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2317
杨立新教授*部小说,以生活中的法律人物为原型,反映出那个时代所有人的人生缩影,以此来纪念曾经为法治事业奋斗的人们。
本书着力刻画生活在法律中的女性,有女法官、女检察官,还有女当事人。他们都是女人,都与法律有关,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经历着过去那个年代法治状况的酸甜苦辣。其实,他们的人生就是过去的那个时代法律人的缩影
人母 / 001
美才女,遭迫害,流落深山密林
育义女,经磨砺,成就杰出法官
人妻 / 111
离婚难,偶偷欢,酿成一段血案
躲强暴,出红尘,古刹修炼名尼
人女 / 193
父母殁,成孤女,检察长收养成才
展才华,斗恶徒,检察官未竟雄途
跋: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 297
长白山区,两山环抱的盆地之间,一条江水蜿蜒而过,养育着两岸勤劳智慧的人们。
离江畔不远,有一座不大不小、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这座城市的中级法院。中级法院的“衙门口”冲南,是“伪满”时高等法院的旧址,绝对是江景房。建筑物外墙上,新刷的标语,是“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新的标语下面,斑斑的陈旧标语的痕迹隐约可见,细看起来,依稀可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标语字样。
1958年,我从吉林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开始在H县法院工作,1973年被调到这个中级法院工作,前后已经21年了。
故事发生在1979年。不是搞法律的人不会理解1979年在中国的法治建设发展中具有何种重要的地位。这一年的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随后,中央印发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即64号文件,决定取消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全国进入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全国法院,不!不仅全国法院,全国的法律人都为此而振奋,为此而激动。
这时候,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恢复6年了。我们的这个中级人民法院在1966年被军管,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时被并入革委会保卫部,作为审判组存在,行使审判权。1973年恢复法院建制,恢复了中级人民法院,同时,其下辖的十个县市的基层法院也都全部恢复,正常地担负起了审判职能。
刚被分配到中级法院工作的时候,我才23岁,先在H县法院工作,1973年调到中级法院工作。21年来,历经沧桑,一路走来,虽有坎坷,但是还算顺利。特别是能够挺过去“文革”和其他历次运动,仍然是好端端的,没有受到大的伤害,着实不易。现在做了中级法院人事处的处长,掌管人事大权,只是不管案件,业务不操心,一切还算顺风顺水。比起自己的同学,好的当上了院长,自然不如人家;但是比之曾经受苦受难,历经艰辛,被整死的、整残的,自然十分万幸。我很知足,真的是知足者常乐。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法院工作,最典型的特点是人员少,任务重,再加上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其中不仅包括法院审判工作形成的冤假错案,还有法院干部的冤假错案,这都需要甄别、平反,压力太大。尤其是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两法”公布之后,人事处要组织人员学习、掌握,而且“两法”就要在198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央的64号文件也要贯彻落实,必须在年底之前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两法”的正确实施。在改革的春风里,尽管我们的工作劲头十足,但是说心里话,真的是力不从心。
正是因为这些,上级法院给我们增加编制,要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补充法官员额的不足,为法院补充血液,也是为“两法”的实施做好人员的准备。
这项工作正由我负责。
考场设在中级法院的大法庭里。
我们法院的大法庭,还是陈旧的老法庭,比较大,但是不够气派,光线也不充分。将法庭旁听席的桌椅重新摆好,整理一下,就成了考场。
参加公开考试的218位考生,来自于全地区的十个市县,基本上是高中毕业生,也有的有过一段工作经历,甚至还有几位年纪比较大,以前学过法律,因为有各种问题没有在司法机关工作的。法庭比较大,二百多人参加考试,坐的也还比较散。这样不容易作弊,也便于监考官的监督。看起来座无虚席。
考场很肃静,只听到刷刷的写字的声音,轻微的呼吸声音甚至都能够听到,偶尔传来一声低沉的叹息。
考题有一定难度。命题分为法律专业知识和一篇作文两部分。法律专业知识试卷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宪法以及其他法律知识,跨度比较大,主要是为了拉开考试分数。考虑到参加考试的考生大多数不是法律专业出身,除了法律专业试卷之外,作文试卷是主要拿分的部分。专业试卷满分40分,作文试卷满分60分,考试总分的满分为100分。
我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我背着手,在考场里巡视中看到,这样的考试题目对有些考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那些刚刚毕业的高中生,难度似乎更大。那几声叹息就是这些考生在试题面前犹豫不决的踌躇中无意发出来的。经历过十年的法治荒芜,当重新拾起法治旗帜的时候,法律专业的人才是那样的奇缺。
我正在心里暗暗地感慨时,有一位瘦高的女考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有二十几岁的年纪,短发齐耳,衣衫式样虽然落伍,但是干净整洁。她伏在桌子上,精力极为集中,似乎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答题好像不加任何思考,就文思泉涌般地在试卷上不停写着。
我站在她的身后,仔细看着她正在作答的考卷。我出的那些法律专业的考题,她竟然都已经全部答完,细细一看,竟然无一错处。她这个年龄段的青年,肯定不是学过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更不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奇怪的是,她怎么竟然会有这样好的法律修养呢?
这时候,我就像是一位拿着镰刀要去收割麦子的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那些不够饱满的麦丛之中,却突然发现了一株沉甸甸、黄灿灿的良种麦穗。这不就是我在考试中努力想要找的那个法律专业人才吗?
哈哈!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找的不是我的爱人,但却是我的法治工作、我的国家所爱的人。
我的心里有一种按捺不住的狂喜。
我向前凑了一下,想看清楚试卷上写着的她的名字,却不小心惊动了她。
她回头一看是我,就急忙要站起来。我按了一下她的肩膀,示意她坐下来继续答题。她看了我一眼,脸上飘起了一片羞赧的神态,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声“对不起”,然后就低下头,继续静下心来答题。
我看到了她的名字:付雯霞。
我望着付雯霞的背影,在脑海里极力搜索这次考生的报名资料,终于想起来曾经看过这个名字。她好像是在C县山区生活,没有很好的学习经历,依靠自学有了一定的法律专业修养。我审查这份报考资料的时候,报考的条件是不够好,但是考虑先让她参加考试,一旦情况属实,法律专业很好,再想办法破格录取她,这样就不会埋没人才。因此,我批准让她参加考试。
看着付雯霞的应试情况,我的心里有了底,看来她的报名资料似乎真的不虚。
我怕影响付雯霞的考试,慢慢地踱步离开,沿着桌椅之间的空隙,继续巡视,却不免有时回头,看一眼付雯霞。我希望她能够答得好,顺利通过考试这一关。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
考生们都把试卷叠好,交给了前面的监考人员。
付雯霞也过来了。站起来的付雯霞显得更高,大概有一米七的样子,偏瘦,显然是营养不良。即使如此,也能够看出来衣服显得小了,不是很合身。她把试卷放在桌子上,整理了一下,与其他试卷一起摆齐,向我鞠了一个躬,转身离开了考场。
我点点头,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好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