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28009
《动荡的围龙屋》采用翔实的*手材料,娴熟运用族群文化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通过对粤东客家地区的古建筑保护事件的全程跟踪调查,充分展示了客家族群的文化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巧妙回应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主题。该书荣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也是所在学科*的一等奖获得者。
本书主要讲述作为粤东客家人宗祠、祖屋空间载体的围龙屋古建筑面临城市拆迁的境运,以及客家人对此的反应、态度和行动。该书整合民族学、人类学、客家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和“文化抗争中的相互建构”的分析框架,重点阐述了客家宗族针对城市拆迁而发起的保护围龙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深入分析了客家宗族社会与现代变迁、文化保护与现代化等问题,探讨文化抗争背后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及策略手段,回应了民族学、人类学关于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族群文化和认同等主题。
绪 论
章 围龙屋内外的文化抗争
节 拆迁语境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第二节 护祠:围龙屋与宗族的政治学
第三节 群体行为与集体抗争的理论回顾
第四节 文化抗争:一个新视野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钟村印象:围龙屋里的宗族社会与现代变迁
节 走进钟村,走进围龙屋
第二节 传统宗族社会结构与社区活动
第三节 祖先崇拜与风水信仰及其权威
第四节 城中村:现代巨变与护祠事件
第三章 护祠事件的初始 由来和动员
节 一纸突如其来的拆迁公告
第二节 神鸟和奇照:作为武器的寿山公祠
第三节 广泛发动和积极上访
第四节 护祠理事会的成立与挂牌风波
第五节 政府、媒体与社会人士的反应
第四章 护祠事件的发展:虎口余生
节 子虚乌有的补偿款和夭折的报道
第二节 “三百多年的古建筑不能说拆就拆”
第三节 翘首以待游子归来
第四节 族人心事:徘徊于保与拆之间
第五节 “文魁”和“驄马”的被拆
第六节 宗族建设和等待批文
第五章 护祠事件的高潮:自保自救
节 钱哥的加入和寿山公祠的美化
第二节 以谱为旗:历史抗争现实的胜利
第三节 春节祭祖和系列庆典的成功举办
第四节 大闹拆迁办和舌战政府官员
第五节 护祠理事会改组与钟校长的下台
第六节 《护祠》报道的出炉与民意调查
第六章 护祠事件的高潮:以修促保
节 国务院46号文的颁布:由保到修
第二节 开发古祠的号角:复制牌匾
第三节 苦等名家字画和出国募捐
第四节 寿山公祠的“客人”脚迹
第五节 “老店新开张”:钟屋人的文化创造
第七章 护祠事件的余波:没有结束的结尾
节 秋祭和重阳登高计划的流产
第二节 钱哥的离去和番客的归来
第三节 熊屋重光庆典的刺激
第四节 拆迁办的搬迁和钟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
第五节 又是一年新春到
第六节 尾声:还未结束的故事
第八章 钟村文化抗争的话语体系分析
节 文化抗争的全程缩微回放
第二节 文化抗争发生的原因与动机
第三节 文化抗争的力量、策略和手段
第四节 文化抗争中的多元利益博弈
第九章 钟村文化抗争的结果与启示
节 宗族的重构
第二节 社区营造
第三节 文化认同
第四节 传统的创造
第十章 进一步的讨论
节 空间的力量
第二节 祖先的威名
第三节 精英的作用
第四节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第五节 文化抗争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附 录
附录一 钟村护祠抗争大事记
附录二 寿山公祠的历史和清代碑记
附录三 关于K城城区古民居现场勘查情况汇报
附录四 护祠理事会的上访报告
附录五 寿山公祠宗亲理事会章程(草案)
附录六 护祠理事会致宗亲信函和倡议书
附录七 海外各地钟氏宗亲的来函来电
附录八 钟屋克昌楼房派迁居海外人员简表
附录九 钟村房屋拆迁户基本情况简表
附录十 护祠理事会会议记录
附录十一 护祠理事会会长的辞职信
附录十二 钟村熊屋群众文明公约
附录十三 民进K城市委关于保护寿山公祠的报告
附录十四 护祠事件的新闻媒体报道
附录十五 各界人士的护祠心声和参观留言
参考文献
后 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