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703840丛书名: 无
在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历程中,创始人张元济之后,王云五算第二人。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的几十年里,定下了“教育普及、学术独立”的出版方针,主编了媲美小型图书馆的“万有文库”丛书,他的经营理念让商务赚了大钱,还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重要的是,上世纪商务印书馆有三次濒临倒闭,王云五救了三次。在国民政府任无党籍高官,被称为“文化政客”。
母女二人用深情之至的讲述和字字珠玑的诠释,记述一个女人如何跨越时代的大江大海。
李纯瑛女士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历史的见证。她的青春是那个彷徨的战时年代,优雅的注解。
天下之大,何处是吾家?
“文化政客”王云五的儿媳李纯瑛口述,孙女王泰瑛执笔
一段珍贵的民初口述史 一张曲折的家运变迁图
一个世家大族的豪门恩怨 一段中国女性的独立历程
继《巨流河》之后,又一部以个人成长、家运变迁,反映家国离乱、时代悲怆背后的人间挚情。
王云五,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国民政府高级官员。
本书是王云五的儿媳口述,由王云五的孙女整理而成,里面涉及许多王云五家族不为人知的故事。
书中讲述的是王云五家族的真实故事,一切故事的源头都从口述者——王云五的儿媳妇李纯瑛女士开始,她成长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香港,虽然家境贫困,但凭着过人的胆识以及刻苦耐劳的坚持,成为早期少数进入崇高的学术殿堂──香港大学的女性之一。
这本回忆录描述那段混乱时期的失落、失望,及以决心和毅力克服万难建立安生立命的家的旅程。在多次迁移过程中,她及她的家人不畏惧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不被环境击败,下定决心要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一块确保家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应许之地。
第一卷 吃苦瓜 13
第二卷 红楼梦 43
第三卷 对太阳射箭 77
第四卷 燃烧的戏院 115
第五卷 “这不是真正的和平” 140
第六卷 回家 187
第七卷 何处是吾家 221
第八卷 身在囚笼 248
第九卷 为未来打桩 292
第十卷 远赴重洋 329
作者后记 368
译者的话 377
我的父母在 1999 年从加州搬到华府和我同住。那时他们两人已八十多岁,健康情形逐渐在走下坡。自从我父母在 1960 年代左右移民到美国后,一直都住在加州。我们家五个兄弟姐妹,只有我离开西岸,搬到遥远的东岸。父母退休后,由我的兄弟姐妹们轮流照顾,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是该我照顾他们的时候了。我们举行了一个家庭会议,大家认为我是作家,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有弹性,父母现在年纪大,需要更多的照顾,我是最好的人选。
我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会说故事的人,她喜欢用说故事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她的一生。自从她搬来和我同住后,妈妈的话匣子又打开了。虽然她的故事我以前已经听她说过很多次,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可是我的朋友们却是第一次听到,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有人建议我把她的故事记录下来,我觉得这不失为一个保存我们家族历史的好方法。三十多年前,妈妈带着我们一家来到美国,我们的家族在这里不断地成长茁壮。妈妈等于是我们家族在美国的创始者,我觉得我们的后代子孙,都应该知道当初她为什么选择来到美国。
就这样,我开始帮她录音。我们并排坐在我的书房里。我放一个小录音机在她的腿上,按下红色的“录音”键。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她过去的故事,有如洪水般淹没了这个世界。我起初担心她对着录音机说话会有些紧张,但是看到她很自然的侃侃而谈时,我原本的顾虑一扫而空。妈妈不停地说,只有在录音机需要换电池的时候,她才停下来稍作休息。她是用她最熟悉的广东话来说她自己的故事,不消多久,她的故事就录满了 10 卷录音带。
妈妈的故事是这么说的……
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她讲的是一个不寻常的女性,在面对命运的变化,用她的决心及毅力,以及些许的运气克服万难的真实故事。这本书写的虽然只是一位女性,但这个故事却是一个百万人都能认同的故事。
──Frank Ching,《南华早报》专栏作家
李纯瑛的故事,是非常特别的口述历史的记载,是一个大家族家运起伏的传奇,由一个非常尽心的女儿,优雅地诠释了这个发生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以及抗战时期中国的真实生活的故事。这本书也把读者带到了曼谷以及台北──战后很多中国人散居之处。整本书节奏明快而吸引人。李纯瑛女士的故事,在某一方面,是一个集失落、失望和一个多事的婚姻下一段非常私人的叙述。在另一个方面,她的故事却反映了那个年代,所有像李纯瑛女士一样移居国外的中国人的故事──他们不畏惧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不被环境击败,下定决心要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一个确保家庭生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Paula Harrell,马里兰大学客座教授,《为改变撒种:中国学生、日本老师,1895-1905》作者
一个有胆量的中国女子,有着与生俱来的诙谐与直率,她在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长大,逃离了日本人侵略下的中国;生长于一个穷苦的家庭,嫁给了国民政府高层人士的儿子;要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大家庭里维护她自己的小家庭。她的自传是历史的见证,掀起老一辈中国人思乡的情怀。这也是她一生冒险犯难的故事,故事中有着所有漂泊海外的中国人的幽默,书中人物鲜明的个性令人印象深刻。
──Eduardo Lachica,东南亚安全及军事部门分析顾问,前《华尔街日报》记者及亚洲《华尔街日报》华盛顿办公室主任
这个故事带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对下一代的教育。一位中国女子,为了达到她的目标,牺牲了一切,克服重重障碍。就如同古代的孟母,她愿意离乡背井为她的子女寻找更好的教育。
──Mi Chu Wiens,美国众议院图书馆亚洲区学术研究部门主任
我早该猜到的!这人就是带他长大的奶妈,“为什么她说的话那么奇怪?她不是上海人吗?”
“她是上海附近的一个村落里来的,她说的是那里乡下的土话,和城里的人说的话很不一样。爸爸僱了她,送她到杭州去照顾我。”
“我不知道你在杭州也住过?”
“我是在杭州生的。刚开始时,爸爸有两个家:杭州的家是阿姨的,上海的是阿妈的。后来他才把两个家都搬到同一个屋檐下。”
这我倒是头一遭听到。我以为爸爸、阿妈、阿姨,三个人一直都是住在一起的。“那你爸爸怎么会娶了一对姐妹呢?”我终于问了这个一直非常困惑我的问题。
“和阿妈的婚姻是媒妁之言,和阿姨的则是自由恋爱,就像我们两个。”学政不正经的笑了起来,通常这就表示他要开始离题了。
我避开他往我身上探过来的手,继续问:“那是怎么发生的呢?他和阿妈已经结婚了,然后……他要妹妹也要嫁给他?”
“我怎么知道?我又不在场。”
“难道没有人告诉过你吗?”
学政滚回他自己那边,他现在是完全正经了,“他们告诉我,阿姨那时在一个女子中学里念书。放假时,她就到她已经结婚的姐姐家里,爸爸喜欢她……然后她就怀了我。”
“你的意思是说……”,我停下来试图找一个比较婉转的方式来问我的问题,“阿姨进门之前就怀了你?”
“我猜是吧。”
我忍住想要大叫问他“你的意思是,你是个私生子?”的冲动。我知道说话要有分寸,所以我问他:“那你几岁的时候搬回上海的?”
“我不记得了,大概两三岁吧。他们对我的年龄一向都讲不大清楚。阿姨说我是属马的,但是我的出生纸上是写一九一七年,那是羊年。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我开始渐渐了解了:爸爸喜欢他太太的妹妹,两个人有了感情,让她怀孕了。他就把她带到杭州去,在那里他们和他们的私生子另外组一个家庭。几年后,等这件事慢慢平息下来之后,他把她带回家,正式的给她一个名份。这对恋人需要编个故事来隐藏他们相恋的过程和时间,这个孩子的年纪会让这整件事情马脚露出来。所以他们对他的年龄一直说不清楚。
“他们从我刚踏进家门的第一天,就让我的日子不好过。”学政愤怒的说。“阿妈自己已经有三个孩子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他们都比我大。大姐是我的噩梦。”
“就是后来自杀的那个吗?”要记得住我婆家里这么多的亲戚妯娌,实在不容易。除了学政现在在世的兄弟姐妹之外,还有几个已经过世了。阿妈和阿姨一共生了十二个小孩,其中有四个小时候就死了,最大的女儿,在二十几岁时自杀。她爱上一个有妇之夫,爸爸不允许他们两个交往,这对恋人住进一家旅社后,一起寻短服毒自杀。
“就是她。”学政说。“我对我的哥哥们倒是不介意,我那个时候,又小又病,我也不怕死。他们如果找我麻烦,我就给他们一拳。他们比我年纪大,个子也大,但是我并不害怕。但是大姊就不同了,她说话像是刀一样利,她老是说我不属于这个家里,我不该姓王。”学政一脚把被子踢开。“他们看我不顺眼,没有一个人喜欢我,老妈妈是唯一站在我这边的。”他的声音顿时哽咽,我看到眼泪在他的眼角闪烁。
我现在开始了解为什么这家人有这些不合常理的举止行为。这件不可告人的事,是全家最大的祕密,学政就代表这个大祕密。还有比惩罚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更让人痛快的事吗?他的母亲不能保护他,因为她自知理亏。他的父亲也不能保护他,因为他必需要去外面赚钱养家。唯一可以保护学政的就只有老妈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