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5053
本书的创新点:一是研究视角与内容的创新。本书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以湖泊湿地利用结构演变为崭新的研究对象,探寻经济发展和湖泊湿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内在机理,为发展经济学对于结构问题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容,为湿地资源学科研究拓展了视角,为湿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书综合集成生态学、资源环境学科、水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知识,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对经济发展中湖泊湿地利用结构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定性研究,并采用模型定量的进行经验研究,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贡献。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9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13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13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17
第三节 湖泊湿地与利用转型研究21
第三章 洞庭湖湿地利用与经济发展23
第一节 洞庭湖湿地食品利用24
第二节 洞庭湖湿地水资源利用27
第三节 洞庭湖湿地围垦利用31
第四节 洞庭湖湿地环境功能利用40
第五节 洞庭湖湿地生态利用52
第六节 结论与进一步探讨59
第四章 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动分析65
第一节 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化模型构想及水面变化驱动力分析65
第二节 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69
第三节 洞庭湖湿地水面变化驱动因子贡献率分析73
第四节 小结96
第五章 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化分析98
第一节 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化模型构想及水质变化驱动力分析98
第二节 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101
第三节 洞庭湖湿地水质变化驱动因子贡献率分析106
第四节 小结116
第六章 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动分析118
第一节 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模型构想及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力分析118
第二节 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122
第三节 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因子贡献率分析124
第四节 小结137
第七章 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理论解释与战略选择139
第一节 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理论解释139
第二节 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共识和理念142
第八章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148
第一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进程评述148
第二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154
第三节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159
第九章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基于城乡统筹视角162
第一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162
第二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170
第三节 城乡统筹视角下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对策172
第十章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176
第一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概况与难点透视176
第二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181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190
第十一章 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198
第一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基于生态足迹视角199
第二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创新204
第三节 新常态视域下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08
第四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修复215
第五节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补偿优化的路径选择220
第十二章 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展望229
第一节 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展望——基于文献计量视角229
第二节 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展望——基于比较研究视角232
第十三章 结语237
第一节 研究结论237
第二节 进一步探讨242
参考文献243
后记265
序
人类最初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并不起眼的物种,作为一种杂食动物,并不在食物链的顶端。人在很长时期内同其他物种一样,完全依赖生态系统并根据生态系统的变化做适应性调整。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是跨越了完全依赖生态系统并根据生态系统的变化做适应性调整的阶段,先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和干预生态系统,又在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偏差后根据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40年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使中国由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经由下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逐步逼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冲击。为消除它的负面影响,中国主动调整发展目标,从培育生态文明体系和推进发展方式转型两个方面,将单纯的经济增长拓展为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互促互进,将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这也是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愈益降低的结果,是由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组织、制度、生态等非物质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替代能源、资源等物质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群愿意遵循环境友好的行为规范的结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相融合或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是为了使这个结果早日到来。
关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中国天然林保护的理论与政策探讨》一书中就森林利用会随着森林资源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由肥料利用、燃料利用、材料利用、原料利用跃迁到生态利用做过一点探讨,但只是点题而已。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我建议杨晓智和张海鹏把论证人类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的变化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建议邝奕轩把论证人类与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的变化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论证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变化必须占有足够长的时间序列资料。杨晓智和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