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463297
一说“真”。我之所以说徐广源先生这部书“真”,主要是他既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又得益于清宫档案。徐先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到中国*历史档案馆查阅清宫档案,有时断时续三十年的查档经历,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清宫档案,这是一般人所难有的。他这部书的主要依据不仅来源于《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当年的官方重要史书,更主要的是清宫档案。在他的这部书中,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清朝史实。比如,康熙帝的孝懿皇后在皇贵妃位上生育皇八女的前后经过、死亡日期以及火化的情况;嘉庆帝的孝和皇后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闰三月秘密去西陵参加了庄妃王氏的葬礼;慈禧在咸丰帝死后,曾当过一天的懿贵太妃,比慈安晚当一天皇太后;慈安皇太后入葬时,为了能让棺椁通过,临时将东陵大红门东墙拆开了一个豁口,将定陵神道上的一座平桥栏板临时移开,加宽桥面,将慈安陵隆恩门中门的门框临时拆掉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官书中很少记载的,是他在清宫档案中找到的。所以这部书体现了“真”的特点。
二说“细”。徐广源先生这部书体现了一个“细”字,如书中关于后妃出生死亡日期,诏封、册封日期,棺椁的奉移、入葬日期,葬位等,凡是涉及时间的,都尽量精确到月、日、时,甚至几刻几分;如,慈安、慈禧在入葬时,几时几刻几分从隆恩殿内移出、几时几刻几分进入地宫、几时几刻几分将棺椁安放在棺床上、几时几刻几分关闭两道石门,都清清楚楚地作了介绍;在上徽号、庙号、谥号、确定陵名等事上,不仅把日期说得十分精确,而且有时还把当时所拟的几个方案都予以介绍。如在为顺治帝的孝惠皇后拟定谥号时,拟了“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和“孝惠仁宪庄定端纯顺天翊圣章皇后”两个谥号;在给道光帝的孝静皇后初上徽号时,拟了“端懿”“顺祺”“康慈”“靖温”四个徽号。关于康熙帝的孝懿皇后,有的书记载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举行册立皇后礼,初十日崩逝。徐先生经过与《康熙起居注》认真核对,详细分析考证,提出了孝懿皇后于初十日上午八点举行册立皇后礼,当天下午四点崩逝,如果从册封的时间算起,她只当了八个小时皇后的观点。在这部书中,一些后妃死后的随葬品及一些后妃的葬位,如其宝顶位于第几排第几位以及地宫的规制都有所介绍。这些都是一般介绍后妃的书中很少记叙的。
三说“实”。徐广源先生的著作体现了一个“实”字,大家读了放心踏实。他所以能做到“实”,主要得益于他几十年中长期深入实地进行考察,从不主观臆断。比如在论证乾隆帝的那拉皇后入葬纯惠皇贵妃地宫、棺椁质量低劣时,徐广源先生以他亲探纯惠皇贵妃地宫、对地宫的现场考证结果作为立论基础;在论证乾隆帝的容妃即香妃就葬在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时,徐先生以他亲探地宫的经历作了说明。在讲到孝和皇后陵寝时,徐先生通过对陵寝的实地考察,总结了昌西陵规制缩减的几个方面,同时也总结出该陵的特点。在阐述为什么西太后的陵在东、东太后的陵在西的见解时,徐先生不仅有理论上的分析,而且通过现场调查,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问题。在介绍同治帝的瑜妃与隆裕皇太后作斗争一事,不是仅仅引用《清稗类钞》的内容,还通过《陵寝易知》这部陵寝秘笈予以证明。这些都突显出这部书的“实”的特点。
当今社会有一种时髦的做法:就是一种商品、一个地名,往往爱与皇家挂钩,加上一个“皇”字,例如“皇宫秘方”“皇帝御酒”“皇宫御膳”“皇妃洗浴处”“皇妃出生地”等等,似乎这样就显得神秘高贵、身价倍增,就能增加魅力,就会受到世人的青睐和欢迎。北京故宫开放九十多年了,一直游人如织,久盛不衰,这是为什么?就因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皇帝、皇后、妃嫔们居住的地方,就显得神秘!人们就想看!为什么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还珠格格》《甄嬛传》大受世人的欢迎,收视率那么高?就因为剧里描写的是皇家生活,描写的是后妃的生活、后妃与皇帝的关系、后妃之间的明争暗斗。人们注重皇家生活,其实更多更主要的是注重后妃。
偌大的皇宫,有无数的殿阁楼台,但皇宫里有几个男人?除了皇帝之外,就是那些还没有分府的、仍属孩童的皇子。绝大多数都是女人。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由数以千计的宫女、嬷嬷们伺候着。在数量上,女人在皇宫中占*优势,可以说皇宫是女人的世界。然而这个女人世界却被一个男人主宰着、统治着,他决定着女人的命运,这个男人就是皇帝。
后妃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她们一个个都是千里挑、万里选的美人,她们是美丽、温柔、端庄、贤淑、明慧的象征,她们身居高位,日近天颜、陪皇伴驾;她们每天都由许多宫女、太监伺候着,颐指气使,八面威风;她们每天锦衣玉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她们的身上闪烁着神秘的光环,她们就如明月星光一样令人心迷神往。可是谁又知道,在这些光艳美丽的背后却是另外一种情景。在辉煌壮丽的皇宫中,在后妃之间,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彼此倾轧、互相陷害,屡见不鲜,比比皆是,闪烁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充满着令人悚然的血雨腥风。每位后妃都有她们的苦辣酸甜、离愁悲欢、生死歌哭。
清朝皇宫与历朝皇宫相比,丝毫也不显得和谐太平。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十二岁就嫁给弩尔哈齐的阿巴亥,生育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位能征惯战的著名将领,*后竟被逼殉死,连葬地都不清楚;乾隆帝的继后那拉氏,就因为一时触犯了天颜,*后竟死无葬身之地,任何祭祀都没有;光绪帝的珍妃,因与慈禧政见不一,竟被害死井中。
当然也有个别后妃,不愿甘居人下、默默无闻。她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各种手段,不仅久宠不衰,而且还成功地登上了政治的*。例如太宗皇太极的庄妃本布泰(孝庄皇后),先后辅佐了顺、康两代幼主,为大清帝国的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后世子孙的敬仰。又例如慈禧,从较低级的兰贵人,*后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两度垂帘,两立幼主,实际统治了中国四十八年。
近年来,大量有关清宫内容的影视剧的热播,在观众中起到了一些误导作用,以假乱了真。笔者长期从事清朝陵寝和清朝后妃的研究,从1977年就开始到中国*历史档案馆查阅清宫档案,掌握了有关后妃的大量史料。这些档案都是当时后妃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些档案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些雍容华贵、养尊处优的美女们的另一面,反映出她们嫁入皇家的幸或不幸。
笔者从清朝二百多名后妃中选出了二十六人,她们都是清朝比较有名的、大家比较了解的,有的是争议比较大的,被误导比较多的。通过正史和清宫档案,还她们以历史真面目。
目录
前言1
《正说清朝二十六后妃》值得一读
——代序一阎崇年1
志美行历六十载的徐广源
——代序二苑洪琪1
太祖弩尔哈齐的后妃
第一个得到皇后称号的女人——孝慈皇后
唯一殉死的大妃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的后妃
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后
清朝皇妃中的明珠——海兰珠
顺治皇帝的后妃
失踪的皇后
当了半个多世纪皇太后的女人——孝惠皇后
绝色美女——董鄂妃
康熙皇帝的后妃
只当了两天皇后的孝懿皇后
死因不明的雍正帝生母——孝恭皇后
雍正皇帝的后妃
清朝最高寿的皇后——孝圣皇后
有自知之明的敦肃皇贵妃
乾隆皇帝的后妃
深明大义的孝贤皇后
死在冷宫的那拉皇后
谜团多多的香妃
嘉庆皇帝的后妃
唯一生过皇帝的原配皇后——孝淑皇后
以大局为重的孝和皇后
道光皇帝的后妃
死后不得安宁的孝穆皇后
死后遭受冷遇的孝静皇后
咸丰皇帝的后妃
智慧大度的慈安皇太后
晚清的独裁者——慈禧皇太后
同治皇帝的后妃
尸体不腐的孝哲皇后
敢和皇太后斗气的瑜妃
光绪皇帝的后妃
不受宠爱的孝定皇后
屈死井中的皇妃——珍妃
宣统皇帝的后妃
不知葬地的皇后——婉容
清制,只有皇帝入葬后,地宫石门才能关闭,隧道才能填砌。所以孝贤皇后入葬后,只在地宫入口处安上一道临时性木门进行封闭。皇子们在方城前祭酒三爵,行三叩礼。从此乾隆帝与孝贤皇后暨两位皇贵妃泉壤相隔,再也不能见面了,他感慨万千,立成一律:
凤翣龙何事尔,贯鱼故剑适相从。
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逢会有逢。
芦殿惊心陈白日,菆涂举步惨寒冬。
百年等事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踪。
追思不断
深爱的皇后已经离去,自己再也无法享受她的温存和体贴了,伤感的乾隆帝对此有着太多的不甘心。他无法阻止孝贤皇后离去的脚步,就只能保留她活着时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托之处,企望让她的影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
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是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为了能使自己时常回到与爱妻在一起的回忆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长春宫在孝贤皇后居住时的原陈设,将孝贤皇后生前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供奉在长春宫。每到年节,还将孝贤皇后及已去世的慧贤皇贵妃的画像悬挂在那里,以供凭吊怀念。这种陈设和做法保留了四十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十四日(1796年1月23日),他禅位前十六天才下令撤掉,允许其他后妃们居住长春宫。
据《啸亭杂录》一书记载,乾隆帝还将孝贤皇后在德州病逝时所乘的御舟运到京师保存。因船大,城门洞狭窄,不能进城。乾隆帝想把城楼拆掉。当时任礼部尚书的海望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即搭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木架上设有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工人推扶拉拽,将御舟顺利地运进了城内,从而保住了城楼,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命人运舟入京虽然是乾隆帝极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举动,但确实也体现了他对皇后的痛惜和深厚感情。这件事只见于《啸亭杂录》,未见官书和档案上的记载,因此不能全信。
为了表达对孝贤皇后的哀恋之情,乾隆帝亲自写了一篇《述悲赋》。他以激动的笔触,记述了孝贤皇后生前的懿德嘉行,可以说是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
……影与形兮难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怆徒然,例展禽兮谥孝贤。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歔。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事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佐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阒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孝贤皇后死后,乾隆帝册立娴贵妃那拉氏为皇后。面对美貌温顺的继后,立即想起了嫡妻孝贤皇后。他在诗中说:“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
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乾隆帝谒盛京途经科尔沁时,遇到了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当公主与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起侍宴时,乾隆帝面对着二十四岁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贤皇后,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孝贤皇后是在济南城得的病,几天后就病死在德州,所以在以后多次南巡时,乾隆帝再也不进济南城,他怕故地重游,再引起思妻之痛。他在诗中明确表示:“恐防一入百悲生。”
乾隆帝认为孝贤皇后的死,与连生二子,而二子又接连夭亡有关系。他表示倘若真是如此,宁可不让她生这两个皇子以保全她的性命。在他看来,皇后的命比两个皇子还重要。他的这一想法在临送孝贤皇后梓宫奉移观德殿时所作的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凤鞲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归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梦熊”一词出于《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斯干》的“吉梦维何,维熊维罴”一句,后来喻为生男孩。
他在临送“悼敏皇子”(皇七子永琮)奉移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的一首诗中同样表达了这一想法: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翣行将发引时。
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
试言邂逅谁能受,迭遇乖张命实奇。
不忍抚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平时,乾隆帝瞧见皇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到与皇后共同相处过的地方,每逢节日,甚至有时看到南飞的大雁,都会引起对皇后的思念。自孝贤皇后入葬裕陵之后,乾隆帝凡谒东陵,必到裕陵为孝贤皇后酹酒,祭祀亡妻。据笔者统计,他一共去了东陵十七次,最后一次是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初九日,是带着新即位的嘉庆帝颙琰一起去的。这年乾隆帝已八十六岁,当上了太上皇帝,如果孝贤皇后还在的话,也已八十五岁,也当上皇太后了。到嘉庆元年,乾隆帝与孝贤皇后已分离四十八年,将近半个世纪了,但乾隆帝仍在深深地怀念着孝贤皇后。乾隆帝每次到裕陵临奠孝贤皇后,都要作诗悼念。每次作的诗,乾隆帝都亲笔誊写好,制成精美的雕漆挂屏,一部分贮存在皇宫,有五块供设在裕陵大殿的东暖阁内。如今这五块保存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
乾隆帝御题雕漆挂屏
几十年如一日地怀念着一个人,其用情之真、之深,令人慨叹。如果孝贤皇后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满足和幸福吧。
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初六日,嘉庆帝给孝贤皇后的谥号加上“诚正敦穆仁惠辅天昌圣”十个字,同时系高宗庙谥,称“纯皇后”。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1821年1月14日),道光帝给孝贤皇后的谥号加上“徽恭”二字。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初二日,咸丰帝给孝贤皇后的谥号加上“康顺”二字。孝贤皇后最后的谥号全称是: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孝贤纯皇后谥册(玉册)
死在冷宫的那拉皇后
在古代小说和戏剧中,会经常看到某皇后或妃子因得罪了皇上,被打入冷宫,最后屈辱忧郁而死。实际上死在冷宫里的后妃大有人在。在清朝,就有一个当了十五年妃子、十五年皇后的女人,最后死在了凄凉的冷宫之中。这个女人就是乾隆帝的第二个皇后那拉氏。
那拉氏是怎样一个人?她为什么死在了冷宫?这还要先从她的身世讲起。
从侧福晋到皇后
那拉氏,是佐领那尔布的女儿,满洲正黄旗。她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弘历小七岁。雍正年间,她被选中秀女,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作侧福晋,深得宠爱。弘历即皇帝位刚一个月,便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又晋封她为娴贵妃。
贵妃之宝及宝文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帝的嫡皇后孝贤皇后病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乾隆帝三十八岁,正值中年。皇太后对于后宫无皇后非常关心,亲自为乾隆帝选定娴贵妃那拉氏为继后。为这件事,特地给皇帝降下一道懿旨: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
皇太后的旨意,乾隆帝不能违背,但在孝贤皇后死后不久就急忙册立新的皇后,又于心不忍,于是乾隆帝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日发布谕旨,先将娴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管理后宫事务,称“摄六宫事”,等过了孝贤皇后的二十七个月的丧期后,再举行册立皇后礼。
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初五日,举行皇贵妃册封礼,正式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皇贵妃。孝贤皇后是在乾隆十三年三月去世的,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月就满了二十七个月的丧期。所以就在这年的八月初二日,为那拉氏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那拉氏正式登上了皇后的宝座,戴上了皇后的凤冠,这年她三十三岁。
那拉氏自正位坤宁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让皇后伴驾同行。那拉氏嫁给弘历二十年来,虽然很受宠,但还没有生过一男半女。她被立为皇后刚一年半,就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第二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寅时生皇五女。乾隆二十年
《高宗实录》关于册立那拉氏为皇后的记载
十二月二十一日(1756年1月22日)卯时,她又生下了皇十三子永璟。那拉氏在五年内,连生了二男一女,这足以表明她自立为皇后以后,比以前更为受宠。
鸾凤失和遭冷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会想到,正当皇后那拉氏受宠之时,竟然从巅峰一下子跌入了低谷。情况是这样的:
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乾隆帝举行第四次南巡。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刚过,第二天,乾隆帝就陪着皇太后,带着皇后那拉氏及众妃嫔踏上了路程。
清皇后冬朝服
在南巡的最初日子里,一切正常,相安无事。在途中,乾隆帝还为皇后庆祝了四十八岁生日。每天皇后带着众妃嫔给皇太后请安,陪皇帝游玩、侍膳,非常快乐。闰二月中旬,南巡队伍来到了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十八日早晨,在西湖的著名景点“蕉石鸣琴”进早膳时,乾隆帝赏给了皇后许多食品。可是在当天颁赏晚膳时,皇后则没有露面,在场的只有令贵妃、庆妃、容嫔。在《赏膳底簿》上,“皇后”二字已被黄纸条盖上,代之以“皇贵妃”之名。从此以后,皇后之名不再出现,皇后也不见了身影,皇后哪里去了呢?官书上没有记载。通过查阅清宫档案,才知道在十八日这天,乾隆帝派额驸福隆安由水路护送皇后回京了。
《上谕档》中关于那拉皇后被遣送回京的记载
病故冷宫
皇后被送回宫以后,吃食、柴炭等分例俱照旧领用,留用太监五名、厨役两名,其余三名太监拨到西暖阁膳房随营当差。乾隆帝这次南巡是于四月二十五日回到京师的。五月十四日,乾隆帝命将皇后手中的四份夹纸册、宝收回,其中皇后册、宝一份,皇贵妃册、宝一份,娴贵妃册、宝一份,娴妃册、宝一份。按宫中制度,皇后手下有十二名宫女(在乾隆年间,皇后宫中为十二名宫女,有时为十三名,此为清宫档案实际记载。据光绪年间的《钦定宫中则例》记载,皇后宫中已减至十名宫女),答应手下有两名宫女。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皇后手下只有两名宫女了,这表明,此时的皇后已降到了答应的地位,被打入了冷宫。乾隆帝回京刚过半个月,就晋封令贵妃魏氏为皇贵妃。清朝后妃制度,宫中只设一位皇贵妃,地位仅低于皇后,相当于副皇后。这次晋封令贵妃为皇贵妃,虽然没有明说让她代管后宫事务,但在皇后失宠的情况下,明显有取而代之或架空皇后之意。
那拉皇后在顷刻之间,由炙手可热、母仪天下的皇后,一下子被打入了冷宫,在精神上受到了重大打击,抑郁寡欢,终日以泪洗面,不久卧病在床。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未刻,她含恨默默地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九岁。
备受薄待
在那拉皇后病重期间和死后,乾隆帝表现得冷漠无情,让她遭到了种种不公正待遇。
皇后病重,皇帝远出
那拉皇后到了六月底七月初,病情已十分沉重。如果顾及夫妻情分,皇后病重,作为丈夫的不应外出远行,应陪伴在妻子身边,才符合常理。可是乾隆帝却于七月初八日奉皇太后由京启銮,去了承德避暑山庄,表明皇帝对皇后的病情毫不在意,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那拉皇后死,皇帝不回京
那拉皇后是在乾隆帝到达避暑山庄的当天死去的。第二天,乾隆帝得知了皇后死讯后毫不悲伤,也不回京,只将皇后生的皇十二子永璂打发回京,料理丧事。他继续在避暑山庄吃喝玩乐,到围场打猎。
丧礼降格,按皇贵妃礼办理
皇后死,为国丧,要举国同哀,大办丧事。可是乾隆帝在那拉皇后死后的第二天,却下令按皇贵妃之礼,办理这位皇后的丧事。实际上,丧事办理的规格比皇贵妃礼要低得多,诸如皇帝辍朝五日,王公大臣官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等等,这些都被取消了。笔者通过对地宫的考察,发现那拉皇后所用的棺椁质量低劣,也不是皇贵妃应该用的棺椁。
死后不葬入皇帝陵
清朝陵寝制度,死于皇帝入葬之前的皇后是要葬入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的。凡葬入妃园寝的妃嫔,上至皇贵妃,下至常在、答应,都有自己的地宫和宝顶。可是那拉皇后却没被葬入裕陵,而是葬到了裕陵妃园寝。她没有自己的地宫和宝顶,棺椁被葬在了纯惠皇贵妃地宫内,属于寄人篱下。
裕陵妃园寝的方城明楼
裕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地宫
不设神牌,不升祔太庙和奉先殿
清制,皇后死后,神牌要升祔太庙、奉先殿,供奉在陵寝隆恩殿。而那拉皇后死后,没有给她立神牌,所以在太庙、奉先殿和陵寝享殿也就没有她的位子。
没有任何祭祀
那拉皇后死后,任何祭祀也没有。且不说皇贵妃、贵妃、妃等内庭主位,就是常在、答应等低级嫔御死后,每年尚有清明、岁暮两次大祭。每祭,供膳品十四盘碗,饽饽祭品四十五盘碗。祭日,将膳品桌和饽饽桌抬到宝顶前的月台上,行礼致祭,焚烧素纸一千张、金银锞一千锭。而身为皇后的那拉氏却得不到这种待遇,没有任何祭祀,连常在、答应都不如。
那拉皇后备受薄待,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义愤,他们纷纷为那拉皇后鸣不平。早在皇后打入冷宫期间,刑部右侍郎觉罗阿永阿就想劝阻皇上不要废掉皇后。但他顾虑家有年迈的老母,一旦劝阻不成,就会获罪入狱,老母无人赡养,有违孝道,因此踌蹰不决,十分为难。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后,叹了口气,对儿子说:“汝为天家贵胄,今欲进谏当宁(指皇帝——笔者注),乃以亲老之故,以违汝忠荩之志耶?可舍我以伸其志也。”阿永阿被母亲的这种大义感动得落泪,决定遵母命去做。他置酒别母,侃然上书。乾隆帝看了阿永阿的奏疏,十分气恼,说:“阿某宗戚近臣,乃敢蹈汉人恶习,以博一己之名耶?”马上召集众大臣,面谕此事。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宏谋说:“此若于臣宅室中,亦无可奈何事。”兵部尚书托庸说:“帝后即臣等之父母。父母失和,为人子者何忍于其中辨是非也?”户部右侍郎钱汝诚说:“阿永阿有母在堂,尽忠不能尽孝也。”乾隆帝将众大臣召来,本想得到他们的支持,替自己说话,谴责阿永阿,没想到大臣们都向着阿永阿,自己反倒孤立了,处于尴尬境地,心中颇为恼火。于是抓住钱汝诚的话茬儿,不冷不热地讽刺道:“钱陈群老病居家,汝为独子,何不归家尽孝也?”最后,乾隆帝不顾众大臣的劝阻,将阿永阿革职,收回了以前赐给他的一百二十多件物品,流放他到黑龙江戍边,效力赎罪。阿永阿始终未能得到赦免,最后竟死在了黑龙江戍所。此事之后不久,钱汝诚也被迫辞官,回到原籍,赡养老父。
御史李玉鸣见皇后的丧事过于简陋,名义上说按皇贵妃礼办理,实际上大大低于皇贵妃礼,心中十分气愤,上奏皇帝:“内务府办理皇后丧仪,其上坟、满月,各衙门应有照例齐集之处,今并未闻有传知,是否遗漏?”字里行间暗含着强烈不满。乾隆帝何等精明,一眼就看透了李玉鸣的用意,大骂李玉鸣丧心病狂,指出:“其意不过以仿照皇贵妃之例,犹以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为隐耀其辞,妄行渎扰,其居心诈悖,实不可问。”于是下令将李玉鸣“革职锁拿,发往伊犁”,充当苦差,效力赎罪。
乾隆帝对那拉氏的事情如此敏感、易怒,采取高压手段,从此以后,朝中大臣再也没人敢替皇后鸣不平了。
葬地的发现
那拉皇后死后葬到了哪里?《清实录》《大清会典》等清廷官修的书籍中都没有记载她的葬地,清宫档案中也没有记载她死后的去向。《昌瑞山万年统志》是由清朝马兰镇总兵主编的清东陵专著,内容涉及广泛,记载翔实,从陵寝规制到祭祀礼仪,从内葬人物到物品陈设,从官员俸饷到机构设置,无所不包。但这部书关于这位皇后也只字未提。这位皇后到底魂归何处?二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笔者经多方查索、考证,终于在《陵寝易知》中发现了这位皇后的葬处。《陵寝易知》这部书是清朝的东陵官员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编写的。书的作者在序言中讲了编写此书的目的:“盖思既系旗仆,当知旗事。世食俸饷,累受国恩,能不忆差务乎?故考我朝鼎建昌瑞山,已二百四十年矣,然陵寝员役日众,差务日繁,自当平时留心详考,以备指掌,庶不负为旗仆耳。遇差庶可稽察,所问犹如指掌,断不能疑难咨嗟,亦何致形同聋聩。虽无出类奇闻,正是本分应晓。”很明显,这部《陵寝易知》是当时陵寝官员们的工作指南和备忘录,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随手登记,史料价值很高。
《陵寝易知》中关于那拉皇后入葬裕妃园寝的记载及葬位图
《陵寝易知》中关于那拉皇后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内的标注
这部书在“陵寝规制及内葬人物”部分明确记载:“谨按:皇贵妃园寝中建宝城,奉安皇后、纯惠皇贵妃。宝城后,奉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三十四位,均各券。”
在“神牌位次”部分记载:“皇后,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酉薨(死亡时刻有误——笔者注),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宝顶奉安,未入享,无祭。”
从《陵寝易知》得知,原来她葬在了裕陵妃园寝(也称纯惠皇贵妃园寝)最前排正中主宝顶下的地宫内,与纯惠皇贵妃合葬。
一位堂堂的大清皇后死后竟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而且官书和档案对此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不能不让人深感疑惑。
那么,那拉氏到底因为什么失宠的呢?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有多种说法:
野史的说法
乾隆帝是一位风流天子。他见天下太平,国富民安,于是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拿着精气神治理国家了,开始整天变着法儿尽情享受。宫中的妃子虽然很多,但他都玩腻了,总想尝尝野味,找找新的刺激。他素知江南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许多绝色佳丽都生于江南。可以借南巡之机,好好潇洒一回,也不枉这辈子当回皇帝。大臣们和地方官员深知皇上的心意,自然投其所好,从民间搜来了大批美女和名妓,献给皇上。皇上一概笑纳,整天与这些女人淫乐,纵欲无度,长期沉湎在温柔乡中,乐不可支,再也不理朝政。
那拉皇后是名门淑女,受过严格的正统教育,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她对乾隆帝的风流韵事早有耳闻,曾多次婉言相劝,但皇上置若罔闻。这次她随驾同行,一来想控制一下皇上的不轨之行,二来想找机会好好规劝皇上。没想到皇上越来越不像样子。她担心这样下去,不仅龙体吃不消,更主要的是大清江山难保,祖宗的基业就要被断送。她越想越怕,越不安。再也不能容忍皇上这样胡闹下去了,于是她决定冒死苦谏一次。
一天晚上,她手拿谏章,登上了乾隆帝的御舟,见舱门口高挂着红灯,这是皇上正在临幸妃嫔的标志,外人一律不得入内。她身为皇后,知道这天晚上没有妃嫔侍寝。既然红灯高挂,定是皇上又在与外来女人鬼混,心中不由得生气,斥退门口想要拦阻的侍卫,毅然闯进了舱内。只见皇上正与几个一丝不挂的漂亮尼姑宣淫作乐,不堪入目。皇后喝退了尼姑,双手高举谏章,跪在皇上面前。乾隆帝正玩得起劲,在兴头上,见皇后闯入,坏了他的好事,又见皇后高举谏章,不由得恼羞成怒,一把夺过谏章,看也不看,撕个粉碎,掷于地上,厉责皇后管得过宽、醋意太大。皇后见皇上不往理上说,横推车,也不由得冒火,反唇相讥道:“皇上既然不以江山社稷为重,喜欢无发女人,我也将头发剪掉,以博皇上一乐!”说罢,将自己的万缕青丝齐齐剪掉。乾隆帝见状,勃然大怒,立命御前侍卫将皇后强行拖走,随之下令废掉了皇后。
那拉氏入宫三十多年来,唯恐失礼犯忌,整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这种日子她早就过腻了。她被废以后,不仅不失意后悔,反倒落得个清闲自在,无拘无束。她到杭州城内某庵出家当了尼姑,每天晨钟暮鼓,持斋念经,青灯相伴,或挥笔作画,或吟诗抚琴,安度余生。多年后,那拉氏圆寂。她虽然离开了皇宫,出了家,但毕竟曾经当过多年的皇后,与乾隆帝有过夫妻名分。所以她死后,皇家以皇贵妃之礼,将她葬入了妃园寝,这是野史中最普遍的一种说法。
乾隆帝的说法
乾隆帝又有他的说法。那拉皇后死后的第二天,乾隆帝就在避暑山庄发出了一道谕旨,初步披露了这位皇后失宠的原因。他说:
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办理。
按乾隆帝所说,皇后因得了“迹类疯迷”的病,做了些过分失当的事,在皇太后面前不能尽孝,才将她的丧事降格办理。表面上看好像皇帝宽容大度,仁至义尽,无可挑剔,皇后应感激涕零。但细加分析,疑点颇多:皇后是因精神方面出问题,才“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才“举止尤乖正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是故意的,应该原谅。可乾隆帝却按正常人的标准要求皇后,显然有失公正。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十八日早膳时,皇后还很正常,下午就被送回了京师,说明皇后的“病”是突发的。好端端的皇后为什么“性忽改常”了呢?她在皇太后面前是怎样地失了礼?有哪些违背孝道的言行?乾隆帝则闭口不谈。
十三年后,乾隆帝对此事有了进一步的披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乾隆帝第三次诣盛京祭祖。在九月初的回銮途中,锦县的一名叫金从善的秀才在御道旁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提出“立储”“立后”“纳谏”“施德”四件事,这些都是当时极为敏感、避之唯恐不及的事。这道奏章深深地刺痛了乾隆帝。乾隆帝读罢,勃然大怒,专为此事发出一道长谕,逐条加以驳斥。在反驳立后一条时,他进一步谈到了皇后失宠的原因。他说:
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
原来所谓的“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就是皇后剪了发,触犯了国俗大忌。满族早期实行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后来这种野蛮残酷的制度被禁止,以剪发取而代之。在君后、父母死后,儿女剪去部分头发,以示“殉死”,这是满族人的习俗。所以平时最忌讳无缘无故剪断头发。那拉氏在皇太后、皇上健在的情况下,擅自剪断头发,这无异于在诅咒皇太后、皇上快死,这必然会引起乾隆帝的恼怒。似乎乾隆帝对皇后的处理还很理智得当,颇为包容,但仔细一想又非如此。那拉氏出身于满洲官宦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深明大义,娴于各种礼法。她在皇宫生活了三十多年,什么礼仪不懂?什么国俗大忌不知?“剪发”为国俗大忌,连平民百姓都知道,何况堂堂的母仪天下的皇后?既然那拉氏知道剪发是国俗大忌,为什么她还要剪发呢?这说明有一件比触犯国俗大忌还严重的事情刺激了她,威胁着她,逼得她才“悍然不顾”地剪了发。这件事是什么?乾隆帝却一字不提。他只讲皇后剪发,却不讲皇后在什么情况下剪的发,为什么剪发,这能说公正吗?平白无故,皇后能剪发吗?退一步讲,如果皇后确因患了精神病,在神志错乱的情况下,剪了发,这并非故意所为,还应该原谅。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乾隆帝对待与自己相伴了三十多年,为自己养儿育女的那拉皇后也有失公允,令人不服。
后来,秀才金从善因为给乾隆帝上了这道奏章而丢掉了脑袋。
档案有新说
一份军机处档案为那拉皇后失宠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说法。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七月发生了一桩“严私拟奏折请立正宫案”。说的是山西高平县人、都察院役满吏员严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要求册立皇后。奏折说:“纳皇后(指那拉皇后——笔者注)贤美节烈,多蒙宠爱,见皇上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故加挺触轻生。”乾隆帝看罢,大怒,下令将严抓起来,命大学士舒赫德、协办大学士阿桂、刑部尚书英廉等在京严密审讯,务得实情。几天后,又命九卿、三法司会同严审,定拟具奏。经严刑审讯,严的口供如下:
(乾隆)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时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这个话,说的人很多。如今事隔十来年,我哪里记得是谁说的呢?后来,三十三年进京,又知道有御史因皇后身故不曾颁诏,将礼部参奏,致被发遣之事。我随即因病回家。三十六、七年间,我妻室、子女都死了,气运颠倒。想到人孰无死,若不做些好事,留个名声,就是枉为人了。那年进京后,心里妄想,若能将皇后的事进个折子,准行颁诏,就可以留名不朽。……
从严的供词可知,皇后剪发失宠,是因为阻止皇上立一个妃子。乾隆帝要立的是哪位妃子?皇后为什么要拦下此事?这个妃子很可能就是当时的令贵妃魏氏。皇帝是想立令贵妃为皇贵妃,遭到了皇后的激烈反对。为什么说是令贵妃呢?理由有三:
一、令贵妃在乾隆二十一年到三十一年(1756—1766年)之间,接连给皇帝生下四个皇子、两个皇女,其中包括皇十五子永琰(后来的嘉庆帝颙琰)。十年里生了六个子女,足以表明令贵妃是颇受皇帝宠爱的。
二、乾隆三十年,那拉氏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人老珠黄,早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而令贵妃那年才三十九岁,比皇后小九岁,自然风韵犹存,比皇后占有明显优势。
三、乾隆帝南巡回京后十几天,就晋封令贵妃为皇贵妃,那时皇后已被打入了冷宫。
那拉皇后为什么反对立令贵妃为皇贵妃呢?清朝后妃制度,皇贵妃只设一位,仅低于皇后,相当于副皇后。将年轻受宠的令贵妃封为皇贵妃,无疑对皇后的地位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很可能被取而代之。面对此事,皇后岂有不拦之理?因此与皇帝产生了严重的龃龉,情急之下,头脑一时发热,剪断头发,以示反对,似乎也是有可能的。
但仔细想一想,皇后为了反对皇帝要封一个妃子为皇贵妃就剪了发,又有些不可能。因为清朝严格实行后妃不干预朝政的政策,更绝对不允许她们干涉皇帝的活动。她们在皇帝面前只能是百依百顺,唯命是从,不容有丝毫的违抗。深明大义、统率后宫的皇后怎会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她不可能,也不敢反对皇帝去封谁为皇贵妃。再者,皇帝不会、更没有必要与皇后商量封皇贵妃的事。所以民间的这种说法也不可靠。那究竟是什么事情把皇后逼得发狂,导致她感情用事,不顾一切豁出去了?现在还是一个谜。
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情海深。那拉氏与乾隆帝三十多年的夫妻情分,一旦触犯了龙颜,就遭到如此惩处,真是应了那句“伴君如伴虎”的俗话了。
死后劫难
按理说,人死即空,生命已经逝去,生前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已随风飘散,死者也应入土为安了。然而这位不幸的皇后却在死亡二百多年后再次遭到劫难。
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帝的一位皇后、两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计三十六人。在后院前面正中建大宝顶一座,在其左右和后面建小宝顶三十四座,前后分成五排,每座宝顶下是地宫。大宝顶下的地宫内葬那拉皇后和纯惠皇贵妃,其他三十四人,各自一券。大宝顶位于最前排正中,是该园寝中最尊之位。大宝顶下的地宫墓主人级别高,地位尊贵,其随葬珍宝自然也就多,更值钱,所以这座地宫也就必然成了盗匪的首选目标。
1929年农历十一月,纯惠皇贵妃地宫被盗掘。盗案发生后,东陵守护大臣乐泰立即将被盗情况向溥仪作了汇报。溥仪先派宗室宝熙的第三子志林到东陵了解一下情况,然后派多次出任过东陵守护大臣的奉恩镇国公载泽和贝勒载瀛等皇室成员乘汽车赶赴东陵,重新安葬那拉皇后和纯惠皇贵妃,并处理相关善后事宜。
载泽等人抵达东陵后,先到现场勘察。他们从盗口钻进地宫,只见金券内“金棺损毁,玉骨凌乱”,甚觉“伤心惨目,所不忍言”,随后暂时将盗口封堵。几天后,他们对纯惠皇贵妃地宫进行了简单清理,修复了残破的棺椁,将那拉皇后和纯惠皇贵妃两人的遗骨重新安葬,堵砌了盗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