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298488
看浦东:1997–2006 薛理勇
作品
附录
拍摄偶记 吴建平
浦东地区部分地名变迁 赵解平
我拍老浦东人的生活 吴建平
致谢
看浦东:1997–2006
薛理勇
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照相的主要功能是捕捉“瞬间”,使“空间”永存,此只是一种记录方式。成语有“述而不作”,出自《论语》,意为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当照相机日益普及,照相技术日益进步,它除了一般的捕捉“瞬间”功能外,摄影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观察力,把“捕捉瞬间”作为一种创作,于是,照相或摄影又超越艺术本身,是摄影师表达自己对社会、事物的理解和态度,由“捕捉瞬间”进入到“作品创作”,由“述而不作”进步到“述而又作”。这是摄影作品或摄影师更高的境界。自上海建埠以来,为上海留下写真者众多,尤现今拍摄上海新貌、浦东新貌的摄影师亦大有人在,但像吴建平这样拍摄浦东人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他的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回过头,讲一讲何谓浦东。纵贯上海的黄浦江,把上海分割为浦西和浦东。上海人把河道拐弯处,河岸内凹处叫作“湾”,外凸处形似动物的嘴或角,称之“嘴”或“角”。黄浦江曲折多弯,它流经外滩后形成一个180 度的急转弯,在浦东形成一个外凸的“嘴”,这里是明朝诗文家、书法家,官至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的陆深(1477—1544年,字子渊,号俨山)的家乡,于是被叫作“陆家嘴”。浦东、浦西只是以黄浦江为界划分出来的地理区域名称,而不是行政区域名称。从广义上来讲,黄浦江以东的区域都可以叫作浦东,黄浦江以西的区域都可以叫作浦西。
地名不能无限制地延伸,清雍正以前,浦东界浜(高桥港)以北,隶属嘉定县;以南,隶属上海县。雍正初,析嘉定县东部置宝山县;析上海县东南部置南汇县;嘉庆十五年(1810 年),析上海县东北部置川沙厅,1912 年改川沙县。从此,浦东地区分别属于上海、宝山、川沙、南汇四县。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上海特别市(1929年改上海市),将南汇县之周浦、宝山县之浦东的区域划入上海市,于是浦东地区又分隶上海市、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新中国成立后,又把浦东滨江的区域分别划归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于是,狭义上的“浦东”则指黄浦江东岸濒黄浦江的上海市和上海县的区境。
近代以后,上海浦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国际“大都会”,外滩更是繁华,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而由于黄浦江的分割,浦东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沿江集中了大量的码头、工厂、作坊,密集着无数的贫民窟、棚户区,与对岸的浦西、外滩反差巨大。“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成了上海人的口头禅。
1990年4月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开发开放浦东的政策和措施。9月,国务院批准了开放浦东的具体政策规定。陆家嘴成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排头兵、急先锋,从此如白驹过隙,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立即感觉到这是一个捕捉“瞬间”,为城市留下记忆,反映“城乡巨变”的好机会。那时我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长期从事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于是便有机会认识了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也见识了他们拍摄的无数照片。2003 年,陆家嘴开发集团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浦东陆家嘴联合举办“我拍老浦东人的生活”摄影展览会,这实际上是吴建平先生的个人摄影展览,由此见到了令人“眼睛一亮”的照片,并认识了吴建平先生。
吴先生是浙江衢州人,父亲是电工,他自幼跟随父亲在全国各地的水电站工地颠沛流离,没有太多固定的朋友,照相机就成了他的朋友,拍照片成了他的兴趣爱好。他的作品在水电站工地展出,不少被放成大照片挂在工地十分显眼的位置。1997 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与朋友在上海东方明珠旋转餐厅小聚,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发现在高耸的东方明珠脚下居然还有那么多低矮的民房群,一新一旧,形成十分鲜明的时代落差感。善于捕捉“瞬间”的吴建平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摄影母题。他一反当时大多数摄影师的“功利主义”——争拍浦东的变化,讴歌改革开放成就;而是别出心裁,选择老浦东人的生活,为浦东新区留下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至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吴建平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为了时刻记录这些转瞬即逝的变化,虽家居浙江,却几十次地往返于浙沪之间,无怨无悔,自己承担费用,不计体力、精力和时间的消耗,坚持不懈,长年在浦东走街串巷,“串门访友”。许多浦东人因此认识了这位从外地来的摄影师,从早期拍摄的拒绝、防范到之后亲切地称他“小吴”。不少人家甚至允许他随意出入自家门庭,任意拍摄,使吴先生的影像记录工作未受任何阻挠;有的人家因暂时外出,还会客气地对他说:“我马上回来,等我回来再拍。”熟视无睹是人的通病,上海人看惯了上海人的生活状态,会显得麻木不仁,吴先生是浙江人,反而能以另一种眼光观察上海人,观察上海的浦东人。吴先生曾对我说,他在上海拍摄的几年中,主要精力集中在浦东,也去过上海其他的地区,他认为,上海区域面积不大,但是,不同地区的人在生活习惯诸方面还是会有细小的差异的。我赞同他的看法,也正是由于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吴先生以自己的睿智和摄影师特有的观察力,令其拍摄的照片不仅是“瞬间艺术”,还带有“文艺创作”;不仅记录了“老浦东”的上海状态,还用生动活泼的画面叙述了“老浦东”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当然也是用另一种方式讴歌浦东开放的光辉成就。
吴先生的照片大多摄于20、21世纪之交,并对每张照片作了详细的记录。而这一时期也是浦东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关键时间节点,在浦东的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是浦东道路重作规划、调整,区域功能重作划分的重要时刻。一些老浦东人为熟悉的小路在建设中被注销了,老浦东人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很难根据当时的影像记录找到今日相应的位置。如吴先生记录的“烂泥渡路”是今天的浦明路北段,其昌栈是今天的钱仓街,其他如东宁路、望江路、冰厂田路、仁记路、高资路、海兴路等均在所谓的“小陆家嘴”区域。好在吴先生的影像是记录当年浦东人在动迁前后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浦东的风景,他以一位外来者对上海的好奇与关注,以一位纪实摄影家敏锐的艺术眼光与职业精神,忠实捕捉了1997年至2006年间浦东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百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