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44053
辛苦你,我的孩子,走了那么久,那么远,与我相遇
感谢你,我的孩子,让我再次认识生命,与你一起成长
国内首位雨果奖女作家——郝景芳
带你感受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温度
探讨和分享孩子的心理、情绪的管理、性格的养成、智力的培养以及高质量的陪伴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晴妈郝景芳和几位达人父母一起,结合中、西方亲子育儿经验,分享了自己在孩子的养育中的心得以及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分享了怎样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这本书将告诉你,遇到孩子的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
- 感恩——遇见了天使般的孩子,就是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 情绪——那些哭声告诉我们的事。
- 感官——如何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给他一个成长的舞台。
- 接纳——“不完美”小孩,正视自己的缺点。
- 陪伴——陪伴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 时间规划——规划孩子和你的时间。
- 爸爸角色——爸爸,你有多重要!妈妈,该放手时就放手。
01遇见天使
遇见天使,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天使,遇见你:人生新起点
养育孩子的战略思维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让孩子沐浴倾听的阳光
02情绪
那些哭声告诉我们的事
“听话”才是好孩子吗
让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理解情绪:情绪是什么
情绪梳理:这是谁的问题
应对情绪问题:谁来接手
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
03感官
唤醒他心中沉睡的巨人
他心中沉睡的巨人: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舞台
模仿:故事,让孩子看见世界
想象:活在戏剧里,让想象飞起来
唤醒孩子身心的感官
听觉与视觉:生活里的剧场
触觉与知觉:动手,做一个温暖的玩伴
互动与社交:我们一起玩出“戏”
04接纳
我的“不完美”小孩
不做“完美”妈妈
我的“不完美”小孩
慢慢爱:放慢节奏,静待花开
05时间
时间是个奢侈又性感的东西
边带孩子边读书
谁说父母就要有超能力
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让适合的人干擅长的事
奢侈的自我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意外的价值
怎么陪孩子:陪伴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06爸爸角色
爸爸,你有多重要
爸爸为什么那么重要
事业和家庭如何兼顾
爸爸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
爸爸不仅仅是妈妈的帮手
妈妈,该放手时就放手
07双语教育
双语(OPOL)养育,你也可以
双语养育,你也可以:做好双语(OPOL)教学计划
环境浸泡:英语不好,怎么给孩子做双语启蒙
双语的实施:找对你的方法
坚持重复的力量:坚持,收获成果
情绪
那些哭声告诉我们的事 // 郝景芳
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
这个问题一般会直接勾起每个爸妈脑子里鲜活的画面:小朋友因不知名理由受到刺激,一瞬间从笑着变爆炸,心碎地哇哇大哭,或者倔强地尖声大叫。父母很想要让他安静下来,却总是徒劳,好言相劝停不下来,大声痛斥却引起更强烈的反弹,到后双方都精疲力竭。父母仿佛看见一个不知道内部机理的黑箱,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一直轰鸣,却又找不到关闭的方法。这时候,父母很难保持耐心,一两个回合之后,预设的温柔就土崩瓦解。
父母ABCDEF:对对对,我家小孩就是这么坏脾气,让他干什么都不乐意,故意跟我们对着干,动不动就大哭。怎么对付这种哭闹?
这引申出下一个问题:当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忍不住情绪爆发,该如何处理?
这又会引申出一系列细节问题:如何让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如何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是否应该压抑情绪?如果不压抑情绪,任由情绪爆发吗?如果压抑了情绪,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如果我对孩子发脾气,会不会影响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怎样引导孩子?长大之后他能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吗?
这些问题不仅常见,而且都是带小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来一点点思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想一下,在孩子不听话和哭闹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感受到什么?
父母ABC:我的反应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听话呢?
这种反应很正常,但我们首先需要问的是: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呢?
“听话”才是好孩子吗
人对事情的反应,都与自己的基础认知相关。如果我们的基础认知是“孩子应该听话”,那么他“不听话”就肯定是错误的,需要修正。
但是,是这样吗?孩子的“正常”状态是听话吗?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人生,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和决定,为什么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呢?事实上,孩子是自我决定的主体,不听他人的话很正常,听话是需要各种理由的。
那么,孩子会出于哪些理由听话呢?
一个理由肯定是信赖大人。在无知的状态下,我们都会信赖专家。孩子如果觉得什么东西是自己不会的,什么地方是自己没去过的,那肯定会自动听话,相信并愿意学习大人的指教。但这一点在家里一般用不上,孩子自从自己能够行走和自理,就充分认为自己也是专家了,在家里要去哪儿、要做什么,再也不用仰赖其他专家。因此,我们看到1岁多的孩子开始强烈要求大人让出专家的位置。
父亲A:对,我家小孩就是从1岁多开始不听话的,什么都不乐意,什么都要自己干,我们稍微替他拿了什么就哭个半死。头疼。
另一个理由是怕大人。大人可以用两种基本方法让孩子恐惧,一种是直接责罚,打屁股或者大声怒吼,起到让他痛苦或者声称让他痛苦的效果;另一种是收回情感,告诉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不会爱他了。这些惩罚的措施都会不同程度地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给孩子性格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母亲A:嗯,我确实经常说“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不过,这有什么问题吗?你知道熊孩子有多让人着急吗?不这么说怎么制得住?
第三个理由是想要获得好处。父母常常用好处诱惑孩子听话,不管是夸奖,还是物品。奖惩奖惩,有惩罚就会有相应的奖励,父母一般都会给出一些条件和奖品。尤其是很多排斥打骂的当代父母,在没有招数让孩子服从而又想让孩子服从的情况下,总是祭出奖励的大招,甚至是依赖于奖品:你现在去刷牙,我给你看动画片;你再看一会儿书,我给你买冰激凌。这是惩罚的一体两面:不听话,罚;听话,赏。
父亲B:昨天晚上我还用冰激凌哄孩子,让他好好睡、早点睡,有什么不行吗?
父母的奖惩策略
上面说的这些奖惩策略,有好处也有不好。好处是:某些时候好用。在一些必须要孩子听话而又无能为力的场合,可能只有这类法子有用。我们也不是完全排斥这些方法。
但坏处也很明显。首先是上面说的亲子关系的问题。我想我们都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如果父母管着自己,不管是高压暴怒,还是唠唠叨叨讲一些不重要的好处,又或者是拿父母的经验充当专家指导我们,都让我们感到焦躁。温和的家庭出现摩擦,强硬的家庭出现对抗,的家庭孩子长大会加入“父母是祸害”小组。有的父母只是想让孩子听话,并没有恶意,但终的结果是被孩子持续不断地怨恨。
母亲B:是,小时候我妈管我特别多的事,也不让我穿吊带出门,还看我日记,我不让她看,她就生气,跟我唠叨。我一上大学就再也不乐意回家了。
其次,即便父母“为了孩子好”,愿意承受亲子关系的破坏,还是可能遇到管束的无效。父母充当专家,一旦孩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了,父母就失去权威;父母靠武力和吓唬,一旦孩子感觉自己可以躲避,或是能力、体力达到对抗的程度,就不会再遵从父母的指令;而父母依靠奖励的,会迅速发现奖励无效,因为一个人会习惯,一旦孩子对某种奖励熟悉了,那就不太会起到刺激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指令不得不持续增加奖励,到后没的可加,或者孩子压根就不再买账。外在的奖励还会阻碍孩子感受内部激励。
父亲C:是啊,现在的小孩什么都不缺,我给他买什么都只是新鲜两天。我跟他说,你做完这个大作业,咱们就去再买个变形金刚。他连变形金刚都不想要!
后,更加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方法有可能不仅无效,而且甚至是问题爆发的来源。孩子情绪爆发有很多理由,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因为父母的奖惩:父母的惩罚或威胁引起孩子的愤怒反抗,父母的奖励如果不合意引起孩子的不满。也就是说,父母想让孩子听话的手段本身,有可能是不听话的重要来源。
换句话说,这些方式不是不行,但是比较低效,副作用也大。就好比在有电梯的情况下,还是有人爬梯子,又累又容易摔坏。一旦效果不佳,父母(或者老师)就会很困惑:现在的孩子精明,既不怕大人,又不买大人的账,没什么能治住他们的法子了,该怎么办呢?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呢?
父母为何强调听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得回到前面的问题:父母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听话呢?
如果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让一个独立个体听我们的话呢?我们首先要解决why的问题,其次才是how的问题。
一个答案可能是孩子太小了,不懂对错,要由我们告诉他们。
这个假设在很多时候是对的。孩子小的时候,确实不懂一些事务的轻重缓急,需要抓紧时间的时候,却玩个没完没了,对健康的好东西毫不感兴趣,公共场合不懂得遵守公共秩序,诸如此类。在这种时候,父母可能确实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让孩子听话。
母亲C:是这么回事。每次出门的时候她都拖拖拉拉,有时候还得哭一场。
但是不是总是这样呢?孩子是永远都无法自己判断吗?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孩子容易情绪爆发的时候,就是我们认为他无法判断、而他自己认为自己能判断的时候。从孩子一两岁开始,他就会觉得自己能知道应该做什么,想要做什么,因此,当他人来干涉的时候,总是用尖声惊叫来抗议。
所以很多时候,这是控制权的争夺,孩子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而父母始终要求由父母控制,孩子只是完成父母的要求。
问题首先就是对控制权的认知:谁该享有对孩子人生的掌控?孩子自己,还是父母?
第二种可能性是,父母想要优化孩子的人生。
当我们问父母为什么这些事情要强制,不能让孩子判断,很多时候,父母也承认孩子对自己的事务有判断,但是远不是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怎样是的食谱、的作息、的学习方法,父母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方案,强行输入。
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有两个。
个问题是,这个“”是否是真的?例如,父母觉得必须先看书再玩耍合适,这种信念往往只是父母的个人意见,而在这方面父母是非常急迫的,有时在网络公众号上看到某些模棱两可的方法,就想塞入孩子的身体进行实践,有一种人间偏方全好用的迷信。父母的方案真的比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规划要好吗?
母亲D:我觉得人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是一贯的,自己的东西不整理整齐了,怎么能让学习井井有条?所以,我要求孩子必须把文具摆整齐了。但孩子总不听我的怎么办?
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父母的方案确实更优,给孩子的方式也分成许多种,同一种方案,建议和强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父母想给孩子制定更好的学习方案,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执行过程中的强制和执拗才是冲突的来源。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就是父母担心让孩子掌握控制权,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没有好处。
这实际上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反对,也是传统老一辈经常担忧的事情:怎么能让孩子做决定?如果全都听孩子的,长大了之后还了得,不是进入娇宠模式,就是进入小霸王模式。
母亲E:没错,我家老人喜欢这么说了。还可能延伸到更坏的可能性:现在不听话,以后就不孝顺;现在不服管束,以后就作奸犯科。
是的,我们确实看到过一些熊孩子,在公共场合不能顾及他人,对父母和他人缺少基本尊重,或是长大之后做出反社会的举动。毫无疑问,我们不希望小孩子变成这样。
但问题是,这些熊孩子真的是因为父母控制得太少导致的吗?或者反过来问,父母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就会导致熊孩子出现吗?
这是典型的过度推论,而且是没有论证的过度推论。如果说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是“被动服从状态下的孩子”,是“被动的好”,那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自我负责的孩子”,是“主动的好”,而不是全然放弃期待和指导,更不是对不文明、反社会行为的纵容。这里面核心的对立是“被动”和“自主”。
自然状态下,孩子会变成熊孩子还是健康自主的孩子呢?它多少像是那种“自我印证的预言”。当父母对孩子有初始的稳定的信任,孩子会感受到这一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健康的好孩子,而接下来的生活会更积极,于是父母就更放心,更敢于放手。孩子会吸收父母对他的隐含假设。反之亦然。
父母要求孩子听话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担心让孩子掌握他的生活,就是自己的失控,而对失控有一种恐惧感。也就是说,有一些执拗强迫的父母,其实是内心不够安全。
什么叫内心足够安全呢?就是可以放心地接受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除了杀人、放火、吸毒,其他状态都有心理承受力,包括可能的失败与风险。而内心不够安全的父母,设想到风险的可能性,就觉得忐忑或焦虑,不敢迈出尝试性的步子。失控,就是对这种安全感的测试,试一试将控制权交出去,自己不制定和执行方案,而是看另一个人决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人。他会决定怎样过生活?不知道。他会怎样安排?不确定。会不会出很多幺蛾子?有可能。这种前景对于不少父母而言是非常焦虑的,经常时时刻刻紧张于下一步发生什么。于是,他们拼命让小人儿按照自己设定的轨道运行,通过对确定性的预测让自己安心。这种情况对于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容易出现,他们并不是故意压制孩子,而只是把自己对不确定性的紧张转移到孩子身上。
父亲E:是的,我要是看到家里乱糟糟的,心里就很紧张。要是小孩的行为不可预测,不知道又要把什么东西乱扔,我就特别抓狂。
失控感和放心感,是对同一种现象的不同感觉,都是放手让别人做决定。前者是紧张,后者是轻松。失控感充斥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脾气容易被点燃的时候。他并不是故意找碴,而是内心的紧张感已经像气球一样膨胀得要爆炸。
完美主义的父母,如果与孩子冲突严重,其实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回溯自己完美主义焦虑的来源。试试失控会怎么样呢?其实不会怎么样。世界大多数时候是可以自动运行的。即便是不管不顾,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让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孩子的人生控制权,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我掌控,这个倾向从他们一两岁就开始了,一直会持续一生。父母陪孩子长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将控制权逐渐移交到孩子手中的过程。
自我掌控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核心能力,它是需要锻炼的。孩子绝不是一放手就会学坏,但也不是一放手就懂得自我约束。他只是像刚刚会走路的1岁的孩子,摇摇晃晃,跌倒,爬起,走不好,但是还想走。
如果不把对自我的控制权给孩子,让他锻炼,那么他一辈子都无法学会自我掌控。如果不能给予孩子自我掌控的机会,他们会与父母陷入长期斗争状态,或者变得怯懦、自我压抑,不知道自己有自我掌控的能力。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掌控感是一生成就动机的来源。
研究人类动机的心理学家发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经历,和长大之后无意识中潜藏的动机有很大关系。幼儿时期自己掌控生活的能力,与长大之后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正相关。
而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心理学前沿“自我决定论”相信,人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部分: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其中自主感是核心中的核心。唯有发自内心的选择,才会让人有内在幸福的感觉。
如果希望孩子一生能获得幸福,应该早一些让他学会自我掌控。
自我掌控是一个过程,父母应该一点一点将权杖交到孩子手里。
孩子的心理每年都在发生变化。按照发展心理学所述,孩子1岁之前逐渐认识这个世界,1~2岁之间开始认识自我,2~3岁是自理与自我骄傲的发展时期,3~4岁的时候对他人的内心想法有所了解,7~8岁的时候能用符号运算理解世界。所有这些都是生命的展开,父母所需要做的既不是催促快长,也不是压抑慢长,而是跟随孩子能力的进展,把生命权杖逐渐交到孩子手里。
让孩子自控并不等于撒手不管。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必然有许多不能自控的地方,父母仍然需要给予保护和帮助。但是只要有这个意识,父母就可以及时增加放手的幅度,终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
那么,父母怎么能够知道何时应该对哪些方面及时放手呢?
答案恰恰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通过生活中的冲突和情绪爆发。
孩子想要掌控人生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沟通孩子的诉求和父母的要求。孩子的哭闹很多时候并不是坏的意图,而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以这样的视角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情绪爆发,都可以看成是孩子的自我诉求:孩子的自我想要生长,想自我掌控,孩子处理不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因此用哭闹的形式来争取。
想要对这一点有更深的理解,我们首先需要明白情绪是什么。我们常常把关注点集中在“爆发”上,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情绪”。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情绪,然后才会知道它为什么会爆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