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4661
【一幅私家历史文化导览图,带你漫步德意志】
本书作者西蒙·温德尔花费20多年时间,数十次探访德国与奥地利,对德国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成就了这部历史华章。本书一方面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了德意志这片土地自西罗马帝国至1933年纳粹上台前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亲身走访,描绘了一幅德意志的文化地图。森林、河流、城堡、教堂、宫殿、博物馆……它们既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本身也是经历沧海桑田的主体,在岁月变迁中不断转换身份。而作者就像个耐心的导游,将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带领读者在变幻的时空中漫游。
【富有“人味”的历史畅销书】
作者博学多才,本书内容丰富详实、生动有趣,曾被评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十大畅销书”。
在内容上,本书讲述的德意志历史并不局限于政治军事史和帝王将相的故事,书中充满了奇闻异事、市井生活。它将统治者还原为人,而非高高在上的脸谱,君士坦丁大帝并不像后代的拜占庭皇帝那样过着奢靡的生活,反而备尝创业的艰辛,查理曼也不如历史学家希望的那样热爱文化,这更像是他血腥征伐之后的消遣。
作者本身也参加到德意志人的生活当中,他到德国的地下餐馆用餐,对德国可怕的食物感到震惊;他参观古代的遗迹,感叹19世纪狂热的历史文化学者过于精致、刻意的翻新扭曲了古代的景观;他参加全球性的法兰克福书展,比较着古今商人招揽顾客的花招。
【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的同时,打破人们对德意志的刻板印象】
提到德意志,人们无法忘记它作为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过去。本书的叙述到1933年就结束了,但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贯穿全书。作者讨论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德意志特殊道路、德意志的统一、军国主义这些经典问题,而通过对历史的细致分析,作者希望告诉读者德意志不是一路直奔集中营的战车,它的穷兵黩武并不是因为强大,相反它长期作为海绵地带,在欧洲处于边缘的地位。德国人既有着民族自豪感,也崇尚个人自由的精神,德意志的统一之中也保留了各地的文化差异。德意志民族有着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读者细细体味。
【用艺术感受德意志,用理性思索德意志】
德意志盛产文学艺术大师,瓦格纳、贝多芬、巴赫、歌德、赫尔德、格林兄弟,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德意志的艺术成就,也反过来塑造了德意志的精神。托马斯·曼、黑塞、格拉斯、纳博科夫这些生活在两战时期的文学大家则描绘出了那个疯狂、破碎的世界。作为涉猎广泛的出版人、书评人、影评人,作者熟悉并且善于运用这些经典作品,以及相关的著名影视作品,如《角斗士》《第七封印》,引导读者透过艺术文艺作品感受生动的德意志,同时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恰当地评论、反思这些作品及其影响。本书将让读者感受触得到的德意志,为读者带来艺术和思想的双重盛宴。
“日耳曼尼亚”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地名,英语中德国和德意志的称谓Germany即由此衍生而来。这些日耳曼人经过不断迁移,逐渐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定居下来。公元10世纪,日耳曼人建立起神圣罗马帝国。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常处于“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松散状态,难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集权统治,帝国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区。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之外的德意志各邦国,建立起德意志帝国,自此,奥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统一后的德意志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牵动全世界的神经,但都以战败收场。1945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德意志一直是欧洲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主角,它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会影响欧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同时,它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充实着人类文明的宝库。自1945年以来,许多德国人希望能够重现被纳粹的阴影遮蔽的荣光,他们不懈努力,以期重塑德意志辉煌、复杂而又无限多样的文化。
德意志文化令人着迷,又令人困惑。德国人留给世人的严肃、偏执、冷酷的刻板印象,常常让人误以为他们的国家是一个无趣的国度。但是作者结合多年游历德国的经历,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摆脱了常规历史写作的窠臼,挑战了世俗观点。他不仅介绍了德意志的历史,展示了它独特的地理风貌、建筑和诸多文化元素,还适时提到了奇怪的食物、城堡、疯狂的王子,甚至童话故事。
作者一直思考并试图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关于德国,我们是如何被既有史料误导的,我们应如何避免和摈弃这种误导,何时我们又应该忽略某些历史?这是一本饶有趣味、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的书,可以将读者一次又一次带回德意志经历过的重要年代,重新认识那些似乎早已熟悉的人物,看到一个丰满鲜活的德意志,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为何能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目录
前言 i
章
来自黑森林之地 003
罗马时期的日耳曼人 012
远离故土的短吻鳄 018
我要放一点儿绿酱汁 021
中世纪停车场 028
第二章
古代宫殿 037
查理曼 042
虔诚者、秃子或胖子 048
弹丸小镇 052
传播文字 058
追寻一线阳光 066
向东方进发 072
第三章
围墙小镇 079
其余的优越情结 084
政治体制简述 090
日耳曼部落 096
饥荒与瘟疫 101
钻石闪耀之地 105
第四章
无潮之海 113
勃艮第诅咒 119
美满家庭 128
民族服饰广泛传播 135
帝国行政圈 141
哈布斯堡王朝 144
第五章
尖顶、角楼和高塔 157
诞生之地与安息之所 165
魔鬼的风笛 170
世界的统治者 176
新耶路撒冷 185
不愉快的酒商 189
第六章
金色的信仰之城 199
柠檬花绽放之地 204
黑色盔甲 213
瑞典骑兵之王 221
来自小行星的突然造访 229
第七章
沙漏与食鸟蛛 239
“音乐伴随死者往生” 249
敷粉假发的时代 254
雕花弯刀 257
“烧毁普法尔茨伯爵领!” 266
天主教力量孤注一掷 272
第八章
居鲁士大帝的后裔 281
与鸵鸟一起饮用巧克力 290
竞争激烈的陵墓建造 296
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303
“强力王”与“肥胖王” 307
第九章
小索菲·策布斯特 319
园林与罪恶 324
追随歌德的脚步 329
玻璃金字塔中的知更鸟蛋 333
海牛的突然造访 340
德国的牺牲品 343
物有所值的鸡肉 352
第十章
军队进行曲 359
卡尔和阿尔布雷希特 366
塔楼上的女孩 377
英勇的橡子 384
胜利纪念柱 393
第十一章
民族主义的辉煌与悲怆 401
特殊主义分崩离析 409
墨西哥的意外发现 420
第十二章
羔羊与瓢虫 431
拼图之国 436
狩猎好手 442
鲁里坦尼亚、西尔达维亚
以及他们的朋友 449
缺席 454
第十三章
海滨之外 467
得克萨斯文德人 472
洋泾浜德语 478
托马斯和厄尼 485
柏林的波次纳普 494
军国主义的分类 498
第十四章
失败 509
英德分裂 515
灾难 523
战败与变革 526
铭记逝者 536
皇室余波 541
第十五章
暗淡湖光 551
暴动与背带 558
“5、4、3、2、1……” 564
科学之死 567
后的阵痛 571
结局 576
尾声
在山间 579
孟德尔塑像 582
铜管乐带来死亡 585
参考文献 589
致谢 599
笔者曾经耗费数年时间,对德国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便是完完全全的个人深思熟虑的心血结晶。《日耳曼尼亚》这本书的核心,便由我数十次探访德国与奥地利的心得所构成。本书尝试讲述关于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始末,从他们想象中那神秘莫测又英雄辈出的广袤森林的起源,直到希特勒上台引发的一系列历史变革,将我所有曾经目睹、阅读、引起我兴趣的事物统统表达出来,以飨读者。当然,人们旅行的原因有很多,令我深深迷恋并为之痴狂的事物,或许会让他人感到索然无味。对某些人而言,旅行让他们有机会对反宗教改革的历史遗迹顶礼膜拜;而对另一些人则是有机会和某位来自多特蒙德的变性人大打出手、吵闹不休,这中间无疑出现了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这两者之间或许会有那么一点儿交集——可能是在某个称不上热闹非凡的地方博物馆。因此,在本书所呈现的广阔世界中,或许笔者的文字会让某些读者感到厌烦或敬而远之——我只希望这个人群的数量不要太过庞大。无论如何,《日耳曼尼亚》只是一本消遣读物——虽然我内心隐隐期待书中表达出的某些隐含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人深省。
今天的德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盲区”。这片土地上讲英语的观光者,如士兵、历史学家及施工人员等,往往出于职业原因到访此地。在法兰克福机场的一大消遣娱乐便是观察那些面带困惑之色的英国新晋毕业生,他们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身穿特制的黑色制服等待航班。他们能够在德国的银行里谋求一份工作,仅仅是因为从优胜劣汰的角度看,他们的背景惊人地千篇一律——在大学里恰好学习了德语,职业选择是基于语言的便利,而非如下要求:计算水准、取悦客户或做出明智决策。
与德国有关的话题常遭回避,原因无他——在 20 世纪的某一段时间里德国人犯下的暴行。但这种回避的态度是否会导致欧洲文化残缺不全?事实上是否正是这种态度导致希特勒对德国实力的评估甚嚣尘上?自然,本书也对第三帝国带来的灾难做出了深刻分析,但通过依时间顺序记叙从古老的黑森林开始,到 1933 年希特勒夺取权力的这段历史,笔者想避免对这名纳粹元首做过度阐释,而是试图深入挖掘欧洲大陆的某些历史走向,在很多方面欧洲大陆都与英国极为相似,它的历史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论是引人入胜之处,还是令人钦佩的辉煌之处,相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丝毫不会逊色。假如没有德国,整个欧洲的历史文化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在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德国始终勤奋前进,在承认第三帝国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重建欧洲文化,重现早年荣光。
本书依时间顺序写作,虽然对于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历史的叙述方式几经转变,有些时候难免令人感到费解,而且在描写后来的日耳曼人在这些历史时期的发展经历时,也用了几乎相等的篇幅去描述他们沉迷于这些历史时期的原因。在写作过程中,笔者致力于不在书中罗列枯燥乏味的历史大事年表。书中大事记的写法并非枯燥乏味的简单铺陈,我会时常小憩一会儿,讨论音乐、童话、美酒,等等。但这种趣味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些家庭将出行和冒险当作乐趣享受,有些则抱着不那么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像所有孩童一样——假设我的家庭与别人家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我们设定了一个基准,通过它去衡量其他家庭是否比自己的家庭更加喧闹、势利或阴沉。长大成年之后,站在相对成熟的角度回首往事,我发现自己的家庭(包括我本人在内)生活实在称不上有多么精彩纷呈。无论发生什么事,日子总是那样一成不变地过着。我们置身于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被家庭琐事包围,当我与父母和姐妹们居住在西肯特郡,过着田园生活时,却又好像待在被施了魔法的城堡里,生活只剩下懒散麻木。我母亲不喜欢一切形式的体育锻炼,因此我们也没有机会骑上自行车出去兜风,尽管拥有一个大花园,我却坚定地认为出去玩耍确实不是什么好选择,外面既没有舒适的座椅,也没有阅读用的台灯。偶尔我的父亲会去修剪一下长满苔藓的草坪,我也从来没有自告奋勇去帮忙。曾经有一个夏天我们极力鼓舞自己走出家门去野餐,但我和几个姐妹被外面飞舞的黄蜂吓得打了退堂鼓,在某种情绪的酝酿之下谈话的方向开始偏离重心,并且内容变得尖刻,终大家不欢而散。我讨厌一切形式的体育运动——当然根源是我自身能力不足——这种想法终占了上风。当我们在学校里一如往常般忙碌时,周末和假期好似要召唤人陷入舒适的懒惰泥沼。若要理解我与日耳曼文化充满戏剧性、精彩纷呈的初次邂逅,那么了解这些人生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这次邂逅堪称冥冥中的全新支点,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
一份颇具吸引力、诙谐有趣的目录,一个人对他偏爱国家的热情让人惊喜……温德尔是一位有趣的作家、一个博学的人。
——伊恩·布伦斯基尔(Ian Brunskill)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种坦率、愉快、独特的旅行见闻述史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尖锐地讽刺还是诚挚地赞美,温德尔都堪称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且富有不凡的洞察力。
——《泰晤士报》(The Times)
这是一部充满激情的编年史,内容宏富又妙趣横生,颇具吸引力。作者巧妙地将旅行见闻、奇闻逸事、讽刺史诗编织在一起,令人着迷……它令我捧腹大笑,以至于吵醒了熟睡的妻子……温德尔旁征博引,在探寻历史深度的同时不失故事性,幽默嬉笑间不乏深刻思考。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温德尔的热情是如此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趣味盎然,耐人寻味。这部构思巧妙、充满真知灼见和妙语连珠的作品值得珍视。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温德尔把德国呈现为一个像法国、意大利一样有趣的国家,让德意志作为一个民族看起来与我们非常相似。他擅长一种风格,他称之为有趣的玩笑,即以*令人愉快的方式展现大量的事实。
——《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