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18248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逆着时光行走,只为今生与你邂逅。本书精选44个故事,让他们穿越人海与岁月,与你们相见——
张爱玲、萧红、于凤至、孟小冬、张幼仪、三毛、张兆和、潘玉良、萧珊、张茂渊、华知萍、章宝琛、仓央嘉措、蒋碧微、戴乃迭、理查德·费曼、古斯塔夫·埃菲尔、奥黛丽·赫本、爱因斯坦等人,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只为了一个承诺: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爱你的。
序 言
只要爱过,无论留下还是离开,都要谢谢你
我对于爱情的理解,早来自我的父母。他们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去藏区工作。无论人生旅途的繁华还是窘困,父亲和母亲一直相扶相持着走过。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常常让我们引以为豪,每次说起他们的爱情,父母都会相视一笑。他们说,其实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差不多,把爱情和婚姻都看成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现在回过头去看老一辈人的爱情,像巴金和萧珊、启功和章宝琛、杨宪益和戴乃迭,还有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像父母说的那样,他们把爱看得比任何珍宝都要贵重,只要爱了,便会忠贞于这份爱情。
我常常想,如果爱情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本质该有多好啊!但随着岁月之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爱情的本质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有一位朋友,当初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政府部门。后来他结婚、下海、定居海外,现在夫妻两个都在加拿大一家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任职。
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但他告诉我,他其实并不幸福,他的婚姻很失败,两个人一直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因为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所以才没有离婚。他说:“我是接受正统思想教育的人,我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要出轨!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婚姻以外优秀的人所吸引,但不能因为被吸引就可以背离婚姻的底线,放弃对婚姻的忠贞吧?”
回首过去,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也在承受着这种困扰。他们一面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爱情,一面又局限在前一辈人对爱情的忠贞观念中,所以即使不爱了,他们也只能被束缚在婚姻中,过着相互折磨的生活。
而现代年轻人,则是把自由的爱情奉为至上追求。他们的名言便是:“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两个人擦出火花,就会同居;一旦有了矛盾,便会分手。在他们看来,爱就留下,不爱就离开。这种看似洒脱的爱情,其实背后却伤痕累累。不爱的人潇洒转身了,留下那个还爱着的人失魂落魄、哭天抢地。
其实,无论是相濡以沫的爱、貌合神离的爱,还是自由自在却伤痕累累的爱,都需要用心去经营。用心经营,就会清理掉感情中出现的障碍,让爱情之水永远潺潺流淌。
每个人都会经历爱情或婚姻。如何用心经营自己的爱情或婚姻,这需要智慧。智慧在哪里?就在每一对恋人的身上。他们成功的爱情能让人学会经营爱情之道,而他们失败的爱情则向人发出警示,让人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爱情故事中得到爱情的真谛:只要爱过,无论留下还是离开,都要说一声“谢谢你曾爱过我!”若或有为情所困者,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于我也是高兴的事情。
①不是每份爱情坚守后都会有完满的结果,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领略到了爱的甜蜜、爱的期待,和爱的真谛,那么便不枉爱过。
②遇见是一场阴差阳错的好运气,能陪伴在身边,就没辜负你在遇见之前的那一路奔袭。爱情的本质是一种心灵上的相互沟通,在形式上应该是优雅的。对待爱情*雅的姿态莫过如此:随缘顺势,不忮不求,优雅从容。
③世上之人千千万,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有人用一生去追求功名,有人用一生去追求利禄,而有人却用一生来呵护一份爱。
④在一些感情中,有的人会因为另一个人而毁了自己的整个世界,而能被传为佳话的爱情则是对方打开了自己的整个世界,成就一个人的人生。
⑤不管怎样,一段婚姻的结束只能证明两个人的灵魂不够契合。当两个灵魂无法融合在一起时,大家只是感到悲伤,谈不上谁对谁错。
辑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爱你的
但凡是一个有才华的男人,大多渴望来自异性的爱抚和崇拜——当初她因为仰慕他的才华才选择了他,而今她疏淡了,自然有别的女子来崇拜和仰慕他。
有一种爱,是静静守候
(1)
她是一位曾经留学海外的女子,思想独立,但生性冷淡,可以拿着一块派不上用场的披霞说:“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冷漠的女子,用优雅的姿势守望着一份爱情,而且这份守候用了她半个世纪的时光,从美的韶华岁月直到白发苍苍。
遇见他时,他26岁,风流倜傥、英俊多才;她25岁,宛如一朵开得繁盛的花朵——妩媚、娇艳。
在去往英国的渡轮上,他对她一见钟情,并吟诵情诗给她听。银白的浪花,湛蓝的天空,还有他深情的微笑,都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上。女儿家的心事,如春日里含苞待放的花蕾,在那一瞬间绽放了。
但,他们却没有在美的年华里谱一曲“才子佳人”的爱情恋歌。
多年以后,有人说,他是因为她的家庭,所以才不愿意与她在一起。因为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她的外公曾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才导致了国家主权沦丧。他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怎么会娶一个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子?
虽然这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并不在此。
遇见她时,他是一个已经有了婚约的人,他不可能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他们之间,没有“不早不晚”一切刚刚好,于是两个年轻人都各自收起自己的情愫,只是做好朋友。
再见面时,是在他的婚礼上。
看着他娇妻在怀,她笑靥如花、落落大方地祝福他们。但她不是没有遗憾,因为当年的相遇,他的灵魂早已占据了她心灵的城池。
在他看来,他们的爱只是一场烟火,绚烂过后便归于寂静,不留丝毫痕迹。然而他却不知道,这场爱早已成为她的整个世界。
(2)
他与妻子携手走过光阴。
而她,则拒绝了所有追求者,坚持独处,只为了可以自由地想他、守望他,纵然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河,但她依然无怨无悔地爱着彼岸的他。
她的爱就好像一朵曼珠沙华,圣洁、美丽,即使注定无法与心上人在一起,也要为爱开放。
能得到如此高傲、清冷的女子青睐,他不是不心动。只是在喜欢的同时,他又满含深深的歉疚,他知道自己这样独霸着她的爱是多么自私。
因为爱她,所以他不能看着她独守孤寂。
但当他劝她忘掉自己,去寻找属于她的幸福时,她却坚定地说:“有一种爱,是静静的守候,守望你岁月安好,足矣!”
不得不承认,感情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是爱,还是不爱,只能自己做一个了断,谁也帮不了。
她选择爱下去……她对爱的态度是那样坚决和果断,虽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对于他却是惊心动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她对他的感情很快便传了开来。
她的亲人、朋友都对她这份没有结果的感情持否定态度,但她对他们的反对只是淡然一笑。
世上从不缺少流言蜚语,而她却无视他人的闲言碎语,只是默默地守望着他。
她是那么执着,那么淡定,从容地守候着这份爱情。他们像好朋友一样来往,但从不越雷池半步。
当时,她的侄女考入伦敦大学,但由于战争的爆发,导致无法去英国,只得进入香港大学。她信任他,委托他做自己侄女的监护人。
他此时并不在香港工作,但为了她的委托,他去了香港就职。在那里,他如父亲一般悉心照顾她的侄女。
而她,则对他的孩子视如己出。虽然她的经济一度拮据,为了生活,她必须去无线电台报道新闻,诵读社论,但她却会大包小包地给他的孩子买东西。
因为爱他,所以爱着他的爱,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3)
在十年浩劫里,他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每日里被迫参加劳动改造。一介文人干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活,自然是苦不堪言。
因为害怕被牵连,亲朋好友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她没有走开。她选择与他毗邻而居,这样方便经常去看望他。
她是大小姐出身,何曾干过粗活?但每次去,她总是默默地接过他手里的扫帚、水桶,帮他“改造”。
那段日子,她的经济条件也很不好,但她却节省出物品来接济他和他的家人。在他失意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在他身边,陪他度过了人生艰难的岁月。
在他们相识的第50个年头里,他的妻子卧床不起。他们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她便陪着他一起服侍他的妻子。在医院治疗的时候,她衣不解带地守候在病床前,尽心尽意地服侍着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在去世前,伸出了瘦骨嶙峋的手,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眼含热泪地说:“我早知道你们两个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当初因为我们的婚约,他断然拒绝了你。因为错失了你,他苦恼过,悔恨过,自责过,但是一切都晚了。这些年来,你把你的感情暗藏在内心深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你始终尊重我们的婚姻,我也都记在心里。我将不久于人世,我过世后,希望你们能够结为夫妇,以了结我一生的夙愿。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会死不瞑目的。”
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向她求婚,她欣然答应。为了这一刻,她等了足足50年。
在守望爱人的这50年里,她没有丝毫的怨恨,只是固执地站在人生路上,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以优雅的姿态静静地守望她的爱情。
在50年后,携手相爱之人的他是李开弟,而为爱等候50年的她便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爱情的本质是一种心灵上的相互沟通,在形式上应该是优雅的。对待爱情雅的姿态莫过于此:随缘顺势,不忮不求,优雅从容。
维也纳好是好,可是那里没有你
(1)
他们认识的时候,她是“音乐之乡”维也纳的一位浪漫热情的姑娘,而他则是被派去奥地利学习警务的中国学子。
在溜冰场上,他们两个相遇了,他的真诚、坦率深深吸引了她。他不会滑冰,而她却是滑冰高手,于是两个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并很快坠入了爱河。
虽然语言沟通有些障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爱情。
每到闲暇时间,他们都会待在一起。他给她讲中国的神话爱情故事“牛郎织女”,那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让她听得如痴如醉,她对东方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无限神往。
她带他去音乐厅听音乐,看歌舞剧,去湖里泛舟……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都洒下了他们快乐的笑声。
相恋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不过,他的心中偶尔会闪过一丝惆怅。因为他知道,自己迟早是会离开这儿的,而她也不可能离开自己的祖国,随他去往异国他乡,这份爱情是注定没有结果的。
两年后,他学成回国。临走的时候,他去向她辞别。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递给他一张歌舞剧票,她想要他在临走前陪她看一场歌舞剧。他欣然答应了。
好像剧院是特地为这对即将分别的恋人安排的一样,当天演出的剧目是《微笑的国度》,该剧讲述了一对中奥男女联姻失败的悲惨故事。
这部歌舞剧的结局,像在预示他们的爱情也会以失败告终似的,让他们万分悲伤。
走出歌舞剧院后,从来不哭的她抱着他失声痛哭。她一边抽泣,一边告诉他,她是多么舍不得他走,她是多么希望他能留下来啊!
但他是外派去的,学习期满就必须回国,这是国家的安排。他想,既然不能在一起,那就让这份爱情无疾而终吧。
在她满含不舍的凝视中,他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国的客轮。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忘掉这段爱情,但他很快便知道,自己低估了爱情的力量,没有她的日子是那样难熬。白天有工作忙碌,还好一些,只是一到夜里,相思便像潮水般漫天漫地地扑上来,重重地撞击着他的心岸。
他无法排遣相思,只能遥望星空,祈祷她能感受到他的爱。
他每天都被相思折磨着。
孰不知,在万里之遥的维也纳,她也正品尝着相思之苦。她无法负荷思念和孤独的滋味,拿起笔把思念写在信里寄给他,字里行间写满了浓浓的相思。
收到她的信,他一个人跑到郊外无人的地方,放声大哭了一场。他想,自己是个男人,应该对这份爱情负责。
他回信给她,请求她来中国,说他要娶她,承诺会一辈子爱她,照顾她。他随信还寄去一笔钱,当作是给她父母的聘礼以及她来中国的路费。
她把他的来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她感觉自己的心如春天枝头上的花蕾,迎着春风瞬间怒放,是那么幸福和甜蜜。
她发誓,一定要去中国找他,哪怕是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只要有他在,她都不会害怕。
(2)
但她的爱情很快就遭到了来自父母的反对,他们只有她这一个女儿,怎么舍得让她嫁到万里之外去?
母亲拉着她的手哭着说:“孩子,你要是嫁给那个中国人,只怕母亲一辈子都不能与你见面了,因为实在是太远了!”
她的父亲更是勃然大怒,他说:“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受了委屈都没有人知道,你这是疯了吗?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想法?”
当时她才18岁,父母如果不答应,她是不可能成行的。
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在维也纳学习时的教官得知此事,找到她家。这个在当地颇有威望的警官,告诉她的父母,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好男人,完全可以放心地把女儿嫁给他。
警官的话打消了父母对他的疑虑,而且她的执着也让他们无可奈何,终,她的父母答应了她的要求。
勇敢的她为了爱情,迈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第二年春天,她乘坐客轮只身一人来到遥远的东方。
在黄浦江畔,她扑进了他的怀抱,拥抱了爱情。那一刻,他们紧紧相拥在一起,发誓永不分开。然后在杭州,他给她租了一处单门独院的小楼房,然后举行了婚礼。
过了些日子,他带着她回到乡下老家拜见父母。他母亲拉着她的手,久久没有撒开。父母说:“不能委屈了她,一定要再举办一次婚礼,才算是明媒正娶。”
她是外国人,不懂得明媒正娶的分量,但她从二老的笑容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接纳了她,重视着她。这就足够了。
在乡下的婚宴上,她脸上透着红晕,对着满桌子眼花缭乱的菜肴看了半天,后只抓起一个馒头。她不是爱吃馒头,是因为馒头和母亲做的波希米亚式发面大圆丸子相似而已。
但让她意外的是,所有客人都放下了筷子朝她看。
后来她才知道,当地风俗是严禁新娘在婚宴上吃馒头的,因为那样会导致婆媳不和。不过,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她用行动证明,这个风俗是完全不可信的,她和婆婆的关系好着呢。
(3)
结婚后,她跟随他迁调,辗转杭州、福州、重庆等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从小过惯舒适日子的她吃尽了苦头,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再后来,他解甲归田,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便也成了一名农妇,养猪、挑水、下地、干农活,她样样都要从头学起。
看着她一双细腻的手慢慢变得粗糙,他又是心疼,又是愧疚。而她却只是淡淡地笑着告诉他,她从来不觉得苦,因为他们的爱情一直滋养着她。
她也是想家的,那个说德语的地方有她的亲人,那些熟悉的乡音常常在午夜梦回时,在她脑海里响起。但她是不可能回去的,因为路途太远了。
她想家的时候,只能拿出朋友送她的一本德语书翻阅,在熟悉的母语中寻找渴盼的乡情。
每次看到她翻阅德语书,他都会心疼不已。他问她有没有后悔嫁给他,她却只是摇头,说:“我留在维也纳好是好,可是那里没有你,我根本没有幸福可言。所以我不后悔。”
她的话让他既内疚,又幸福。
时光进入到那段特殊时期,由于以前的身份,他被打成了“反革命”。而她是一个外国人,根本不懂“反革命”是怎么回事,她只知道,他每天都会被拉出去批斗。
她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能做的便是坚定地陪伴着他。每次离家前,她总会仔仔细细替丈夫拉好衣服,为他系上一条围巾,嘴里说:“今晚特别冷,当心不要感冒了!”然后使劲亲吻他。
在当时,她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完全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但她咨询后得知,孩子可以和她一起走,但他不行。
得知这个消息后,她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上,与他和孩子们在一起。当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催促她时,她回信道:“我的丈夫和孩子都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我怎么可以不要家,一个人走?”
几十年后,他因病去世。她的兄弟姐妹要她回维也纳去养老,她只是去了短短的几天便回来了。
她说:“我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地下,他会寂寞的。而我也很想他,我要回去守着他。”
孩子们都已长大,成家立业,并在城里买了房。儿孙们想要接她去同住,她却摇头拒绝了。她依然住在他们一起生活过的房子里,每天都会去他的坟上点一炷香,陪他坐一会儿。
几年后,她也去世了。按照她的遗愿,儿女们把她与他葬在一起。
他们就是跨越国家与民族,相爱半个多世纪的杜承荣和华知萍。
世上之人千千万,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有人用一生去追求功名,有人用一生去追求利禄,而有人却用一生来呵护一份爱。
生同衾,死同椁,生生世世永不分
(1)
她幼时母亲早逝,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女人做她的继母。
在继母的刻薄家教中,她慢慢长大。可惜的是,她没有上过学。但她却拥有优良的品质。
而他也是自幼丧父,跟着祖父生活。祖父有俸禄可以领取,所以他的童年过得还算衣食无忧。
后来祖父撒手人寰,家里断了经济来源,他从一名皇室后裔和富家少爷沦落成穷困潦倒的穷小子。亏得祖父的学生伸出援手,他这才没有失学。
一个是被后妈嫌弃的女孩,一个是揭不开锅的落魄贵族,他们两个经人介绍后认识了。他永远记得与她初见面那一天,她身穿一件蓝布衣衫,看上去端庄、贤惠,而且举止落落大方。他对她的印象很好。
他是一位有文化的男子,想要一位有才情的女子做妻子。但他更是个极孝顺的人,因为母亲喜欢她,他便依顺了母亲,娶她为妻。
新婚第二天,她便接过家里所有的家务,任劳任怨地操持着。以前他为家里的事情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但自从有了她,家里的事情再也没有让他操心过。
她的贤惠,让他对她刮目相看。而且他很快便发现,她精心照顾着他的母亲和姑姑,无论老人多么烦躁和挑剔,她总是恭敬相待。
这让他发现了她的耐心和孝心,而在那些书香门第人家的女孩身上,不一定具备这些优良品质。他这样想着,便对她有了爱恋之心。
她从嫁给他那一天起,便深爱着他。她处处为他考虑,无论是家务经济,还是他的尊严。
他画得一手好画。
本来他是不屑以画换钱的,只是因为生计所迫,他不得不以作画为生。虽然心中早已下定了决心,但当他背上画卷准备出门时还是犹豫了——文人的傲骨让他拉不下脸来站在大街上叫卖。
她见此情景,并没有像别的妻子那样刻薄地唠叨,而是通情达理地从他身上解下画卷,说:“从今天起,你只管在家里作画,上街卖画的事情我来做。”
从她善解人意的举动上,他感受到有一个人与他一起分担生命的负担并愿意维护他的尊严,给了他心灵上莫大的温暖和慰藉,他为自己娶了这样一个如此兰质蕙心的妻子而知足、满意。
和每一对结婚时贫寒,后来日子越过越好的夫妻一样,总会有男女关系的闲言碎语出现。有的是真事,有的是谣传。如果遇上愚蠢的妻子,那么谣传也会变成真事,搅得家庭不得安宁;如果遇上聪明的妻子,那么谣传也就止于谣传。
她自然是那个聪明的妻子。
当流言蜚语传到她的耳朵里,她只是淡然地笑笑,没有去追查,更没有与他大吵大闹。因为她坚信他的人品,他不是那种见异思迁之人。
她的淡定从容让谣言无疾而终。对于她的信任,他的心中充满被理解的喜悦和感动,他拉着她的手说:“此生有你,足矣。”
(2)
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拉扯长大,因此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孝敬二位老人。但长大后却一直未能遂愿:家里贫困的时候,他忙于作画挣钱;后来做了大学教授,又忙于教书育人,所以始终抽不出身来照顾老人。
他的内疚和自责,她都懂,她说:“你尽管去做你的事情,照顾老人的事情交给我来做。”她始终尽心尽意地侍奉老人,给她们洗衣做饭,端屎端尿。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位卧床不起的老人,还要照顾他的起居生活,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看着她日夜辛劳却毫无怨言,他对她充满了感激。
当母亲和姑姑去世后,埋葬完老人,他双膝跪地,朝她磕了一个头以表感激之情。一般夫妻间,相互扶持并心存感激的不少,但能让一个男人感恩叩拜的妻子不多。
自此只剩下他们两个相互扶持。凭着他的工资,日子倒也好过。但偏偏赶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经济基本都处于停滞状态,他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一时间,家里再次陷入困窘的局面。
他喜欢吃肉。但因为没有钱,就连馒头白菜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当时是奢侈品的肉类了。那些日子,他连续瘦了几十斤,只剩下皮包骨头。
看着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她心疼得无以复加。她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老人当初送给她的首饰拿去卖掉,卖的钱用来买肉给他改善生活。
当满溢着香气的肉菜端到他面前时,他开心得不得了。看他吃得开心,她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但她自己却没有舍得吃上一口。
好不容易熬过了困难时期。但他们并不知道,还有一场更可怕的人为灾难在前方等着他们。这场灾难让他们明白,人生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坎坷,起起伏伏是生命的常态。
当时,他被打成“右派”,必须离开讲台,去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他从小就身体虚弱,从来没有做过农活,下地干活这种高强度劳动对于他来说根本无法负荷。
只下了一次地,他就病倒了。他躺在床上,发烧到直说胡话。
那时候,他的母亲和姑姑刚去世不久,失去亲人的悲痛已经让他意志消沉,而当身体的疲劳和内心的痛苦混杂在一起,将他陷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他看不到一线光明,心底充满了绝望。
看着他了无生气,她心中充满了恐惧,她害怕他放弃自己的生命。她拉着他的手,嘴里不停地说:“你不能出事,你千万不能出事。你要是有个好歹,只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可怎么活啊?”
他虽然听到了她的话,但他的脑子里一片混乱,他已经对生活绝望了。他想:自己现在的处境总是让她担惊受怕,自己已经成为了她的累赘;要是自己死掉,她就可以解脱,过上轻松自在的生活了。
所以面对她的哭泣,他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说:“我累了,我走了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看到他已心如死灰,她知道自己不能崩溃,那样的话,他就真的放弃自己了。她抹掉眼泪,同时也抹掉脆弱,一把把他拉起来,说:“走,我带你去看一个人。”
她拽着他去往胡同口,指着一个修鞋的残疾人说:“他没有腿,有一只眼还瞎掉了,而且妻儿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他够凄惨的吧?可是你看,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坚强地活着。难道咱们比他还要悲惨吗?不,你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母亲,但你还有我啊!难道我不值得你勇敢地活下去吗?”
她看似质问的背后,是满满的鼓励,这份鼓励冲散了他的消极、悲观。他想,就算为了她,自己也要好好活下去。从那以后,当遇到更苛刻、更严厉的不公待遇时,他都不会再想放弃自己了。
(3)
她不但激励他好好生活,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的作品。这些都是他后来才知道的。
那段岁月里,他因为身体不好,被批准在家接受改造,于是他拿出笔墨来偷偷地写字、作画。
日子久了,他竟然创作出许多作品来。从这些作品中,他收获了心灵的慰藉。
她虽然不识字,但她深深懂得,这些作品对他意味着什么——它们就像是他的孩子。为了保护他的这些“孩子”,她半夜起来偷偷在后院的墙角下挖一个洞,把他的所有作品放进缸里,然后埋进洞里。
几年后,他重获了自由,而她却患了重病。
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她便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他赶回家,在墙角挖出那个大缸,缸里装的全是自己这几十年的心血之作。
抱着这些书画、文稿,他的心几乎跳了出来。这太让他惊喜了,他一直以为他的作品都被毁掉了,哪里会想到它们竟然被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一切都要感谢她,是她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它们。
没过多久,她就撒手人寰了。在她的坟前,他再次下跪,深深地给她磕头。他太思念她了,每一次想起来就会热泪盈眶。
后来,有人向他提亲,还有女画家自愿照顾他的起居,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的心早已随她去了,再也没有心可以给别人了。”
他把对她的思念写在文字里,以寄托他们两个人相扶相持、相知相惜、生死相依的爱情,那些文字读来催人泪下。
多年以后,他也撒手人寰。这段爱情中的两个主人公都已经不在人世,但这些文字读来依然让人动容:“结婚四十年,从来无吵闹。白头老夫妻,相爱如年少。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
他们两个便是国学大师启功和他的妻子章宝琛。他去世后留下遗嘱,要与她合葬在一起。
在爱情中,深情的海誓山盟莫过于此:“生同衾,死同椁,生生世世永不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