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905851
性。在摄影拍摄中调动全身感知,定格的画面将
更丰富、更有趣。
*在阅读照片时,让想象力游遍周身,给照片一次“全息”解读,全身心地感悟此时、此景、此情。
*通感让一张照片有了更多的层次,它让视觉发散向多种知觉。它是摄影突破视觉艺术二维界限的一把钥匙,是艺术表达通向人心的一条捷径。
目 录
11 关于摄影艺术通感(代前言)
20 绪 论
艺术通感是摄影重要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27 节 从孔子品乐看艺术通感
29 第二节 摄影艺术通感要有多种感觉的挪移和协作
35 第三节 摄影艺术通感包括反映人们意识层面的意觉活动
40 第四节 摄影艺术通感兼具表达功能与特殊的认知功能
视觉里的多种感官要素
77 节 视觉中的触觉要素
84 第二节 视觉中的听觉要素
91 第三节 视觉中的味觉要素
94 第四节 视觉中的嗅觉要素
98 第五节 视觉中的意觉要素
艺术通感在摄影创作中的强大功能
49 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
60 第二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
69 第三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
摄影艺术通感的多种形态和创作要求
107 节 局部通感和整体通感
113 第二节 单一通感和连续通感
116 第三节 单项通感和多项通感
122 第四节 具象通感和抽象通感
摄影创作运用艺术通感的基础
145 节 通感生理、心理机制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
150 第二节 生活层面的通感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
153 第三节 各文艺门类对艺术通感的运用及对当下摄影的影响
159 第四节 人们对通感现象的研究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
走进摄影艺术通感的多种路径
169 节 启动摄影艺术通感的动力源
173 第二节 开通多感信息的源泉
181 第三节 把握艺术通感的感觉特点
186 第四节 要培育多感运作的思维方式
191 第五节 让艺术通感覆盖全部摄影文体
196 第六节 借助多种修辞方式搭建摄影艺术通感的桥梁
211 第七节 利用现代摄影技术的虚拟效果捕捉摄影艺术通感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会甘心于爬行。”这是一个优秀摄影家影友的不懈追求。1839 年摄影术诞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摄影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索久林对摄影艺术通感的研究和探索,也是对摄影人在影像认识和表达上进取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李前光
摄影理论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提升,是我们摄影事业发展坚固的基石和强大动力。索久林在追求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能够长期坚持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在传承中创新,并形成独特的观点,是与摄影人的分享,也是对理论建设的贡献。
——王瑶
艺术通感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合作用,它不但在作品呈现的后期可以将声音与画面融合,更重要的,是在拍摄前期,在行走中使各种感受,如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统和为整体,融进画面里,强化作品现场感和氛围。
——李树峰
一幅优秀的黑白摄影,能让人听到风声徐徐,看到朝霞的绚烂,说明摄影者看到了自然的微妙,懂得用摄影的影调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情绪,这说明他掌握了“通感”的奥秘。通感,是很多优秀摄影作品的“密钥”。
——鲍昆
节 视觉中的触觉要素
摄影创作中,我们视觉感受到的很多审美是各种感官的共同反映,其中就有触觉传递给我们的审美要素。触觉,是靠人的身体神经系统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感觉,也称肤觉。顾名思义,它的生理感觉与人的皮肤有关。但艺术审美中的触觉,却主要通过心理活动完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舞殿清冷袖,风雨凄凄”,把舞姿的视觉转化为“清冷”的触觉。杜甫诗句“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把晨钟的声音描绘为触觉的“湿”,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些在文学领域运用的手法,完全可以借用到摄影中来。
一、以质感表现触觉
质感是体现触觉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属性、质量等特质的标志。这种标志,是由物体的纹理、颗粒和其他细节构成的。感觉物体的质感是触觉的重要功能。为了发挥摄影的特质,摄影家们历来注重表现对象的质感表现。20 世纪初,活跃在国际摄坛上的纯影派摄影家们,为了强调摄影本体的艺术优势,非常注重摄影的质感表现。在表现物体的质感上,F64 小组的许多摄影作品都成为摄影史上的典范。美国著名摄影家韦斯顿对门板的表现,以及亚当斯对岩石的表现,其质感的艺术魅力一直经久不衰。颗粒、纹理是一些物体表面突出的特征。冬日的温泊,阳光在溪水里跳来跳去,水中浮出的雪团上,那小颗粒晶莹地排列着、闪着光亮——在北方-30℃的严寒下,质感的颗粒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活生生的雪,一种亲切的雪,也是一种温暖的雪!这是我在五大连池温泊感觉到的《雪的暖意》。
二、以动感表现触觉
动感是事物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运动感。视觉和触觉都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运动,但触觉感觉到的运动更为准确、细微、强烈,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动感的形式很多:从范围上看,有局部动感、整体动感;从主从关系上看,有主体动感、陪体动感;从对象上看,有物体动感、环境动感;从显示方式上看,有显性动感、隐性动感;从动感的态势上看,有动态、动势、动痕。下面对动感的三种常用态势简要述之。
1. 动态
表现物体运动的形态。飞雪在树木间飘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用一般的眼光去看这种风雪,它也许成为过眼云烟,但用触觉去感受,这风雪便有了特殊意义。雪花从树干、树梢、树叶间丝丝缕缕地飘下,细腻、
缠绵、温和又有些柔美,恰如自然现象对生命的抚慰和一种培育。为了表达这种感觉,
可以用低速快门拍摄,拍下风刮雪落的痕迹。
这种丝绸状的风雪,让人们充分地看到具体细节,感觉会更为强烈。如照片《水的抚慰》,流水的状态如果产生触觉效果,也会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2. 动势
表现物体欲动未动的一种势头。这种势头给人一种动的感觉,虽然还没有产生动态。运动员起跑的姿势、水闸门升起的姿势、骑手扬起马鞭的姿势,甚至一个人的眼神都可以成为一种行为的前兆,这都预示着一种
动作的开始。在表现高台跳雪的作品中,常见运动员虽然未跳,但那张臂欲飞的姿势已预示着将要向山谷飞翔,展示了飞翔的美好。
3. 动痕
物体运动留下的痕迹。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讲书法的动与静的关系时说:“不论是石刻或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这样的形势,却是动作的结果。当初的动作态势现在只通过作品留在静的形中。”摄影也是这样,就像喷气式飞机飞过,云际间会留下线状的烟缕。有些行为过后,也会留下明显的印痕。这种印痕虽然不是动态的,但也有动感。
《风暴过后》就是一幅表现动痕的作品。2012 年初冬,张广才岭突降一场多年不遇的暴风雪。暴风雪封堵了道路,压断了树木,导致很多完整的事物残损。有一个叫作二浪河的地方,是暴风雪的中心,暴风雪过后,河岸树木倒覆,河面一片破碎的景象。这种动痕的表现,让人对暴风雪破坏力的印象更为深刻。
表现动感的素材很多,其表现方法也很多。很多风光摄影家在表现水流题材时习惯用慢门表现动感,把水表现成丝绸状、奶油状;有的摄影家用高速快门定格运动物体的动态瞬间,如子弹穿透苹果的瞬间;有的摄
影家用追拍运动物体的方法制造动感;还有的摄影家用晃动相机的方法制造动感。凡此种种,都有助于让触感要素表达出特有的艺术感觉。在全国镜泊湖题材摄影大赛中,有的作品之所以获奖,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用慢门表现水的柔性,强调了触感效果,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以物体变形表现触觉
物体和物体存在的空间形态发生不规则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变形。这种变化有扩展形态的,给人一种张力感;有收缩形态的,给人一种挤压感;有超常形态的,给人一种扭曲感、透视感等。这些感觉都是触觉感受到的。借助这种变化,可以从中找到特有的艺术感觉。在小兴安岭深处的雾凇创作基地,一处河道强劲地向右弯曲。河道的自然变形,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利用这种变形,表现出雾凇冰河在“力”的作用下呈现出无限延展的效果,洋溢着神秘而又真切的魅力。
运用镜头的特殊视角、变换焦距等方法,让被摄物体产生人为的变形,也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借助鱼眼镜头,夸张玛尼堆的经幡,渲染它的笼罩效果,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笼罩》就是在这样的感觉中创作的。
四、以色温变化表现触觉
不同的时空下有着不同的色温,令被摄物体产生不同的色彩,给人以冷暖不同的触觉感,也可以称之为体觉感,这种感觉同样包含着不可忽视的审美要素。
《嫩江渔歌之一》表现在蓝色的冷调中,晨起撒网的渔船静静地行进着,它的清冷、静谧与远方沉睡的蒙古包构成的环境气氛和谐地融为一体,昭示着一种特殊的意境。另一幅《嫩江渔歌之二》,与《嫩江渔歌之一》为同一题材,但在不同的色温下,画面给人以不同的触感和意蕴。余晖中的暖调河面,融融宜人,舒展着无限的温馨和惬意。冷调与暖调的触觉不同,表达了不同的韵味,营造了不同的艺术氛围。有些摄影家很注重色温里的艺术,他们把拍这类作品简称为“拍色温”。台北摄影家王传信拍海滨题材的作品时运用色温,把触觉表现得相当到位。
五、以物体硬度表现触觉
物体的硬度反映了物体的抗压度。人们对不同物体的硬度制定了不同的衡量尺度。
物体的硬度,也包括人们感觉中的“软度”。在感觉层面上,人们对物体的硬度只有模糊的感知,没有具体的尺度。但这种“模糊的硬度”仍然是艺术的要素之一。据说达·芬奇在绘画表现上就很注重硬度问题,他的《美丽公主》是赠给少女比安卡·福斯尔扎的肖像作品,作品从未公之于世,后人无法鉴别真伪。专家们就是通过作品中发饰处理的“硬度”艺术坚定了研究考证的信心,使该作品历经几十年坎坷之后,终于被确认出自大师之手,了结了艺术史上的一桩悬案。钢铁是高强度的坚硬,棉花是低强度的“坚硬”——在人们的感觉中是一种柔软。
不同硬度的触觉反映,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深深下垂、层层叠压、深不可测的岩石坚硬、牢固,象征着神圣而又不可冒犯的地球编年史。在它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乏力。眼睛虽然在俯瞰,但心里是仰视的,甚至是膜拜。创作时,要感觉到它的物理硬度,更要感觉到它在精神层面的硬度。《小兴安岭云海》那浩瀚的云阵,如丝如棉的云絮,是一种“柔性”的硬度,在心理上,给人以无限的温情、柔和,甚至是缠绵的感觉。那里应该是母亲的怀抱,或是婴儿的摇篮,或是人间的柔情蜜意。物体硬和软交错的形态,也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山峦和晨雾的题材,连绵起伏的山是坚硬的,环绕群山之间的乳白色的晨雾是柔软的,坚硬与柔软的相互衬托展示出大山博大、丰富、神秘的情怀。我们可以走进它的一隅,而无法涉足它的深处;我们可以认识它的一角,而无法认识它的穷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