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0982


什么人看三国?
不是英雄,不看三国
三国都看什么?
阴谋、阳谋;明战,暗战
群英荟萃,纵横捭阖
以史为镜,砥砺人生
强者并非为王,智者*终得势
为何三国*有看头?
一国为相对太平
二国为南北对峙
三国为谋略纵横
只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没有两强对峙,一伙中立
云诡波谲,雾里看花
英雄鲜活,血染大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乱世精彩,谁主沉浮
越混乱,就越混乱。西晋之后虽然出现了新三足鼎立,但北方只有一个政权,但随着后赵的崩盘,中原再次陷入大乱,也催生了新一轮三极格局的形成,匈奴羯胡的时代已经过去,鲜卑和氐羌开始主宰起北方大陆。东晋还是那个东晋,但成汉被东晋灭掉了,南方统一。北方混乱后出现了前秦和前燕的强强对话,中国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三国。晋、秦、燕的三足鼎立斗争比之前的更加激烈。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暴政,仁义,究竟哪种力量能掌握破碎的神州大地?残暴不仁的石虎窃据帝位,在一系列倒行逆施之后终于迎来末日的审判……胸怀天下的桓温一生彷徨,即使在生命的*后一刻都在追逐不可实现的梦……“泣新亭,休作楚囚色。叹神州,陆沉因何?”你擘画干戈,能否诉我这是谁的家国?
北方大战,前秦笑到了*后,吞噬前燕,统一了北方,三国鼎立暂告一段落,南北对峙开始了紧张的局势。新的统一趋势又在酝酿中……
章 蜀地悲歌——桓公西征灭成汉
第二章 辽东烽火——慕容鲜卑的天下
第三章 君生为髯——北地苍凉事可伤
第四章 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
第五章 人何以堪——谁使神州竟陆沉
第六章 紫气东来——王猛入关治前秦
第七章 东山再起——桓温时代的谢幕
第八章 睥睨北国——雄主渐生窥江意
提起中国古代的乱世,春秋战国离我们过于渺远,五代十国过于短促,辽宋夏金时期的故事又被反复的传颂多年,所以当下,两晋南北朝这段乱世历史更能引发人们的关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基于种种原因,两晋南北朝的历史长期以来被人们淡化。对它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在它之前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
然而,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便会发觉,在长达三百多年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并非只出现过一次三足鼎立。从广义上来说,这段时间三足鼎立的情形至少出现过三次。如果细化一下,则可以划分到五次及以上。
那么,我们以广义的视角来区分,这三次三国时代究竟产生于何时呢?众所周知的前三国(即魏蜀吴)自不必多说,而近年来随着影视题材和网络小说的红火,后三国——梁(陈)、西魏(北周),东魏(北齐)也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
而在这前三国与后三国之间,还出现过一次三国鼎立,这一次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奇特,可以细化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鼎足情形类似前三国,北方统一的羯胡政权对峙南方的成汉政权及东晋政权。而后一时期鼎足情形类似后三国,北方的前秦,前燕对峙南方统一的东晋。我们姑且将其称为中三国时期吧,以区别于前三国与后三国。
只是很久以来,由于这段极为混乱,这种混乱在北方更为显著,所以统称为东晋十六国时期。然而,整个十六国时期却以淝水之战为节点,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前期即是我们所要讲述的中三国鼎立时代,从胡(汉赵)、氐(成汉)、汉(东晋)到秦、燕、晋。后期则是北方诸国并立的时代。
谈及这段历史,有诸多的因素让我们不愿去详提,因为那是一段胡汉交融的纷争史,一段汉人的半屈辱史。可是有些东西并不会随着我们的淡忘而消退,过往发生的一切都客观地陈列在那。往事已逝,无论我们是愤慨还是惋惜,这都已经无法改变,而如果说我们能够拨开迷雾,从那段千年前的过往中得到些借鉴,那必然是这段历史留给今人的价值所在。
从八王之乱中的离石台,到淝水之战前的八公山。匈奴、鲜卑、羯、氐、羌相继在中原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权力搏杀与王朝更迭,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风云际会,逐鹿天下。
司马家八王相争,战火燃遍中原大地,屠各部乘势而起,雄师马踏黄河两岸。
东晋皇权旁落,内部纷争动荡不已,北方两强并立,刘曜石勒中原逐鹿。
残暴不仁的石虎窃据帝位,在一系列倒行逆施之后终于迎来末日的审判……
胸怀天下的桓温一生彷徨,即使在生命的后一刻都在追逐不可实现的梦…….
还有宽容远怀的苻坚,忍辱负重的慕容垂,徒增笑柄的庾亮,三定江南的周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加盟,才让那段鲜血四溅的历史中能找到我们灵魂慰藉的所在。
第三章
君生为髯——北地苍凉事可伤
(一)
公元349年五月,石遵在姚弋仲等人的拥立下,于李城起兵,率兵十万直扑邺城。镇守洛阳的洛州刺史刘国随即宣布支持石遵,而后,邺城中的不少羯胡贵族和士兵也翻出墙外,前去投靠了石遵。一时间张豺慌了神,只得将派去攻打李农的部队撤了回来。
刘太后作为一介女流更是不知该如何是好,她紧急召见了张豺,哭着说道:“先帝尸骨还未入土,这国家就乱成这样,如今我和幼主的性命就全依托给将军您了!假如我们给石遵加以更高的爵位,能安抚得了他吗?”
张豺这时也像只没头苍蝇,只能唯唯道:“试试看吧,试试看吧。”于是刘太后便发下诏令,任命石遵为丞相、大司马、大都督、督中外诸军,并授予他持黄钺、加九锡等特殊权力和礼遇。
对于这一纸诏书,石遵只觉得可笑,如今自己大权在握,还需要谁的施舍吗?于是,石遵当下命令冉闵为先锋,急攻邺城。无奈之下,张豺只得出城到安阳亭乞和,结果反被石遵给扣了起来。随后,石遵身披明铠,脚蹬金鞍,耀武扬威地从凤阳门进入邺城,直驱太武殿。
到了大殿之上,他召集来文武百官,做出一副悲戚之态捶胸顿足地历数张豺诸多罪状,并将其押送到闹市斩首,顺带夷灭了张豺三族。紧接着,石遵又召见了刘太后这位小妈,勒令她赶快下一道诏书,就说新帝年幼,全因先帝个人喜好才得以立储,可如今国事艰危,不是他这个小孩儿能摆得定的,所以应当让位给石遵。
此时的刘太后早已魂不附体,哪还敢拒绝,连忙照石遵吩咐行事。于是石遵便即皇帝位,实行大赦,贬石世为谯王,废黜刘氏为太妃。没过多久,便把他们全都杀了,以绝后患。可怜的石世,从登基到被废,仅仅22天,连一个月都未满。
而这时候,李农一看张豺倒台了,心里乐开了花,连忙跑来邺城向石遵表忠心了,石遵则让其官复原职。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李农是欢喜的那位,而冉闵则一肚子愁,为何?还得从石遵的一张空头支票说起。
原来,当初石遵任命冉闵为先锋进攻邺城之时,为了调动其积极性,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啥意思呢?就是石遵让冉闵豁出命去干,大事成了就封他做储君。有人会奇怪了,这石遵会这么大方,而且这冉闵会天真地认为石遵放着自己的儿子不立而立他?
事实上,冉闵也确实是有天真的理由的,因为咱们这位石遵是个天阉,压根就没子嗣,所以也不排除他册立冉闵为储君的可能性,毕竟冉闵也得喊石虎一声“干爷爷”嘛。然而,问题恰恰是冉闵太过天真了,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怎么可能会让权力转移到外人手中呢?虽然冉闵也姓了石,可毕竟不是羯胡人啊。
残酷的现实狠狠地甩了冉闵一巴掌!石遵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立妃张氏为皇后,以石斌之子石衍为皇太子。而冉闵拼死拼活换来的是什么呢?——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前一个职称是虚的,充其量是个花架子,而辅国大将军地位如何呢?我查了下,三品杂号将军,和横海大将军等同,而横海大将军是当年姚弋仲北上打段部鲜卑时的封号。也就是说冉闵出生入死了半天,后的封号还仅仅只是若干年前姚弋仲的封号,简直是忍无可忍啊!更可气的是,爵位方面连个王爵都没捞到,白姓了一回“石”了啊!
其实呢,石遵不立冉闵为皇储倒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封号方面如此吝啬却显得有些过分了。之前打东晋,灭梁犊冉闵并非是主力,封赏不多倒也无可厚非,可是这一次摆明了用他为先锋的,而一贯出尽风头的姚弋仲和蒲洪却在这时没能留给史书只言片语。我们可以相信,此次夺位之战冉闵是首功,但赏赐却少得可怜。
也许一个人可以容忍一时的不被待见,可无法容忍永远的受人歧视;也许一个人可以不计较一时得失,却无法容忍长期被人剥夺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许从那一刻起,冉闵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终究和羯胡不是一类人,或许也是在那一刻,他萌生了与石赵的决裂之心!
(二)
当然,冉闵是对石遵封赏结果表示不满的一个,可是,他却不是的一个。因为有一个人和冉闵一样,不止对石遵封赏不满,而且还把这种不满转化为实际行动,他就是当时驻守蓟城的沛王石冲。
石遵上台后为了笼络人心,给自己的几个兄弟都依次加官晋爵,封石鉴为太傅,石冲为太保,石苞为大司马,石琨为大将军。但是,问题来了,仔细一看这些官职都是虚职,而当时石苞在长安,石冲在蓟城,石琨在襄国,谁又会跑来京城当官呢?尤其是沛王石冲,他平日里素来看不惯石遵,现在更觉得石遵依靠政变上台属于“野路子”,既然是“野路子”,自己就该替天行道了。
然而,石冲还没来得及起兵,在后赵国的西部边境,就有人先交上火了。这一次砸场子的人是东晋的梁州刺史司马勋,他见张豺扶持幼主后导致国中大乱,便有心想趁火打劫,于是他进兵骆谷,准备直取长安。
说起这个司马勋,还真有笔烂账要说道说道,很多人看他姓司马定然会猜想这人是司马家的宗室。是的,据他本人交代还真是司马家族的宗室,但是,注意下是“据他本人交代”,他自称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恂的玄孙,济南惠王司马遂曾孙,略阳太守司马瓘之子。这一连串的关系肯定都把大家给绕乱了吧,别急,他还有一个身份,即前赵皇帝刘曜的武卫将军令狐泥的养子。
后来前赵被后赵灭亡,司马勋顺带跑去投奔了东晋,或许是长期与匈奴人打交道吧,与衣冠南渡的司马氏宗族相比,司马勋更像是一位猛将,据说他可以在马上左右开弓,同时射箭。当然,乱世当中,武艺高往往和野心大成正比,投奔东晋后的司马勋被任命为梁州刺史。只不过,以往梁州的治所都是设在汉中,可由于成汉的存在,司马勋这个梁州刺史只能在西城(今安康)设一个临时治所。
也该司马勋走运,不久桓温伐蜀,司马勋作为助战将领,终于在消灭成汉后取得了汉中的控制权,做上了正儿八经的“梁州刺史”。不过,对于野心勃勃的司马勋来说,区区一个梁州刺史算得了什么?他可是想做正儿八经的“关中王”呢!石虎死后,后赵局势大乱,这就让不甘寂寞的司马勋看到了机会,于是他欣然出兵。
当时镇守长安的是乐平王石苞,前番他打不过梁犊,此番他依旧打不过司马勋,几次交战失利后便向石遵求援。石遵刚刚即位,也自然想立立威,他随即命令麻秋麻大帅率领关中的地方部队阻击司马勋,同时,又派车骑将军王朗(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率两万中央军入关协同作战。
只不过,王朗一到关中,件事不是和司马勋交战,而是把关中地区长官石苞给抓了起来,押送去了邺城。据石遵自己讲是为了这个兄弟的人身安全,实则也是怕这个弟弟日后趁机在关中独立。在此期间,司马勋斩杀了后赵的京兆太守刘秀离,关中各地也纷纷出现响应司马勋。
王朗见势不妙,便率领主力火速迎战司马勋,司马勋和王朗交战数次,互有胜负。但司马勋考虑到自己毕竟是在他人国土作战,长期逗留必将出事,于是转而攻打南阳城(已经在河南境内了),在斩杀了后赵南阳太守袁景后,率部返回了梁州。
虽然说司马勋这次试探性的进攻并没有给东晋王朝带来多大收益,但是,如果和后来在中原大乱期间由东晋政府亲自策划的北伐相比较,这次以地方偏师杀入关中,接连击毙赵国两位地方大员的战绩不可谓不是重大胜利!
关于司马勋到底带了多少人马,有资料说是五万,但可能水分较大。因为桓温的几次北伐规模也仅仅是十万以内,况且他还占据着实力仅次于扬州的荆州,以梁州的贫瘠和狭小,司马勋拿出五万人马实在是难以置信。我个人觉得此番出征人数大致在一万到两万间,所以在面对王朗的两万人马时,司马勋一时才难以取胜,只得打道回府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