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8696
◆展现1815年欧洲战场风云变幻
◆详细记录滑铁卢战役全部过程
◆总结了拿破仑和法军失败的经验教训
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会战,直接决定了日后欧洲乃至世界的走向。战役的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拿破仑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书从拿破仑复辟写起,叙述了1815年4月至5月法国国内以及欧洲局势,重点记载了此次战役的经过:法军跨过国境,与普军进行首轮交锋;法军两线作战,在四臂村-利尼会战中对抗联军与普军;*终的滑铁卢(蒙圣让)会战则是核心篇章,细致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整个过程,总结了拿破仑和法军失败的经验教训。
部分 战争之路
章 后的帝国军队 / 003
第二章 战役谋划 / 047
第三章 首轮交锋 / 057
第二部分 利尼与四臂村
章 6月16日晨间 / 071
第二章 利尼会战 / 081
第三章 四臂村会战 / 097
第四章 普军的撤退 / 111
第五章 联军的撤退 / 126
第三部分 滑铁卢
章 布吕歇尔与格鲁希 / 141
第二章 滑铁卢会战:晨间战局 / 149
第三章 滑铁卢会战: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3时 / 162
第四章 滑铁卢会战:下午3时至晚7时 / 174
第五章 滑铁卢会战:晚7时至晚9时 / 191
第六章 溃退 / 206
第七章 瓦夫尔的战斗,格鲁希的撤退 / 219
第八章 评1815年战役 / 234
附 录
附录一 三方战报 / 257
一 法军战报 / 257
二 英军战报 / 263
三 普军战报 / 268
附录二 战役序列 / 275
一 利尼会战(1815年6月16日) / 275
二 四臂村会战(1815年6月16日) / 291
三 滑铁卢会战(1815年6月18日) / 300
四 瓦夫尔会战(1815年6月18日—19日) / 322
译 者 前 言
滑铁卢的历史含义,无需赘述,即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会战。这场会战,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日后欧洲乃至世界的走向,因为它终结了一个帝国、一个强权和一个皇帝。
这位皇帝,拿破仑一世,此前凭借法国大革命的军事、政治遗产,将法国塑成了一个强权国家,将整个欧洲牢牢握于掌中;同时,拿破仑也将它据为己有,是为法兰西帝国。但是,这一切的代价是暴力,换言之便是战争。从马伦戈到奥斯特里茨,再到耶拿-奥尔施塔特、波兰——帝国的霸权,是拿破仑用暴力夺得的;不仅皇帝尝到了甜头,他的臣民也笃信此道。
暴力不仅压迫着被征服者,也在透支着法国,一旦压迫、透支达到临界点,暴力便开始反噬拿破仑和他的帝国。1813至1814年,不堪重负的欧洲各国群起而攻之;另一方面,帝国渐而难以维持往日威风,军队逾战逾弱。终,反法盟军进驻巴黎,皇帝黯然退位,被迫远走他处。不过,无论拿破仑还是法国,仍作困兽犹斗之状。于是皇帝回归,烽烟四起。滑铁卢,便是拿破仑以及法国的背水一战。
这是盖棺定论的一战,拿破仑战败,彻底丧失权柄;而法国,则在一片混乱中,默然易换了大王旗——拿破仑的时代,帝国的时代,从此便湮于逝水。
巨人的陨殁,刺激了文学家、艺术家的细腻心思。文艺家往往会将神往之“美”,映射到一些大人物身上。而拿破仑的事业与人格魅力,恰恰激发了他们的浪漫遐想,进而汇集出了一个古典英雄的形象——某种意义上还被赋予了一定的神格;而伟人、圣人、完人的失败,常常是悲剧性的,这更是引发了情感、灵感的决堤。这也就是为什么世人能够看到拿破仑不少的文艺形象,也能够看到不少关于滑铁卢的文艺作品。
但这种浪漫,说到底仍是借题发挥罢了。拜伦的诗歌,并非致敬拿破仑,而是某种对恢宏豪迈大时代的心驰神往,这是极为抽象的情感抒发。雨果、茨威格等人的小说,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然而,论及拿破仑为何终失败,他们却用一个又一个臆想的偶然事件加以解释,终回到一己之见,而不是事实本身。他们试图用主观意愿去解释客观世界,终将是徒劳无功的;而他们的读者,思维也随之遁入了虚无。这些人则创造了滑铁卢的浪漫含义。
尽管浪漫解释不了历史,但正是文艺的叙事议论,混淆了多数人的视听,使得戏说、谣言得以传播,而事实却被掩埋。例如:法军骑兵突遭陷坑,“老近卫军永不屈服”,格鲁希的一秒一念一错,拿破仑疾病缠身难以指挥,等等。这里无意用哲学思辨讨论文艺与历史关系,以及历史的属性,但大多数人仍关注的是客观事实。尽管当中某些人无力抽丝剥茧、还原历史,但他们依旧渴望于此。同时,历史对于现实仍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于是,亨利·乌塞便写下了这部《1815:滑铁卢》。
亨利·乌塞(Henry
Houssaye,1848—1911),法国历史学家,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早年研究古希腊史。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入伍参军,衔至中尉。他参加过数场战斗,表现英勇并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战后,他再次投入历史研究之中,不过侧重点偏向了军事战争史。他潜心研究帝国的覆灭经过,重心放在了帝国后两年的政治、战争史上。1888年,他出版了《1814:法兰西战役》。其后,他完成了《1815》三卷本的撰写。时至今日,《1815》三卷本,仍是研究拿破仑战争与滑铁卢会战无法回避的丰碑。
《1815》卷的主题是波旁复辟、百日王朝的法国、欧洲的政治史;第二卷则是主要记载1815年比利时战役、滑铁卢会战的前因后果;第三卷则叙述了波旁复辟后的历史。本书即为第二卷,《1815:滑铁卢》。
本书文起拿破仑复辟,详尽叙述了1815年4月至5月法国国内以及欧洲局势,乌塞将重点放在了军事方面。其后,细致记载了比利时战役的经过:法军跨过国境,与普军进行首轮交锋;法军两线作战,在四臂村-利尼会战中对抗联军与普军;终的滑铁卢(蒙圣让)会战则是压轴篇章。在整个第二卷内容中,乌塞的功力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1815:滑铁卢》版本繁多,多达五十多版,译者从中选择了广泛认同的第三十一版。需要注意的是,滑铁卢会战中的一些细节仍处争议之中,请读者辩证阅读思考。在后一章中,乌塞也进行很长篇幅的论述,也请读者阅读时留意。
由于篇幅有限,而原作注释内容非常之多,无法完全翻译其全部,敬请谅解。同时,译者结合时下学术界公认的成果进行注释,并在附录部分增加了战役编制以及战报内容。此项工作由高阳与陈劲光分两阶段完成。
本书由翻译组三人共同翻译完成,前面6章由高阳初步完成(同时确定了人名、地名的译法),中间5章由周执中完成,后6章由陈劲光完成。陈劲光进行了终稿的校对修改工作,周执中把关校审,终交付。尽管原定添加的第五十一版尾跋经研究终被删除,但依旧特别鸣谢陈展小姐对尾跋法语翻译的大力支持。
后,特别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对此一译作的全力支持与耐心经营,感激之情在此难以一言而尽;特别感谢冬初阳先生,感谢他的全程鼎力协助;感谢吴畋先生、陈展小姐给予的学术、语言支持;又及,感谢彭柏安、李茂、谢南阳、张夏亚、柯哉、卢西府等。你们的长久支持,对于译者而言也是莫大的激励、鼓舞。
陈劲光、周执中
部分 战争之路
章
后的帝国军队
节 和平到战争,召回退伍兵,动员国民自卫军,1815年征兵
自厄尔巴岛归来后,皇帝(拿破仑)发现麾下兵力不足20万人。倘使他仍同过去一般不受约束,通过三种渠道便能扩军:首先,临时征召1806至1814年的兵员;其次,1815年的应征兵员;后,提前征召1816年的兵员。不过,此前路易十八已废除了征兵制,而彼时皇帝回归未久,根基未稳,他也犹豫:是否当即恢复这项不得人心的制度?眼下,他仅有的兵源,便是那些正在有限或无限休假的士兵;此外,还有开小差者,这部分人群为数不少,虽列于名册,却“擅离职守”。申请休假6个月的士兵总计3.28万人,而逃兵则多达8.5万人,前者将很可能成为主要兵源。事实上,3月9日敕令一经公示,便有三四千人至兵站报告。反观那8.5万个“小差兵”,不得不承认,其中将有不少人拒绝归队;另外,还有一些人是身体残疾,或已为人父,有权利避开兵役。据战争大臣达武的估计,各类重回现役的兵员总数约为5.9万人。
3月28日时,征兵公告便在筹备之中,但由于政治因素影响,它直到4月9日才公之于众。其间,皇帝正竭尽全力同欧洲列强和谈;因而他担心军备的进行,同自己的和平立场相悖。而面对厌战的本国民众,他也必须举止审慎。西部省份的舆论已被煽动起来,民心骚动;南部省份的居民,也拿起了武器。保王党们希冀于挑起战争,以此败坏皇帝的名声。综上,目前还不是敲响警报、战争动员的时候,否则国家将因此濒于分裂。拿破仑仍幻想能向欧洲争取到和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想法也不攻自破。终,他于4月9日在《箴言报》上公布了动员令。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法令震撼了公众舆论。几天之内,公债便跌了8法郎。国民之间弥漫着悲观沮丧的情绪。至于农民阶级,总体来看,他们业已满足于摆脱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同时也避开了流亡贵族可能的特权重建。而皇帝的归来,则可能会再次引来入侵者,或者导致一场持久战——这一点使得农民对皇帝的忠诚大打折扣。
考虑到法令的程序运作、下达公示需要一定时间,因而直至4月25日,军队才开始集结。公众舆论极其反战,被征兵员也有抵触心理。尽管他们都曾在皇帝麾下服役,但有大多数人对于征兵的态度,要么是予以拒绝,要么是拿可免除兵役的理由加以敷衍。回顾1814年,有很多军人出逃军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对波旁白军服的厌恶,但更多的则是出于纯粹的厌战情绪。过去一年中,这些复员兵投入到农田、作坊的生产工作中,不少人也组建了家庭。如此看来,这个群体自然也就抵触兵役。而在保王思想盛行的地区,被征兵员仗恃有民众同情,便在兵站制造骚乱,他们高呼:“我们不会走的!国王万岁!”皇帝担心,西部省份会因此爆发叛乱,于是允许省长们便宜行事,让他们慎重执行征兵令,必要时可暂时中止。虽然阻力重重,但比起达武较为乐观的估计,实际应征人数仍多出了1.7万人。6月1日,已经有52446人回到军中,同时,还有23448人正在前往所部途中。
此时,志愿入伍者人数将近1.5万人,这比1814年法兰西战役时的已多出不少了。根据1814年12月31日的敕令,每个志愿兵将会获得50法郎的奖金。不过,皇帝却叫停了这一举措。按照他的说法,“这并不符合法国人捍卫自由的习惯”。为了征召更多兵员,皇帝曾打算偕近卫军军官,在军乐队的陪同下,前往诸如作坊、村庄之类的公共场所,宣读征兵法令。不过,在达武指出此举“只会招致不必要的骚动”后,这种18世纪的征兵军士所为的权宜之计,也只得偃旗息鼓,未及实行。
海军方面,尚能出海的舰船已为数不多;由于缺乏船员(三分之二的水手都被遣返休假了)、补给,舰队甚至无法承担地中海巡航的勤务。基于此,皇帝希望能够将港口、海军预备队中的兵员整编,组成五六十个野战营。不过这项工作困难重重,终只有20个营得以组建。而直至6月中旬,仅有1个营开赴前线,被派往戍守加莱。此外,3个海军炮兵团分别得到了1个营的补充:复辟时期,该编制人数有5284人,此时已接近6000人。其中,6个营留下负责港口防务;之后,其中有2个营调往巴黎,另有1营奔赴里昂,还有1营调剂给了布列塔尼方面,加入了比加雷将军的机动纵队。
路易十八留下了3个外籍步兵团,皇帝保留了其中的第二伊森贝格(Isenberg)团、第三爱尔兰团,两者合计875人;而拉图尔多韦尔尼(La Tour d’Auvergne)团则被解散——南方叛乱期间,这个团效忠于当古莱姆公爵(Duc d’Angoulême)。皇帝军中曾有4个瑞士团,然而由于后者拒绝佩戴三色帽徽,他虽不情愿但也只能忍痛割爱,予以解散。同时,他也正忙于组建5个新的外籍团。维斯瓦河军团于1814年解散,但所部不少士兵仍滞留法国,因而新外籍团部中的1个波兰团很快被组建、扩充,人数为800人;而4月2日解散的4个瑞士团中,有502人并未遣散,他们被整编成了1个瑞士团;此外还有1个意大利团、1个德意志团及1个荷兰-比利时团——这些单位的兵源是弗里蒙特、布吕歇尔和奥伦治亲王所部的逃兵。后,在吉伦特省,还有1个非裔营和几个西班牙难民组成的连得以组建。
祖国面临侵略,祖国遭到威胁,诚此紧急关头,好在1791、1792、1805及1813年颁布的法律法规仍具效力,皇帝借此能动员国民自卫军以扩充军队。返回杜伊勒里的几日后,他便同达武、卡尔诺着手于国民自卫军的改编。彼时,全国共有20万人左右的国民自卫军,兵员年龄跨度在20岁至60岁之间。经卡尔诺预计,这一编制将能够扩充至250万人。4月10日公布的一项法令规定,符合国民自卫军征召条件的公民,都应当登记在册,以便整编成营。皇帝从未想过能够组建如此规模的军队,不过他所期望的,是组建大量以20至40岁人群构成的国卫营——论及国卫军他也不免忆起1814年的费尔尚普努瓦斯,彼时彼地,国民自卫军发挥了老兵般的战斗力。新法令一经颁布,皇帝得以动员326个国卫营,每营720人。集结完毕后,他们将立即开赴边境的要塞和营垒。根据立法议会于1792年7月11日通过的修正案,应征者可以花钱找替身,而替身的价格终也被定为120法郎,相当便宜。
大约有二十个省份积极响应动员法令,因而很快便达到了额定征召兵员数。这些省份是:埃纳省、安省、阿尔代什省、阿登省、奥布省、科多尔省、伊泽尔省、汝拉省、马恩省、默尔特省、默兹省、勃朗峰省、上莱茵省、下莱茵省、罗纳省、上索恩省、索恩-卢瓦尔省、塞纳-马恩省、被塞纳-瓦兹省、孚日省、约讷省等。在一片“皇帝万岁”的呼声中,起来动员的国民自卫军告别家庭,踏上征途,这派光景恍如1791年的爱国热潮,一些人甚至自己垫钱购买武器、制服。然而,这样的爱国精神、爱国热情,却未能点燃整个法国。半数省份中,尽管大规模采用了机动纵队、征兵军士的办法,动员人数也只是勉强为额定的四分之一。5月底,奥恩省只招募到了107人,但预期数字是2160人;加莱海峡省本计划征召7440人,却只有437人入伍;热尔省制定了1440人的名额,然而仅有98人位列行伍。在亚眠,流传着这么一番言论:“是谁把波拿巴迎回来的?是军队。那么,就让他的军队来保护他吧。他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一个地狱不容的人,是不值得我们拿起武器为之拼命的。”至于旺代和布列塔尼省方面,当局考虑到征兵可能会引起叛乱,于是根本没有招募国民自卫军;尽管内战爆发之后,当地的数千居民自行武装,协助正规军对抗王党武装,但却不愿跨国境作战。
公告一经发布,自4月10日起,截至5月10日时,国民自卫军的现役人数便达到了234720人;截至6月15日,各处兵营业所集结的及正在途中的有15万人。这支部队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是先前领半饷的军人,余者皆为平民。关于军官的任免事宜,皇帝不希望以推举的方式运作。根据各地区委员会提交的名单,人事由他予以安排。关于委员会,分别由当地省长、一位省议员、两名将军及一名高级军官组成。国民自卫军的面貌良好,几乎所有的官兵,皆安然履行职责、毫无勉强。部队调动途中,表现出了高昂士气、严明纪律;他们背负枪支,枪眼里则插着紫丁香;进驻城镇时,他们高唱《马赛曲》,并随着旋律高呼“祖国万岁!皇帝万岁!”如果说,部队当中仍有抱怨牢骚的言语,那也来自未得武装者,他们要求得到武器、制服以及军靴。一些指挥或检阅国卫军的将军,诸如莫尔捷、儒尔当、勒克莱尔·德塞萨尔、鲁耶、拉尼斯(Lanusse)、贝克海姆,他们皆为这些志愿兵的饱满精神、飒爽英姿所折服。热拉尔于6月5日致旺达姆的信件中坦言:“南希后备军中的十个国卫营,都是一流的;3周之内,他们同正规部队将毫无区别。”
倘若战争持久,那么兵员将会相当充足的。随着法令的生效,中部、南部省份中,那些力度较大的抵抗也将渐而平息,国民自卫军的梯队——成员年龄区间为20岁至40岁——至少能够提供15万人的兵力;另一方面,旺代的局势归于平定,鉴于此,在西部省份实施征兵也是指日可待;而东部省份的舆论赤诚激昂,在此很可能将有新一轮的动员。至于第二梯队的民兵,除了巴黎、里昂,在其他地区没有即刻编制的必要——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武器装备的匮乏,现在还不是扩充这些部队的时候;而他们本应执行的任务,当下也由其他众多单位进行分担。
40至60岁的人群未列于动员范围,不过当中也有不少身强体壮者适于作战,或者至少能够承担守备勤务,其中一些是服役长达24年后退伍的官兵。而早在4月份,就有许多退役军官请求重返军队,但半饷军官的人数更多。达武计划,将这些退伍官兵整编成老兵营,负责戍守要塞。“这将会给国民自卫军树立榜样,”致皇帝的信中他如是阐述,“并且能激发起后者的尚武精神。”拿破仑没有放弃这个机会,在5月18日颁布的一项新法令中,他邀请所有的退役官兵暂返现役,他们将会被编入步兵、炮兵部队负责卫戍要塞。退役士兵的总数达到9.4万人,其中只有半数能够再次服役,而他们很快便表达了积极的意愿。尚可一战的退伍士兵们被编成了56个步兵营和25个炮兵连,总计2.5万人。
在巴黎,国民自卫军守备部队扩充至36518人;近郊的工人们主动要求保卫城市,于是他们被编成了24个联盟狙击兵营(bataillon de tirailleurs fédérés)——这一武装总计1.8万人,由领半饷的军官指挥,主要负责占据前线的关键据点。再来看看里昂的情况,该城于6月12日之前,就已经动员起了4000人的守备部队,穆顿-迪韦内正忙于将其编成15个联射营。如果事态恶化,甚至国家遭到侵略,那么像埃纳省、阿登省以及其他东部省份,是可以凭借经动员的民众抵御外敌。其他的一切武装力量,如林业员、宪兵、海关人员、国民卫队守备部队,都会根据当局的警报而集结,并占据制高处与要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