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79284
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置身在历史的画卷,看闪耀在历史长空的星辉,寻找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
置身在历史的画卷,看闪耀在历史长空的星辉,寻找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世界文学之窗一扇一扇向我们打开,世界各国人民经历的久远历史、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让我们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体会人们的情感、爱恋、幸福以及痛苦、忧伤、希望……
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介绍一位作家的生平、成长经历和他的代表作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元;分则为册,合则成套。
本分册介绍的是19世纪法国的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主要介绍狄更斯的一生和他的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小杜丽》。
前言
生平
青少年时期(1812-1832)
“博兹”诞生(1833——1841)
旅居国外(1841-1847)
创作时期(1848-1861)
晚年生活(1862-1870)
创作生涯
早期创作(1836-1841)
国外旅行期(1841-1847)
后期创作(1848-1861)
晚年创作(1862-1870)
主要作品介绍及评析
《大卫 科波菲尔》
《双城记》
《小杜丽》
狄更斯写作艺术特色评析
结束语
附录
生平与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年),笔名博兹,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大批小资产者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破产,无产阶级遭到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与镇压而沦为赤贫。当时在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狄更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着重描写挣扎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境况和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和揭露了当时英国复杂混乱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狄更斯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他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大多数是近百万字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并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两种期刊,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促进了英国文学的繁荣。
狄更斯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1833—1841),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博兹札记》(1836)、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开始在报上连载)、《雾都孤儿》(1838,部动人的社会小说)、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老古玩店》(1841)。这一时期,作者在反映社会面貌,揭露社会矛盾方面逐步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日趋深刻。但作品的基调仍然是乐观主义的,反面人物大多被漫画化,并且社会矛盾总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内部得到解决。
第二,国外旅行时期(1841—1847),狄更斯在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先后游历、旅居了美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美国札记》(1842)、长篇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1844)和《圣诞故事集》,在《圣诞故事集》中包括《圣诞欢歌》(1843)、《钟声》(1844)、《炉边蟋蟀》(1845)等。这几部作品更加突出地表明了作者渴望社会和谐的心境,更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调和社会矛盾的幻想和感伤失望的情绪。
第三,后期(1848—1861),这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时期,主要代表作有《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和《远大前程》(1861)等。伴随着英、法大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更加猖狂和嚣张,狄更斯这一时期作品的主题思想逐步深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广阔,揭露的社会矛盾愈加深刻,艺术风格也与之前略有不同。他特别注重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纯朴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乐观主义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替代。
第四,晚期(1861—1870),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长篇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其中《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是一部戏剧性很强的侦探小说,结构严谨,充满悬念。但因是狄更斯轻度中风之后才开始着手写的,所以未及完稿他就离开人世了。这一时期,狄更斯由于辛勤的写作而严重损伤了身体健康,再加上与妻子的矛盾使他的内心万分苦闷,同时他又感到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深重,写作心情十分沉重、低落和悲伤。
狄更斯的小说是其时代的产物,真正地汇集、散发着他所处时代的全部精神。维多利亚时代,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伴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矛盾也愈加突出。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包含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哥斯凯尔夫人与特罗洛普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迥异,但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为腐败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范围的穷困潦倒与不公深感愤慨。他们的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狄更斯坚定自己的意志,不效仿任何人。他积极参加慈善事业等公众集会,广泛地、不断地在社会上交际。他的演说效果明显,先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引人入胜,然后再述诸自己的观点,目的明确。狄更斯对其时代的影响是深刻而广阔的,他的作品对人大有裨益,使人们精神抖擞、昂扬向上。
狄更斯先生摆在读者面前的,不是富于营养而味道不佳的食品,而是任何烹调也不能掩盖其质量的一盘又一盘的美味佳肴。狄更斯身上散发着一种画家的气质,一种英国画家的气质。从来没有什么人能够像他那样精准而又详细地并且充满活力地把一幅图画的各个部分和色调勾勒出来。他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每一个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想象力在狄更斯身上激起非凡的感情。他把心中汹涌澎湃的热情全部倾注到所想象的事物中去。在他眼里,石头会说话;黑色的井在黑暗中狰狞而神秘地打着哈欠;白色的围墙会膨胀成巨大的幽灵;空旷的大自然里充满着生物,无数奇怪的生物在荒诞离奇的原野上空颤抖地盘旋着。尽管这些事物来源于想象,但它们是那么的真实、清晰。在狄更斯所创造的疯狂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事物是模糊不清或杂乱无章的;想象中的事物的轮廓和真的事物一样精准,细节同样的丰富。在这个世界里梦幻等于现实。他的思想如同一面镜子更确切地说是显微镜,因为即使再琐碎的,再丑陋的细节都逃不出他的眼睛。在狄更斯的笔下,事物的色彩由人物的思想所决定。狄更斯的想象不拘一格,他描绘的事物追随着他的想象奔跑。如果人物心情愉悦,浮云、河流和鲜花也会一起微笑;如果人物心情悲伤,小鸟、树木和石头也会一起哭泣。世间万物,即使是街道两旁冰冷的房屋,即使再孤寂的黑夜都会窃窃私语。这种风格贯串在一大群的幻象之中,并且发展成为种种个性鲜明的形象。
疯子和天才仅一步之遥。拿破仑曾经对埃斯奎洛尔这样说过:“同样一种天赋能够使我们享受声名,也能够把我们送进疯人院。”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够使疯子产生种种幻想,也能够使艺术家塑造出种种人物。这样一种生物学上的分类既适用于前者,也适用于后者。狄更斯头脑中的那种想象力是一个偏执狂患者所固有的。他一旦沉醉于某种思想,就会深深地被这种思想吸引,不能自拔,从此他的眼中再也不会出现其它事物。他会浮想联翩,用一百种形式把它复述出来,把它夸大,使读者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这种事物在他们脑海里打下了深刻而强烈的烙印,让他们刻骨铭心。这正是狄更斯想象力的成功所在。狄更斯的观察深入而集中,所以他能将这些细枝末节描写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他的感情越强烈,他的描写也就越精确。我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感情,但是我们不去寻根究底,搞清楚为什么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经常是在一页完了的时候突然出现的。狄更斯粗放的风格使它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强有力的词句表明了强烈的印象;过分夸大的比喻使我们看到了荒诞的幻象。我们被许多不寻常的景象包围住了……
狄更斯是英国近代文学史上能与莎士比亚相媲美的经典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里可谓家喻户晓。他富有深厚的同情心,为普通民众抱不平,同一切不人道、不公正的现象抗争。他谴责和讽刺的笔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济贫院、债务监狱、私立学校、工厂到法庭,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道德诸多方面进行审视和批判,倡导博爱精神与社会罪恶抗衡。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他被读者视为社会的良心和先知人物。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革新家,小说发展到狄更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的作品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出色的人物描写本领。他着重描写了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悲惨遭遇,命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却未能改变他们的品性,他们淳朴善良、勤奋努力、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和勇于拼搏,纵使命运再坎坷,他们也绝不会轻易认输。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充分体现了狄更斯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寄寓了他战胜邪恶势力的理想。大卫·科波菲尔积极进取,从未堕落,匹普在一段歧路后又回归正途,而小耐儿、艾妮斯、小杜丽、路茜等善良纯朴,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理想女性”形象,更是得到热情的赞誉。他劝善惩恶,描写了一批处在道德光谱另一极的丑恶形象,对他们进行谴责和鞭挞。法琴、塞克斯、奎尔普、庞得贝等等都是丧失人性,自私的“恶”的化身,往往不得善终。而董贝、葛擂梗、斯克路奇舅舅等在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的感化下,重获新生。在后期的创作中,狄更斯善恶有极的信念受到现实的冲击,他赋予了坏人更加复杂的性格,他们的结局也并非遭到报应,并且往往是以大雾、监狱、破烂店、垃圾堆寓意邪恶势力,而并非仅仅以个人作为象征了。狄更斯塑造的为出色的人物是各种“怪人”形象。他充分发扬了英国文学创造的“癖性人物”的传统,抓住人物肖像服饰,言谈举止上的癖性特征,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栩栩如生。天真可爱的胖绅士匹克威克先生;穷困潦倒却快活乐天的密考伯先生;怪癖又善良的姨婆,都是文学长廊中的经典人物。这些被称为“扁形人物”或“只有二度空间”的人物,以其自身的鲜活性弥补了缺少心理深度的瑕疵。狄更斯创造的这些“怪人”形象造就了他幽默和诙谐的作品特点。
狄更斯的作品构思大都是别具匠心的,他总是怀着道义上的目的,倾向于获得实际效果。如果把狄更斯的作品作为人性的画面而全面加以考虑的话,他的全部作品的道义倾向是明显而富有张力的。这种人性并不仅仅是对邪恶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批判、揭露,而且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大众的关心,这些画面寄语了他深切的、由衷的同情。一般情况下,他的全部作品都是沿着这个脉络完成的。
作为狄更斯作品的概括总结,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英国中等阶级和下等阶级的真实画面和忠实记录,这是任何其他现代作品无法超越的。虽然这些作品叙述了统治阶级的污秽邋遢、可憎可怕的行径,并且丝毫不加掩饰地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但作者处理得非常巧妙,人们可以从头至尾阅读他的作品而丝毫不会对其真正的、绝非矫揉造作的精致优美产生反感。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着重描写生存在贫穷和悲惨境遇中依然善良朴素人们的高风亮节,间或插以欢乐及滑稽幽默的形象,以博得读者对生存在社会底层人们的同情。狄更斯向我们讲述的全部“生活”知识都是经过精心锤炼和加工的,不会使任何一个读者成为无情的愤世嫉俗者,也不会成为机关算尽的“世故人”。
狄更斯的小说同时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喜欢采用戏剧化的传奇情节,奥立弗的身世之谜,德洛克夫人的隐私底细、匹普的庇护人真相、梅尼特医生被囚的实情等,为作品形成了强烈的悬念,许多作品都有犯罪谋杀和探案成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地表现在作品强烈的感情倾注上。狄更斯是位情感性的小说家,他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上,驰骋情感力量,使小说具有催人泪下的悲怆、感伤基调,天使般的小耐儿的死,让无数读者痛苦流涕。由于他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尚未受到根本的动摇,他毫不粉饰地揭露现实,但心中始终怀揣着个人与社会进步的梦想,相信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可以获得成功,享有幸福。虽然在道德上受到时代的虚伪观念的限制,但是狄更斯的作品代表人道主义和社会批判精神,内含丰富多彩的小说技法,这不仅代表着英国维多利亚盛世小说的成就,也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一流地位,成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章出生与青少年时期(1812年—1832年)
1812年2月7日伴随着一声婴啼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来到人世间。狄更斯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他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的父亲约翰·狄更斯是随从与女仆所生的儿子,当过仆役长和管家。父亲尽管有点浮夸,但仍不失为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友好随和、无忧无虑、为人慷慨,生性活泼,更嗜杯中之物。他曾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小职员,但由于缺乏经济头脑,经常入不敷出。相对而言,狄更斯母亲的门第较丈夫要高得多,亲戚中有几个是文职官员。她是一个温柔、善良、正直的女人,不过头脑不太灵活,对丈夫束手无策,当脾气温和的丈夫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时,作为妻子的她面对生活中的这些棘手问题一筹莫展。
狄更斯快五个月大时,他们一家人搬到波特西的霍克街居住,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814年,后来又迁往伦敦。不到两岁的狄更斯就已经有了异于常人的观察能力,因为成年后的他对他们住在霍克街时的那个院子依然记忆犹新,他记得自己跟着姐姐阑珊学步,保姆在厨房里透过窗户看着他们的情景,他还清晰地记得,有人带他去看士兵操练,甚至记得他们离开的那天,地面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狄更斯9岁之前家里比较富裕,有过美好的童年。父亲是他好的伙伴,母亲教他读书写字。后来因为债务问题,家里变得很拮据,但狄更斯依旧保持着阅读的好习惯,当别人在玩耍时,他却在拼命地看书,他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读书。他阅读过《兰登传》、《雄利格林·皮克尔》、《亨弗林·克林克》、《汤姆·琼斯》、《威克菲牧师传》、《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鲁滨逊飘流记》和《天方夜谭》等著作。这些就是他当时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生活中的一丝慰藉。他把自己想象成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假设自己处于他们的境地,感受他们的心境。这为狄更斯之后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823年,狄更斯全家人又一次搬家,这次搬家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小转折点。他们住在一个叫卡姆登的镇里,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相比以前一落千丈,狄更斯不得不中途退学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他照顾弟弟妹妹,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所受到的教育来源于伦敦的贫民窟里,他记得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后来这些地方和部分居民成了他笔下几个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他的父亲因负债入狱,后来他母亲带全家迁至马夏西监狱居住。狄更斯这段时间在黑皮鞋油作坊当童工,雇主见他包装熟练,就把他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这在他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黑鞋油作坊里度过的六个月,是一段伤心、耻辱和煎熬的日子,同时也使他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的同情和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
1824年4月,狄更斯的祖母去世。父亲继承到二百五十镑左右的遗产,狄更斯的叔叔又帮他父亲还清了债务,父亲被释放出来。1824年年底,父亲得到了海军军需处所发的年金,并且靠着妻舅的力量,一家人又回到了卡姆登镇。查尔斯·狄更斯则回到学校,成了汉普斯特德路韦林顿寄宿学校的走读生,他们在那里生活了三年。狄更斯在那儿学习英文、舞蹈、拉丁文、数学。他的成绩很好,多次得到奖励,后成了优等生。在这段时间里他生活得很愉快,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提高了文学素养。
1827年春,15岁的狄更斯离开学校,走上了社会。对于社会上谋生的种种艰难,狄更斯早有切身的体会。幼年时代的事情对他已恍若隔世。他提到这些事情时曾说:“它们真是妙不可言,儿时的想象又给它们涂上一层比彩虹更加绚丽的色彩,简直就如瞬息即逝的幻影。”起初,他在西蒙兹旅馆一家律师事务所里当了几个星期小伙计,大概就是在那里认识了托马斯·米顿,两人从此结为终身的好友。这时母亲方面的亲戚又助他一臂之力,在1827年5月狄更斯到埃利斯和布莱克默联营的律师事务所就职。该公司设在雷蒙德大厦1号的格雷斯旅馆内,狄更斯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半时间,职位是一个小职员,更确切地说,就是一个小伙计。在这工作的期间,他的薪水从每周十三先令六便士增至每周十五先令。对于一位未来的小说家来说,这里的工作大有裨益,不少到这里来洽谈业务的怪人后来都被写进了《匹克威克外传》小说里,各种形象跃然纸上。
平日没有事的时候,狄更斯经常和一个与他同龄的男孩在伦敦街上闲逛。如果口袋里有钱,他们就一起喝啤酒,一起上戏院。如果赶上没钱挥霍的时候,他们还会坐在一起寻开心,而且觉得周围的一切都饶有趣味,狄更斯甚至觉得那时的自己无比轻松自在。那时他们已经搬到萨默斯镇了,狄更斯和家人住在一起。由于他的父亲擅长速记,这使他下决心掌握这一技能,他指望凭借这一技能谋得议院采访记者的差事,从而打开通往新闻界的道路。于是他捧着格尼编写的速记课本潜心钻研学习,把英文字母写得比方块汉字还漂亮。狄更斯锲而不舍,努力上进,一年半后终于离开了律师事务所,去了博士民事法院,一边在工作中锤炼技能,一边等待时机一展鸿图。
就这样,狄更斯在博士民事法院采访的工作持续了三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他经常在大英博物馆里博览群书,所受的教育也日趋完善起来。此时,他对登台演出的粉墨生涯非常向往,还专门拜师学艺,跟师父学习朗诵、走台步,学会了不少角色的戏。狄更斯常常好几个小时对着镜子练习舞台上的起坐进退、举手投足、鞠躬致敬的姿势,扮演各种表示轻蔑、迷恋、爱慕、憎恨、希望、失望的表情。后他向科文特莱市剧院申请谋职,剧院决定面试后再裁定录用。但遗憾的是面试那天狄更斯生病了,不能参加考试,也就错过了他的粉墨生涯。
1829年,狄更斯通过亨利·科尔认识比德奈尔。有一天科尔邀请狄更斯去比德奈尔家做客,这是他次与比德奈尔的小女儿玛利亚见面,一见面狄更斯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这种吸引很快转变为喜欢,狄更斯深深爱上了玛利亚,但这段情感只是他一厢情愿罢了。玛丽亚对他卖弄风情,弄得他对她无法自拔,但对玛丽亚来说那完全是为了取乐消遣。她一会儿情意热切,温柔和顺,一会儿又冷若冰霜,拒人门外。有时候,为了惹恼狄更斯,她故意向另一位献殷勤者频送秋波;有时候又向狄更斯表示亲昵,但目的是为了刺激另一位献殷勤者。狄更斯被玛丽亚的喜怒无常弄得神魂颠倒。他因玛丽亚笑脸相迎而喜不自胜;因玛丽亚冷若冰霜而苦恼万分。这种欢乐和沮丧相杂,希冀和绝望互现的日子直到他过21岁生日时方告结束。经过一场纠结痛苦的心理斗争后,他把她的信件用蓝绸带捆成一扎,寄还了她。“我们近来的每一次见面,”他在信中写道:“一方面,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表现了您的冷漠无情,另一方面,徒然使我增添了无穷的苦恼和悲伤。自我们相识以来,我忍受痛苦和绝望的折磨实在太久。现在,感谢上帝,我感到我可以毫无愧疚地对自己说,在我们两人的交往中,我的所作所为是正当的、理智的和高尚的。当人家,一会儿对我恩宠有加,一会儿态度又完全变了的时候,我都始终如一。如果有朝一日我能知道您——我的个,也是后一个情人很幸福的话,那么,请您相信,世上没有什么消息比这更使我高兴。”他的爱情就在这样的痛苦中画上了句点。
1833年5月19日,狄更斯喝醉了,头疼得厉害,心也跟着悲伤,他再一次拿起笔给玛丽亚写信,向她保证说:“我要尽一个人所能尽的努力——坚毅顽强、不折不挠地为自己开拓道路。我过去已经这样做了,今后还得这样做。”狄更斯还再次要她相信:“除了您,我谁都不爱,而且永远也不会去爱。”但玛丽亚已经厌烦了这场游戏,她回了一封相当刻薄、不近人情的信。从此以后两人各奔前程,再无瓜葛。
第二章创作生涯(1832—1870)
2.1早期创作(1832—1841)
1832年,狄更斯作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是他的专职工作,时常也会承担采访各种选举活动的任务,所以他十分了解议会政治中的各种弊端。此后,他开始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1936年出版了《博兹札记》,这是他的部散文集,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俗人情,是一部描写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
1837年他的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上连载。小说讲述了老绅士匹克威克一行五人到英国各地漫游的故事。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的见闻和遭遇展开,一些故事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故事的进展又能自然地衔接起来,散而不乱,线索明了。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挚友的游历,揭露当时英国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作者还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匹克威克外传》在英国文学主要的贡献是先以当代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把平民写成小说的主人公。小说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几乎描绘到当时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物。作品语言幽默风趣,情节生动曲折,其中既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又有辛辣的政治讽刺;既有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又有对社会阴暗面的无情揭露。作家既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庸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对下层的穷苦百姓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今天我们阅读《匹克威克外传》,不仅可以增长对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和世态习俗的认识,还可以在这部既妙趣横生又蕴含社会真理的不朽名著中得到高度的艺术享受。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狄更斯运用的主要讽刺手法是“漫画笔法”,在总的“漫画笔法”中他又结合了小的“喜剧矛盾笔法”。漫画笔法就是用特殊的夸张变形的方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其特点因为格外突出而不协调,也就是说作家采用“歪曲原形”的方式,通过放大或缩小反面事物的典型特征来造成漫画式的效果。《匹克威克外传》让人们在笑的审美享受中去否定和鞭挞丑恶与落后的东西。
《雾都孤儿》(1838)是狄更斯部写实小说。如同其他小说一样,本书向读者揭露了许多黑暗的社会现实,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狡诈。小说以雾都伦敦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冒险逃难,却不幸误入贼窝,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艰辛,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伪装慈善的嘴脸,表达狄更斯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解救的情怀,显示出狄更斯创作思想的深度。
《尼古拉斯·尼克贝》是查理斯·狄更斯的一部教育小说。它原本以连载的形式出版,为狄更斯第三本小说,发表于1839年。这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尼古拉斯·尼克贝的生平和事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是一位寄宿学校的教员,一位怀揣梦想的青年,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变得一贫如洗。他放高利贷的叔叔不但不肯伸手援助,反而趁人之危让他到外地帮工,并利用他妹妹的美貌为自己牟利。他秉性正直,善良勇敢,为了帮助受虐待的学童又逃回伦敦。他几经磨难,与坏人斗争,终于戳穿了他叔叔的阴谋,获得成功,并与心爱的姑娘结婚。作者通过他的经历,揭露了当时所谓为穷人兴办的学校实际上只是为剥削阶级牟利的场所,学生整天忍饥挨饿,鞭笞竟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这部作品以讽喻的形式,讽刺社会上的不公平。小说塑造了资产阶级掠夺者的形象,揭露了小生产者在庞大的工业资本的排挤和压迫下的贫困与无助以及英国教育制度的黑暗。小说中随处可以看到作者用愤懑的笔触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与贪婪。故事中有很多难忘的人物,例如尼克贝的叔叔拉尔夫。全书以第三人称去讲述整个故事。有时候,人物的感情会直接描写出来,也有时候会透过一些小动作或面部表情去间接地表达。狄更斯在第八章形容被虐待的儿童时,运用了夸张、暗喻、头韵、拟人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发表后,其逼真的描写和尖锐的控诉曾招致某些当权者和保守评论家的攻击。然而,广大读者是公正的评判。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一样,这部饱含愤懑的作品当时就获得了读者的一片叫好,在多年后依然有着广泛的共鸣和夺目的光彩。
《老古玩店》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写于1840年初,一部三四十万字、连载了8个月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老古玩店店主吐伦特和他美丽、善良的外孙女小耐儿相依为命的悲惨故事。吐伦特为了让还不满14岁的外孙女以后能过上幸福生活,竭力想发财致富,企图在赌博中得到转机,不料却落入高利贷暴发户丹尼尔·奎尔普的魔爪。奎尔普这个贪得无厌的吸血鬼,利用高利贷不仅夺走了老古玩店的全部财产,还想夺取美丽的小耐儿。祖孙二人被迫逃离伦敦,过着四处乞讨的生活。后,身心疲惫的小耐儿,因精神过度疲劳而夭折。小耐儿是狄更斯创造的众多鲜明艺术形象中的一个。作者以动人的笔触在她身上倾注了深厚的同情和强烈的爱。因而,她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老古玩店》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忧伤”。
这一时期,作者在揭露社会矛盾方面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越来越深刻。但作品的基调仍是乐观主义的,反面人物大多被漫画化,而矛盾总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内部得到解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