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43339













◆*好的教育,是等孩子自己长大!《没有边界的教室》《旅行,是*好的教养》等亲子畅销书作者沈佳慧老师**力作!
◆德国小学四年,以玩和运动为主,为什么德国教育“输”在起点却能赢在终点?为什么德国仅仅8200人却分享了世界一半诺贝尔奖?
◆保护孩子天性,教会孩子生活,让孩子自己长大,这种zui“慢”zui“笨”的教育,才是zui好的教育!德国教育的精髓,正在于此!
◆沈老师旅居欧洲近六年,带你近距离观察、学习、借鉴德国教育的精髓,帮孩子构筑自信、独立、爱思考、有教养、有责任心、自我认同的人格。
德国教育注重保护孩子的天性,教会孩子生活,让孩子自己慢慢长大的!他们坚信,这种又“慢”又“笨”的教育方式,才是根基的教育,才是zui好的教育。用这种方式教出的孩子,拥有自信、独立、爱思考、有教养、有责任心、自我认同的人格,不仅具有竞争力,也懂得如何去幸福生活。——而这一切,正是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所欠缺的。
知名亲子专家、《没有边界的教室》《旅行,是*好的教养》等亲子畅销书作者沈佳慧老师,旅居欧洲近六年,带我们近距离观察德国的教育,学习其中的精髓!
欧化的教育让儿子变成“怪小孩”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支撑点
生活细节决定孩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是为了以后独立生活
让爱告状的孩子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清自己和努力的方向比“成绩”更重要
理性的尊重,是给孩子好的礼物
“无聊”是孩子自己拥有的美好时光
打孩子,是因为你没有耐心和他沟通
快乐学习其实是主动探索的品格培养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不要随便给孩子标准答案
第二章 德国的基础教育保护孩子的天性
健康管理是德国学校的头等大事
玩是引导孩子的学习方式
母语教学在德国极为受重视
在学校学习到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把阅读变成全家人的乐趣
想象力比成绩更重要
第三章 德国父母重视“生活即教育”
小孩需要大量的玩耍和运动时间
德国父母乐于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德国进行的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从生活开始——用嘴说不如动手做
旅行和阅读,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体验
第四章 旅行也是一种教育
夏令营是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体验
旅行带给孩子和家庭的意义
旅行是孩子独立人生的历练
全家人一起运动是对孩子好的陪伴
第五章 德国父母认为,生活教育比100分重要
生活态度是德国父母给孩子好的礼物
聊一些无聊的事也是一种陪伴
忘了带东西,请孩子自己想办法
从德国人身上学到,孩子要承担自己的错误
电子产品时代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发性学习比考100分重要
爸爸失业的时候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第六章 在德国感受到,好的教育是等待孩子长大
学会和孩子聊天
教出讲理、自律的孩子
培养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在德国,玩是孩子的堂课
不要剥夺孩子简单的快乐
被信任的孩子不撒谎
不急,等孩子慢慢长大
孩子叛逆,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
本书可视为我前几年出版的《没有边界的教室》一书之续集。
从欧洲返回亚洲之后,更多的、不同的东西方教育观念,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想延续着德国教育的方法,在亚洲社会实践,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方式。
基本上,德国的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自然引导的方式,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从思考的独处中,去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这些都非一夕可成,需要有爱心地培养和耐心地等待,才能见到明显的成效。
德国的朋友常说,他们总是把孩子看成是一颗种子,经过长时间的施肥灌溉,才能让这颗种子不断地茁壮成长。
原本我并没有刻意要写关于德国教育的书,因为在德国那样的环境下生活,一切的教育方式都被我视为理所当然,认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该如此,但回到亚洲以后,才赫然发现,我们在亚洲体验到的教育方式,跟我印象中的欧洲教育,已经差得越来越远了。
现在的父母亲生活过得稍为富裕了,加上孩子生得少,就特别担心自己孩子将来的前途,因此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
我理解这是天下父母心,但是我们却忽略了由于时代的不同,现在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还有知识学习的丰富性,早已远远超过上一代父母亲的想象,因此父母亲给的所谓的知识和培养,真的一定对孩子好吗?
相对于中国父母对孩子变本加厉的要求,我发现德国孩子的生活是自在的,且是可以适性发展的,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心态,这些都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前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于是我开始乐意分享我在欧洲所体验到的生活与教育上的经验和观念,当然也遇到过本位主义很重的父母亲的不友善质疑:“我们又不是德国人,为什么要学德国?”
沈佳慧
2016春中国 台北
生活态度是德国父母给孩子好的礼物
回国后,我遇到两种家长:种是老说“我们没有你们幸运,可以这样到国外生活”;另一种则是拼命打听怎样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受教育。
其实让孩子能够真正面对和体验生活,在哪里受教育都是好的,主要是家长的观念是否正确。我在欧洲体验和学习到的,不仅是教育,还有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尊重和爱护,对于孩子各种生活技能和态度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生活态度是德国人给孩子好的礼物,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生与处世态度。
说到德国人重视孩子生活态度的培养,我就可以举出好多生活的例子。
比如上学,风雨无阻(除了生病之外),并且大多数的孩子就读附近的学校,骑单车或走路上学,中学之后,如果念较远的学校,则搭公交车或电车上下学;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习简单烹饪,无论男女生;入小学前必须学自己吃饭、穿衣、穿鞋,准备书包;学校举办聚会的时候,不是到外面订外食到学校充数,而是要家长每人准备一道菜,或是一种点心,从家里带到学校分享……这些让人感觉都充满不便利,花去很多时间准备这些好似无关紧要的东西或做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这在潜移默化中,都在教导孩子“生活”。
所以我们初到德国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不太适应,因为那种便利的生活跟着我们太久了,在台湾,可能楼下就是24小时便利店、小吃店,还可以外卖外送,很多东西宅配到府,足不出户,却可以什么都买得到!
但到了德国,没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商店,连超市假日都不开店做生意,假日就是要休息并且与家庭朋友相聚的日子,所以习惯这样的不便,却让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也因为不方便,所以我们和小K一起计划每个星期要做的事、要买的东西,假日也许种花、种菜、整理花园,小K帮忙除草,冬天铲雪……在这样“不便”的生活状态下,不只是孩子,我们自己也学到许多,在欧洲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环。
越便利的生活,孩子所能学习到的日常生活越少,甚至不知道菜是怎么来的,不理解农夫耕作的辛苦,便容易浪费食物,这些点点滴滴的学习,都是在不够便利的环境所训练出来的。学习种植,习惯走路,习惯计划所有的活动和事务,运用当地的食材和环境,为自己创造更舒服幸福的生活。
我们经常探究为什么城市化的时代里,孩子都躲到了虚拟的世界中?
因为缺少与外面世界的联结。而为什么孩子缺乏这些联结?因为我们的生活太过便利,太容易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以为这是“幸福”,但在德国人眼中,什么生活能力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能自理的孩子,哪里来的幸福?
德国人鼓励孩子劳动,鼓励孩子享受自己亲手栽种食物或制造玩具,这种心灵满足的幸福感,比起生活便利来得重要许多。
德国人外食很少,因为贵,因此上餐馆成了一种可贵的机会,而自己煮饭也是一种生活情趣,不是只为了填饱肚子……
而这些都是从小从生活、从父母亲、从老师那边一点一滴学习来的,并非一蹴可就。我们常说欧洲的孩子无忧无虑,并不是他们生活无虞,也不是他们不用念书,而是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可以调剂生活,所以念起书来并不觉得格外辛苦。
在我周遭有很多父母,总是告诉孩子:“你只要认真念书就好了,其他啥事都不用担心!”然后为孩子排除了所有困难,只为让他可以“专心学习”。结果孩子的学习也不见得多么厉害,却因此失去了生活技能的培养,缺少了生活的乐趣。
我们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在国内其实就可以培养出很好的孩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送到国外,也不是送到国外去念书的孩子成就一定非凡。
我们吸收国外的经验和想法,并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德国人、欧洲人,也不是一定得送孩子出国,而是可以学习德国人给予孩子的生活观念,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一生受用无穷,是给孩子好的资产和礼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