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63790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其中占百分之九十比例的佛书作品包括经、律、论、发愿文、忏悔文等。“敦煌学”被誉为20世纪“四大显学”之一,对敦煌愿文的研究也早已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本书对敦煌愿文中*突出的两大特点——丰富性与世俗化,进行初步归类划分。在讨论敦煌佛教愿文的文学性时,既不过分拔高其文学上的价值,也不轻视或忽略其在民间文学方面存在的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敦煌遗书中,除传世文学作品和讲唱文学作品,如变文、讲经文等外,*富有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当属愿文了。在这些愿文中约占 95% 的内容是关于佛教的,其中又以佛教徒的发愿文和非佛徒向佛菩萨祈求护佑的发愿文为多。大多数的佛教愿文,不管是俗人的还是佛教徒的,都具有诚恳情切的特点,因而其语言的运用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本书拟从厘清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愿文类型入手,结合愿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对敦煌佛教愿文的文学艺术色彩作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其文学因素进行了探讨,以及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一些看法。
目录
章 敦煌愿文的概念 / 001
一、敦煌愿文研究的回顾 / 001
二、敦煌佛教愿文的界定 / 004
第二章 敦煌愿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019
一、动荡不已的边地人民的苦难多、欢乐少的凄凉生活 / 020
二、 佛教在敦煌的世俗化 / 023
三、中古儒释道结合的大环境下的敦煌民俗与三教合一的地方特色 / 026
第三章 敦煌礼仪类愿文 / 056
一、纪念日法会发愿文 / 057
二、受戒与布萨说戒发愿文 / 067
三、忏法仪轨发愿文 / 072
四、佛寺建设法事发愿文 / 074
第四章 敦煌修持类愿文 / 095
一、赞佛菩萨发愿文 / 096
二、经卷题记发愿文 / 099
三、开经发愿文 / 106
四、回向发愿文 / 109
五、施舍发愿文 / 125
第五章 敦煌祈福禳灾类愿文 / 130
一、宗教祈福禳灾愿文 / 131
二、世俗祈福禳灾愿文 / 138
第六章 敦煌丧葬类愿文 / 182
一、祈愿逝者往生佛国净土的愿文 / 183
二、祈愿僧尼乘愿再来,广度有情的愿文 / 212
第七章 综合类愿文 / 217
一、以修持为主的祈福禳灾类愿文 / 217
二、以丧葬悼亡为主的祈福禳灾类愿文 / 222
三、以祈福禳灾为主的修持类愿文 / 228
第八章 敦煌愿文的艺术特色 / 235
一、敦煌愿文数量巨大,尤以佛教修持类愿文与祈福禳灾类型的居多 / 236
二、敦煌愿文由于处于边地,传抄者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因而造成愿文中错讹较多的现象普遍;具有多应用场所、多文种存在的性质 / 237
三、敦煌愿文中多种宗教与思想观念错杂交融,价值观统一在“为我所用”的原则下,因而世俗化是其突出的特点 / 241
四、敦煌愿文反映出,当时当地虽有对外交流,但中原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 / 244
五、敦煌愿文的体裁无定式,或韵或散,或散韵结合,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 / 249
第九章 敦煌愿文的文学因素考察 / 253
一、佛教偈语文学的直接影响 / 254
二、中国传统诗文语言与印度译文佛经的密切结合 / 261
三、中国传统碑文、铭文、赞文、祭文等的宗教化运用 / 266
第十章 敦煌佛教愿文研究的前瞻 / 271
主要参考文献 / 273
后 记 / 275
序 言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连接重镇。“敦煌”一词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意思是盛大辉煌之地。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墙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这就是敦煌遗书。后来就衍生出被誉为20世纪“四大显学”的“敦煌学”。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佛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经、律、论 、疏释、伪经、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经藏目录等。
在敦煌遗书中,除传世文学作品和讲唱文学作品像变文、讲经文等外,富于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当属愿文了。在这些愿文中约占95%的内容是关于佛教的。愿文中,又以佛教徒的发愿文和非佛徒向佛菩萨祈求佑护的发愿文为多。大多数的佛教愿文,不管是俗人的还是佛教徒的,都具有诚恳情切的特点,因而其语言的运用多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色彩。本书拟从厘清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愿文类型入手,结合对愿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敦煌佛教愿文的文学艺术性色彩作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其文学因素进行了探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一些看法。
作者陈晓红,是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中文系教师。长期致力于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早在2003年,作者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时,就师从敦煌文献学著名学者伏浚琏老师学习敦煌文学。14年弹指一挥间,今天,这本《敦煌愿文的类型研究》能付梓出版,也算是晚到的对恩师的一个交代吧!
陈晓红
2017年5月
章 敦煌愿文的概念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界定了敦煌愿文的研究现状。首先,从应用者世俗化的角度,来看敦煌佛教愿文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传播,竭力要对社会风尚,从佛教的思想观念体系出发,对人心起一定的规范与净化功能。其次,从应用者宗教化的视点来观察,释迦信徒尽职尽责地以此为工具,向世人传播佛教竭力以“真谛”和“俗谛”方式渗透人心的精神理念,从而改造日趋堕落的世道人心。我们总结敦煌愿文有以下特点:
1.敦煌佛教愿文具有宗教或政治信仰的神圣性。
2.敦煌佛教愿文具有应用上的多功能性。
3.敦煌佛教愿文具有民间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敦煌愿文研究的回顾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数量甚多的佛教愿文,但在敦煌学研究中,愿文这个名称提出的较晚。什么是愿文呢?刘勰的《文心雕龙·祝盟》篇中的“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可以说已经具有了愿文的文学色彩。
早确立了愿文这个术语并加以解释的是丁福保,他在《佛学大辞典》中讲到愿文是:“为法事时述施主愿意之表白文也。”这是专就僧徒为人祈愿所用之文而言的。实际上,愿文的用途还很多,并不局限于和尚们作法事活动这单一场合。和尚可作愿文,道士可作愿文,俗人也可作愿文;作法事时需诵读愿文,作俗事时需诵读愿文,作亦俗亦法时亦需诵读愿文。所以,丁氏给愿文的定义只适合于部分佛教愿文。
在敦煌遗书的研究中,“愿文”概念的界定,向来不统一。例如,郝春文先生就把“愿文”归入“斋文”的一种。他在《敦煌学大辞典》中的有关解释如下:
斋文:僧人在佛教徒举行的各种斋会上宣读的文书。其内容一般分为五个部分:(1)颂扬佛的功德、法力,称“号头”。(2)说明斋会事由,赞叹被追福、祈福者或斋主、施主的美德,称“叹德”。(3)叙述设斋的缘由与目的,称“斋意”。(4)描绘斋会的盛况,称“道场”。(5)表达对佛的种种祈求,称“庄严”。
同时,他又在《敦煌学大辞典》同一页的辞条中,列“愿文”一条,并简要指出它是“斋文的一种”。
查《敦煌学大辞典》“斋文”条,有许多名目。大致有:“患文”(用于为病患者祈求佑护)、“难月文”(用于为产妇消灾)、“亡文”(用于超度和祭奠亡人)、“临圹文”(亡人将入土时的追念与祈愿文)、“脱服文”(孝期已满,要脱下孝服时的悼亡祈愿文)、“愿文”(指主要表达宗教意愿并且以“愿文”命名的作品)、“远行文”(送别征人或离乡背井的亲人时的祈愿文)、“社斋文”(敦煌地方居民的结社——如“女人社”“龙沙社”“渠人社”等——为同社人或为官方等设斋荐福时所读的文章)、“满月文”(为小孩满月而祝愿的作品)、“入宅文”。同时还有量大篇幅普遍较长的杂斋文——在各种佛事活动中宣读的文书,有“印沙佛文”“燃灯文”“转经文”以及在其他佛事活动中的应用文,如“祈请文”“结坛文”“发愿文”等。
根据郝先生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其是几乎所有的“斋文”都以发愿为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认为,在《敦煌学大辞典》中得到释义的“愿文”“斋文”都可以归入到“愿文”这一大类中去。尤为难得的是,他把“愿文”界定在“指主要表达宗教意愿并且以愿文命名的作品”这样的范围中,对我们厘清敦煌佛教愿文有很大的帮助。
应该说,早的将“愿文”作为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化研究的,当属汪泛舟先生在1993年3月出版的《敦煌文学概论》(该书的出版比黄征、吴伟的《敦煌愿文集》早了两年)的第十六章《寺庙文学作品》中,对佛教寺庙文学中的愿文进行的专题研究。在该书这一章中,汪泛舟先生首先给“愿文”定义,并指出敦煌文献中的存在情况:
发(还)愿与祈愿(祷、安)文。这类作品,一般略称为愿文。其中,有传自外地的,有产自敦煌本土的,共有约140个写卷。……
敦煌愿文作品中,既有600字以上之稍长者,又有仅50字左右的短篇,既有散体,又有诗体。不过,尽管篇幅长短不一,体制有别,却都是用于发愿或祈愿的,大都具有文学的特点。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汪文还对愿文作了文学特点的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愿文在谋篇上都有赞佛、明愿两层内容,并说明愿文的主要文学手法都来自传统骈文、散文与诗歌的影响。
黄征、吴伟编校的《敦煌愿文集》,其中所辑录的愿文范围较大,该书认为:“以祈愿禳灾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都是愿文”。因此将大批无名却有实的卷子收了进去。关于敦煌愿文的研究,以前虽然已有,但都十分零碎,而且没有突出“敦煌愿文”这个名称,此书的问世填补了此领域的空白。从文献的整理来说,目前较权威的,还是黄、吴的《敦煌愿文集》。陶敏、李一飞著,2001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对这本书的简介如下:
黄征、吴伟编校,1995年11月岳麓书社出版。《敦煌愿文集》……颇富文学性描写,其中《儿郎伟》一体在内容与形式上与曲子相近。本书从四百多个载有愿文的卷子中选用二百七十一个卷子(号)加以较录,共收录愿文约六百篇(仅儿郎伟悉数收入),编排以愿文范本居前,其余大致以类相从,以时为序。虽为选本,但愿文门类已基本齐全。每卷或每篇后题解,主要是描述该文所在卷子的面貌。常见的俗字,径行改为通行繁体字,其同于今之简化字者则存而不改。末附《敦煌愿文研究目录》。
以上引文说明,对敦煌愿文的研究已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尤其是《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将《愿文集》作为重要的文学史料,这至少说明了,在敦煌文学研究中,学术界已承认了敦煌愿文是与变文、俗赋、讲经文等并驾齐驱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类型了。同时,有一批敦煌文学研究者如颜廷亮、张鸿勋、陈允吉等先生对敦煌愿文的文学性给予了充分肯定。还有一部分敦煌变文研究者,对变文中出现的发愿作品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以上是我们对从愿文到敦煌愿文研究的大致情况回顾。
二、敦煌佛教愿文的界定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分类彼此交错、命名普遍不够准确。因此,只有根据内容来分类,就能减少敦煌佛教愿文类型方面的混杂错讹现象,同时,不同目的和用途的愿文,在文学艺术手法上自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
通过对诸家所说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愿文带有宗教性特点,大多数为某种宗教信仰或宗教目的而发,即便是世俗的祈福禳灾,也要借助于宗教而施行。各种宗教的信徒都有为某种信教事物而发愿的现象。只要是表达了某种以宗教为目的祈愿,或为祈求宗教护佑达到世俗的趋吉避凶的目的的文字,都可将其定义为“愿文”。敦煌佛教愿文则是指敦煌遗书中以佛教为目的的,或是乞求佛教护佑而达到世俗的趋吉避凶目的的文字。
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在敦煌遗书中,除了传世的诗文作品以及敦煌文人的文学创作作品之外,愿文在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文学体式的多样化方面,非常成熟,不亚于敦煌变文。而佛教愿文则是中国传统文学与印度佛教文学结合的产物,因而显示出独特的文学品格来。关于敦煌愿文的文学研究价值,黄征、吴伟二先生指出:
在敦煌文学研究中,受重视的莫过于变文和诗词,愿文则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以至于《敦煌文学概论》之类的著作几乎都未曾列出愿文一类。也因此便使得一般文学研究者根本不知“愿文”为何物。而事实上,愿文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形式之众(有骈、韵、散等),恐怕都是变文、诗词等类所难以并提的。以往愿文所以未引起文学艺术界的注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研究者手头缺乏一本愿文研究的基本资料集。愿文“知名度”不高的真实原因不在于它本身是否确有文学价值。这些愿文虽皆应用文,但大多带有文学性的描写。例如斯三四三《都河玉女娘子文》:“逐三光而应节,随四序而骋申;陵高山如掣电,闪霹雳如岩崩。吐沧海,泛洪津;贺(驾)云辇,衣霓裙。纤纤之玉面,赫赫之红唇,喷丽珠而永涨,引金带(而)飞鳞;与牛头如(而)圣,跨白马而称尊。”将都河女神的奔放与温顺的双重性格描写得惟妙惟肖,与司马相如对巫山神女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儿伟郎》的写鬼,则其诙谐活泼,呼之欲出,在变文中都几乎找不到可以类比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