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567464
浅显的文字,带你探寻童诗世界的奥秘;专业的笔调,带你走进童诗的殿堂。海峡两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子鱼首部经典童诗理论,让你走进童诗,了解童诗,并可以指导教师专业地教好童诗。海峡阅读研究中心倾情推荐
《学语文从童诗开始》共分为六章,分别是“一首诗的浓度”“进入童诗世界”“童诗创作的要领”“童诗与阅读”“童诗创作的技巧”“设计一堂童诗课”。从认识、品读、创作、教学等层次,对童诗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其文中对诸多既有的童诗理论予以归纳总结,对童诗的内涵、要素、题材、解读方式等做出了和主流理论观念相近似的阐述,同时也推出自己的观点,即诗应有浓度,即具有诗质。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注重并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带着读者品味童诗,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
第一章 一首诗的浓度
第一节 诗质是诗的浓度
第二节 诗质浓度哪里来?
一、抒情
二、意象
三、诗的语言
四、意境
第二章 进入童诗世界
第一节 进入童诗世界
第二节 儿童需要童诗教育
一、传承传统诗教育
二、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三、儿童需要童诗教育
第三节 童诗的内涵与要素
一、童诗的内涵——诗想
二、童诗的要素——诗质
第三章 童诗创作的要领
第一节 选择题材
一、自然现象题材
二、儿童生活题材
三、知识性题材
四、幻想性题材
第二节 投入观察
一、观察与画面
二、观察与感受
三、观察的要点
第三节 注重想象
一、想象诀窍
二、联想原则
第四节 表现诗趣
一、运用“生动”的技巧
二、运用“比拟”的技巧
三、运用“对比”的技巧
第四章 童诗与阅读
第一节 赏析与阅读
一、读出一首童诗的乐趣
二、从赏析开始进入阅读策略
第二节 教学与习作
一、童诗作为阅读素养课程
二、童诗习作教学
第三节 创作与发表
一、童诗创作
二、童诗发表
第四节 如何赏析一首童诗
一、诗的解读
二、情趣探析
三、语言表现
四、图像意境
五、声音感受
六、韵律节奏
七、掌握诗眼
八、反常合道
九、结构运用
十、意象说明
第五章 童诗创作的技巧
第一节 童诗的特殊技巧
一、如何制造意象
二、如何制造诗的语言
三、如何点出诗眼
第二节 童诗的一般技巧
一、比拟法
二、比喻法
三、夸张法
四、烘托法
五、对比法
六、反复法
七、对答法
八、直述法
九、绘声法
十、疑问法
十一、象征法
十二、排比法
十三、层递法
第三节 童诗形式技巧
一、直进式
二、跳跃式
三、并列式
四、回环式
五、转折式
六、总分式
第六章 设计一堂童诗课
第一节 童诗教材设计实务
一、洪志明《用新观念学童诗》
二、吕嘉纹《童诗嘉年华》
三、子鱼《七彩语文》月刊专栏
四、何元亨《童思·童诗》
第二节 从唐诗欣赏到童诗教学
一、丁云的古诗与童诗结合教学
二、子鱼的《从唐诗欣赏到童诗创作》
第三节 童诗课程设计实务
一、丁云《儿童天生就是诗人》
二、吴丽樱《童诗教室》
三、海宝小学中年级的《童诗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童诗的特殊技巧
创作诗的时候,若能顾及诗质,基本上已是掌握诗的写作技巧了。童诗也是如此,借用了新诗的特殊技巧,以完成童诗的创作。诗质的成分包含抒情、意象、诗的语言。特别是意象与诗的语言,一个诗人是如何将意象与诗的语言提炼出来?介绍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童诗注重浅语艺术,但浅语艺术是如何在童诗中表现,让童诗充满令人眼睛一亮的诗情呢?点亮诗眼是不错的技巧。如何制造诗眼呢?
一、如何制造意象
(一)对比
对比,就是形成意象上的反差。学者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中说明:“对比可以显出特性、找出差异、形成情感的落差,并使情绪在两极之间反弹,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
在童诗中运用对比,可以制造意想不到的童趣,以流露感情。例如诗人蔡丽珠的《输得很高兴》:
输得很高兴
蔡丽珠
放学时
姐姐和我在校门口
等妈妈来接
我们玩打赌
输的人给十元
姐姐说:“爸爸好忙啊!
今晚一定又
不 回 家!”
我说:“爸爸在外头忙了一整天
是不是和我一样——
累得很想快快回家呢?
我猜他今天
可 能 会 回 家!”
晚上
爸爸下了班就回来了
我们一家人
晚餐吃得很高兴
爸爸还说:“家里的饭菜最香甜!”
姐姐悄悄对我说:
“我输了,但是输得很高兴!”
就人性而言,谁愿意赌输?诗中父亲是否回家,成了姐弟打赌的内容。姐弟一来一往的对话,“爸爸”在诗中形成焦点,带动了“今晚一定又不回家”与“我猜他今天可能会回家”的对比关系。
无论爸爸能不能回家,姐弟内心期待的都是父亲能回家吃晚饭。同样的结果,不同的臆测,诗中流露出孩子对父亲的爱及对父亲的爱的渴望。“饭菜”的意象,说明爸爸无论怎么忙碌,最后的归宿还是回家。只要爸爸能回家,姐姐对于打赌输掉,不但甘愿,还宁愿输掉。隐含的亲情互动是这首诗甜蜜的内涵。
(二)跳跃
诗具有“意连文不连”的特性,来自意象具有的跳跃性。所谓“意连文不连”,指诗的意思在读者脑中是连贯的,但句子却不连贯。人的阅读有自行联结能力,纵使文本不说清楚,人在阅读时也知道在讲什么。为了使诗的含义显现,诗人留下意象与意象间断裂的线索,称作“断裂”现象。它依赖读者发挥想象去联系。文字浮现的意象联结隐藏文字背后的含义,这种内在的联结使意象具有跳跃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