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80874
–
★适合家长、教师、学生、教育研究机构、教学培训机构以及广大中老年读者及都市文青;
★儿童游戏的逝去,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当然不会要命。但是,对于一个缺失儿童游戏的国家和民族来说,一代人,又一代人……影响或将是致命的。
★不是任何“玩”都是儿童游戏。儿童游戏是成人社会的虚拟,是成人社会活动的演练,是儿童走向成熟、成人的过程中,代价非常低的学习实践。
★儿童游戏活动,应当是儿童在快乐中的自我教育。儿童游戏和活动,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玩,而是一种儿童的自我教育活动,一种在快乐之中的德、智、体、美的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教育,是灌输教育、抽象教育完全不能替代的。
★在儿童游戏中,孩子们在快乐中促发和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促进了感知能力和各个感官的发展,增强了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锻炼了体能、机能,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鲜明的个性,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增强了观察能力、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而这些,几乎不用家长和老师的操心和介入,孩子在游戏的快乐中,就能自我完成。而灌输的、抽象的教育,能够做到、做好吗?孩子们在强制性的教育中,能够快乐吗?缺失了儿童的游戏活动,就缺失了儿童的自我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关于玩的正经书!民俗、史料、教研、怀旧、娱乐一网打尽,同类书市场少见;
中国式传统儿童游戏大汇总,制作、玩法、规则应有尽有;
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点出版,精心编校,值得信赖;
封面典雅,装帧精美,可读宜藏;
用纸考究,用墨环保,字号够大,印刷清晰,享受阅读不伤眼。
这是一本60后老警官以及一位父亲在人生过半、即将退休,遍尝生命跌宕起伏、春华秋实及重大历史变迁之后的珍贵记忆回眸。全书结构简洁,声情并茂,通过对一系列过去年代的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小游戏的介绍、品评、回忆,以及对一些过去年代孩子们经常接触、饲养的小动物的讲述、怀念、趣说,深情地触摸了整整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其中不乏举重若轻的无奈叹息及淳朴真挚的家国情怀,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对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都有阅读价值,对教育、文史、社会学研究亦不乏积极参考。
上篇
玩不够的游戏
不是任何“玩”都是儿童游戏。儿童游戏是成人社会的虚拟,是成人社会活动的演练,是儿童走向成熟、成人的过程中,代价的学习实践。再深厚的父母之爱,也根本无法代替儿童游戏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自己动手的快乐 / 3
01玩泥巴 / 4
02搭积木 / 8
03折纸 / 10
04万花筒 / 12
05小手枪 / 14
06滑轮车 / 18
07放风筝 / 21
08玩弹弓 / 25
09挖陷阱 / 29
10有趣的小玩艺儿 / 32
11花花草草也是玩 / 38
运动的快乐 / 41
01滚铁环 / 42
02“打鸡” / 44
03踢足球、打乒乓 / 47
04跳拱背、扛马马鸡、踩高跷 / 49
05游泳、玩水 / 52
06爬墙上树 / 56
07玩石锁、哑铃 / 60
心智的博弈 / 63
01跳棋、军棋、康乐棋 / 65
02弹玻璃球 / 68
03拍三角、打洋画 / 71
04打锑巴 / 74
05“太平天国” / 76
06抽陀螺 / 78
07“打皇帝县官” / 82
08“打鸡棒” / 85
09掷子 / 88
下篇
可爱的小动物
今天的孩子们,有多少能够认识哪些是什么树木花草?有多少孩子看见过小鸡的出生和成长的过程呢?
01猫咪的故事 / 98
02小鸡,小鸭 / 113
03蚂蚁的游戏 / 128
04捉麻雀 / 131
05捉蟋蟀 / 135
06小金鱼 / 143
07养鸽子 / 149
结语 / 169
有些快乐,是无法补回的
1
朋友和同事总是抱怨,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学习成绩又下滑了,老师又叫家长谈话了,一片茫然和焦虑,家长不满意,孩子不快乐。
我问,孩子有时间玩吗?有啊!上周我才带他去吃烧烤,看电影,连吃肯德基,一下子几百块就花出去了。有啊!人家的娃娃不准玩电脑,我每个星期都给两个小时玩。
我知道,这是事实,但也知道,他们所说的玩,和我所说的“玩”,不是一回事。我说的“玩”,是指儿童的游戏活动。
2
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少儿时期的“玩”,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那些游戏活动,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打游击”、躲猫猫、滚铁环、捉蛐蛐、玩泥巴、踢足球、拍三角板、弹玻璃球、做万花筒、叠纸飞机、玩香烟盒、养鱼喂鸟、养猫养狗、爬墙上树、下河捉鱼捞虾、打弹弓、放风筝、抽陀螺、玩滑轮车、做小手枪、养鸡养鸭喂鸽子,当然还有女孩子们玩的跳皮筋和“过家家”。春天有春天的游戏,夏天有夏天的玩法,秋天有秋天的乐趣,就是到了冬天,也要弄个小铁皮罐,放了木炭烧火玩,总有玩不够的时候,总有不尽的快乐。
3
我常常在想,今天的孩子,为什么没有我们儿时那么快乐?
按说起来,今天的孩子应该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有吃有穿比我们好得太多,住高楼,有自己的房间,吃肯德基、德克士、麦当劳,喝可乐,拥有各式各样的玩具、游戏机、电脑、电视、芭比娃娃、绒毛玩具、变形金刚……物质条件这么好了,可孩子们怎么却没有我们儿时那么快乐呢?
今天的孩子,玩的时间肯定比我们少了。孩子刚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认字;刚到入托年龄,就不遗余力地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刚到入学年龄,又赶紧选择重点小学,接着是重点初中,然后是考一个好高中、考重点大学,日复一日的考试,异常繁重的作业,十多斤重的书包,老师和家长不断的压力,学校的升学率等等。孩子们哪里还有时间玩,还能玩些什么呢?
在巨大的、不停顿的压力下,“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的观念,使许多家长更不容许孩子们玩了。哪怕是有了时间,也会让孩子们去补英语、补数学,学琴、学画、学舞蹈,考级。一句话,“玩”离孩子们越来越远,直至消失。
4
其实,今天孩子们缺少快乐,不仅是因为学习紧张,不仅是没有时间玩,更不是玩具的有无和好坏。
他们之所以没有那么快乐,是因为失去了一种儿童应有的生存状态——少年儿童的游戏活动。这绝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东西。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猎豹,在幼年阶段,每天都要互相打闹嬉戏。对它们来说,这既是游戏,也是捕猎技能和体能的学习锻炼。在快乐中,它们逐渐学会了猎杀和躲避危险的本领,许多动物都是如此。
人类其实也同样如此。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时期,而游戏活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文化学者蔡丰明在其专著《游戏史》中说:“游戏虽然是一种娱乐性活动,但是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它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具体方式,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活动。”
当代著名英国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其所著《人类行为观察》一书中,当谈到人类的游戏行为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个被禁锢的、狭隘的和死气沉沉的生活,将意味着巨大的灾难。要作为一个成年人而获得真正的成功,他必须在童年时代大量地进行活动,而促使他进行这类活动的,就是贪玩的天性。”
少年儿童的游戏活动,不是简单的“玩”。各种幼小动物的嬉戏打闹,是学习捕猎和生存的本领,人类的儿童游戏活动,学习的东西更多,是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的两种基本活动。
儿童游戏是成人社会的虚拟,是成人社会活动的演练,是儿童走向成熟、成人的过程中,代价的学习实践。总之一句话,儿童游戏不是简单的玩,古今中外,儿童游戏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5
不是任何“玩”都是儿童游戏。儿童游戏是有它的特定性的。
儿童的游戏是群体的。现在的孩子也有玩的时间和方式,但基本上是一个人独自玩的,玩游戏机、玩电动玩具、玩电脑、玩遥控模型等等,总之,是个体独自的活动。而儿童的游戏,是同龄人和相近年龄的小孩群体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所以,再好玩的玩具,一个人玩不了多久,就会觉得没意思了,孩子们往往会发出抱怨,不好玩!又想要新的玩具了,而大人们也会愤怒:你到底要玩什么!而有的孩子则时常会缠着大人,要求陪着玩,因为没小伙伴一起玩。
儿童的游戏是孩子自发的、主动的。幼儿园里也有“游戏”,老师拍拍手:“小朋友们,我们开始做个游戏!”那叫游戏?那是集体活动,是上“游戏课”,是“被游戏”。
儿童游戏是孩子们自己作主的。曾几何时,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过一把怀旧瘾”活动,让大人们带着孩子在广场上滚铁环、踢键子,很是热闹。那不是儿童游戏,是大人们在游戏,大人们在怀旧。儿童游戏是孩子们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是孩子们自己一起玩。
儿童游戏是创造性的。许多的儿童游戏活动,从玩具到游戏过程,都是要孩子们自己动手和创新的。而今天孩子们的游戏玩具,几乎无一不是现成的、机器统一制造出来的。
儿童游戏是没有目的的,快乐就是目的。今天许多家长,带孩子学弹琴、学书法、学跳舞,那更不是游戏,那是学习。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有快乐,因为他们喜欢,但对多数的孩子,实际上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没有快乐,就不叫儿童游戏。
当然,带孩子出去郊游、吃喝、看电影,可以说是玩,但肯定不是儿童游戏。
6
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因为时间、因为生活方式和居往环境的改变等等,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游戏。他们不仅仅失去了应有的童年快乐,或许失去了更多。
——他们失去了儿时应有的那种自然的、纯真的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之中,生存在一应俱全的“金丝笼”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戒心和陌生感,同住一栋楼、一个单元甚至是一层楼,互相几乎不知道姓是名谁,更别谈孩子们的交往。
——他们失去了形成良好品质的自然成长方式和过程。我们儿时的游戏,许多都是群体的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必须依靠同伴的团结互助才能取胜;儿童游戏是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玩伴没有贵贱贫富,游戏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是民主的,谁当“大王”,谁当“队长”,要靠威信和能力,并通过大家推选出来的,玩伴队友的分配,是靠随机“点兵点将”产生的;游戏的规则是谁也不能够违反的,玩不起耍赖,是会被大家嘲笑、鄙视和抛弃的。在游戏过程中,小孩子们的诚实、守信、团结、勇敢、担当、公正等等优良品质,会自然形成和提升,不良的品性会被限制、弱化、甚至消失。这种此消彼长是在儿童自己的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发生的,孩子的许多教育,大人不用操很多心。
——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体能和技能的机会和时间。我们儿时的许多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体育锻炼活动,是增强体能和技能的好方式。而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许多孩子来说,却是致命的缺憾,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他们失去了许多奔跑、跳跃、攀爬、搏斗等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失去了许多形成良好创造力的机会。我们儿时的许多游戏,是必须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进行的,许多玩具是要自己制作的,制作本身就是游戏,没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你是不可能参与进去的,而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获胜的保证。制作自己带有鲜明个性的玩具,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今天我们的孩子,普遍缺少创造力,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各种功能齐全的高档玩具,已经几乎把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完全“封杀”了。
——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胆识和勇气的经历。我们儿时的许多游戏,个人的胆量和勇气是必须的。游戏中的对抗性、力量性、冒险性、博弈性,没有胆识和勇气,是玩不下去的。
——他们失去了许多受挫教育的过程。儿童游戏中的输赢、对抗、失败,其心理过程和感受,与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受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失败了、打输了、输光了,其心理过程和心理感受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一个是儿童游戏,一个是成人的现实。所以,输赢成败对儿童的受挫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游戏中就输不起、败不得,长大成人后还能经受得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吗?
——他们失去了许多对大自然接触和感受的机会和过程。我们儿时的许多游戏,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山水树木、昆虫动物、四季的变换,游戏中,孩子们了解了大自然,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感情,对动物、植物的爱意。而今天的孩子们,有多少能够认识哪些是什么树木花草?有多少孩子看见过小鸡的出生和成长的过程呢?
而失去的这些,本来都应当在孩子们童年游戏当中,通过体验快乐而获得的。
7
我们这一代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前所未有的,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父辈。
但是,再深厚的父母之爱,也根本无法代替儿童游戏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儿童游戏,他们能快乐吗?当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了学习知识阶段,生活中只剩下了学习、学习,还是学习,他们还能够快乐吗?
今天,我们应当从社会和文化的层面上来思考这一问题。
儿童游戏的逝去,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当然不会要命。
但是,对于一个缺失儿童游戏的国家和民族来说,一代人,又一代人,必将会有影响,或将会是致命的影响。今天,我们的孩子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就是一种迹象吗?
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孩子中,较多地出现了自私、骄横、脆弱、缺少爱心,不会宽容,抗挫折能力差,过于敏感;过早地出现了孤独感、抑郁感,过早地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较普遍地出现了男孩女性化、女孩成人化、儿童媚态化。这些问题,不能说完全是缺少儿童游戏造成的,但至少是有直接关系的。
8
我们生活中逝去的,仅仅是儿童游戏吗?
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剧烈变化。物质至上、经济的强大洪流,裹挟着今天的人们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拼挣,不停地向前。人们来不及喘息,来不及回忆,更来不及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人们逐渐失掉了许多的东西——一些本来不应该失掉的东西。人们无意识地、渐行渐远地抛弃了它们。
物质高度发展了,一切就会好了吗?
今天一定比昨天好吗?
儿童游戏的逝去,要求我们来思考。
9
冯骥才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们不但要站在今天看昨天,还要站在今天看明天。”
为了我们的孩子,本书只想把二十世纪60~80年代这个时期,曾经有过的儿童游戏和活动,以个人的视角,尽可能详细地记叙下来。希望若干年后,人们还能知道,这个年代少年儿童们的生活状态,知道曾经的儿童游戏都有些什么、是怎么玩的。
或许,那时的孩子们又有了真正的可以玩的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玩得更好,能够更丰富地度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童年!
李长安
2015年3月30日
修改完毕于成都
玩不够的游戏
其实,童年的快乐,除了儿童游戏本身,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游戏活动里的玩具,要自己动手。自己动手做,本身就是游戏的一部分。
自己动手的快乐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童年早已远去。
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但总感觉不像我们的童年那么的快乐。玩具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几乎都是自动化、电子化、高档化,但孩子们玩起来总不是那么的快乐。
其实,童年的快乐,除了儿童游戏本身,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游戏活动里的玩具,要自己动手。自己动手做,本身就是游戏的一部分,玩具现成了,乐趣就少了许多许多。你自己不会做,不去做,就没玩的,不论做的好与不好,自己动手做了,就是玩了。做玩具的过程,就是玩的过程。
01
玩泥巴
玩泥巴的游戏,大多是小伙伴们一块儿玩。男孩子们喜欢捏个小汽车、小坦克什么的,女孩子们则更喜欢做些个小碗、小碟、小猫小鸡的。
在我们那个年代,小孩子们早的儿童游戏,大概就是在一起玩泥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龄人,大多有过这个经历。
小孩子喜欢玩泥巴玩土,大概是天性,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即使现在的孩子,也是如此,只是现在的家长很少有让孩子们玩这些的。
我六岁前,生活在陕西西安,宿舍前是一块很大的四方形空地,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孩子们凑在一起,大多是玩泥巴。
那时常见的儿童玩具之一,就是专门给小孩子玩泥土的小铁铲和小铁皮筒。
孩子们除了捏泥团、挖小土坑,有兴趣的就是垒城堡、筑堤坝。
用泥土围起一道道“城墙”,中间堆一个小土包,上面用小石块、小树棍之类的东西搭起一个“宫殿”,一个城堡就建成了。
找一个有小坑的地方,在低一些的一面用泥土筑起一道“坝”,用小水桶提来水往里面一倒,一个“水坝”就大功告成了。玩够了就在“坝”上掘开一个小口子,里面的水一涌而出,四散而去,觉得十分有趣。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随父母工作调动到了西南的贵州,觉得玩泥巴更有趣了。
和大西北的黄土不一样,贵州的黄泥是很特别的,有很强的胶性,可塑性很强,是一种“天然胶泥”。
那时候,城里居民都是烧煤取暖做饭,要用黄泥来和煤面搓煤球,专门做煤球煤巴的工人,大多会自带黄泥。
每当院子里谁家来了黄泥,孩子们就会你抓一块,我抓一坨,开始玩起来。
要想玩好泥巴,先要清除掉泥巴里的小石渣什么的杂物,然后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不停地拍打,黄泥要是干些的话,就掺点水。这个过程有点像制作紫砂壶的选料。有的泥巴还呈紫红色,粘性更强,泥质更细腻。
玩泥巴的游戏,大多是小伙伴们一块儿玩。男孩子们喜欢捏个小汽车、小坦克什么的,女孩子们则更喜欢做些个小碗、小碟、小猫小鸡的。
除了做些小物件,男孩子们还喜欢玩一种游戏,把黄泥巴窝成一个碗状,口朝下,高高举起猛地朝石板地上一摔,会发出“叭”的一声响,扣下去摔得越平,声音会越大,如果摔歪了一些,就只会发出“扑”的一声闷响,立刻会引来小伙伴们的一片嘲笑声。
黄泥巴的粘性和可塑性很强,小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捏塑出各种玩具。我们稍大些的孩子,玩泥巴会更精细些。
比如做一个坦克,会按照小画书上的模样来做。先做出一个坦克的大概模样,再找一根冰棍签,裹上一层黄泥做成炮管,保证炮管不会塌下来。再用小刀慢慢刻出履带,后再搓一些小泥球,做出坦克身上的铆钉,一个很有模样的坦克就做成了。
再比如做个小汽车、大卡车,做好了还会用彩色的玻璃糖纸贴上去做汽车的挡风玻璃,用冰棍签当车的轮轴,四个车轮还能拔动。
小伙伴们的“作品”做完了,会排在一起。男孩子的一堆,基本上是飞机、大炮、坦克、汽车、小兵人;女孩子的一堆,大都是小盆、小碗、小猫、小狗。虽说有的像,有的不太像,但孩子们都十分开心。
小时候玩泥巴,除了男孩子都喜欢的坦克、汽车之类的,我喜欢做的是小手枪。
先把黄泥巴拍打成扁扁的方块,然后按着手枪的轮廓,用小刀子划出大概的枪身,晾到半干,再用小刀细细地雕刻出枪的细节,什么准星、扳机、枪把上的花纹,很像是那么回事。在院子和街坊上的小伙伴当中,我的“枪”做得是很好的。
黄泥巴好玩,缺点是容易干裂,放不了多久就会坏掉,虽然有些遗憾,但没关系,打碎了加上水,拍拍打打重新来做,要的就是这个玩的过程。
玩泥巴玩土,看起来是儿童游戏中很平常的活动,其实并不简单。泥土泥巴极大的可塑性,与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的随心所欲,这二者的结合,使得小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孩子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不论好坏,都是孩童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泥土泥巴从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小碗、小盆、小猫小狗,变成了城堡、水坝,这其中溶入了孩童的想象、喜好、感情,是孩子们早的艺术品,它们是有灵魂的东西,在“玩”的过程中,他们是自由的。
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喜欢玩土、玩泥巴并乐此不疲,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像我们那个年代那样玩了,但一些幼儿园里会让孩子们玩胶泥,专门设置了玩土的沙坑,也算是一种补偿吧,只是受限制多了些,还是不如我们儿时的那么自由自在。
02
搭积木
一堆积木倒出来,你抓一堆、我抓一堆,各自搭成一个堡垒对峙,看谁搭得好看,谁搭得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在这玩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了出来。
积木,对孩子来说,是较早接触到的玩具,小孩子在一起玩搭积木,是我们儿时在家庭和幼儿园里玩得较多的游戏。
那时候,儿童玩具商店较多的玩具,就是儿童积木。有大盒的、中盒的、小盒的。不论数量多少,形状都差不多,都是些基本的几何形状:正方形、长条形、半圆形、短条形、三角形、圆柱形等等,不同形状,有不同的颜色,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黑的,有些大块的是各种花纹,对小孩子准确认识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很有益处。
积木盒里都有一张彩色的图样,画有各种搭法。刚开始玩时,小孩子们大多是按照图样来搭,你放一块,我放一块,你找长的,我找短的,搭完了哗啦一推,重新搭其他的图样。
照图搭多了,都会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力来玩了,可以搭得更高、更大、更复杂,可以千变万化,自由搭配,一直搭到积木倒了下来。女孩子喜欢搭小房子、宫殿,而男孩子则更喜欢变换花样,搭些小汽车、小飞机什么的,尽管样图上没有。
要是几盒不同的积木混在了一起,就更好玩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花色的积木,可以搭出更多的东西,完全是孩子们自由想像的东西,搭成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受图样的限制。随心所欲自由发挥,是小孩子们喜欢玩积木的乐趣所在。
一堆积木倒出来,你抓一堆,我抓一堆,各自搭成一个堡垒对峙,看谁搭得好看,谁搭得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在这玩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了出来。
现在小孩子的玩具太精致完美了,但缺少了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既使一些类似的玩具,大多也只是单一的长形,没有简朴的积木玩具好玩。
现在一些家长不太给孩子买积木玩,认为玩具越高档越好。其实,小孩子玩泥巴玩土、玩积木,是孩子早期好的玩具,对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兴趣,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很好的,就如同传统的中国七巧板玩具,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03
折纸
纸飞机折得好不好,还是有技巧的,大家用的都是一样的纸,一样的折法,但是翅膀的折叠角度不一样,飞起来就完全不一样。折得不好的,甩上去就掉下来,而折得好的,不但飞得高,飞得很平稳,在空中的时间还很长。
现在,好多小孩都不会玩折纸了。折纸,是我们儿时常玩的游戏。
早在幼儿园时,阿姨就会教小朋友们折纸。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红的绿的彩色腊光纸,教大家折一些很简单的东西。
我们小孩子们,喜欢的还是自己折纸,尤其喜欢撕下写过的作业本来折,不受上课时的各种限制。
一张纸,可折出许多好玩的东西来。折出一个小纸鹤来,捏住下面,拉住鹤的尾巴,鹤的翅膀就会飞动起来。
叠几个小房子,一个套一个,后就变成了一个宝塔;叠一个小房子,倒过来画上鼻子和眼睛,就变成了一个戴礼帽的人头;折叠三个不同的纸品,互相插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穿衣戴帽的人,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蜡笔画上眼睛,给衣服裤子涂上颜色,一个可爱的小纸人就做好了,可以做成爸爸、妈妈和小孩。
男孩子似乎更喜欢玩折纸游戏。
比如叠手枪,先把几张纸折叠成两指宽的长条,套成一个“田”字,中间一条长些,做枪柄,再用纸搓一个纸棍,往上一插,就是枪管,复杂一些的,还可以做成有子弹匣的驳壳枪。
可以折小船和军舰。简单的,就是一个小舢板,复杂一点的可以折成乌篷船,再复杂一些的纸船上再放一个纸折的炮,就成了军舰。多折几只,放到大木盆里,就像个舰队。放到小河里,看谁的漂得远。
还有折飞机,更是男孩子的爱。简单的飞机,三两下就折出来了,稍复杂些的,折战斗机,有一个尖头的,还有三个尖头的,像是轰炸机。但飞得好的还是简单的那种。
小朋友们折好飞机,一起往上扔,看谁的飞得、盘旋的时间长。折得好的飞机,飞个十多秒没问题,碰上合适的风,还会飞更久。
纸飞机折得好不好,还是有技巧的。大家用的都是一样的纸,一样的折法,但是翅膀的折叠角度不一样,飞起来就完全不一样。折得不好的,甩上去就掉下来,而折得好的,不但飞得高,飞得很平稳,在空中的时间还很长。
04
万花筒
那时,许多孩子都喜欢做万花筒,不光是做起来简单,主要的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个东西,也会那么好玩,给小一些的孩子们抢着看,很有成就感!
万花筒,是我们那个年代儿童都玩过的东西,很有趣。
外形像个手电筒,两头是玻璃片,一头是底,一头用来看。对着有光亮的地方,手握往不停慢慢地旋转,里面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花色画面,只要动一点,图案就会变,真是千变万化,对小孩子来说,是十分魔幻的东西。
商场玩具柜有卖的,不是什么高档玩具,但小孩更喜欢自己尽管做。
之所以喜欢自己做,大多是因为好奇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变化?而且从来都不会有完全一样的图案?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些都会促使孩子产生十分强烈的好奇心。至少,我就是因为这些疑问拆掉了一个买来的万花筒。
打开一看,太简单了,除了一个马粪纸卷的外克,就是三块圆玻璃片和一堆五颜六色的小纸花!
我猜想,儿时许多孩子都干过这事。于是,就立刻想自己也做一个,看看和买的会有什么不一样。
材料都很好找。那时候,城市里有很多做镜器的小店,主要是卖大大小小的镜子、配置窗户玻璃,给衣柜、梳妆台配镜子什么的,也卖一些印有双喜字的喜镜。所以,镜器社柜台旁边都有一个地方,专门放置划下来的各种废玻璃条,宽的窄的都有。
到废料堆里选一条,请柜上的师傅用玻璃刀划两下,几条宽窄一样的玻璃条就有了。順便买几块配手电筒用的圆玻璃片,主要材料就都齐了。
把三条镜片条镜面对镜面,拼成三角立柱形,用胶布条绑紧贴牢;找一张硬纸壳,剪成玻璃条一样长短,巻成圆柱体,把做好的三角体镜片放进去,主体就做好了。
用一张透光的薄纸,剪成与圆玻璃片同样大小,作为万花筒的底部,朝一头贴好。再找一些彩色纸,剪成细碎的三角片,放入三角镜中。后,用一张小硬纸,剪同样圆的形状,中间挖一个小孔,粘在看的一头的玻璃片上,后一包住,万花筒就做好了。
手稍微抬高一点,朝着阳光或灯光一看,各种十分美丽的图案就出现了,朝左右稍稍一动,图形就会发生变化,感觉图案比买的万花筒还多还好看!
那时,许多孩子都喜欢做万花筒,不光是做起来简单,主要的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个东西,也会那么好玩,给小一些的孩子们抢着看,很有成就感!
05
小手枪
从纸叠的枪,到能打“子弹”的枪,始终都是儿时小男孩的爱,从简单到复杂,都是自己做,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好玩。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小手枪,那种感觉就别提有多好了。玩“打游击”游戏时,往裤腰上一别,很快就能吸引到小伙伴们十分羡慕的眼光。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从小爱枪,似乎是天性。
古时儿童也应该爱枪,只是那“枪”是红缨枪、大刀、长剑,都是木制的。我们儿时还有这种儿童玩具,儿童商店都有卖的,油漆得很漂亮,银粉漆的刀片、枪头,刀剑的手柄雕有花纹。
自从手枪这种武器出现后,男孩子们更喜欢这种热兵器时代的“枪”。
那时,商场里儿童玩具柜里,男孩子玩具中的枪和小汽车是主要的东西。比如,铁皮压制成的小手枪,里面有几个简单的零件、弹簧,扳机一扣,可以“叭叭”的响;还有的里面可以安放小纸卷火药,打一下响一声;还有的里面可以安放打火机用的打火石,一扣扳机,可以冒小火花。有小手枪、步枪、冲锋枪,是那个时候比较贵的玩具。
但那时候大多小孩子更喜欢自己做的枪。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便宜,结实,显能耐,主要是好玩。
记忆中,次接触到小孩子自己做的小手枪,是六七岁的时候。那年父母从西安调动到贵州工作,临走前,我的一个要好的小伙伴,送给了我把木头做的驳壳枪,一块整木头雕刻成的。虽然很粗糙,但这把枪却是我的爱,我把它从西北带到了西南。
那时小一点的孩子,先自己做的小手枪,主要是纸折叠的,作业本的纸就行,叠手枪、驳壳枪、冲锋枪,都可以叠。还有泥巴做的枪,也是小孩子爱玩的。
稍大些的孩子,用木板做枪。找一块小木板,先用铅笔画出枪的轮廓,再用小锯条慢慢锯出来。剩下的就是用小刀子慢慢削和刻了,枪管、枪身、扳机、枪把,没有几天的功夫是做不完的。
小时候喜欢这些,在小五金店买了一套纸盒子装的木刻刀,有平口的、斜口的、半圆的、三角的,这样刻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可以雕刻得细致很多。削和刻的活儿做完了,再去买来细的零号木工砂纸,细细打磨一遍,摸起来光滑滑的,透着木料的香味。后,再去买一罐小号的黑漆一刷,干透了就全部完工了。
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小手枪,那种感觉就别提有多好了。玩“打游击”游戏时,往裤腰上一别,很快就能吸引到小伙伴们十分羡慕的眼光。
再复杂一点的,就是做驳壳枪,找来小人书,先把驳壳枪的样子摹画下来:细细的枪管,长长的弹夹仓,上细下粗的枪把。然后慢慢锯下来,该刻的刻,该削的削,虽然费时费力,但觉得很有兴趣。有时候稍不注意,哪个地方弄坏了,会惋惜好半天。
后全部弄完了,在枪把底下拧上一个小金属件“羊眼睛”,上面系上一根红布条,很觉得自己就是电影里的“李向阳”了。
做枪是有瘾的。除了做手枪,还做冲锋枪,只是枪管、枪身、枪托连接部分要用钉子钉,做出来也是有模有样的。那会儿,院子里和街坊上的小孩玩“打游击”时,起码有一半的“枪”是我做的。
后来,还做可以打火药纸的小手枪。那会儿文具店里有卖火药纸的,两分钱一小卷,红色底纸,细细的红纸条上粘有一颗颗小豆子般大小的火药,玩具手枪可以用,我们也常常买一卷用小铁锤一颗颗砸着玩。
为了自己做的小手枪也能打得响,不知谁就发明了可以打卷纸火药的枪。
其实也很简单,把自己做的小木头手枪,在枪机部分锯一小块下来,然后在锯下来的小木块原来连接的部位,用小刀横着削出一道“坎”,再用两根猴皮筋套在扳机的地方,把小木块当作机头,往后一拉,卡在枪把上,扣动时大拇指的关节往上一顶,小木块就会随着猴皮筋的拉力弹回原处。
这时,在小木块的前端摁一颗图钉做撞针,把火药纸撕一颗下来贴在“枪膛”的后面,一拉一顶,图钉正好撞在在火药纸上,就会“叭”的一声,很有枪响的感觉。虽然每打一次都要换一次火药,但觉得比买的枪好玩。
后来,小手枪又升级了。比如,可以把小木头手枪的枪管弄通——我们都是把铁丝烧红,慢慢从两头烫通,小孩子哪里会有钻子。弄通以后,到街上废品店去买一截铜管,口径要正好放进去小口径步枪子弹壳就行。截好长短,把铜管插进小手枪的“枪管”里,就基本成功了,剩下的就是做“子弹”。
找来击发过的小口径子弹壳——我们把它叫做“马子壳”,在弹壳的底火部中心,用小钉子钉通一个小眼儿,然后用几根火柴,把火柴头刮到弹壳里,再填上一点草纸屑或者小棉花团,轻轻地把它填紧,后用点黄泥把弹壳口封住,一颗“子弹”就做好了。
把“子弹”塞进小手枪的铜管里,弹壳的小眼儿上贴一张火药纸,拉枪栓,扣扳机,火药纸被打响,引发子弹壳里的火药,弹壳里的黄泥、棉屑就会冲出枪管,发出很大的响声,很像一颗鞭炮的声音,真有打真枪的感觉。
那时,小口径子弹壳还是很好找到的,小伙伴们之间也有交换和买卖的,几分钱一颗。“子弹”一次只能做两三颗,做好了就要打了,不然会受潮。所以,每次装好了“子弹”,就会和小朋友约上,找块空地对着天空“呜枪”,很是得意。
当然,也时常会发生“哑弹”的事情——小伙伴们都十分紧张地捂着耳朵在等着,只听见火药纸的一声小响,“子弹”没响,大家一阵哄笑,四散而去。
再后来,大一些的孩子慢慢做起了链条枪、铁管枪、钢管枪,已经大大超出了小孩子玩具的范围,大人和派出所便开始没收了。这些“枪”我少儿时也做过,就不细说了。
从纸叠的枪,到能打“子弹”的枪,始终都是儿时小男孩的爱,从简单到复杂,都是自己做,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好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