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7219
编辑推荐
破解化肥利用效率的单一测算方法,提出肥耗的概念和具体计算方法。基于省级单位和具体的农作物为具体目录,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测算和总结,让化肥使用更加合理,让农业发展更加绿色。
内容简介
目前,农业化肥使用效率的评价方法主要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主,不同学科或政策目标给出了不同的标准。
本书以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化肥使用效率评价的基本单元,编制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化肥使用效率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与地区间差异的评估报告,力求建立一组科学、可操作且可比的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对农业化肥使用效率的横向在相同年份不同种作物之间比较和纵向在不同年份的相同作物之间比较,*终实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农业化肥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 录
章 评价方法和数据说明
1.1 以“肥耗”为核心评价指标 003
1.2 数据说明 006
第二章 2015年全国化肥施用总体情况
2.1 总量减少的省份有12个,湖北对减量贡献 012
2.2 施肥强度维持高位,强度增减的省份数量基本持平 013
第三章 全国主要农产品平均肥耗评价
3.1 各作物总体情况 019
3.2 主要粮食作物 021
3.2.1 小麦021
3.2.2 玉米022
3.2.3 稻谷022
3.3 主要油料作物 023
3.3.1 花生023
3.3.2 油菜籽024
3.3.3 大豆024
3.4 主要糖料作物 025
3.4.1 甘蔗025
3.4.2 甜菜026
3.5 其他经济作物 026
3.5.1 棉花026
3.5.2 烤烟027
3.5.3 苹果028
第四章 主要作物肥耗的省级比较
4.1 主要粮食作物 031
4.1.1 小麦031
4.1.2 玉米033
4.1.3 稻谷034
4.2 主要油料作物 036
4.2.1 花生036
4.2.2 油菜籽037
4.2.3 大豆039
4.3 主要糖料作物 040
4.3.1 甘蔗040
4.3.2 甜菜042
4.4 其他经济作物 043
4.4.1 棉花043
4.4.2 烤烟045
4.4.3 苹果046
第五章 小结和启示
5.1 基于作物肥耗的区域分类 051
5.2 启示 053
参考文献 057
在线试读
1.1 以“肥耗”为核心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对如何更好地评价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不断的探索。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层出不穷,如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包络分析法、能量效率评价方法、因子—能量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其中,现有农业化肥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主,具体表现为:从农学角度测算化肥吸收率,或者从经济学角度用化肥偏生产力与化肥技术效率表征化肥利用效率。(1)化肥吸收率化肥吸收率是农学中用以评价化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当季)作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率。公式为:化肥吸收率(%)=(施肥处理收获时农作物总化肥积累量 – 未施肥处理收获时农作物化肥积累量)/ 化肥投入量。大多学者通过田间试验来计算农作物的化肥吸收率。朱兆良指出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为 30% ~ 35%,磷肥利用率为15%~ 20%,钾肥利用率为 35%~ 50%。Olk 等基于对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 5 个国家的水稻氮肥的吸收率进行测算发现土壤类型对氮肥的吸收率有显著影响,但各国的氮肥吸收率的总体水平都较低 [6];张福锁等测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的当季吸收率平均为 28.3%、28.2% 和26.1%,远低于发达国家 40% ~ 60% 的水平。(2)化肥偏生产力化肥偏生产力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描述化肥利用效率的指标,是作物产量与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的比值。张文婧等对四川省不同作物的肥效研究发现,水稻、玉米、油菜的化肥偏生产力分别为 16.6、19.2 和 9.6,存在较大差异 [11]。秦钟等对 2005 ~ 2009 年间中国南方 13 个籼稻主产区的化肥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稻种的化肥利用效率进行对比 [12]。周芳和金书秦利用基于实物量的产出投入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5 种作物的化肥产出率差异,发现国内外化肥产出率的差异低于化肥使用强度的差异(3)化肥技术效率化肥技术效率是从经济学角度评价化肥利用效率的另一个指标,指在产出和其他生产投入水平给定的情况下,作物种植的小化肥施用量与实际化肥施用量的比值,主要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李静和李晶瑜利用宏观数据并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表明,中国主要粮食主产区 2006 ~ 2009 年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化肥技术效率普遍较低,分别为 0.37、0.26 和 0.37[14]。杨增旭等也用同样的办法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从农学或经济学的角度测量化肥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这两个维度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农学效率(吸收率)主要基于科学试验或田间监测,代表了科学上的准确,但对仪器、方法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要求,要准确反映全国情况,需要做大范围的试验或监测,并且好能够做连续试验或监测,因此获得结果的成本和操作要求都很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化肥吸收率都是引用朱兆良院士 1998 年测算的 30% ~ 35%。直到 2013 年,农业部发布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报告》对中国化肥吸收率再一次给出了较权威的数据 33%。经济效率评价则受价格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年来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较为平稳,甚至有些农产品价格下降,必然导致经济效率持续下降。此外,在国际比较中,还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仅用货币化的手段衡量化肥乃至整个农业的利用效率显然具有更大的缺陷。此外,衡量化肥利用情况还经常用到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该指标可以反映化肥的使用强度,进而反映化肥施用对环境带来的污染负荷。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复种程度较高,例如在某些蔬菜种植地区,一年多要种 6 ~ 7 季蔬菜,这必然使得施肥强度极高。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以某一地区为例,以一种或几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的化肥利用效率现状进行截面分析。目前还没有对我国各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的化肥投入量和化肥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区域差异进行系统全面的统计与评估。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组科学、可操作且可比的评价指标,既能实现对农业化肥利用效率不同种作物在相同年份之间的横向比较,又能实现相同作物在不同年份之间的纵向比较,才能终实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农业化肥利用效率。因此,编制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效率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与地区间差异的评估报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报告以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化肥利用效率评价的基本单元。以“肥耗”的概念来表征化肥利用效率。肥耗主要基于实物量的投入产出比,可以用每吨农产品的化肥用量来反映,在计算上也等于化肥使用强度除以作物单产,例如每吨稻谷消耗多少化肥,包括总量和结构(氮、磷、钾分别多少)两个层面。该指标克服了现有化肥利用效率指标的缺陷:一方面,肥耗不需要养分吸收量测定,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掌握的特点,且单产和化肥施用强度的连续数据在统计上可得;另一方面,肥耗基于实物量(折纯),排除了价格、汇率、复种等因素的影响,便于进行比较。公式如下:肥耗= 化肥施用量 = 化肥施用强度 作物产量 作物单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