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934680丛书名: 高等学校金融类教材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金融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理论又敢于进行实践、探索的专业人才,这对金融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是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编写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教材。为了适应新的战略机遇期对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编写本教材时,我们力争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既掌握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又能了解在货币银行领域中的新情况和新的理论成果。第二,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本书在每一章的后提供了反映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其他金融理论进展的附录。第三,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阐述上,力求做到夯实基础、拓宽思路、启发创新、联系实际,并注意吸收*成果,注重理论和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努力对已有的同类教材框架有所突破和发展。另外,每章结束都有小结、重要概念和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和测验。
本教材由卞志村担任主编,毛泽盛、吴洁和吴金鹏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卞志村(第1、3、13章);赵桂刚(第2章);李俊(第4章);吴金鹏(第5、12章);曹丽(第6章);吴洁(第7、8、14章);毛泽盛(第9、10、11章);曹卫(第15章)。全书由卞志村和毛泽盛负责总纂、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王兰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彭兴韵博士、深圳证券交易所徐良平博士、南京审计学院蔡则祥教授、刘志友教授以及中国金融出版社王杰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我们深感荣兴。另外,南京大学商学院范从来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使我们获益匪浅。同时,也非常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教材部彭元勋主任、王效端编辑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
本书是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编写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教材。为了适应新的战略机遇期对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编写本教材时,我们力争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既掌握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又能了解在货币银行领域中的新情况和新的理论成果。第二,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本书在每一章的后提供了反映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其他金融理论进展的附录。第三,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阐述上,力求做到夯实基础、拓宽思路、启发创新、联系实际,并注意吸收*成果,注重理论和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努力对已有的同类教材框架有所突破和发展。另外,每章结束都有小结、重要概念和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和测验。
本教材由卞志村担任主编,毛泽盛、吴洁和吴金鹏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卞志村(第1、3、13章);赵桂刚(第2章);李俊(第4章);吴金鹏(第5、12章);曹丽(第6章);吴洁(第7、8、14章);毛泽盛(第9、10、11章);曹卫(第15章)。全书由卞志村和毛泽盛负责总纂、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王兰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彭兴韵博士、深圳证券交易所徐良平博士、南京审计学院蔡则祥教授、刘志友教授以及中国金融出版社王杰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我们深感荣兴。另外,南京大学商学院范从来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使我们获益匪浅。同时,也非常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教材部彭元勋主任、王效端编辑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
目 录
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附录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节 信用概述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第三节 信用工具
附录 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节 利息及其本质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第三节 利率水平的决定
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
第五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附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四章 金融市场
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第二节 金融工具
第三节 货币市场
第四节 资本市场
第五节 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附录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回顾
第五章 金融创新
节 金融创新的背景
第二节 金融创新理论
第三节 金融创新效应分析
第四节 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及趋势
附录 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创新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节 金融机构概述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附录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沿革
第七章 商业银行
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与类型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附录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中央银行
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三节 中央银行制度类型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附录 中央银行制度的新发展
第九章 货币需求
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附录 西方学者关于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
第十章 货币供给
节 货币的计量
第二节 存款创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模型分析
第四节 西方当代货币供给理论
第五节 货币控制
附录 货币供给——内生还是外生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
节 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二节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三节 货币非均衡的调整
附录 当代经济理论中的货币均衡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通货紧缩理论概述
附录 中国通货紧缩原因分析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
第五节 IS-LM模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附录 低通胀政策的动态非一致性
第十四章 金融监管
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金融监管体制
附录 功能型监管
第十五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全球化
节 金融抑制论
第二节 金融深化论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及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
附录 金融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拉美、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例证
英文词汇表
参考文献
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附录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节 信用概述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第三节 信用工具
附录 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节 利息及其本质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第三节 利率水平的决定
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
第五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附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四章 金融市场
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第二节 金融工具
第三节 货币市场
第四节 资本市场
第五节 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附录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回顾
第五章 金融创新
节 金融创新的背景
第二节 金融创新理论
第三节 金融创新效应分析
第四节 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及趋势
附录 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创新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节 金融机构概述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附录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沿革
第七章 商业银行
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与类型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附录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中央银行
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三节 中央银行制度类型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附录 中央银行制度的新发展
第九章 货币需求
节 货币需求的涵义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附录 西方学者关于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
第十章 货币供给
节 货币的计量
第二节 存款创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模型分析
第四节 西方当代货币供给理论
第五节 货币控制
附录 货币供给——内生还是外生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
节 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二节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三节 货币非均衡的调整
附录 当代经济理论中的货币均衡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通货紧缩理论概述
附录 中国通货紧缩原因分析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
第五节 IS-LM模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附录 低通胀政策的动态非一致性
第十四章 金融监管
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金融监管体制
附录 功能型监管
第十五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全球化
节 金融抑制论
第二节 金融深化论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及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
附录 金融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拉美、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例证
英文词汇表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