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892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内*次出版二战德国27名*高战功勋章获得者的图文传记,100万文字阐释27段辉煌的人生,1500幅图片还原历史摒弃成见的荡气回肠。历时十年,增删八次,德史研究者汪冰继《德国名将:曼陀菲尔传》之后又一力作。国内军迷翘首以盼,网上争相传播。
内容简介
1941年7月创设的“钻石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曾被纳粹德国视为表彰非比寻常的战场勇敢行为和成功指挥的“*极勋饰”。尽管此后的战火愈演愈烈,但这一*富盛名的德国军事荣誉直到二战结束前也只颁授给过27名军人。《帝国骑士:第三帝国*高战功勋章获得者全传》这套书以这27名军人为主题,试图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丰沛的历史图片,较为全面、相对客观地勾勒出他们的传奇人生和战场经历。他们中既有竞相突破空战里程碑的超*飞行员,也有隐伏于印度洋和地中海的*牌潜艇艇长;既有以战役胜利苦撑帝国危局的统兵将帅,又有凭借战术成功跃上军旅之巅的装甲指挥官;尽管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战后命运大相径庭,但他们的战时经历无一例外地丰富多样,他们的传奇、故事和传说,时至今日仍回荡于众多的军人、战史研究者与爱好者之间。他们效力的固然是一个邪恶的政府、参与的也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从纯军事角度来看,这些军人无疑构成了战争史上*具魅力的一个人物群体。
目 录
前言
一章 “老爹”:维尔纳•莫尔德斯上校
早年岁月:从不适于飞行到空军少尉
西班牙内战:“秃鹫军团”的头号*牌和战术创新家
年轻的“老爹”:从中队长、大队长到联队长
超越里希特霍芬:*一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
空军战斗机部队总监:流星般地逝去
*负盛名的两大*牌:莫尔德斯与加兰德
生前赢得身后名:谁才算得上是现代德国的战争英雄?
二章 “飞将军”:阿道夫•加兰德中将
早年岁月:从滑翔机高手到战斗机飞行员
西班牙内战: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专家
令对手恐惧的“黄鼻子大男孩”:JG-26联队长
悲喜交加:*位双剑骑士和告别莫尔德斯
“加兰德,现在轮到你了”:战斗机部队总监
中将中队长:JV-44“专家中队”
战后岁月
三章 “纳粹战鹰”:戈登•戈洛布上校
早年岁月:奥地利空军的“特技飞行魔术师”
崭露头角:转战波兰、挪威与英吉利海峡
克里木上空的死神:150胜*一人
“只关注纯粹技术问题”:飞行员中的技术专家
形同水火的戈洛布与加兰德
空军战斗机部队末任总监
四章 “非洲之星”: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上尉
早年岁月:麻烦不断与我行我素
害群之马的苦涩开端: 从LG-2、JG-52到JG-27
浪子的蛰伏与苦练: 初战北非
非洲之星横空出世
一个人的空战:惊世骇俗的1942年9月
折戟北非大漠:无可匹敌的空战大师
五章 “13个月200胜”:赫尔曼•格拉夫上校
早年岁月:草根之家走出的少尉飞行员
从懵懂的开始到获得骑士勋章
161次击坠:不可思议的1942年
“红色猎人”:战火中的格拉夫足球队
JG-52末任联队长
余生皆在阴影笼罩之下
六章 “阳光下的英雄”:埃尔温•隆美尔元帅
早年岁月:从“一战”英雄到元首卫队营指挥官
隆美尔与“幽灵之师”
潮起潮落的非洲之*:传奇的诞生
宿命的败退:从阿拉曼到突尼斯
大西洋壁垒与梦想的幻灭:隆美尔之死
隆美尔的神话
七章“辉煌与邪恶的海上猎手”:沃尔夫冈·吕特上校
早年岁月:从受训到加入U艇部队
初露锋芒:U-27与U-38
独当一面:“铁十字艇”U-9
海上*位:U-138与U-43
碧海孤狼:印度洋杀手
钻石骑士与意外身亡
八章 “东线猛虎”:瓦尔特·诺沃特尼少校
早年岁月:潜力*限的战斗机飞行员
雏凤初啼:心有余悸的首胜
超**星:疯狂取胜的1943年
帝国精英:第8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
Me-262特战大队与诺沃特尼之死
“战争英雄”抑或“纳粹走狗”
九章 “装甲舒尔茨”:阿德尔贝特·舒尔茨少将
早年岁月:从警官到装甲兵上尉
隆美尔的装甲矛头:法国战役中的骑士勋章得主
骤雨初歇:东线的*一个寒冬
步履蹒跚:从斯拉夫扬斯克到库尔斯克
战星陨落:“*一无二的装甲兵舒尔茨”
十章 “斯图卡上校”: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上校
早年岁月:“只喝牛奶的怪鸟”
咸鱼翻身: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
凄厉的死神:东线坦克克星
命运之神总是眷顾他
金橡叶骑士的*后挣扎
战后岁月:争议不断的*极战神
十一章 “传奇中的传奇”:海津特·施特拉赫维茨中将
早年岁月:“*后的骑兵”·大地主·装甲兵军官
没有坦克的“装甲伯爵”:波兰与法国战役
惊人之举应接不暇:从基辅、罗斯托夫到斯大林格勒
装甲铁拳:“大德意志”装甲团团长
“施特拉赫维茨作战”:从纳尔瓦到里加
战后岁月:被遗忘的反纳粹战士?
十二章“蒙尘的武士”:赫伯特·奥托·吉勒武装党卫军将军
早年岁月:从地产检查员到武装党卫军炮兵团团长
扑向遥远的高加索:东线头18个月
挣脱囚笼:从顿涅茨河到第聂伯河
防御中坚:“科韦利雄狮”三战华沙
三次布达佩斯救援战和*后的崩溃
战争岁月:在罪恶的阴影中长久蒙羞
十三章 “Der Mensch”:汉斯-瓦伦丁·胡贝上将
早年岁月:身残志坚的独臂军官
磨刀霍霍:从步兵师师长到装甲师师长
刀光剑影:杜布诺—乌曼—基辅—罗斯托夫
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出色的德军将领
西西里岛大撤退:“德军的敦刻尔克”
“胡贝口袋”:冲出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围圈
十四章 “笑口常开的阿尔”: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
“笑口常开的阿尔”: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
早年岁月:“塞克特的参谋长”
新空军奠基人·航空队指挥官·越级晋升元帅
“荣耀的军需总长”:从苏德战场到地中海
烽火亚平宁:20个月且战且退800英里
投降与受审:“烈士”与“巨骗”
十五章 “帝国夜鹰”:赫尔穆特·伦特上校
早年岁月:牧师世家走出的少尉飞行员
初尝胜果:冉冉上升的驱逐机*牌
艰难的转型:“在黑屋子里捉苍蝇的人”
斗智斗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血色夜空下的帝国战鹰
钻石骑士及其陨落
十六章 “元首的角斗士”:约瑟夫·迪特里希武装党卫军上将
早年岁月:从一战装甲兵到“警卫旗队”创始人
从鲁莽到稳健:转战波兰、法国和巴尔干
嗜血东线:罗斯托夫与哈尔科夫
灾难连连:从诺曼底到阿登
*后的挣扎与战后岁月
十七章 “防御大师”:瓦尔特?莫德尔元帅
早年岁月:“锦鲤池中的梭鱼”
从幕后参谋长到独当一面的野战指挥官
“守强于攻”:从勒热夫到库尔斯克和奥廖尔
东线“救火队长”
没有奇迹的西线: 阿纳姆·亚琛·许特根森林·阿登
“我只是为德国效力”:纳粹狂人、杰出军人还是投机分子?
十八章 “金发黑魔”:埃里希·哈特曼少校
早年岁月:从滑翔机高手到战斗机飞行员
JG-52联队的“菜鸟”
“金发骑士”与“南方黑魔”
*前绝*的352胜
十年炼狱
西德联邦国防军*一的钻石骑士
十九章 “**秀的装甲师长”:赫尔曼·巴尔克装甲兵将军
早年岁月:天生的军人
突击先锋:“你们看到冲在*前面的老家伙了吗?”
*峰时刻:第11装甲师在齐尔河畔
防守反击:萨勒诺滩头—基辅突出部—桑多梅日桥头堡
苦撑危局:G集团军群与第6集团军
投降与战后
二十章 “铁血硬汉”:赫尔曼-伯恩哈德·拉姆克伞兵将军
早年岁月:水兵·步兵团长·空军上校
伞兵地狱:克里特岛力挽狂澜
大漠孤烟:“拉姆克伞兵旅”鏖战北非
浴血要塞:“两次大战中*出色的德国将军”
战后岁月:“一条道走到黑的硬汉”
二十一章 “夜空幽灵”:海因茨·沃尔夫冈·施瑙费尔少校
早年岁月:“纳波拉”学校走出的少尉飞行员
战争的头18个月:缓慢艰难的开端
倚剑称雄:获颁骑士勋章
难以置信的1944:突破夜战百胜大关
末路狂花与意外身亡
二十二章 “地中海杀手”:阿尔布雷希特·布兰迪中校
早年岁月:从扫雷艇艇长到U艇见习艇长
U-617:北大西洋一鸣惊人
*危险的水域:地中海“无畏骑士”
小型潜艇部队指挥官
战后岁月
二十三章“魔鬼将军”:费迪南德·舍尔纳元帅
早年岁月:从一战勇士到山地兵团长
强悍的山地兵将军:转战地中海和北冰洋
一战成名:尼科波尔桥头堡
平步青云:从喀尔巴阡到库尔兰的集团军群指挥官
*后一位陆军元帅:负隅顽抗与遗弃部队
战后岁月
二十四章“二战齐腾”:哈索·冯·曼陀菲尔装甲兵将军
早年岁月:少年军校生·骑兵军官·装甲兵教官
初战东线:从维亚济马到亚赫罗马
转战北非、乌克兰、罗马尼亚、东普鲁士和立陶宛
装甲集团军指挥官:洛林·阿登·奥得河
战后岁月
二十五章“疯子托尔斯多夫”:特奥多尔·托尔斯多夫中将
早年岁月:列宁格勒城外的“嗜血猎犬”
“维尔纽斯雄狮”
阿登反击战及*后的抵抗
战后岁月
二十六章“牙医中将”:卡尔·毛斯中将
早年岁月:*年轻的少尉·飞行员·牙医·步兵营营长
从色当、加莱到叶利尼亚和维亚济马
“有谁在战斗中见过毛斯博士在后方呢?”
第7装甲师的*后带头人
1945年及战后
二十七章“*后的贵族”:迪特里希·冯·绍肯装甲兵将军
早年岁月:从骑兵连连长到摩托化步兵旅旅长
东进:随第4装甲师入侵苏联
装甲*牌:从库尔斯克到科韦利
第39装甲军和“大德意志”装甲军军长
*后一位钻石骑士:*后的战斗及战后
注释与参考书目
一章 “老爹”:维尔纳•莫尔德斯上校
早年岁月:从不适于飞行到空军少尉
西班牙内战:“秃鹫军团”的头号*牌和战术创新家
年轻的“老爹”:从中队长、大队长到联队长
超越里希特霍芬:*一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
空军战斗机部队总监:流星般地逝去
*负盛名的两大*牌:莫尔德斯与加兰德
生前赢得身后名:谁才算得上是现代德国的战争英雄?
二章 “飞将军”:阿道夫•加兰德中将
早年岁月:从滑翔机高手到战斗机飞行员
西班牙内战: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专家
令对手恐惧的“黄鼻子大男孩”:JG-26联队长
悲喜交加:*位双剑骑士和告别莫尔德斯
“加兰德,现在轮到你了”:战斗机部队总监
中将中队长:JV-44“专家中队”
战后岁月
三章 “纳粹战鹰”:戈登•戈洛布上校
早年岁月:奥地利空军的“特技飞行魔术师”
崭露头角:转战波兰、挪威与英吉利海峡
克里木上空的死神:150胜*一人
“只关注纯粹技术问题”:飞行员中的技术专家
形同水火的戈洛布与加兰德
空军战斗机部队末任总监
四章 “非洲之星”: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上尉
早年岁月:麻烦不断与我行我素
害群之马的苦涩开端: 从LG-2、JG-52到JG-27
浪子的蛰伏与苦练: 初战北非
非洲之星横空出世
一个人的空战:惊世骇俗的1942年9月
折戟北非大漠:无可匹敌的空战大师
五章 “13个月200胜”:赫尔曼•格拉夫上校
早年岁月:草根之家走出的少尉飞行员
从懵懂的开始到获得骑士勋章
161次击坠:不可思议的1942年
“红色猎人”:战火中的格拉夫足球队
JG-52末任联队长
余生皆在阴影笼罩之下
六章 “阳光下的英雄”:埃尔温•隆美尔元帅
早年岁月:从“一战”英雄到元首卫队营指挥官
隆美尔与“幽灵之师”
潮起潮落的非洲之*:传奇的诞生
宿命的败退:从阿拉曼到突尼斯
大西洋壁垒与梦想的幻灭:隆美尔之死
隆美尔的神话
七章“辉煌与邪恶的海上猎手”:沃尔夫冈·吕特上校
早年岁月:从受训到加入U艇部队
初露锋芒:U-27与U-38
独当一面:“铁十字艇”U-9
海上*位:U-138与U-43
碧海孤狼:印度洋杀手
钻石骑士与意外身亡
八章 “东线猛虎”:瓦尔特·诺沃特尼少校
早年岁月:潜力*限的战斗机飞行员
雏凤初啼:心有余悸的首胜
超**星:疯狂取胜的1943年
帝国精英:第8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
Me-262特战大队与诺沃特尼之死
“战争英雄”抑或“纳粹走狗”
九章 “装甲舒尔茨”:阿德尔贝特·舒尔茨少将
早年岁月:从警官到装甲兵上尉
隆美尔的装甲矛头:法国战役中的骑士勋章得主
骤雨初歇:东线的*一个寒冬
步履蹒跚:从斯拉夫扬斯克到库尔斯克
战星陨落:“*一无二的装甲兵舒尔茨”
十章 “斯图卡上校”: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上校
早年岁月:“只喝牛奶的怪鸟”
咸鱼翻身: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
凄厉的死神:东线坦克克星
命运之神总是眷顾他
金橡叶骑士的*后挣扎
战后岁月:争议不断的*极战神
十一章 “传奇中的传奇”:海津特·施特拉赫维茨中将
早年岁月:“*后的骑兵”·大地主·装甲兵军官
没有坦克的“装甲伯爵”:波兰与法国战役
惊人之举应接不暇:从基辅、罗斯托夫到斯大林格勒
装甲铁拳:“大德意志”装甲团团长
“施特拉赫维茨作战”:从纳尔瓦到里加
战后岁月:被遗忘的反纳粹战士?
十二章“蒙尘的武士”:赫伯特·奥托·吉勒武装党卫军将军
早年岁月:从地产检查员到武装党卫军炮兵团团长
扑向遥远的高加索:东线头18个月
挣脱囚笼:从顿涅茨河到第聂伯河
防御中坚:“科韦利雄狮”三战华沙
三次布达佩斯救援战和*后的崩溃
战争岁月:在罪恶的阴影中长久蒙羞
十三章 “Der Mensch”:汉斯-瓦伦丁·胡贝上将
早年岁月:身残志坚的独臂军官
磨刀霍霍:从步兵师师长到装甲师师长
刀光剑影:杜布诺—乌曼—基辅—罗斯托夫
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出色的德军将领
西西里岛大撤退:“德军的敦刻尔克”
“胡贝口袋”:冲出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围圈
十四章 “笑口常开的阿尔”: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
“笑口常开的阿尔”: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
早年岁月:“塞克特的参谋长”
新空军奠基人·航空队指挥官·越级晋升元帅
“荣耀的军需总长”:从苏德战场到地中海
烽火亚平宁:20个月且战且退800英里
投降与受审:“烈士”与“巨骗”
十五章 “帝国夜鹰”:赫尔穆特·伦特上校
早年岁月:牧师世家走出的少尉飞行员
初尝胜果:冉冉上升的驱逐机*牌
艰难的转型:“在黑屋子里捉苍蝇的人”
斗智斗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血色夜空下的帝国战鹰
钻石骑士及其陨落
十六章 “元首的角斗士”:约瑟夫·迪特里希武装党卫军上将
早年岁月:从一战装甲兵到“警卫旗队”创始人
从鲁莽到稳健:转战波兰、法国和巴尔干
嗜血东线:罗斯托夫与哈尔科夫
灾难连连:从诺曼底到阿登
*后的挣扎与战后岁月
十七章 “防御大师”:瓦尔特?莫德尔元帅
早年岁月:“锦鲤池中的梭鱼”
从幕后参谋长到独当一面的野战指挥官
“守强于攻”:从勒热夫到库尔斯克和奥廖尔
东线“救火队长”
没有奇迹的西线: 阿纳姆·亚琛·许特根森林·阿登
“我只是为德国效力”:纳粹狂人、杰出军人还是投机分子?
十八章 “金发黑魔”:埃里希·哈特曼少校
早年岁月:从滑翔机高手到战斗机飞行员
JG-52联队的“菜鸟”
“金发骑士”与“南方黑魔”
*前绝*的352胜
十年炼狱
西德联邦国防军*一的钻石骑士
十九章 “**秀的装甲师长”:赫尔曼·巴尔克装甲兵将军
早年岁月:天生的军人
突击先锋:“你们看到冲在*前面的老家伙了吗?”
*峰时刻:第11装甲师在齐尔河畔
防守反击:萨勒诺滩头—基辅突出部—桑多梅日桥头堡
苦撑危局:G集团军群与第6集团军
投降与战后
二十章 “铁血硬汉”:赫尔曼-伯恩哈德·拉姆克伞兵将军
早年岁月:水兵·步兵团长·空军上校
伞兵地狱:克里特岛力挽狂澜
大漠孤烟:“拉姆克伞兵旅”鏖战北非
浴血要塞:“两次大战中*出色的德国将军”
战后岁月:“一条道走到黑的硬汉”
二十一章 “夜空幽灵”:海因茨·沃尔夫冈·施瑙费尔少校
早年岁月:“纳波拉”学校走出的少尉飞行员
战争的头18个月:缓慢艰难的开端
倚剑称雄:获颁骑士勋章
难以置信的1944:突破夜战百胜大关
末路狂花与意外身亡
二十二章 “地中海杀手”:阿尔布雷希特·布兰迪中校
早年岁月:从扫雷艇艇长到U艇见习艇长
U-617:北大西洋一鸣惊人
*危险的水域:地中海“无畏骑士”
小型潜艇部队指挥官
战后岁月
二十三章“魔鬼将军”:费迪南德·舍尔纳元帅
早年岁月:从一战勇士到山地兵团长
强悍的山地兵将军:转战地中海和北冰洋
一战成名:尼科波尔桥头堡
平步青云:从喀尔巴阡到库尔兰的集团军群指挥官
*后一位陆军元帅:负隅顽抗与遗弃部队
战后岁月
二十四章“二战齐腾”:哈索·冯·曼陀菲尔装甲兵将军
早年岁月:少年军校生·骑兵军官·装甲兵教官
初战东线:从维亚济马到亚赫罗马
转战北非、乌克兰、罗马尼亚、东普鲁士和立陶宛
装甲集团军指挥官:洛林·阿登·奥得河
战后岁月
二十五章“疯子托尔斯多夫”:特奥多尔·托尔斯多夫中将
早年岁月:列宁格勒城外的“嗜血猎犬”
“维尔纽斯雄狮”
阿登反击战及*后的抵抗
战后岁月
二十六章“牙医中将”:卡尔·毛斯中将
早年岁月:*年轻的少尉·飞行员·牙医·步兵营营长
从色当、加莱到叶利尼亚和维亚济马
“有谁在战斗中见过毛斯博士在后方呢?”
第7装甲师的*后带头人
1945年及战后
二十七章“*后的贵族”:迪特里希·冯·绍肯装甲兵将军
早年岁月:从骑兵连连长到摩托化步兵旅旅长
东进:随第4装甲师入侵苏联
装甲*牌:从库尔斯克到科韦利
第39装甲军和“大德意志”装甲军军长
*后一位钻石骑士:*后的战斗及战后
注释与参考书目
前 言
这套书关注的对象是“二战”中获得过德国*高军事荣誉的27位军人。在德国前后动员的1500万军人中,只有他们获得了“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德文Ritterkreuz des Eisernen Kreuzes mit Eichenlaub, Schwertern und Brillanten,英文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with Oak Leaves, Swords and Diamonds,简称钻石骑士勋章)。全套书中虽频繁地提及这种勋章及铁十字勋章系列中的其他级别,但勋章勋饰本身并非主题,因而这里有*要对骑士和铁十字勋章的简史做一浮光掠影式的介绍。
当人们看到“骑士”这个字眼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就是“坐着高头大马、身穿闪亮铠甲、手持长矛利剑、冲锋锐不可当”的中世纪武士。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们勤练马上作战的攻防艺术,对自己的身心和言辞表达施以*对的控制;他们严守纪律,*对服从于自己的“主人”,包括宗教上的主人—上帝,世俗中的主人—君王、大贵族或领主,以及情感上的主人—心仪的女性;他们具备所谓的“骑士风范”,不仅同情弱者,更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敌我双方的所有骑士。作为一种历史人物和封建社会的一个阶层,“骑士”们留给后世的印象似乎是“勇敢、忠诚、荣誉、谦恭有礼”等品德的化身,即便他们在战场上舍命搏杀的血腥暴力也被演绎出一层“荣耀”的传奇色彩。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击波兰的侵略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帷幕。就在当日,希特勒以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名义发布法令,重新设立发轫于1813年的铁十字勋章系列,包括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大十字”勋章 (Grand Cross of the Iron Cross),并增设了一个全新的级别—“骑士铁十字勋章”(简称骑士勋章)。希特勒在法令中声称:“我已得出结论,是该召唤和武装德国人民抵御迫在眉睫的外敌入侵的时候了,为此我将为德意志的男儿们重新设立铁十字勋章,就像我们在以往的历次保家卫国之战中所做的那样……”当希特勒说出这番冠冕堂皇的“保家卫国”之辞时,他或许想到了1813至1815年以推翻拿破仑法国统治为目标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或许还会溯及公元9年的日耳曼部落联盟首领阿米尼乌斯 (Arminius)—被称为“德意志解放者”的这位古代骑士,在条顿堡森林全歼了2万余罗马帝国军队,成功挡住了罗马帝国向北欧的扩张,阿米尼乌斯和条顿堡森林之战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泛日耳曼主义神话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希特勒把“骑士”这个字眼嵌入作为国家象征的“铁十字”之前时,或许他脑海中出现了“条顿骑士团”那些中世纪骑士的身影—手持利剑强制异教徒皈依基督教,以武力和杀伐在波罗的海地区疯狂扩张。在希特勒眼中,他的“骑士”或许就是神秘的条顿森林中走出的东征十字军,因为这个形象与纳粹政权的战争心态颇为吻合—第三帝国不仅要征服他国,更要通过十字军东征那样的“圣战”来“清洁欧洲”。无论如何,当第三帝国元首在这天设立骑士铁十字勋章时,他无疑期待日耳曼战士们在铁十字大旗的召唤下,以骑士的勇敢、忠实和无条件服从,投入到他所声称的“保家卫国”之战中。凯旋之日,他将以高规格的骑士勋章犒赏武士们。
尽管骑士勋章之上尚有极难获得的“大十字”勋章,但它还是被视为德军事实上的*高军事荣誉。“大十字”勋章自1813年创立到1918年为止一共仅颁发过19枚 (1813-1815年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期间5枚,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9枚,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5枚),获勋者不是皇帝、亲王和显贵,就是赢得过重大战役或战术胜利的元帅或兵种将军级*级将领,普通军官和士卒无缘染指。为弥补一级铁十字和“大十字”勋章之间的明显缺口,德意志*二帝国的诸邦国均曾在“一战”中设立了介于两者之间的高规格勋章,其中**名的就是普鲁士俗称的“蓝色马克斯”(Pour le Mérite) 的功勋勋章 (仅授予军官),以及“金质军事荣誉十字”(Goldenes Militär-Verdienstkreuz) 勋章 (授予军士和士兵)。随着德皇在1918年11月的逊位和普鲁士王国的终结,这两种勋章也终结了其历史使命,结果造成德国的铁十字勋章体系中曾经存在的缺口依然如故。希特勒创设的骑士勋章据信就是填缺之作,无论*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卒均有资格以战场表现获勋。
战后曾有“‘二战’德军勋章泛滥成灾、一钱不值”的说法,这或许适用于较低级别的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6年间德军颁发了超过450万枚的二级铁十字勋章,这还不包括约45万个二级铁十字勋饰 (在“一战”中已获二级或一级铁十字勋章的军人,在“二战”中再有资格获得同级勋章时将被授予相应的勋饰);一级铁十字勋章也发放了30万枚以上 (同级勋饰的发放量在15万枚以上)。虽然不同的资料来源有不同的数字,但估计至少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官兵获得过*低两等的铁十字勋章。但是,“泛滥”一说并不适用于骑士勋章这一级别—自戈林1939年9月获得首枚骑士勋章以来(他在1940年7月19日还获得了“二战”德国*一的“大十字”勋章),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共颁发了7361枚骑士勋章 (含授予外国人的43枚)。获颁骑士勋章的先决条件是已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一般而言,军人在战场上有一次超过职责要求的勇敢行为即可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有3到5次的勇敢表现就足以得到一枚一度相当难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而欲获骑士勋章,候选者*须在面临对手时反复地表现出勇敢无畏—至于需要“反复”多少次才能证明自己,虽无明确规定,但指望战场上的“灵光一现”并不现实—比如一名普通步兵凭借某日突然击毁数辆敌军坦克的战功,虽能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但并不能确保他获颁骑士勋章。如果说陆军的骑士勋章标准只是相对笼统的“战场勇敢或*越指挥”,那么海军和空军的标准则更为明确。海军 (尤其是U艇部队) 一般以击沉敌军舰船的吨位数计算,通常10万吨击沉战果足以为U艇艇长带来一枚骑士勋章 (地中海战场因作战难度甚高,其战果按双倍计算,击沉敌方军舰另有加分),但这个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会放宽,当然也有U-47艇艇长普里恩这种凭借惊人一击而获得骑士勋章的例外。德国空军颁发骑士勋章的标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进,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不列颠空战期间,取得20架左右击坠战果的飞行员有资格获颁骑士勋章,如*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莫尔德斯1940年5月29日获得骑士勋章时的战绩就是20次击坠,第2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加兰德在1940年7月29日以17次击坠的战果也获得了骑士勋章。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飞行员们摘取骑士勋章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东线飞行员在战争中后期需要45至50次击坠才有可能获颁骑士勋章,*后阶段甚至还出现了100次击坠才能确保骑士勋章的情况。空军高层也意识到西线飞行员在对垒英美盟军战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编队)时面临着比东线空战更多的困难,为提振西线飞行员的士气并提高作战绩效,德军1943年在西线引入了“积分制”(击坠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双引擎轰炸机和四引擎轰炸机时分别获得1分、2分和3分,通过击伤轰炸机将它从敌机编队中隔离出来也有积分)。根据有关资料的数字,西线飞行员获得40点积分后有资格获得骑士勋章。值得指出的是,德军的“击坠战果”和“积分”是两类不同的统计数字,确认击坠战果依然要经过一套复杂严格的审核确认程序,“积分”更多地被用于西线飞行员的晋升和授勋等目的。
无独有偶,苏联的*高军事荣誉获得者们—“苏联英雄”所佩戴的“金星勋章”(Gold Star Medal) 也是在“二战”前夕 (1939年8月1日) 创设的。这种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标志着获勋者对苏联做出了*高程度的贡献,一个衔级*低的列兵只要佩戴了“金星勋章”,即便大将和元帅都会肃然起敬并体面地对待他。研究军事勋章勋饰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二战”主要交战国的*高军事荣誉—苏联的“金星勋章”、德国的“骑士勋章”、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美国的“国会荣誉勋章”(Congressional Medal of Honor) 及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 Légion d’honneur) 等大体上是可以类比的。就“苏联英雄”佩戴的“金星勋章”而言,元帅和将军们可凭一场重要的战役胜利获得这一奖赏,校官和下级军官们也能以所部的显著成功戴上“金星勋章”,在近战或徒手搏斗中表现出*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普通士兵也能加入“苏联英雄”的行列。*一具有相对明确标准的是苏联红军的空军,斯大林曾在1941年8月19日发布命令,获得“金星勋章”的*低要求应以执行飞行作战任务的次数和击坠敌机的数量为基础—击坠10架敌机的飞行员有资格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并同时获颁“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昼间对地攻击机飞行员在成功执行了40次危险作战任务后也将有类似的资格。平心而论,这些标准相对于德军的骑士勋章而言并不算高。
虽然比较交战国颁发的主要功勋勋章的数量可能既费力不讨好,又难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下表的数据至少能够表明,战争虽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战场勇敢是没有国界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能“独美于此”。不管是在火热的激战中,或面对必死无疑的危境时,还是面临占压倒优势的对手,甚至在与个人信念和宗教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刻,各国都有自己*勇武的战士和军人们*引以为荣的勋章。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纪德 (André Gide) 曾说:“很难想象还有多少中年法国人没有得过梅毒和获得过荣誉军团十字勋章的。”这句夸张的话语虽属笑谈,但多少显现出某些勋章的颁发门槛过低的事实。美国人非常珍视自己的“国会荣誉勋章”,“二战”中仅颁发了400余枚 (多半还是死后追授),杜鲁门就曾称自己“宁可获得一枚国会荣誉勋章,也不愿做总统”。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或许是*难获得的勋章之一,自1856年创立以来只颁发过1300余枚 (多是追授),“二战”中仅182名军人获得过此种*高军事荣誉。相对于英美苏等颁发勋章的数量和标准而言,德国的骑士勋章得主们佩戴的绝非“发滥的玩意儿”,而是代表着他们确属德军**名、*受尊重的一个精英群体。在中国军事爱好者中颇有名气的装甲*牌卡里乌斯 (Otto Carius) 曾是890名橡叶骑士勋章得主中的一员,他在1980年代末曾这样写道:“我在前线佩戴骑士勋章时的感受非常愉快,这使我能较容易地实现目标,即便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障碍时也是这样。这个荣誉对战士们也产生了正面影响。当那些根本不认识我,或可能只听说过我的战士们看到我佩戴的骑士勋章时,他们往往能更主动地信任我。另一方面,骑士勋章也使佩戴者们处于重压之下,因为他不能显露出自己的任何弱点。总之,他*须向人们证明,自己配得上他人给予的信任。”
当人们看到“骑士”这个字眼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就是“坐着高头大马、身穿闪亮铠甲、手持长矛利剑、冲锋锐不可当”的中世纪武士。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们勤练马上作战的攻防艺术,对自己的身心和言辞表达施以*对的控制;他们严守纪律,*对服从于自己的“主人”,包括宗教上的主人—上帝,世俗中的主人—君王、大贵族或领主,以及情感上的主人—心仪的女性;他们具备所谓的“骑士风范”,不仅同情弱者,更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敌我双方的所有骑士。作为一种历史人物和封建社会的一个阶层,“骑士”们留给后世的印象似乎是“勇敢、忠诚、荣誉、谦恭有礼”等品德的化身,即便他们在战场上舍命搏杀的血腥暴力也被演绎出一层“荣耀”的传奇色彩。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击波兰的侵略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帷幕。就在当日,希特勒以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名义发布法令,重新设立发轫于1813年的铁十字勋章系列,包括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大十字”勋章 (Grand Cross of the Iron Cross),并增设了一个全新的级别—“骑士铁十字勋章”(简称骑士勋章)。希特勒在法令中声称:“我已得出结论,是该召唤和武装德国人民抵御迫在眉睫的外敌入侵的时候了,为此我将为德意志的男儿们重新设立铁十字勋章,就像我们在以往的历次保家卫国之战中所做的那样……”当希特勒说出这番冠冕堂皇的“保家卫国”之辞时,他或许想到了1813至1815年以推翻拿破仑法国统治为目标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或许还会溯及公元9年的日耳曼部落联盟首领阿米尼乌斯 (Arminius)—被称为“德意志解放者”的这位古代骑士,在条顿堡森林全歼了2万余罗马帝国军队,成功挡住了罗马帝国向北欧的扩张,阿米尼乌斯和条顿堡森林之战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泛日耳曼主义神话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希特勒把“骑士”这个字眼嵌入作为国家象征的“铁十字”之前时,或许他脑海中出现了“条顿骑士团”那些中世纪骑士的身影—手持利剑强制异教徒皈依基督教,以武力和杀伐在波罗的海地区疯狂扩张。在希特勒眼中,他的“骑士”或许就是神秘的条顿森林中走出的东征十字军,因为这个形象与纳粹政权的战争心态颇为吻合—第三帝国不仅要征服他国,更要通过十字军东征那样的“圣战”来“清洁欧洲”。无论如何,当第三帝国元首在这天设立骑士铁十字勋章时,他无疑期待日耳曼战士们在铁十字大旗的召唤下,以骑士的勇敢、忠实和无条件服从,投入到他所声称的“保家卫国”之战中。凯旋之日,他将以高规格的骑士勋章犒赏武士们。
尽管骑士勋章之上尚有极难获得的“大十字”勋章,但它还是被视为德军事实上的*高军事荣誉。“大十字”勋章自1813年创立到1918年为止一共仅颁发过19枚 (1813-1815年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期间5枚,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9枚,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5枚),获勋者不是皇帝、亲王和显贵,就是赢得过重大战役或战术胜利的元帅或兵种将军级*级将领,普通军官和士卒无缘染指。为弥补一级铁十字和“大十字”勋章之间的明显缺口,德意志*二帝国的诸邦国均曾在“一战”中设立了介于两者之间的高规格勋章,其中**名的就是普鲁士俗称的“蓝色马克斯”(Pour le Mérite) 的功勋勋章 (仅授予军官),以及“金质军事荣誉十字”(Goldenes Militär-Verdienstkreuz) 勋章 (授予军士和士兵)。随着德皇在1918年11月的逊位和普鲁士王国的终结,这两种勋章也终结了其历史使命,结果造成德国的铁十字勋章体系中曾经存在的缺口依然如故。希特勒创设的骑士勋章据信就是填缺之作,无论*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卒均有资格以战场表现获勋。
战后曾有“‘二战’德军勋章泛滥成灾、一钱不值”的说法,这或许适用于较低级别的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6年间德军颁发了超过450万枚的二级铁十字勋章,这还不包括约45万个二级铁十字勋饰 (在“一战”中已获二级或一级铁十字勋章的军人,在“二战”中再有资格获得同级勋章时将被授予相应的勋饰);一级铁十字勋章也发放了30万枚以上 (同级勋饰的发放量在15万枚以上)。虽然不同的资料来源有不同的数字,但估计至少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官兵获得过*低两等的铁十字勋章。但是,“泛滥”一说并不适用于骑士勋章这一级别—自戈林1939年9月获得首枚骑士勋章以来(他在1940年7月19日还获得了“二战”德国*一的“大十字”勋章),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共颁发了7361枚骑士勋章 (含授予外国人的43枚)。获颁骑士勋章的先决条件是已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一般而言,军人在战场上有一次超过职责要求的勇敢行为即可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有3到5次的勇敢表现就足以得到一枚一度相当难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而欲获骑士勋章,候选者*须在面临对手时反复地表现出勇敢无畏—至于需要“反复”多少次才能证明自己,虽无明确规定,但指望战场上的“灵光一现”并不现实—比如一名普通步兵凭借某日突然击毁数辆敌军坦克的战功,虽能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但并不能确保他获颁骑士勋章。如果说陆军的骑士勋章标准只是相对笼统的“战场勇敢或*越指挥”,那么海军和空军的标准则更为明确。海军 (尤其是U艇部队) 一般以击沉敌军舰船的吨位数计算,通常10万吨击沉战果足以为U艇艇长带来一枚骑士勋章 (地中海战场因作战难度甚高,其战果按双倍计算,击沉敌方军舰另有加分),但这个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会放宽,当然也有U-47艇艇长普里恩这种凭借惊人一击而获得骑士勋章的例外。德国空军颁发骑士勋章的标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进,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不列颠空战期间,取得20架左右击坠战果的飞行员有资格获颁骑士勋章,如*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莫尔德斯1940年5月29日获得骑士勋章时的战绩就是20次击坠,第2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加兰德在1940年7月29日以17次击坠的战果也获得了骑士勋章。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飞行员们摘取骑士勋章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东线飞行员在战争中后期需要45至50次击坠才有可能获颁骑士勋章,*后阶段甚至还出现了100次击坠才能确保骑士勋章的情况。空军高层也意识到西线飞行员在对垒英美盟军战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编队)时面临着比东线空战更多的困难,为提振西线飞行员的士气并提高作战绩效,德军1943年在西线引入了“积分制”(击坠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双引擎轰炸机和四引擎轰炸机时分别获得1分、2分和3分,通过击伤轰炸机将它从敌机编队中隔离出来也有积分)。根据有关资料的数字,西线飞行员获得40点积分后有资格获得骑士勋章。值得指出的是,德军的“击坠战果”和“积分”是两类不同的统计数字,确认击坠战果依然要经过一套复杂严格的审核确认程序,“积分”更多地被用于西线飞行员的晋升和授勋等目的。
无独有偶,苏联的*高军事荣誉获得者们—“苏联英雄”所佩戴的“金星勋章”(Gold Star Medal) 也是在“二战”前夕 (1939年8月1日) 创设的。这种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标志着获勋者对苏联做出了*高程度的贡献,一个衔级*低的列兵只要佩戴了“金星勋章”,即便大将和元帅都会肃然起敬并体面地对待他。研究军事勋章勋饰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二战”主要交战国的*高军事荣誉—苏联的“金星勋章”、德国的“骑士勋章”、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美国的“国会荣誉勋章”(Congressional Medal of Honor) 及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 Légion d’honneur) 等大体上是可以类比的。就“苏联英雄”佩戴的“金星勋章”而言,元帅和将军们可凭一场重要的战役胜利获得这一奖赏,校官和下级军官们也能以所部的显著成功戴上“金星勋章”,在近战或徒手搏斗中表现出*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普通士兵也能加入“苏联英雄”的行列。*一具有相对明确标准的是苏联红军的空军,斯大林曾在1941年8月19日发布命令,获得“金星勋章”的*低要求应以执行飞行作战任务的次数和击坠敌机的数量为基础—击坠10架敌机的飞行员有资格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并同时获颁“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昼间对地攻击机飞行员在成功执行了40次危险作战任务后也将有类似的资格。平心而论,这些标准相对于德军的骑士勋章而言并不算高。
虽然比较交战国颁发的主要功勋勋章的数量可能既费力不讨好,又难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下表的数据至少能够表明,战争虽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战场勇敢是没有国界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能“独美于此”。不管是在火热的激战中,或面对必死无疑的危境时,还是面临占压倒优势的对手,甚至在与个人信念和宗教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刻,各国都有自己*勇武的战士和军人们*引以为荣的勋章。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纪德 (André Gide) 曾说:“很难想象还有多少中年法国人没有得过梅毒和获得过荣誉军团十字勋章的。”这句夸张的话语虽属笑谈,但多少显现出某些勋章的颁发门槛过低的事实。美国人非常珍视自己的“国会荣誉勋章”,“二战”中仅颁发了400余枚 (多半还是死后追授),杜鲁门就曾称自己“宁可获得一枚国会荣誉勋章,也不愿做总统”。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或许是*难获得的勋章之一,自1856年创立以来只颁发过1300余枚 (多是追授),“二战”中仅182名军人获得过此种*高军事荣誉。相对于英美苏等颁发勋章的数量和标准而言,德国的骑士勋章得主们佩戴的绝非“发滥的玩意儿”,而是代表着他们确属德军**名、*受尊重的一个精英群体。在中国军事爱好者中颇有名气的装甲*牌卡里乌斯 (Otto Carius) 曾是890名橡叶骑士勋章得主中的一员,他在1980年代末曾这样写道:“我在前线佩戴骑士勋章时的感受非常愉快,这使我能较容易地实现目标,即便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障碍时也是这样。这个荣誉对战士们也产生了正面影响。当那些根本不认识我,或可能只听说过我的战士们看到我佩戴的骑士勋章时,他们往往能更主动地信任我。另一方面,骑士勋章也使佩戴者们处于重压之下,因为他不能显露出自己的任何弱点。总之,他*须向人们证明,自己配得上他人给予的信任。”
在线试读
这套书关注的对象是“二战”中获得过德国*高军事荣誉的27位军人。在德国前后动员的1500万军人中,只有他们获得了“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德文Ritterkreuz des Eisernen Kreuzes mit Eichenlaub, Schwertern und Brillanten,英文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with Oak Leaves, Swords and Diamonds,简称钻石骑士勋章)。全套书中虽频繁地提及这种勋章及铁十字勋章系列中的其他级别,但勋章勋饰本身并非主题,因而这里有*要对骑士和铁十字勋章的简史做一浮光掠影式的介绍。
当人们看到“骑士”这个字眼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就是“坐着高头大马、身穿闪亮铠甲、手持长矛利剑、冲锋锐不可当”的中世纪武士。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们勤练马上作战的攻防艺术,对自己的身心和言辞表达施以*对的控制;他们严守纪律,*对服从于自己的“主人”,包括宗教上的主人—上帝,世俗中的主人—君王、大贵族或领主,以及情感上的主人—心仪的女性;他们具备所谓的“骑士风范”,不仅同情弱者,更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敌我双方的所有骑士。作为一种历史人物和封建社会的一个阶层,“骑士”们留给后世的印象似乎是“勇敢、忠诚、荣誉、谦恭有礼”等品德的化身,即便他们在战场上舍命搏杀的血腥暴力也被演绎出一层“荣耀”的传奇色彩。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击波兰的侵略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帷幕。就在当日,希特勒以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名义发布法令,重新设立发轫于1813年的铁十字勋章系列,包括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大十字”勋章 (Grand Cross of the Iron Cross),并增设了一个全新的级别—“骑士铁十字勋章”(简称骑士勋章)。希特勒在法令中声称:“我已得出结论,是该召唤和武装德国人民抵御迫在眉睫的外敌入侵的时候了,为此我将为德意志的男儿们重新设立铁十字勋章,就像我们在以往的历次保家卫国之战中所做的那样……”当希特勒说出这番冠冕堂皇的“保家卫国”之辞时,他或许想到了1813至1815年以推翻拿破仑法国统治为目标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或许还会溯及公元9年的日耳曼部落联盟首领阿米尼乌斯 (Arminius)—被称为“德意志解放者”的这位古代骑士,在条顿堡森林全歼了2万余罗马帝国军队,成功挡住了罗马帝国向北欧的扩张,阿米尼乌斯和条顿堡森林之战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泛日耳曼主义神话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希特勒把“骑士”这个字眼嵌入作为国家象征的“铁十字”之前时,或许他脑海中出现了“条顿骑士团”那些中世纪骑士的身影—手持利剑强制异教徒皈依基督教,以武力和杀伐在波罗的海地区疯狂扩张。在希特勒眼中,他的“骑士”或许就是神秘的条顿森林中走出的东征十字军,因为这个形象与纳粹政权的战争心态颇为吻合—第三帝国不仅要征服他国,更要通过十字军东征那样的“圣战”来“清洁欧洲”。无论如何,当第三帝国元首在这天设立骑士铁十字勋章时,他无疑期待日耳曼战士们在铁十字大旗的召唤下,以骑士的勇敢、忠实和无条件服从,投入到他所声称的“保家卫国”之战中。凯旋之日,他将以高规格的骑士勋章犒赏武士们。
尽管骑士勋章之上尚有极难获得的“大十字”勋章,但它还是被视为德军事实上的*高军事荣誉。“大十字”勋章自1813年创立到1918年为止一共仅颁发过19枚 (1813-1815年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期间5枚,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9枚,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5枚),获勋者不是皇帝、亲王和显贵,就是赢得过重大战役或战术胜利的元帅或兵种将军级*级将领,普通军官和士卒无缘染指。为弥补一级铁十字和“大十字”勋章之间的明显缺口,德意志*二帝国的诸邦国均曾在“一战”中设立了介于两者之间的高规格勋章,其中**名的就是普鲁士俗称的“蓝色马克斯”(Pour le Mérite) 的功勋勋章 (仅授予军官),以及“金质军事荣誉十字”(Goldenes Militär-Verdienstkreuz) 勋章 (授予军士和士兵)。随着德皇在1918年11月的逊位和普鲁士王国的终结,这两种勋章也终结了其历史使命,结果造成德国的铁十字勋章体系中曾经存在的缺口依然如故。希特勒创设的骑士勋章据信就是填缺之作,无论*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卒均有资格以战场表现获勋。
战后曾有“‘二战’德军勋章泛滥成灾、一钱不值”的说法,这或许适用于较低级别的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6年间德军颁发了超过450万枚的二级铁十字勋章,这还不包括约45万个二级铁十字勋饰 (在“一战”中已获二级或一级铁十字勋章的军人,在“二战”中再有资格获得同级勋章时将被授予相应的勋饰);一级铁十字勋章也发放了30万枚以上 (同级勋饰的发放量在15万枚以上)。虽然不同的资料来源有不同的数字,但估计至少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官兵获得过*低两等的铁十字勋章。但是,“泛滥”一说并不适用于骑士勋章这一级别—自戈林1939年9月获得首枚骑士勋章以来(他在1940年7月19日还获得了“二战”德国*一的“大十字”勋章),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共颁发了7361枚骑士勋章 (含授予外国人的43枚)。获颁骑士勋章的先决条件是已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一般而言,军人在战场上有一次超过职责要求的勇敢行为即可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有3到5次的勇敢表现就足以得到一枚一度相当难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而欲获骑士勋章,候选者*须在面临对手时反复地表现出勇敢无畏—至于需要“反复”多少次才能证明自己,虽无明确规定,但指望战场上的“灵光一现”并不现实—比如一名普通步兵凭借某日突然击毁数辆敌军坦克的战功,虽能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但并不能确保他获颁骑士勋章。如果说陆军的骑士勋章标准只是相对笼统的“战场勇敢或*越指挥”,那么海军和空军的标准则更为明确。海军 (尤其是U艇部队) 一般以击沉敌军舰船的吨位数计算,通常10万吨击沉战果足以为U艇艇长带来一枚骑士勋章 (地中海战场因作战难度甚高,其战果按双倍计算,击沉敌方军舰另有加分),但这个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会放宽,当然也有U-47艇艇长普里恩这种凭借惊人一击而获得骑士勋章的例外。德国空军颁发骑士勋章的标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进,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不列颠空战期间,取得20架左右击坠战果的飞行员有资格获颁骑士勋章,如*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莫尔德斯1940年5月29日获得骑士勋章时的战绩就是20次击坠,第2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加兰德在1940年7月29日以17次击坠的战果也获得了骑士勋章。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飞行员们摘取骑士勋章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东线飞行员在战争中后期需要45至50次击坠才有可能获颁骑士勋章,*后阶段甚至还出现了100次击坠才能确保骑士勋章的情况。空军高层也意识到西线飞行员在对垒英美盟军战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编队)时面临着比东线空战更多的困难,为提振西线飞行员的士气并提高作战绩效,德军1943年在西线引入了“积分制”(击坠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双引擎轰炸机和四引擎轰炸机时分别获得1分、2分和3分,通过击伤轰炸机将它从敌机编队中隔离出来也有积分)。根据有关资料的数字,西线飞行员获得40点积分后有资格获得骑士勋章。值得指出的是,德军的“击坠战果”和“积分”是两类不同的统计数字,确认击坠战果依然要经过一套复杂严格的审核确认程序,“积分”更多地被用于西线飞行员的晋升和授勋等目的。
无独有偶,苏联的*高军事荣誉获得者们—“苏联英雄”所佩戴的“金星勋章”(Gold Star Medal) 也是在“二战”前夕 (1939年8月1日) 创设的。这种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标志着获勋者对苏联做出了*高程度的贡献,一个衔级*低的列兵只要佩戴了“金星勋章”,即便大将和元帅都会肃然起敬并体面地对待他。研究军事勋章勋饰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二战”主要交战国的*高军事荣誉—苏联的“金星勋章”、德国的“骑士勋章”、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美国的“国会荣誉勋章”(Congressional Medal of Honor) 及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 Légion d’honneur) 等大体上是可以类比的。就“苏联英雄”佩戴的“金星勋章”而言,元帅和将军们可凭一场重要的战役胜利获得这一奖赏,校官和下级军官们也能以所部的显著成功戴上“金星勋章”,在近战或徒手搏斗中表现出*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普通士兵也能加入“苏联英雄”的行列。*一具有相对明确标准的是苏联红军的空军,斯大林曾在1941年8月19日发布命令,获得“金星勋章”的*低要求应以执行飞行作战任务的次数和击坠敌机的数量为基础—击坠10架敌机的飞行员有资格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并同时获颁“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昼间对地攻击机飞行员在成功执行了40次危险作战任务后也将有类似的资格。平心而论,这些标准相对于德军的骑士勋章而言并不算高。
虽然比较交战国颁发的主要功勋勋章的数量可能既费力不讨好,又难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下表的数据至少能够表明,战争虽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战场勇敢是没有国界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能“独美于此”。不管是在火热的激战中,或面对必死无疑的危境时,还是面临占压倒优势的对手,甚至在与个人信念和宗教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刻,各国都有自己*勇武的战士和军人们*引以为荣的勋章。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纪德 (André Gide) 曾说:“很难想象还有多少中年法国人没有得过梅毒和获得过荣誉军团十字勋章的。”这句夸张的话语虽属笑谈,但多少显现出某些勋章的颁发门槛过低的事实。美国人非常珍视自己的“国会荣誉勋章”,“二战”中仅颁发了400余枚 (多半还是死后追授),杜鲁门就曾称自己“宁可获得一枚国会荣誉勋章,也不愿做总统”。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或许是*难获得的勋章之一,自1856年创立以来只颁发过1300余枚 (多是追授),“二战”中仅182名军人获得过此种*高军事荣誉。相对于英美苏等颁发勋章的数量和标准而言,德国的骑士勋章得主们佩戴的绝非“发滥的玩意儿”,而是代表着他们确属德军**名、*受尊重的一个精英群体。在中国军事爱好者中颇有名气的装甲*牌卡里乌斯 (Otto Carius) 曾是890名橡叶骑士勋章得主中的一员,他在1980年代末曾这样写道:“我在前线佩戴骑士勋章时的感受非常愉快,这使我能较容易地实现目标,即便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障碍时也是这样。这个荣誉对战士们也产生了正面影响。当那些根本不认识我,或可能只听说过我的战士们看到我佩戴的骑士勋章时,他们往往能更主动地信任我。另一方面,骑士勋章也使佩戴者们处于重压之下,因为他不能显露出自己的任何弱点。总之,他*须向人们证明,自己配得上他人给予的信任。”
当人们看到“骑士”这个字眼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就是“坐着高头大马、身穿闪亮铠甲、手持长矛利剑、冲锋锐不可当”的中世纪武士。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们勤练马上作战的攻防艺术,对自己的身心和言辞表达施以*对的控制;他们严守纪律,*对服从于自己的“主人”,包括宗教上的主人—上帝,世俗中的主人—君王、大贵族或领主,以及情感上的主人—心仪的女性;他们具备所谓的“骑士风范”,不仅同情弱者,更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敌我双方的所有骑士。作为一种历史人物和封建社会的一个阶层,“骑士”们留给后世的印象似乎是“勇敢、忠诚、荣誉、谦恭有礼”等品德的化身,即便他们在战场上舍命搏杀的血腥暴力也被演绎出一层“荣耀”的传奇色彩。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击波兰的侵略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帷幕。就在当日,希特勒以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名义发布法令,重新设立发轫于1813年的铁十字勋章系列,包括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大十字”勋章 (Grand Cross of the Iron Cross),并增设了一个全新的级别—“骑士铁十字勋章”(简称骑士勋章)。希特勒在法令中声称:“我已得出结论,是该召唤和武装德国人民抵御迫在眉睫的外敌入侵的时候了,为此我将为德意志的男儿们重新设立铁十字勋章,就像我们在以往的历次保家卫国之战中所做的那样……”当希特勒说出这番冠冕堂皇的“保家卫国”之辞时,他或许想到了1813至1815年以推翻拿破仑法国统治为目标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或许还会溯及公元9年的日耳曼部落联盟首领阿米尼乌斯 (Arminius)—被称为“德意志解放者”的这位古代骑士,在条顿堡森林全歼了2万余罗马帝国军队,成功挡住了罗马帝国向北欧的扩张,阿米尼乌斯和条顿堡森林之战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泛日耳曼主义神话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希特勒把“骑士”这个字眼嵌入作为国家象征的“铁十字”之前时,或许他脑海中出现了“条顿骑士团”那些中世纪骑士的身影—手持利剑强制异教徒皈依基督教,以武力和杀伐在波罗的海地区疯狂扩张。在希特勒眼中,他的“骑士”或许就是神秘的条顿森林中走出的东征十字军,因为这个形象与纳粹政权的战争心态颇为吻合—第三帝国不仅要征服他国,更要通过十字军东征那样的“圣战”来“清洁欧洲”。无论如何,当第三帝国元首在这天设立骑士铁十字勋章时,他无疑期待日耳曼战士们在铁十字大旗的召唤下,以骑士的勇敢、忠实和无条件服从,投入到他所声称的“保家卫国”之战中。凯旋之日,他将以高规格的骑士勋章犒赏武士们。
尽管骑士勋章之上尚有极难获得的“大十字”勋章,但它还是被视为德军事实上的*高军事荣誉。“大十字”勋章自1813年创立到1918年为止一共仅颁发过19枚 (1813-1815年的“普鲁士解放战争”期间5枚,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9枚,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5枚),获勋者不是皇帝、亲王和显贵,就是赢得过重大战役或战术胜利的元帅或兵种将军级*级将领,普通军官和士卒无缘染指。为弥补一级铁十字和“大十字”勋章之间的明显缺口,德意志*二帝国的诸邦国均曾在“一战”中设立了介于两者之间的高规格勋章,其中**名的就是普鲁士俗称的“蓝色马克斯”(Pour le Mérite) 的功勋勋章 (仅授予军官),以及“金质军事荣誉十字”(Goldenes Militär-Verdienstkreuz) 勋章 (授予军士和士兵)。随着德皇在1918年11月的逊位和普鲁士王国的终结,这两种勋章也终结了其历史使命,结果造成德国的铁十字勋章体系中曾经存在的缺口依然如故。希特勒创设的骑士勋章据信就是填缺之作,无论*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卒均有资格以战场表现获勋。
战后曾有“‘二战’德军勋章泛滥成灾、一钱不值”的说法,这或许适用于较低级别的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6年间德军颁发了超过450万枚的二级铁十字勋章,这还不包括约45万个二级铁十字勋饰 (在“一战”中已获二级或一级铁十字勋章的军人,在“二战”中再有资格获得同级勋章时将被授予相应的勋饰);一级铁十字勋章也发放了30万枚以上 (同级勋饰的发放量在15万枚以上)。虽然不同的资料来源有不同的数字,但估计至少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官兵获得过*低两等的铁十字勋章。但是,“泛滥”一说并不适用于骑士勋章这一级别—自戈林1939年9月获得首枚骑士勋章以来(他在1940年7月19日还获得了“二战”德国*一的“大十字”勋章),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共颁发了7361枚骑士勋章 (含授予外国人的43枚)。获颁骑士勋章的先决条件是已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一般而言,军人在战场上有一次超过职责要求的勇敢行为即可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有3到5次的勇敢表现就足以得到一枚一度相当难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而欲获骑士勋章,候选者*须在面临对手时反复地表现出勇敢无畏—至于需要“反复”多少次才能证明自己,虽无明确规定,但指望战场上的“灵光一现”并不现实—比如一名普通步兵凭借某日突然击毁数辆敌军坦克的战功,虽能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但并不能确保他获颁骑士勋章。如果说陆军的骑士勋章标准只是相对笼统的“战场勇敢或*越指挥”,那么海军和空军的标准则更为明确。海军 (尤其是U艇部队) 一般以击沉敌军舰船的吨位数计算,通常10万吨击沉战果足以为U艇艇长带来一枚骑士勋章 (地中海战场因作战难度甚高,其战果按双倍计算,击沉敌方军舰另有加分),但这个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会放宽,当然也有U-47艇艇长普里恩这种凭借惊人一击而获得骑士勋章的例外。德国空军颁发骑士勋章的标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进,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不列颠空战期间,取得20架左右击坠战果的飞行员有资格获颁骑士勋章,如*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莫尔德斯1940年5月29日获得骑士勋章时的战绩就是20次击坠,第2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加兰德在1940年7月29日以17次击坠的战果也获得了骑士勋章。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飞行员们摘取骑士勋章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东线飞行员在战争中后期需要45至50次击坠才有可能获颁骑士勋章,*后阶段甚至还出现了100次击坠才能确保骑士勋章的情况。空军高层也意识到西线飞行员在对垒英美盟军战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编队)时面临着比东线空战更多的困难,为提振西线飞行员的士气并提高作战绩效,德军1943年在西线引入了“积分制”(击坠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双引擎轰炸机和四引擎轰炸机时分别获得1分、2分和3分,通过击伤轰炸机将它从敌机编队中隔离出来也有积分)。根据有关资料的数字,西线飞行员获得40点积分后有资格获得骑士勋章。值得指出的是,德军的“击坠战果”和“积分”是两类不同的统计数字,确认击坠战果依然要经过一套复杂严格的审核确认程序,“积分”更多地被用于西线飞行员的晋升和授勋等目的。
无独有偶,苏联的*高军事荣誉获得者们—“苏联英雄”所佩戴的“金星勋章”(Gold Star Medal) 也是在“二战”前夕 (1939年8月1日) 创设的。这种勋章和“苏联英雄”称号标志着获勋者对苏联做出了*高程度的贡献,一个衔级*低的列兵只要佩戴了“金星勋章”,即便大将和元帅都会肃然起敬并体面地对待他。研究军事勋章勋饰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二战”主要交战国的*高军事荣誉—苏联的“金星勋章”、德国的“骑士勋章”、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美国的“国会荣誉勋章”(Congressional Medal of Honor) 及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 Légion d’honneur) 等大体上是可以类比的。就“苏联英雄”佩戴的“金星勋章”而言,元帅和将军们可凭一场重要的战役胜利获得这一奖赏,校官和下级军官们也能以所部的显著成功戴上“金星勋章”,在近战或徒手搏斗中表现出*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普通士兵也能加入“苏联英雄”的行列。*一具有相对明确标准的是苏联红军的空军,斯大林曾在1941年8月19日发布命令,获得“金星勋章”的*低要求应以执行飞行作战任务的次数和击坠敌机的数量为基础—击坠10架敌机的飞行员有资格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并同时获颁“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昼间对地攻击机飞行员在成功执行了40次危险作战任务后也将有类似的资格。平心而论,这些标准相对于德军的骑士勋章而言并不算高。
虽然比较交战国颁发的主要功勋勋章的数量可能既费力不讨好,又难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下表的数据至少能够表明,战争虽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战场勇敢是没有国界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能“独美于此”。不管是在火热的激战中,或面对必死无疑的危境时,还是面临占压倒优势的对手,甚至在与个人信念和宗教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刻,各国都有自己*勇武的战士和军人们*引以为荣的勋章。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纪德 (André Gide) 曾说:“很难想象还有多少中年法国人没有得过梅毒和获得过荣誉军团十字勋章的。”这句夸张的话语虽属笑谈,但多少显现出某些勋章的颁发门槛过低的事实。美国人非常珍视自己的“国会荣誉勋章”,“二战”中仅颁发了400余枚 (多半还是死后追授),杜鲁门就曾称自己“宁可获得一枚国会荣誉勋章,也不愿做总统”。大不列颠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或许是*难获得的勋章之一,自1856年创立以来只颁发过1300余枚 (多是追授),“二战”中仅182名军人获得过此种*高军事荣誉。相对于英美苏等颁发勋章的数量和标准而言,德国的骑士勋章得主们佩戴的绝非“发滥的玩意儿”,而是代表着他们确属德军**名、*受尊重的一个精英群体。在中国军事爱好者中颇有名气的装甲*牌卡里乌斯 (Otto Carius) 曾是890名橡叶骑士勋章得主中的一员,他在1980年代末曾这样写道:“我在前线佩戴骑士勋章时的感受非常愉快,这使我能较容易地实现目标,即便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障碍时也是这样。这个荣誉对战士们也产生了正面影响。当那些根本不认识我,或可能只听说过我的战士们看到我佩戴的骑士勋章时,他们往往能更主动地信任我。另一方面,骑士勋章也使佩戴者们处于重压之下,因为他不能显露出自己的任何弱点。总之,他*须向人们证明,自己配得上他人给予的信任。”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