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18457
1、 BBC标杆之作,科普典范!
历时四年,超高清制作
涵盖*0多种珍贵动植物
从微细小运动到种族
超凡脱俗的生命众生相
不可思议的生存智慧与团队精神
2、摒弃碎片化阅读,深刻理解生命本质!
豆瓣9.7分高评,深受千万读者欢迎
拒绝堆砌知识点,系统学习更重要
内赠69元有声书,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听着学
200多幅高品质图片,身临其境,精彩毕现
16开精装,高档铜版纸,四色全彩,绿色印刷,全球认证
科学强势主导的时代,一定要懂的硬知识
《生命:非常的世界》讲述大自然中*0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探索世界每个大陆上的动物和植物为了生存而使用的各种策略,展现了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地球上的3000万种动植物,每个物种都注定为了生存而奋斗一生。求偶的小鸟在水面上跳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舞步表示忠诚;捕蝇草布置精妙的陷阱,诱杀猎物;飞鱼使用飞翔,滑出水面,摆脱的追捕;宽吻海豚用泥巴墙围猎胭脂鱼。
动植物的生存战术缤纷多样,各有所长。生命在*压力下,为了战胜来自敌方和环境的挑战,不断拓展自己的行为极限。万物皆有灵,生命的魅力在于生生不息,通过几千年的变化让自己去适应自然。
本书将带你跟随地球上生命力顽强且富有创造力的动植物,一同体验非凡的生命历程。
序 言
·002·
生物分布地图
·006·
章
神奇的海洋生物
·010·
第二章
神话般的鱼
·034·
第三章
生命力旺盛的植物
·050·
第四章
富有创造力的昆虫
·069·
第五章
蛙类、蛇类及蜥蜴类
·100·
第六章
聪慧的鸟儿
·124·
第七章
大获全胜的哺乳动物
·155·
第八章
热血的狩猎者
·178·
第九章
聪明的灵长类动物
·204·
BBC的生命科学系列以及《生命》这本书,主要描述了神奇的动植物为了生存繁衍以及如何将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所做出的各种行为。
每天,动植物都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天敌和竞争者的捕杀以及生存环境中面临的种种考验。对大多数动物来说,能够活着看到第二天的晨曦已实属不易。即使如此,它们仍需繁衍后代。这就意味着它们可能会面临各种严峻的生存竞争——为了吸引配偶而花尽心思或是为赢得配偶而与竞争对手决斗。我们在《生命》一书中所讲述的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内容就是关于不同的生物为了战胜这些生存的挑战所做出的各种努力。
当然,地球上的生物有数百万种之多,《生命》一书所讲到的只是沧海一粟。我们无法用一本书囊括整个生物界。因为书中没有提及那些很小的、肉眼看不到的或是不太有趣的生物,而选择了一些能代表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物种,并以简单的方式归类,如昆虫类、鸟类、爬行类,等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及工作者耗费数年研究及实地拍摄才完成了本书。在本书中,我们有幸能够看到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黑帽悬猴用勉强能举起的巨石砸开棕榈坚果,科莫多巨蜥跟踪猎物数周,两只巨大的甲壳虫在树顶搏斗,上百万只蜘蛛蟹聚集在一起脱壳。
地球是目前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而地球上繁多的生物种类又是经过30多亿年的历史才进化而来的。现今生存的千百万种生物都有着共同的、以简单的生命形式存在的祖先,即围绕在化学混合物之中的碳化合物。这些原始的化合物有着自我繁衍的能力,初的生命就此诞生。
经过数亿年的进化,这些原始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演变成产生蛋白质的化合物后,终形成了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有机体。紧接着,多种不同的单细胞生物组合到一起形成多细胞生物。后来,一些适合环境的多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优胜劣汰生存了下来,那些不太适应环境的多细胞生物则被淘汰并消失了,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开端。
生命体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长出了简单的内脏、肌肉纤维和神经系统。接着出现了有性繁殖这一生物学上的重大飞跃。繁殖已经不单单是生物体自身的克隆,而是不同个体结合而产生出新的特性,这极大地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物种。
越来越多的新物种不断进化,也有了新的栖息地,如此周而复始,各种生物在新环境下又开始了新的适应过程。同时,进行着自然选择,即在进化的过程中很多物种因为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严酷环境而灭绝,而生存下来的物种则不断地进化着。因此,至今地球上所拥有生物的种类令人惊叹。
没有人知道现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据估计有四百万到一亿种。这么多生物有着共同的特点——求生和繁衍。这也是《生命》一书中的永恒话题。
玛莎·福尔摩斯和迈克尔·高顿
无论你怀着怎样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地位,当你跟随这部剧进入生命的话题中时,你会重新找到自己的本性。你会重新审视你*忽视的生命。比如,植物的智慧其实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它们在山顶注视着大地的沉浮,在湖底等待这春天的到来,在严寒忍耐着凛冽的冰雪,在烈焰中绽放着静谧的花朵。从生命中,你能看到奇迹就在身边,永恒就孕育在那一圈圈年轮里。无论何时,植物、生命,都能为你找到存在的意义。
——豆瓣
《生命:非常的世界》是我高中选修的生物课上老师放的,这是爱上生物的开始。看到世间的动植物都在努力生存着,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知乎
大获全胜的哺乳动物
大约6500万年前,动物界中有一类动物生活得很成功,并很好地定义了它们生活的地质时代:即今天谈论的新生代,或者说是“哺乳动物时代”。现在,哺乳动物大概有5000种,有一半是鸟类,它们在地球上占据地位。如果你对此怀疑,那么很有必要想想我们人类本身就是哺乳动物,现在地球上有70多亿人口,还有数十亿我们养的牲畜、宠物以及害虫。我们重塑了地球,将其生产的产品一半为我们所用。但是哺乳动物是如何超越其他物种的呢?我们得以大获全胜有什么秘诀吗?
哺乳动物获得如此成功是出乎意料的。我们耗费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成为地球上的重要角色。对于我们的进化史来说,我们渺小,神秘,却又毫不起眼。3005万年前,是原始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时期,后来哺乳动物经过1000万年的时间才进化了一些我们今天能见到的特征,这个时间是很让人震惊的。
早的哺乳动物进化中的一个创新就是我们独特的吃饭器官。和其他脊椎动物不同的是,我们的下颌是一块单一的骨头,上面布满许多不同形状的牙齿。这种新型的下颌和专业的全套牙齿(犬齿、门牙、臼齿等)可以使哺乳动物更精确更锐利地咬下和咀嚼食物,并提升哺乳动物捕捉食物和处理食物的能力。
下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活动的敏捷性和灵敏性。在爬行动物很小的时候,它们的动作还算敏捷。长大后,爬行动物的四肢向两边伸展,十分笨拙,这使它们在跑动时,必须前后甩动身体。哺乳动物在这方面更好地进化了。哺乳动物进化出四肢,这样当它们躺下时,四肢就可以很紧凑地放在身下。这虽然减少了稳定性,但在追赶猎物或逃生时可以迅速改变方向。
大约在2005万年前,种“真正的”哺乳动物才出现。它们在大小和行为上类似鼩鼹,专食昆虫,在夜间活动,有着小小的眼睛和敏锐的嗅觉和听觉。数百万年来,哺乳动物身体矮小,在一些白天活动的大型爬行动物的逼迫下,只能夜间活动。但是,正是在与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的竞争中,才成就了今天的哺乳动物。
长时期的夜间活动,使哺乳动物练就了绝佳的听觉和嗅觉,也扩展了大脑所对应的这些区域。这些感官的加强能够让它们进行复杂的交流,并进一步扩大它们的大脑和专有的大脑新皮质区域,大脑新皮质区域主要控制感觉的感知,动作的指挥,空间的推断以及有意识的思想和语言。
在夜间活动,意味着早期的哺乳动物不得不想出办法保持足够高的体温以保证夜间的活动。就像鸟类一样,它们进化出保持身体恒温的化学物,利用食物产生热量,并用隔热的皮毛或脂肪保持体温。但是成为温血动物,就不得不面临新陈代谢速度变快达爬行动物的十倍的考验。这就意味着它们的食量是爬行动物的十倍。这也是哺乳动物很容易饥饿的原因。
寻找食物的巨大代价部分由它们的有氧耐力弥补了,哺乳动物的这种有氧耐力是爬行动物的十倍,它们就可以行走更多的路以寻找食物。保持恒温的身体促进了诸如汗腺等降温机制的进化。这又进而导致可以给后代提供一种便携式的食物供给方法——喂奶,喂奶的器官是由改良的汗腺发展来的。
与爬行动物的竞争迫使哺乳动物进化出很多独特的能力,但是在6550万年前,大多数哺乳动物仍然是夜间不太起眼的生物。一些事情改变了哺乳动物的命运。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附近地区,整个地球陷入一片黑暗。接下来,白天活动的大型恐龙灭绝,一直受压迫的、温血的、有着大脑的、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开始占上风。
这一重大的事件之后,哺乳动物就不再受它们的天敌恐龙的压迫了,它们进化成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哺乳动物的模样——从个体很小的大黄蜂蝙蝠到地球上个体的生物——蓝鲸。而现存的鳄鱼、蜥蜴、蛇以及一些鸟类却成为哺乳动物的致命劲敌。
通过观察今天的哺乳动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动物界取胜的很多特征。北极熊身上显示出能够在寒冷的条件下生存的神奇能力,北极熊的这种生活方式可以追溯到哺乳动物的起源。奇特的狐猴展示了夜间活动的感知力在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小哺乳动物从它们的父辈中学习如何养成行为的适应力,这种能力在其他类的动物中并没有出现,这也是哺乳动物能够进化成功的基本原因。
和爬行动物相比,长鼻鼩身上显示出哺乳动物身体的灵敏性和忍耐性,因此它们开始在白天活动。稻草色果蝠展示出飞行上的优点,迁徙这一伟大壮举,以及简单的社会协调能力。黑斑鬣狗让我们见识到能发动战争的复杂族群的进化,雄性驼背鲸争夺配偶的行为向我们揭示了哺乳动物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让它们成为地球上壮观的动物。接下来要讲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哺乳动物能够称霸世界的美丽、个性以及适应性。
北极熊和极地鲸
再也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像世界上的陆地食肉动物——北极熊那样,能让我们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了。它既展示了哺乳动物的优点,又暴露了哺乳动物的弱点。但要了解今天的北极熊的行为,我们需要追溯一下它们的过去。
大约20万年前,在阿拉斯加东南部的洛伦高地区,一小部分棕熊被冰川的移动隔离开来。我们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北极熊与这个岛上的棕熊关系如此密切,甚至比其他的棕熊关系更近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北极熊就是一种白色的“棕熊”。这些被隔离开的棕熊发现它们四周被越来越多的冰雪包围着,不得不适应这种严寒的海洋环境。北极熊依靠皮毛和脂肪保存它们的身体产生的热量,还会产奶和捕获食物给它们的孩子吃。这些生存能力能够使很多哺乳动物在爬行动物并不能生存的的极地地区生存繁衍。
随着这些早期在冰上生存的“棕熊”捕捉冰上的海豹,它们的身体和很多其他的行为也开始进化。它们的牙齿与其他大型吃草的棕熊相比更锋利,更适合撕咬肉。白色的皮毛可以在它们捕猎的时候起到更好的掩护作用,更长的脖子方便捉到海豹,并适合长距离的游泳。为了抓住冰块,它们的爪子变得更短更强有力,脚也长出有节的爪子。重要的是,它们抛弃了熊类传统意义上的冬眠,因为现在它们要在整个冬季捕猎。北极熊——进化的一种熊,能够很好地适应极地的气候,并迅速从洛伦高地区横穿到北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变得越来越依赖海上冰川,因为这里提供给它们主要的食物,它们在这里捕捉环斑海豹和髭海豹。
今天,阿拉斯加东北部波弗特海上的巴特岛成为观察北极熊的一个地点。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岛就像在美国偶然遇到的那些小岛那样遥远荒凉。这个新世界的西部山区成为与严酷的波弗特海接壤的平坦的海岸平原。每年的一月份,北极熊妈妈都会在冰雪覆盖的窝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在三月或四月的时候,它们通常会和两只小北极熊待在海豹生存的浅的大陆架地区的海冰上。
随着夏天的到来,海冰开始从海岸地区消退融化,北极熊妈妈必须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是带着小北极熊待在逐渐融化的冰上远离陆地,还是和孩子们游回没有食物的岸上?
科学家们已经在波弗特海地区研究北极熊的行为数十年了,也记录下了北极熊做出的这些惊人复杂的决定和它们遇到的挑战。过去的几十年,北极熊妈妈在没有融化的大陆架靠岸地区的海冰上生活,这里生存着海豹。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冰川在秋季就已经退后了150多千米。这就意味着北极熊家族要选择冒更多的艰险游很远的距离到陆地上,在这里它们可以保持能量,而不是跟着遥远的浮冰块漂流在荒凉的大海上。
2004年的一项空中调查发现,4只成年北极熊在试图横穿大海的过程中被暴风雪袭击而溺亡。小熊更不擅长游泳,所以它们格外脆弱。在近的几十年中,为了生存,有百分之五十的小熊溺亡。这是很严重的情况,因为北极熊是所有哺乳动物中繁殖慢的一种动物,每只北极熊妈妈在一生中只有五次生育机会。
一旦北极熊被困在陆地上,它们通常会靠休息来储存能量,靠体内厚厚的脂肪储量生存。阿拉斯加北部的熊是幸运的,因为波弗特海岸是露脊鲸迁徙途中的必经地。露脊鲸经常会搁浅或者是沦为捕食者的猎物,在北极熊等待海水再次冻结时,露脊鲸成为饥饿的北极熊家族维持生命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动物王国中,北极熊有着灵敏的嗅觉,有经验的熊妈妈知道哪片海岸能够给它和它的小熊提供食物。巴特岛可能是可以见到这种稀少社会行为的地方——这些通常状态下都是独居的动物,此时却可以聚在一起并形成的集会,多达65只北极熊在一起食用鲸鱼的残骸。如果刮北风,这也是世界上一个可以看到棕熊和北极熊聚到一起的地方。这种北极熊聚在一起的盛会,有力地证明了哺乳动物极好的适应力和灵活性。
为了生存要学会敲打
马达加斯加的指狐猴是存活的哺乳动物中神奇的一类。它们在1780年首次被发现,科学家一开始认为这是一种新出现的松鼠,因为它们有着大大的多毛的尾巴,以及一直不断生长的类似啮齿的牙齿。但到后来,它们类似猴子的骨骼说明了它们是世界上的夜间活动的灵长类动物,是狐猴的近亲——狐猴也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进化。有着蓬松的皮毛,大大的皮质耳朵,明亮的眼睛,长而细的手指,指狐猴也是世界上奇怪的一种动物。
指狐猴大小和家猫差不多,在夜间攀爬热带雨林的树端寻找食物。马达加斯加没有啄木鸟,所以就有了可以将昆虫从树木中取出来的动物,这就是指狐猴。它们用长长的手指在树枝和树干上敲打,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40次,同时用极为灵敏的耳朵听着。它们可以诊断出实心木头和有着由钻木昆虫钻出来的小洞的木头之间的细微差别。指狐猴的听力很好,甚至可以发现正在爬行的幼虫。
一旦指狐猴发现了小洞或者昆虫,它们就用尖锐的前齿在树上远离虫子的地方咬一个洞,这个虫子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然后它们用细长得奇特的中指将幼虫拉出来。这个手指有一些特点:弯弯的,比其他的手指长3倍,极其灵活,能够从连接处向两边30度的方向移动。
“敲打寻找法”是一项复杂的技巧,每个小指狐猴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学会。刚出生时,小指狐猴的耳朵柔软无力,在大约6周时才可能发挥作用。小指狐猴在窝中待一个或两个月,很快就学会了爬树、倒挂。渐渐地,它们在树林中可以像它们的父母一样灵活,但是在还未出窝之前,它们就开始模仿妈妈的样子学习敲打。它们观察着妈妈,试图模仿妈妈敲打时精细的手指移动,这项练习会花费它们活动的四分之一的时间。
如果指狐猴妈妈发现了食物的位置,小指狐猴会争先恐后地挤过来,将妈妈挤出去,争相夺取着胜利品。小指狐猴吃一个大幼虫的样子,很像人类的小孩吃冰激凌。一开始,它们会将幼虫的头部咬下来,将很难消化的昆虫的口器吐出来。昆虫的内脏会顺着指狐猴的手指往下滴。所以它们的舌头就会顺着手指舔一圈,吸食这些美味多汁的部分。但是小指狐猴也是很挑剔的,它们会等着妈妈将新食物检验一遍后才吃。
小指狐猴直到15到17个月大的时候才学会“敲打寻找法”,而且大概要花两年的时间学习整个的捕食技巧。大约到了4岁的时候,小指狐猴才能够独立生存,这时通过“敲打寻找法”所找到的食物占到它们整个饮食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有趣的是,如果指狐猴被关着养大,没有成年指狐猴的教导,它们是不会这种“敲打寻找法”的,这也说明这是一种后天学习的技巧。
与它们的狐猴亲戚相比,夜间活动的指狐猴有着和身体大小不符的巨大大脑,可能是因为“敲打寻找法”的复杂机制需要强大的听力和嗅觉感官。
这种夜间活动的狐猴有着令人无法否认的奇特长相,被当地的马达加斯加人认为是魔鬼的先驱者。一些人认为如果指狐猴用它们长长的中指指向你时,那么表明你肯定会受诅死亡,如果指狐猴在村庄出现,那么表明肯定会有村民死去,只有杀死指狐猴这种动物才能阻止事情的发生。这种迷信使得指狐猴的处境非常危险,它们曾经一度被宣告灭亡,后来才又被发现还有指狐猴存在。今天,它们面临着更大威胁,指狐猴依赖的森林家园正逐步减少。
快线生活
有一种哺乳动物比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让科学家感到神奇——它就是长鼻鼩。首次提到长鼻鼩是在19世纪中期,动物学家认为这种动作敏捷、长相奇怪的生物和鼩鼱有关。它们有着长长的、类似大象的鼻子,格外喜欢吃昆虫,它们被发现后,就称为“长鼻鼩”。接下来,科学家们试图找到它们的真正祖先,并认为它们一定是羚羊、灵长类动物甚至是兔子的远亲。近的分子研究显示,它们是非洲哺乳动物非洲兽的一种,这些非洲兽有着共同的祖先,包括蹄兔、土豚、海牛,当然还有大象。然而,似乎长鼻鼩比这些动物生存能力更强。
哺乳动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体形的变化速度之快是大家早已知道的。大象,陆生的的哺乳动物,行动迟缓,当然也是寿命长的。但是相对较小的15种长鼻鼩却被迫过着马不停蹄的生活,仿佛生活在锋利的刀刃上。成年的红褐色的长鼻鼩仅重达50克,生活在东非干旱的灌木丛中。它们的眼睛扫视东西的速度非常快,很像是羚羊和食蚁兽的奇特结合。长鼻鼩的食物很多都是没有多少食用价值的——比如白蚁和蚂蚁。长鼻鼩体形很小,但是新陈代谢速度很快,因此长鼻鼩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如何消除它们的饥饿感。它们的解决之道就是妥协和一点点的操控技巧。
由于一直处于饥饿状态,长鼻鼩不得不在白天很活跃,但白天又充满了危险,因为它们的活动很容易引起诸如猫鼬、捕食鸟和爬行动物等天敌的注意。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褐色的长鼻鼩构造了一系列简洁明了的路径,它们会记住路两边一些熟悉的细节,还会用到一些用脚和尾巴留下的气味记号法,然后跟着这个气味跑。它们以闪电般的速度沿着这个路径狂奔,在遇到碎片时会停下,用它们灵敏的前足向两侧扫开。它们的跑道上一根小小的树枝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长鼻鼩一天只会花费它们活动时间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用来在跑道上奔跑,移除障碍物。这种在就像鼹鼠地下通道的跑道上奔跑的方法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容易定位昆虫的位置。
红褐色的长鼻鼩不筑巢也不挖沟,它们就像羚羊一样,生活在地面上灌木丛中的藏身处。如果它们知道自己的藏身处被天敌给瞄上了,在快速跑到安全的地方之前,它们会用后腿敲打地面,可能是为了警告它们的配偶和孩子们危险来了。
从长鼻鼩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哺乳动物胜过爬行动物的优点。每只长长的腿都在身体下面而不是两旁,与同样大小的爬行动物相比,长鼻鼩和大多数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在奔跑方面更灵活。温血动物的特征使得哺乳动物在耐力方面是爬行动物的十倍,同时它们也更擅长逃生。但是爬行动物也有它们自己的优点,一些小的长鼻鼩也会采用爬行动物的生存技巧,在夜晚将体温降到只有5℃,进入到一种蛰伏状态,这样就可以节省它们平时保持较高体温时所需消耗的98%的体能,然后它们会在破晓后阳光的照射下使体温回升。
长鼻鼩实行一夫一妻制(只有一个配偶),它们拥有的领土范围也很广阔,大约有1600~4500平方米,在这么广阔的土地上,它们需要防范其他同性长鼻鼩的侵扰。这有着盛大的展示。
竞争对手会在领地的边缘碰面,慢慢地走向对方,抬起它们长长的前腿,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姿态,尽量使自己看起来更强壮威猛一些,这场仪式可能会突然变成一场模糊不清的皮毛战——长鼻鼩的战斗在几秒内就会结束。一对长鼻鼩会产下一只或两只早熟的小鼩——它们完全是大长鼻鼩的缩小版,全身披毛,有着很好的视力和协调动作。新生的小长鼻鼩藏匿在跑道两边,它们的父亲不给予它们任何关怀,但却帮助它们维修跑道,保护着它们的领地,以警告捕食者。
长鼻鼩体形很小,在夜间活动和捕食昆虫吃,但是它们在白天也可以很活跃,这些行动如闪电般的动物为我们了解早期的哺乳动物如何进入到白天提供了些许提示。
大型栖息地的群居生活
1986年,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国外籍人士大卫·劳埃德出发到赞比亚北部寻找一个偏僻的沼泽,这里仅离充满危险的刚果边界几千米远。从当地人那里听说这里有一群蝙蝠生活在沼泽中部的深处,所以他来到这里寻找这个地方,穿过厚厚的有着弯曲树干和藤蔓的丛林,他听到远处有一阵喧嚣声。后得知就是成千上万只食果蝙蝠发出的巨大的尖叫声。劳埃德为科学界发现了地球上动物界壮观的景象。
卡桑卡是一片平坦湿润、覆盖着无法穿越的罕见常绿沼泽的森林,所以开始劳埃德不清楚果蝠栖息地的大小。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是几年后才意识到劳埃德发现了世界上的果蝠栖息地。每天傍晚六点多一点,大约800万到1100万只巨型果蝠离开这个比纽约城中的中央公园(0.5平方千米)稍小的地方。
蝙蝠是一种不算古老的哺乳动物,开始出现在大约5000万年前,它们的祖先生活在树上并在夜间活动。它们的翅膀从伸长的手指骨进化而来,由一层柔和但生长快速的皮肤包裹着。每只手的拇指上都有独立于翅膀的爪子,能够帮助它们攀住树木。但是在飞行中仍然有很多限制。如果在太阳底下飞行,它们的体温会过高,因此它们倾向于在夜间活动,这样也避免了和鸟类之间的竞争。果蝠的膝盖和人类相比,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这样它们就可以像船舵一样,在空中掌控尾部的薄膜。然而它们能够向后弯曲的膝盖并不能让它们像鸟类一样栖息在树枝上,所以它们休息的时候不得不倒挂在树上,在睡觉的时候用特殊的肌腱将腿固定住。
有两类蝙蝠,一类是我们熟悉的比较小的,大多数是吃昆虫的小蝙蝠亚目,它们有着小小的眼睛,用回波定位来飞行;另一类就是体形较大的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飞蝠,或者是果蝠,发球大蝙蝠亚目,这类蝙蝠主要吃水果和花蜜,它们在黑暗中飞行主要依靠大大的聚光眼。这两类蝙蝠占据了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百分之二十还要多,它们的生存在哺乳动物中也堪称佳话。飞行的生活可以让蝙蝠、鸟类以一种节省能量的方式快速移动以寻找季节性的食物和气候,这使得它们成为哺乳动物中数量多的一种。
稻草色的果蝠是非洲普遍的一种哺乳动物,它们遍布在北至毛里塔尼亚,南至开普敦的地区。每年十月份,成千上万只巨大的果蝠从非洲中部地区飞至赞比亚北部的卡桑卡地区,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的果蝠聚集区。但是它们飞行的详细细节以及它们为什么飞到这片狭小的森林地带,仍然未知。雌果蝠来到卡桑卡时,通常都处于孕期的不同阶段,尽管它们很少在那儿生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卡桑卡并不是果蝠繁衍的地方。其他栖息地的果蝠则会同时生产,这就表明了卡桑卡的果蝠来自很多地方,有的甚至还是很远的地方。
对赞比亚当地人来说,卡桑卡意为丰收的地方,这也是果蝠在雨季开始时到达这个地方的原因。从十月份到十二月末的整个季节里,卡桑卡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水果种类和产量:莓果、枇杷、无花果、芒果,还有这些水果的叶子、花粉和花蜜。
每天傍晚,每分钟会有15万只果蝠离开这里,它们长长的翅膀有着很强的耐力,可以飞到59千米远的林地周围寻找食物。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吵闹,庞大的体形阻碍了它们在树层高的地方寻找食物,这也避免了和农民们的冲突。它们吃的时候,会对花朵进行授粉,同时散播成百上千株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
在破晓时分,果蝠群就会回到驻地,在冉冉升起的太阳照射下,它们就像是成百上千只橙色的蝴蝶在空中盘旋。一平方千米的果蝠数量是非洲所有羚羊总数的五倍,这块栖息地是生命的一种壮观景象。这些果蝠体形庞大,数目巨多,以至于无法生活在树洞或洞穴中,它们只能挤在露天的树枝上。树叶和树枝被果蝠成千上万只爪子加上它们的自身重量而剥光,更多的果蝠来到这里,使得这里快要被挤爆了。十一月份,果蝠的数量达到峰时,果蝠群的规模相当明显。地球上只有一个地方的果蝠聚集地比这里更大一些,它就是著名的得克萨斯布兰肯洞穴,那里聚集着2000万只体形相对来说较小的墨西哥无尾蝙蝠。然而这些蝙蝠的体形在卡桑卡的巨型果蝠面前相形见绌。
它们的翼幅大约有1米宽,庞大的数量使这里成为世界上哺乳动物密集的地方。大约有2500吨果蝠聚集在这块小小的林地中,它们的重量相当于500只大象的体重。但是几乎没有人见识到这个盛况。
这个拥挤的聚集区永远处于动态中。这些果蝠梳理着毛发,筑巢,睡觉,拍打翅膀,有时甚至会争吵。总的来说,这里是很壮观的,它们和谐地相处着。稻草色的果蝠一直在不停地交谈,这是它们身上众多谜团中的一个,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它们交流得那么频繁,也不知道它们到底在说什么。有时候,整个树枝和树上布满了果蝠,以至于树枝无法负荷巨大的重量而被压断,已经死去或正要死去的果蝠遍布森林。受伤的果蝠会爬到附近的树上,然后变成木乃伊。附近的鳄鱼听到树木断裂的声音后,会离开水面伺机捕食那些不走运的果蝠。
食肉鸟是这些哺乳动物由来已久的死敌。战雕、冠鹰雕、非洲鱼鹰在露出沼泽森林的高高的树枝上搜寻着这块地方,就像很多其他的猎鹰、鹰、较小的鹰以及秃鹫一样。但是要抓到一只果蝠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这些食肉鸟会被果蝠巨大的阵仗迷惑住,从而变得无从下手。有时候它们试图从树上猛拉果蝠,想把它们从果蝠群中拖出来,或者在果蝠飞行的途中攻击它们,但是这些果蝠会迅速地从空中落下。一些果蝠会被捉住,但只是庞大数量中的九牛一毛。所以大多数的果蝠都平安地生存着。果蝠栖息地中食肉鸟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群居生活的另一个优点——捕食者不便行动。
大约十周的每天晚上,果蝠所消耗的水果重量是它们体重的两倍还多,这个数字意味着聚集在这里的果蝠在这段时间内消耗掉5亿千克左右的水果,相当于几亿根香蕉。在圣诞前后的几个夜晚,整个的果蝠群会离开卡桑卡。就它们的数量来说,这是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迁徙盛况。这场盛世一直不为人知,直到近才被科学界发现,这似乎很神奇。但是一个更大的秘密仍未揭晓:这群果蝠究竟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近,海蒂·里克特和他的同事将卫星传送器安置在卡桑卡的四只果蝠身上。研究结果是十分惊人的。每只果蝠离开卡桑卡会向北沿着不同的路线飞行。一只果蝠在一天晚上会飞行370千米,另一只果蝠被追踪到数周来飞行了1900千米,后来它消失在刚果热带雨林深处。这表明它们往返卡桑卡的总路程至少有3800千米,这成为世界上陆生哺乳动物长的迁徙路程。在这些果蝠来到卡桑卡地区之前它们来自哪里仍然是未知的。卡桑卡这个巨大的栖息地可能还有很多重要的秘密需要探索。在非洲,人类用到的水果、坚果和木材的百分之七十是由果蝠授粉和传播造就的。非洲中部人民和雨林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这块巨大的果蝠栖息地,这是真的吗?
在赞比亚只有一个已知的稻草色果蝠栖息地。但是它们栖息的常绿沼泽丛林正快速消失,现在已经濒临灭绝。私营的卡桑卡信托机构正致力于保护这个果蝠栖息地,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见到这种神奇的景象,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蝙蝠。令人振奋的是,在人类已经探索开发过的世界中,仍然可以看到哺乳动物聚集的盛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