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0874
抒叹世间万物之细微,留存人类灵魂之素朴
100余位古希腊诗人,1500余首古典诗歌;
一览古希腊丰富幽邃的精神生活与道德理想
古希腊语—汉语对照本
普林斯顿大学总图书馆古典学部 王扬博士
历十余载,搜求齐备,精心编订,译注详尽
古希腊文学璀璨悠久,主要有荷马史诗、抒情诗和悲喜剧三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公元前7世纪,随着希腊各邦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荷马史诗传统衰落,描写个人生活和氏族生活的抒情诗歌逐渐产生并兴盛起来。《古希腊抒情诗集》分别从挽歌体、抑扬格、独唱琴歌以及合唱琴歌四个方面展现古希腊抒情诗的博大与宏富,涵括100余位古希腊作家的诗歌1500余首,其中还包括多首在西方首次发表的诗歌残篇,极为珍贵。
译注者王扬先生积十年之功,逐字逐句对译,力求展现诗歌原貌,不仅译出了优美的诗歌文体、干净的诗歌语言,而且采用国际上*为权威的校勘本和注释本,结合国内文学研究的实际,做出大量重要而关键的注释,精心编制了文献参考、现代主要希腊文本作品编号对照和译名对照索引等,对于进一步查阅、对比、参考十分有价值。
如此大规模的古希腊诗歌的翻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多元的希腊世界,一个更为丰富的人类早期社会。这样一部作品的出版,不仅使得国内广大的读者得以亲炙古希腊原文,更将对国内古典语文、西方古典文化,乃至整个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 目卷 挽歌体作家译者前言
挽歌体作家
托名碑文诗作者不明的挽歌体残篇
译注附录
第二卷 抑扬格作家译者前言
正体抑扬格
跛足抑扬格
抒情抑扬格
译注附录
第三卷 独唱琴歌作家译者前言
独唱琴歌作家
作者不明的独唱琴歌残篇
译注
附录
第四卷 合唱琴歌作家
译者前言
合唱琴歌作家
作者不明的合唱琴歌残篇
译注
附录
卷
译者前言
挽歌原指“挽柩者哀悼死者的歌”,后来用来泛指“哀叹人生变幻、旧物消逝的诗歌”,就其形式而言,这类歌曲或诗词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并没有某种统一、固定的形式。在西方文学中,和汉语“挽歌”相对应的术语是什么?查阅一下汉英、汉法、汉德、汉意、汉西词典,对照一下译文词条,读者不难发现,它们分别为elegy,e?le?gie,Elegie,elegia,elegi?a,显然属于同源词[cognates],都来自古希腊语ε?λεγει?α。当然,按西方文学的传统,我们还应把拉丁语elegia考虑在内,因为它是连接古希腊和西欧挽歌诗体的重要桥梁。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暗示,古代语法家对ε?λεγει?α一词的真正含义有长期的争论,而他本人认为,它指挽歌,用于表达悲伤的诗体。可惜在流传至今的贺拉斯诗集中,我们找不到一首这样的作品。不过,古罗马抒情诗人中,卡图卢斯、提布卢斯、普罗佩提乌斯、奥维德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挽歌体作品,在挽歌领域为近现代西方文学树立了楷模。奥维德曾谐谑地、象征性地让“带泪的挽歌”[flebilis Elegia]直接出面,哀叹人在生活、爱情、命运中所忍受的挫折和不幸。西方诗人,从文艺复兴至今,大部分都模仿或继承了这一传统。然而,这并不能和古希腊的挽歌体诗歌传统完全相提并论。
词源
在古希腊文学史上,ε?λεγει?α一词通常限于指诗歌的形式,是古人用诗歌进行交流的一种模式,它和作品的内容、主题或情调没有关系。在流传至今的古希腊诗歌中,用这一挽歌体形式写的作品早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早用挽歌体创作的诗人中有卡利诺斯、提尔泰奥斯和米姆奈尔摩斯,如本卷收集的作品所示;抑扬格诗人阿尔基洛科斯也曾用过这一诗体。在阅读这些早期作品时,我们能轻易地看到并且得出结论,用挽歌体形式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名副其实的挽歌外,绝大部分和“悲伤”或“哀叹”无关。因此,读者有理由立刻提出这一问题:希腊文中的挽歌体一词从何而来,它的词源是什么,其含义又是什么?
希腊语το? ε?λεγει?ον(名词、中性、单数,指诗体)和τα? ε?λεγει?α(名词、中性、复数,指用这一诗体创作的诗歌,尤指诗句的组合)以及η? ε?λεγει?α(名词、阴性,单数,指一首诗歌)都是??λεγος(名词、阳性、单数,通常指一首挽歌或哀歌,早和诗体无关)的派生词。而??λεγος一词又从何而来或它的本义是什么,从古到今人们有不同的说法。古希腊作家欧里庇得斯似乎认为该词来自动词短语?? λε?γειν[“发出哀叹”或“哀叹地说话”],但也有人说,它来自动词ε?λει?ν[“表示同情”或“表示惋惜”]或动词短语ε?? λε?γειν[“赞美”或“歌颂”]。欧里庇得斯本人将??λεγος理解为悲歌或哀歌[θρη?νος],并用这一诗体谱写了《安德罗玛克》一剧的开场白,以至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似乎刷新了古希腊挽歌的传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与其平行,或许比这更早的文学现象,那就是??λεγος和音乐的密切关系。早的例证见于碑文,其中提到公元前6世纪有个名叫埃克姆布罗托斯[Ε?χε?μβροτος = Echembrotos]的诗人和笛手,他演唱的是με?λεα[用里拉琴伴奏的抒情诗歌]和??λεγοι(此处指用笛子伴奏的歌曲)。按普鲁塔克的说法,古希腊笛手们创作的歌曲通常被称作ε?λεγει?α,换句话说,它们无非就是笛歌或箫歌,而我们同样能通过阿尔基洛科斯的作品来证实这两者的关系——诗人说,他的一首挽歌体诗歌将由笛子来伴奏。不少现代学者指出,??λεγος这个词可能是外来语,或许来自亚美尼亚语中elegn一词,其意思是“笛子”或“芦管”,或许来自菲里基亚语。这一传统显然又进一步丰富了??λεγος一词的含义。因此,学界一般认为,该词指悲哀的笛乐或箫乐,也可指由笛子伴奏的诗歌,其内容和情调不限于悲伤或哀叹。它的发源地并不在希腊本土,而是在小亚细亚,如吕底亚和菲里基亚这些地区,从那里的音乐文化中,古希腊人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一特殊的诗体,还有那起初便与其共存的乐器。
到了公元前5世纪,挽歌体作品也可用其他乐器伴奏,如一些文学史家指出,欧里庇得斯在他戏剧中插入的挽歌可能就是根据里拉琴的演奏特点而创作的。在此以前,挽歌是否也能用里拉琴来伴奏?在现存的萨福诗歌中的确有几首挽歌体残篇,而里拉琴是萨福的乐器,因此,也许在萨福的时代,挽歌和里拉琴有过搭配。然而,随着古希腊音乐和诗歌的演变和发展,这一诗体逐渐和音乐分离,不断向简短化、书面化、戏谑化方向推进,以致到了公元前4世纪,挽歌体诗歌大部分都成了“碑文体”[ε?πι?γραμμα]诗歌,完全和音乐脱离,演变成为我们现代人熟悉的“文字”诗歌。
诗体
挽歌体是两行式诗体,它和史诗体不同。史诗是单行体,一首诗,不论有多长,每一行只有六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两个长音或一个长音两个短音组成。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赫西奥德的《神谱》和《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史诗体的典范,论韵律,一行诗句可有多种抑扬顿挫的变化。挽歌是史诗的一种变体,由两行长短不一的诗句构成,属“双行诗体”[δι?στιχον = distichon],行为六音步诗[ε?ξα?μετρον = hexameter],和“单行体”史诗完全相同,第二行为五音步诗[πεντα?μετρον = pentameter],大致是史诗体两个半音步重复组成。其基本形式如下:
1 ??2 ??3 ??4 ??5 ???6 ?×‖
?????|??????? 〣?
行是史诗体,每个音步的个音必须是长音[?],后面跟着的音节,从到第四音步,可以是一个长音或两个短音[? 或 ? ?,缩写为?],第五个音步通常必须是一长两短[? ? ?],可用“双头”号[anceps = ×]表示,第六个音步由两个音节组成,个必须是长音,第二个可长可短,用“双头号”[anceps = ×]表示。第二行属挽歌体特有,五个音步,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中间有一个“切分”号[caesura =|],表示此处应有停顿。行末尾的“双管”[‖]表示一行诗的结尾,而第二行末尾的“三管”[〣]则表示诗节的结尾。因此,用这一格律写诗,篇幅短的至少有两行,除非是残篇。本卷收集的许多诗句,长的有几十行或上百行,如梭伦作品第1首就有76行;米姆奈尔摩斯的《南诺》,原作可能有数百行或甚至上千行;流传至今的忒奥格尼的《挽歌集》有1389行,本是颂歌、教诲诗、格言、情书、讽刺诗、哀歌的集成,按传统,常常被看作是一部完整的诗作;哲学家色诺芬尼的《论自然》一诗,篇幅可能也有上千行。
如果把各种“变奏”考虑在内,那么,我们为以上所示的史诗体形式增添几个重要的“顿挫”符号:
1 ??2 ??3 ?|?4 ???5 ????6 ?×‖
当然,并不是每一行诗都必须要有“切分”[caesurae],常见的停顿位于第三音步中个长音之后,从头到此,其韵律和挽歌体第二诗行前半部分的音步长短相同[ ? ? ? ? ?]。第二诗行的后半部分初看似乎是前半部分的简单重复。其实不然,根据研究挽歌体韵律的学者的分析,这后半部分的音步总是一个模式[? ? ? ? ? ? ? 〣]。把前后两部分衔接起来,加入可以出现“顿挫”的地方,并且给每个音步编号:
1 ??2 ??3 ?|?[4] ???[5]??? 〣?
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五音步模式,因为第[4]和第[5]个音步假如能这么划分,显然已不是史诗体的长短短格[? ? ?],而是短短长格[? ? ?]。具有这一特征的五音步诗行,和富有弹性、摆动力强的六音步史诗体诗行相反,给人以“柔软”[μαλακο?ν]甚至“拖沓”[χωλευ?ειν]的感觉,缺乏前冲力;古罗马人认为挽歌体诗句颇为“柔软”[molles]和“纤弱”[tenues];而鉴于在短短一行诗句中有两个由“不完整的音步”[καταλε?ξεις = katalexeis:?|,?〣]构成的停顿,现代人则觉得这一诗体“气短”“疲惫”,“沉落感”强。
论语义和句子单位,挽歌体六音步诗行和史诗体六音步诗行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史诗体诗行末尾音律上的停顿和该诗句意义上的停顿的“合拍”频率高于挽歌体的六音步诗行,后者行中要表达的思想通常要靠五音步诗行来完成。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挽歌六音步诗行末尾“音裂”[hiatus]的出现频率低于史诗体,这说明,上下两行之间的停顿较少,前后关系比较严密,框架比较清楚。换言之,史诗的单行体是线形文体,一往直前,如同奔腾的河流,特别适合描绘和叙述,无论是口头表达或付诸文字都是如此;而挽歌体的双行式诗节是环形文体,音步的重复性较强,停顿明显,两步一回头,以回旋的形式缓缓向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人们通常谈到“挽歌体诗人”[ε?λεγειοποιοι?]和“史诗体诗人”[ε?ποποιοι?]时,似乎认为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诗体格律本身,其实,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鉴别这类作品是否属于“模仿性创作”[μι?μησις]。如果挽歌体作品是叙述性的,它属于“史诗”文学;如果它单一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那么,它便超出了以“模仿性创作”为研究领域的“诗学”或“创作艺术学”[ποιητικη?],而只能属于带逻辑思维的演说文学或抒情诗歌。亚里士多德本人没有对挽歌体诗歌做进一步的论述,不过我们至少能看出,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挽歌体似乎能有不同的社会用途,适合交流思想、发布号召、给人教诲、表达祈愿、抒发情感等。
ΕΛΕΓΕΙΟΠΟΙΟΙ
卷 挽歌体作家
挽歌体作家
埃菲索斯人卡利诺斯
挽歌体
1
你们还想躺到何时?你们何时才能壮起胆量,
年轻人?混在市民中,逍遥自在,
你们难道不觉羞耻?以为自己可以偷享平安,
任凭战争吞噬我们的每一寸领土。
*
死前也要扔出手中后一杆标枪!
这无愧是崇高和光荣的事业,每当一个人
为了保卫祖国,为了妻子儿女,
同敌人抗战;凡人必有一死,人生的长短,
取决于命运女神的纱线;一旦战争
拉开了序幕,让每个人举起长矛,让自己
雄健的胸脯紧贴着随身的盾护。
人类命中注定无法逃脱死亡,即便他的
祖先父辈是神灵天仙也不例外。
往往,一个躲避了战争与铮铮刀枪的人,
没想到死亡之神已候在家中。
在民众心中,此人既不可爱,也不可敬;
而另一人遇难,人人为他悲伤;
当英雄死去,人们的心中无不充满怀念,
活着时,他配得上被称为半神;
因为在人民的眼中,他就像是一座城塔:
挺身而出,一人顶着众人的事业。
2
(向宙斯祈祷)
请宽恕斯米尔纳人
*
你记得,昔日向你,用肥美的牛腿
〈斯米尔纳人作了祭〉。
3
杀气腾腾的基迈里斯人的军队正步步逼近。
4
他率领着特莱瑞斯人。
米利都人提尔泰奥斯
挽歌体
1
[……狄奥尼索斯]的抚养者;
[……]塞墨勒。
[……]将[……]
此处缺三行
[……]如同[……]
[……]带着
[……夺奖杯者]接近胜利
[……]看到终点
[……]驾驶轮子滑润的马车,
[……]他们正
[……] ……从后面
[……]头上的鬈发
如此,我们将[和掠夺者们]展开的激烈的战斗,
并列[……]天神们的[……]。
城墙[……],并将不出一声,
因为那些挺身[……]面对……
命运的安排和葬礼[……]
迈锡尼人的[……]她斗志高昂地
捣毁了城墙[……]和藏红色的……
因为一些人[……女王的……]
面对面站[立……]
另一些人出来[……]
我们在中间……]
城塔[……]
他们将放弃[……]
另一些从灰色的大海、带着宙斯的大雪……
滚滚海浪[……]
他们如同那些[ ……]
为威严的赫拉[……]
每当廷达瑞奥斯的[后代……]
青铜[……]
无[……]
倒下[……]
争夺[……]
银白的[……]
所有的都[……]
银白的[……]
然而,[……]
将站立[……]
[……]
涌[……]
我们的祖国[……]
[……]和石头[……]
然而……[……]看来如同一群马蜂,
他们关心的是凡人的灾星、从不厌战的阿瑞斯
[加入直接的拼搏],把一些人从上[……]
[他们吓得浑身发抖],就像一群孩子或[女人]。
[让我们向前],用凹形的盾把自己围住;
一个个帕姆菲利亚人和叙雷斯人和[狄迈人]
把杀人的岑木标枪[高举]在手中。
[我们],以不朽天神们为后盾,[正视这]一切,
将无所[畏惧]地遵从前驱者们的传统。
我们全都将直接地冲向前沿,[在同一个时刻]
紧紧地[站立在]标枪手们的附近。
一阵可怕声音就将爆发,当双方[……]
用滚圆的盾牌[连连]捶打滚圆的盾牌,
他们将[……],相继倒下,一人扑在另一人身上,
[……]这些人的胸膛[……]
[……]他们仍不退一步,尽管躯体已被刺透[……]
[那些被]不断投来的大块石头砸瘪的
[青铜]头[盔]将继续顶着铿锵的撞击[……]
2—3ab
美好的法治
2
克洛诺斯之子、头戴美丽花冠的赫拉的丈夫
宙斯将这城赐给了赫拉克勒斯的子孙;
我们和他们一起,告别了高耸的埃里尼奥斯,
如今来到了佩洛普斯的辽阔半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