样式,打动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诗词爱好者。20世纪初,虽然在新文化的感召下产生了更自由、更灵活的新诗,但“旧体诗词”不仅没有死亡,而且以她独有的魅力一直坚韧地存活着,并且在21世纪的传统文化热潮中日渐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今随着央视“诗词大会”的播出,全国又掀起了读古诗、学古诗、写古诗的热潮。
为什么古典诗词经久不衰?那是因为诗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从《诗经》《楚辞》到汉代乐府,从魏晋诗歌,再到唐诗、宋词,无一不在古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我们也知道,一切文学作品都以语言为其手段,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赖以存在并得以流传的根本。
古典诗词之所以精美,不仅仅在于其运用了诸多的文学手法,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情绪,也在于其反映了古代诗词产生时期书面语言和民间语言的形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体裁追求中创造出的特定语言表达形式。离开了特定语言形式,诗歌的魅力就不复存在。正因如此,要想学习古典诗词,不仅要了解诗词的情志、意境,对诗歌的结构、语词、声律等方面的技巧也要有所掌握。也就是说,学习古典诗词不仅要知其美,而且要知其所以美。
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热爱古典诗词的人,或喜欢记忆,或喜欢吟诵,或喜欢讲解,或喜欢摹写。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读错的、有讲错的、也有写得不像的,究其原因就是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只看重人云亦云的表象,没能真正懂得古典诗词之精髓所在。所以学习掌握古典诗词,就要懂得一些诗词所涉及的音韵、训诂、语法、修辞、文字等古代汉语知识,这对弘扬传统文化,了解古代诗词文学样式,研讨古代语言发展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有关诗词的书籍,大多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