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16549
游戏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有些老游戏今天已经完全消失,有些游戏是当年孩子们的*爱,如今已经成为祖辈父辈们心中恋恋不舍的记忆。老游戏承载着他们质朴纯真、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是玩着这些老游戏长大的一代,所以一大批读者对老游戏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结。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描述了以天津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常见、*流行的老游戏,包括男孩的、女孩的、各年龄段的、一年四季的、竞技性的、娱乐性的、技巧性的、身体的、动手动脑的,总之是各种各样的老游戏,有200多项。时间跨度自清末直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六七十年代,还挖掘出一些今天已经鲜为人知的老游戏项目。书稿文字活泼,图片生动,内容接地气,非常具有可读性,温暖怀旧,令人感慨回味,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有关游戏文化的大众读物,也是社会生活史的一种生动资料。
本书为“天津旧事丛书” 入选天津市“三大工程”重点图书。
写在前面的话
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源自我与漫画家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它一文一图,轻松活泼,深受读者欢迎。发自民生底层的老游戏,有很多自然难以系统写进正史文献,所以,如今在整理和挖掘过程中发现,可供查考的资料相对较少,需要你在“枝节末叶”中去发现。为了老游戏这个选题,我做了相当多的功课。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算得上是在“摸爬滚打、上蹿下跳、嘻嘻哈哈”中玩大的,可谓“接地气”的一代。书中所列大部分游戏,我们都曾玩过,如此搜肠刮肚回忆出的内容,加之民间采访、田野调查,乃至钻研相关儿童教育教学的中外理论等,我甚至达到了殚精竭虑的状态,其目的只有一个——让笔下的文字更真实更鲜活更有滋味,离读者近些再近些。
在撰编专栏与本书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老游戏?“阳春白雪”的教科书中没有标准答案,“下里巴人”的民俗资料中也难寻统一说法。但这并不妨碍人的思考,慢慢的,我发现乡土的、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老游戏大多取材简单,廉价,甚至无需分文,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成为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闲情活动。此乃共同特征。
民间游戏肇始于何时?一般认为,抽冰猴儿早在汉代就有流行,即现代人玩的抽陀螺。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汉代也出现了以竹篾扎制骨架,用纸张糊制的风筝(雏形),并堪称世界上早的人造飞行器。唐代以来,因风筝以鸟形式样居多,放飞时双翼不动,好像鸢鹰展翅翱翔的样子,故得“纸鸢”之名。到了五代,人们常把小竹笛安装在纸鸢上,当其飞到空中,风吹笛响,声似筝鸣,因此称之为“风筝”。
这里还要说到经典老游戏——捉迷藏。在宫中,它曾得唐明皇、杨贵妃喜欢,玩耍情状被记录在《致虚阁杂俎》中。再看坊间,唐代诗人元稹在诗中曾描写过他与崔莺莺在晚间玩捉迷藏的情景。五代时,花蕊夫人在《宫词》中也有“内人深夜学迷藏,绕遍花丛水岸旁”的记载。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可反映出捉迷藏盛行。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里,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里均有小孩子玩捉迷藏的细节。
不仅如此,荡秋千、打压板等在唐宋时期各阶层社会生活中迅速流行开来,与放风筝一道成为人们喜爱的消闲娱乐活动。清代,各种民间游戏蓬勃发展,如今偶有所见一些游戏不乏旧年遗风,比如颇具代表性的官兵捉强盗(官兵拿贼)、老鹰捉小鸡等。
言及风筝,说到天津,此地素来是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之一,清末民初之际就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比如张七把、老金记、帘子李、风筝魏等。天津风筝融汇南北技艺风格,且具浓厚地域文化特色,以结构科学、做工精细、造型生动,色调明快而著称,放飞效果远近俱佳,广受百姓欢迎。每逢春秋两季,老天津繁华闹市有不少风筝摊,他们边放边卖,物美价廉。清代诗人樊彬在《津门小令》中道:“津门好,薄技细搜求。烟管雕成罗汉笑,风筝放出美人游。花样巧工留。”周宝善又在《津门竹枝词》中曰:“书生结绾已残年,手挽红绳放纸鸢。一片筝弦风送响,蒲方拽满在遥天。”老游戏,让天津老少玩得不亦乐乎。
民国时期的孩童玩烟画(香烟牌子)、弹球儿、跳山羊、搭积木、玩七巧板等,其中不少游戏得以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物质生活条件匮乏,但这阻挡不了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玩心,孩子们更学会了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开展游戏,寻找乐趣。一截麦秆,不一会儿就能扎出个小马驹;几枝柳条,说说笑笑的空儿,一个“战斗帽”就编好了;一段线绳,在小姑娘手里也能翻出花样来……少年们利用一切看似无用的东西创造出看似简单却无比快乐的游戏,陶醉其间,身心得到成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跳皮筋、找朋友、丢手绢等游戏被大家熟知、喜爱,同时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角色扮演形式广泛出现在游戏中,领袖、军警、侠客、神话人物等角色不胜举数。相形之下,孩子们也搜尽闲置杂物,鼓捣出枪支刀剑等武器玩具,或简或繁,或糙或精,游戏中总充满欢乐。
就个人而言,我疯玩在七十年代。那似乎是一段少儿“大竞技”的岁月。弹玻璃球、扇方宝、砍打劈柴、砸杏核、推铁环、挑火柴棍等,只要有娴熟的技艺与丰富的想像力,竞技游戏可随时随地展开。
旧日里,天津有不少家庭为了做饭一天要点两次煤炉(其目的为省煤),引火需要废纸,如此这般,小孩子赢获的纸方宝拆开后是可弥补日用的。我爱玩扇方宝,曾因长时间用力过猛导致腋下水肿。妈妈不明内情,带我到医院诊察,被大夫一眼识破,我险些挨揍。“恶作剧”还在后面。不知是哪个孩子“发明”了一样玩法:找个大铁钉,在离钉帽两三厘米的位置上套个螺丝母,然后摆在铁轨上,火车一过就压成小宝剑了。我们一帮一伙不怕路远跑到郊外,接连不断地去“打造”宝剑,回到胡同用它玩剟地、剟胶泥。我的左手腕曾被宝剑深深剟伤过,疤痕残留至今。现在想,当时确实有点淘出圈了,理应检讨。危险的是五六岁那年冬天,小伙伴们玩砸娃娃(砸砖头、砸皇帝),有一次我真当了上了“皇帝”,头被砸破见血。怪只怪有的孩子着急心切,还没等我在场中摆好砖头站起身,他的砖头就飞了过来,正打中我的头。还要说到上小学时的体育课上,我在跳鞍马时右臂骨折,起因是我跃起欲撑“马背”的瞬间,“小马”同学却意外闪开了。伤愈后虽然还玩跳马,但经常跳不过了,似乎是心病作祟。
就这样,在跌跌撞撞、遍体鳞伤的淘气日子里,我长大了,我们那一代都成人了。
改革开放为八十年代的游戏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电子化显示终端游戏来了,比如通过“小霸王”游戏机来玩超级玛丽、街霸、拳王、魂斗罗等,让青少年如痴如醉,深夜裹着棉被对着电视发狂的不乏其人。九十年代,随着电脑普及,单机游戏成为小小孩、老小孩的重要娱乐活动,或难或易,或静或动,各取所需,趋之若鹜。这时候,我国也出现了真正的“玩家”一族。很快,网络游戏迅速发展,百家争鸣,相形之下的旧时代的老游戏很快被遗忘,悄然间步入了怀旧境地中……
曾记得多年前,我的孩子在海边沙滩上无师自通地挖了几个陷阱,我童心未泯,迫不及待地踏了上去,身陷快乐之中……自己想到了有必要写写老游戏,与读者朋友聊聊老天津孩子们玩过啥,享受过怎样的快乐,接下来也就有了报纸上的专栏,有了这本书。
关于游戏的分类,学界、民间素有不同说法,各有道理,莫衷一是,比如分为体力型、智力型、竞技型、团体型、观赏型等几大类,也有的分为身体对抗类、运动对抗类、运动竞技类、脑力对抗类、物品对抗类、物品赚亏类、休闲类、自娱自乐类等。在国外,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也是众说纷纭,如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活动游戏理论,以及游戏激活理论、游戏交际(萌芽)理论等,且每个学派都有代表人物。若按教科书上的理论来规划来框定本书中所写的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草根”游戏,适合么?便于大众读者的兴趣阅读么?看来,理论还需联系实际。
在书中,我们经过综合考量与谨慎梳理,结合孩童生活习俗与通俗阅读的特点,将众多游戏大致分为七大类,如:用力量与技巧玩的游戏、重在动脑益智的游戏、四季特征比较明显的游戏、促进心灵手巧的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男孩子更爱玩的“专属”游戏,以及传统游戏与玩具等。
在这些章目下,我们回眸的老游戏达二百多样,比如:掰腕子、摔跤、立大顶、挤摞摞垛、跳房子、推铁环、扇方宝、翻绳、玩虫养蚕、打水仗、捕蜻蜓、逮蚂蚱、拔老根儿、蒙眼画大脸、手腕上画手表、画幻灯片、放飞竹蜻蜓、叠纸船、扣泥模子、过家家、点牛眼唱童谣、老鹰捉小鸡、蒙面猜过会、玩打仗、官兵拿贼、玩耍红缨枪、撞拐、玩毛号儿、天下太平、骑竹马、击鼓传花、走浪桥等,相信会引发您对孩提时代的美好回忆。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老游戏对少年一代的成长到底有何意义呢?我们还以捉迷藏为例,其内容轻松活泼,生趣盎然;第二,规则比较简单,可随机变化;第三,参与性强,集体活动需要玩伴之间配合与互动;再有,游戏常在开阔的胡同里、旷地上玩耍,能为孩子们的自由度提供较大空间;第五,无需费用。有学者在研究游戏教学时曾例举了心理学家的分析:捉迷藏时藏匿起来不让别人发现,和经历多方寻找终于发现,二者都能引起孩子的快感;它要求小孩子听力与目光要敏锐,奔跑要积极,还要用巧妙方法与策略找到藏者,这是对孩子的综合考验。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兰在《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中认为,玩捉迷藏时看不到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令人激动的经历。游戏能教给孩子身份和身体之间关系的某些方面等,对儿童的自主性、责任感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亲密感等不乏影响。如此看来,民间游戏在带给孩子精神愉悦的同时,对促进少年儿童的认知、体能、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历史悠久的老游戏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丰富多姿,长期游戏中会积淀下民族的、地域的民俗情结,会反映出一个地域特有的行为、思维、感情与交流方式。天津卫老游戏又何尝不是呢?许许多多颇具天津特色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娱乐中获以民族文化、天津文化的熏陶,进而得以了解与传承。
岁月总在演进,生活总在发展。当下,老游戏正面临着迅速减少与衰落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说,社会生活是游戏产生与存在的土壤,老游戏大多是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显现,它的发生、演变、流传与不同时代的实际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如今,我们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生活日新月异,大到自然环境,小到衣食住行,乃至人生“三观”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此,开展游戏所需的空间、时间、环境等都已不具备了,或发生了逆转,特别是在城市中。简单说,老旧的胡同、院落、空地没了,追逐嬉闹的空间没了;单元房消减了传统意义上的邻居概念,孩子的玩伴少了;一味追求分数,学童的课余时间变得可怜;社会复杂了,家长无不看重孩子外出的安全性;网络无处不在,很多孩子成为孤单的“低头族”,如此种种,客观存在。老游戏走向衰落,不可避免。但我也注意到,老游戏中的一些元素与形式,近年被嫁接到现代网络游戏或电视娱乐节目中,也算一趣吧。
虽然老游戏渐行渐远,可对于曾享受过它所带来过的快乐的中老年读者来说,老游戏中承托着他们对过往生活的幸福回味。今天的青少年偶尔还会接触到一些老游戏,或者闲来翻翻这本书,该能体会到不一样的、质朴、本真的乐趣。这时,老游戏好像成为了某种管道,沟通着心灵;成为了一座桥梁,跨越着年代。我想,这也是编写《天津卫老游戏》的目的之一。如果说,没有游戏的童年难言完美,那么,请还给孩子们一片蓝天吧,他们需要快乐。
由国庆
2016年9月29日
就是让你人生如戏
2017-06-27 王小柔
在没智能手机的年代,我们的小伙伴还是人。
如果不看由国庆的《天津老游戏》,童年的很多细节都忘了。他脑子真好,居然分门别类给以前的游戏出了本书,*个就是掰腕子。回想一下学生时代,赤手空拳什么也没有,下课只能靠掰腕子缓解荷尔蒙的躁动,有劲儿没地方使的不仅有男同学,男女混掰的局面很频繁,我永远是站在一边起哄的,因为我手劲太小了。
手上的力气用完了,还有腿上的功夫,撞拐也是游戏之一,在操场上都抱着自己一条腿,靠另一条直立的腿蹦着走,撞别人,看谁腿不耷拉下来谁就算赢。那时候常常有孩子穿的是家里哥哥姐姐的大鞋,蹦起来并不合脚,人走了,鞋还留在原地,我基本就是跟在后面给自己拨儿同学拾鞋的。
民国时期溜冰游戏在津方兴未艾,很多时尚姑娘也热衷参与。图为天津机织印染总厂的《滑冰图》商标
书里大体描绘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童年的必经之路,那些游戏在我们的生命里埋伏着,猛然一下被这个叫由国庆的人全然唤醒。他连“筛子扣麻雀”这种事都收到书里了,因为看到此处,我才想起来,当时是学《闰土》那篇课文,里面描写在乡下怎么抓野物,到周末我就自己做了个抓麻雀的套,在阳台撒把米,然后拿筷子支起筛子,一根绳子系在筷子上,只要见到麻雀进去吃食,我拽绳子就能把鸟扣住。连试了三次之后,还真扣住一只小鸟,嘴上还带着黄边儿。我把它捧在手里,刚要放飞,家里的猫呼一下就把鸟叼走了,甩两下脑袋,连根羽毛都没剩,咽进去了。我给心疼的,大鸟在阳台上边叫,我躲在屋里抹眼泪,从那以后再没进行过这类游戏。
书里还写了一种叫“泥摇叫”的玩具,看名字觉得陌生,一看图发现这东西是我小时候每次在儿童医院门前撒泼打滚都要买的。其实就是一个泥做的公鸡或者青蛙,在肚子那掏空,蒙上层薄纸,这堆泥插在木棍儿上,只要一摇棍,泥巴就开始转,每转一圈,一个小竹坯子正打在那层薄纸上,发出啪啪脆响。今天看,这东西真无聊,可当年为什么我那么期待它对我生病身体的安慰呢?
旧年孩子们用树杈制作的弹弓
拔河、跳皮筋、砍子儿、东西南北、砸方宝、拍毛号儿、跳绳、滚铁环……这些耳熟能详的游戏带着时代的符号,永远被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如果不被这本书撩拨,很多黑白的往事还真忘了,每翻一页,几乎就是对童年的缅怀,全然能找到自己存在过的痕迹,生动而又有趣。哪怕想不起来当年伙伴的姓名和样貌,但游戏留在生命里的痕迹依然新鲜。
《天津老游戏》里记录的是每个上了点儿岁数的天津人的幸福往事,都值得你闲下来的时候回味重温。
《天津老游戏》带来的教育沉思
——教育专家鲍迎秋女士的书评
民俗学家由国庆先生新近出版了《天津老游戏》,知名作家王小柔女士和书法家、孙中山研究著名学者葛培林老师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作为由国庆先生的博友、粉丝,无论在阅读的深度、广度,还是对作品的认知上,都不敢与两位著名学者同日而语,但在读了《天津老游戏》一书后引发了我对当下教育的反思。
我是北京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促进教育发展前行的道路上进行了很多卓有实效的实践,然而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对教育不满意。我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很多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一是学生的负担为什么越减越重;二是孩子越来越辛苦可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三是随着二胎政策的出台孩子们不愿意接受弟弟妹妹的所占比重很大;四是孩子们心里耐挫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差。
凡此种种,我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里不单单是学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家庭教育也出现了偏差,社会教育更是亟待完善。打开《天津老游戏》一书的刹那,我似乎脑海中就闪过了答案。
原来,现在的孩子们*缺少的就是玩儿的能力,如果孩子们“会玩儿”那么困扰我们的很多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老游戏中孩子们懂得了规则。游戏规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无条件遵守的,如果违反规则轻则就要受到游戏惩罚,重则就丧失了游戏权力。在规则允许之内,孩子们可以采用各种办法去争取游戏胜利。这难道不是社会法制的雏形?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意义,这对于他们接受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就是一种*有形*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老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无论是大人还有孩子作为社会人的角色都是需要合作的。实现合作才有共赢的可能。很多团体对抗类游戏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打不过一个团队,在集体角色中找到自我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成就集体的荣誉体现个人的价值。这样的教育不但有利于孩子尽早地融入社会生活,也为孩子终生成长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老游戏中孩子们自觉地创造。游戏的过程是孩子们不断探究的过程,而探究是学习*有效的方法。在游戏的探究中孩子们可以摆脱精神的桎梏,打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游戏探究中孩子们愿意承受一次次挑战和一次次失败,然后感受到探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这种教育方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很多年都被我们忽视掉了,这也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幸福的根本原因。
——在老游戏中孩子们养成了健康的心态。我们常说的情商比智商还对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老游戏中孩子们在成功中不断总结方法,在失败的体验中接受了耐挫能力的训练,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了相互配合和补位,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想办法克服…… 这里没有说教,没有逆反,成功了倍感欣喜,失败了从头再来。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社会的生存法则。这不但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也有利于孩子们通过自我发现,做好生涯的规划。
——在老游戏中我们收获的还有很多,做弹弓带来的动手能力,砸砖头的投掷能力,推铁环的平衡能力,跳皮筋儿的协调能力等等,无不是在这老游戏中促进了我们潜移默化的成长。
随着岁月更迭和社会的进步,老游戏似乎落伍了。今天,很多人捧起这本《天津老游戏》,更多的是怀旧,是对时光的不舍。可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下,在学校填鸭般的教育培养下,生活能力、实践能力与日俱下,他们对游戏的热情也因为大人们过度关注安全被剥夺了。看着他们疯狂地迷恋电脑游戏,沉迷于人机对话之中,我们的社会又该怎样去进步呢?啃老现象的增加,全民视力的急速衰退已经告诉我们高速社会运行下的教育弊端。所以,让教育的步子缓一缓,让我的灵魂能追赶上我们前进的步伐真不是空穴来风。
在这个过程中,沉下心来,玩玩《天津老游戏》写的200多个老游戏,不乏是教育者和家长们*明智的选择。
将你带入童年生活的一本书
——由国庆新著《天津老游戏》读后
葛培林
近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的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的新著《天津老游戏》一书,使进入花甲之年的我,恍如回到了童年时在天津的胜利公园、嫩江路(我们称之为小马路)、后胡同、同孚里等地,玩推铁环、玩弹球(玻璃球)、砸砖头、打劈材、打三角(用烟盒叠成三角形)游戏之中的感觉。国庆先生这本书,史料之鲜活、内容之丰富、可读性之强,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得到验证。
一是彩色封面设计,新颖别致大方。左上角的一寸的图片是老天津的万国桥,即今之解放桥,曾经是天津的地标。将其作为“天津旧事丛书”的标识,使人一眼望之,即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而湖绿色的封面配上六组儿童游戏的图片,充满了天真可爱的童趣;而封底的粉红色的鸽子,在湖绿色的底面映衬下,展翅欲飞,象征着和平与发展,使人们憧憬着祖国的美好未来。由此可见,该书的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与作者对该书的精心设计和良苦用心。
二是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该书分七大栏目,即力量与技巧的较量;男孩子的游戏;一年四季玩到头;动脑子的游戏;心灵与手巧的创造;小小孩的游戏;传统玩具与游戏。这其中包含了二百多个老游戏篇目,每一篇的文字,均配有图片,因此读者一边读着雅俗共赏的文字,一边欣赏图片中画面的游戏,放佛又回到了童年,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本书延续了国庆先生一贯的雅俗共赏的文字风格。由于作者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天津,其童年的生活是在玩老游戏中长大的。因此,写起老游戏如鱼得水,已进入自由世界。
三是异型16开的本子,看着爽眼,不觉疲倦。责任编辑将文字的上下行距拉大,使读者看着本书,视觉清楚,完全没有疲劳之感。既要培养人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又要保护好爱读书人的眼睛,似乎是一对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余以为,本书的排版字样,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是史料新鲜翔实,内容丰富。国庆先生从事民俗学研究近三十年,收藏宏富,勤奋钻研。书中的珍贵图片、实物,均为其多年收藏之物。加之其专栏作家的文字功底,十余部专著的问世,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童年的生活。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将老游戏的来龙去脉加以考证,如现在玩的抽陀螺,其原型是抽冰猴儿,早在汉代就有流行。今天玩的风筝,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已经盛行。如此等等,更增加了本书的知识性。
总之,读罢此书,获益良多,遂有感而发,特作打油诗以为本文之结尾:
人到花甲爱忆往,
童年生活时常想。
看到《天津老游戏》,
解我胡思与乱想。
拔老根儿
有些旧日游戏只是偶然发现、兴起,或许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孩子们却乐在其中。秋风扫落叶之时是玩拔老根儿的好日子,小孩专捡大片的老杨树叶,捋掉枯黄叶片只留多筋脉的、半干的叶柄,如此成为两个孩童相互较量的玩具——老根儿。双手捏紧一根老根儿的两端,两根老根儿相互勾搭在一起,各自用力,老根儿被拉断的一方认输。
有的老根儿可以“御敌”众多而毫发无伤,它被小孩们尊为“宝根儿”。其中的秘笈除了植物的自身因素外,主要是看自我“闷制”老根儿的本事了。所谓“闷”就是把老叶根放在鞋坑里捂着,虽然难免一丝酸臭,但如此而得的老根儿韧劲强。
无论是捡还是闷,宝根儿来之不易。比如有的孩子玩拔老根儿,过程中,小明手中的连折二三十根,情急之下,小明用一支花杆铅笔找同学换来“宝根儿”,随即大胜一场,之后继续塞在臭球鞋里,十天八天任凭它硌脚也舍不得丢掉。
玩泥“补锅”
大多数小孩爱玩泥,天生情结,或许只有童心才会更真切地感知泥土中的秘密。孩子们喜欢玩黏性大的黄胶泥,女孩子可以塑出小猫小狗泥房子,男孩痴迷鼓捣坦克大炮战斗机,心爱的作品还可以充当过家家游戏中的道具,请小伙伴一同赏玩。
高级些的玩法要讲究一板一眼,找来光滑的竹片,或拿出用锯条磨好的小片刀,先是塑出大致轮廓,待泥型半干再精雕细琢,比如坦克的履带、汽车的轮胎等的纹路皆能一一呈现。造型过程中,有些连接之处就用火柴棍或小树枝来完成。或许,老游戏中蕴育出过杰出的雕塑家。
男孩更喜欢玩“补锅儿”。所谓的“锅”是用软硬适度的泥捏出的一个四周有直立边的平底碟或平底锅样子的小泥型。玩时,泥锅正着托在掌中,反手使劲将锅扣向地面,让它锅底朝天。“啪”的一声,在空气作用力下,锅底炸裂露出洞来,那软泥经常会溅到小孩脸上。这时,按照二人或两队事前约定的先后,一方给另一方用泥来修补锅底的洞。
锅做得越好,摔得越有技巧,窟窿就会越大,所赢得的泥巴当然越多。这样一来二去,其中一方有时会输光泥巴。其实,制泥锅并非以大为好,往往大锅摔下去一点反应都没有。方法?书本没有,全凭少年不断摸索,无师自通。老游戏的魅力恰在于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