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29159
《齐民要术》是我国六世纪时北魏农学家、寿光先贤贾思勰于北魏末年(约公元533—544年)所撰写的一部农学巨著,它是我国现存*早*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也是世界科学文化宝库中的珍贵典籍。全书约11??2万字,除“序”和卷首的“杂说”外,共分10卷92篇,书中内容十分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当时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介绍了农作物的选种、浸种、施肥、轮作、储存等精耕细作的方法,传授了一些谷物、果树、蔬菜和林木栽培的经验,记述了家禽、家畜、鱼、蚕的饲养技术,从农副产品的加工酿造到畜禽疫病的防治均有详细记述。
章耕翻工具()
一、耒()
二、耜()
三、耒耜()
四、铲()
五、镢()
六、斧()
七、锛()
八、锸()
九、锨()
十、镐()
十一、铁齿杷()
十二、犁()
十三、牲口套()
十四、鞭子()
十五、拖拉机()
第二章整地工具()
一、耰()
二、劳()
三、耙()
四、陆轴()
五、砺礋()
六、挞()
七、耖()
八、水田耙()
九、砘()
十、田荡()
十一、平板()
十二、刮板()
十三、机引耙()
十四、合墒器()
十五、镇压器()
十六、打垄筑埂机()
十七、打浆平整机()
十八、扶垄机()
十九、灭茬机()
二十、挖坑机()
二十一、清淤机()
二十二、平地机()
第三章种植工具()
一、耧车()
二、窍瓠()
三、秧马()
四、点播器()
五、条播器()
六、播种机械()
1条播机()
2穴播机()
3撒播机()
七、移栽机械()
八、育苗机械()
九、覆膜机械()
1铺膜机()
2作畦铺膜机()
3旋耕铺膜机()
4播种铺膜联合作业机()
第四章中耕工具()
一、铲()
二、锄()
三、锋、耩()
四、手拌斫()
五、水田除草器()
六、漏锄()
七、耧锄()
八、耘锄()
九、中耕机()
第五章排灌工具()
一、戽斗()
二、桔槔()
三、辘轳()
四、翻车()
五、筒车()
六、立井水车()
七、解放式水车()
八、手压井()
九、抽水机械()
1离心泵()
2混流泵()
3轴流泵()
4潜水电泵()
5长轴井泵()
6水轮泵()
十、节水灌溉设备()
1喷灌设备()
2滴灌设备()
3渗灌()
第六章施肥工具()
一、粪筐()
二、粪舀()
三、粪杈()
四、粪耧()
五、氨水、化肥耧()
六、施肥机械()
第七章植保工具()
一、虫梳()
二、手动喷雾器()
1单管喷雾器()
2圆筒背负喷雾器()
3扁筒背负喷雾器()
4踏板喷雾器()
三、手动喷粉器()
四、电动植保机具()
五、轻型机动植保机具()
1背负式轻型机动喷雾机()
2担架式轻型机动喷雾机()
六、大型机动植保机具()
1悬挂式、牵引式机具()
2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七、农用喷药飞机()
八、烟雾机()
九、杀虫灯()
十、硫黄熏蒸器()
十一、臭氧解毒机()
十二、土壤消毒器具()
第八章收获工具()
一、镰()
二、铚()
三、连枷()
四、剪()
五、呱嗒子()
六、扇车()
七、杈()
八、筢()
九、甩耙()
十、扇子()
十一、垛钩()
十二、扫帚(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早、完整的一部古代综合性农学巨著,在中国传统农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世界农业科技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全书“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规模巨大,体系完整,系统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旱作地区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蔬菜作物的栽培技术、果树林木的栽培技术、畜禽渔业的养殖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经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是当时我国全面、系统的一部农业科技知识集成,被誉为中国古代部“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研究会组织包括高校科研人员、地方技术专家等20多人在内的精干力量,凝心聚力,勇担重任,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工作,完成了这套近400万字的《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该《丛书》共三辑15册,体例庞大,内容丰富,观点新颖,逻辑严密,既有贾思勰里籍考证、《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及版本的研究,又有贾思勰农学思想、《齐民要术》所涉及农林牧渔副等各业与当今农业发展相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创新。这些研究成果与我国农业当前面临问题和发展的关系密切,既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有益参考,又很好地丰富了传统农学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可喜可贺。可以说,这是国内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对传承创新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能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进一步证明了该《丛书》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希望该《丛书》的出版能够推动《齐民要术》的研究迈上新台阶;为推进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4月
序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农业大国。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赢得世人的一致称赞。对于我国来说,“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先”,解决人的温饱是问题,也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以,从帝制社会开始,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资生之业”,同时又将农业技术的改良、品种的选优等放在发展农业的优先位置,这方面的成就是为世界公认的,并作为学习的榜样。
中华农圣贾思勰所撰农学巨著《齐民要术》,是每位农史研究者书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有很多学者把它称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时,也强调其重要性,在有些篇章有些字句里面,也引用了《齐民要术》和中国农书的一些重要成果,对它给予充分肯定。研究中国农业,《齐民要术》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齐民要术》是古代完整的、全面的农业著作,内容相当丰富,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贾思勰的历史功绩。
在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面,他详细记叙了轮作与间作套种方法。原始农业恢复地力的方法是休闲,后来进步成换茬轮作,避免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同一作物所引起的养分缺乏和病虫害加重而使产量下降。在这方面,《齐民要术》记述了20多种轮作方法,其中的是将豆科作物纳入轮作周期。在当时能认识到豆科植物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是农业上很大的进步,这要比英国的绿肥轮作制(诺福克轮作制)早1 200多年。间作套种是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的增产措施,《齐民要术》记述着十几种做法,这反映了当时间作套种技术的成就。
对作物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提出了泥水选种、盐水选种、附子拌种、雪水浸种等方法,这都是科学的创见。特别是雪水浸种,以“雪是五谷之精”提出观点,事实上,雪水中重水含量少,能促进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重水是氢的同位素重氢和氧化合成的水,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科学实验证明,在温室中用雪水浇灌,可使黄瓜、萝卜增产两成以上。这说明在1 400多年前劳动人民已从实践中觉察到雪水和普通水的不同作用,实为重要的发现。在《收种第二》篇中,对选种育种更有一整套合乎科学道理的方法:“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蘘草蔽窖。不尔,必有为杂之患。”这里所说的,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田间选种、单独播种、单独收藏、加工管理的方法。
《齐民要术》记载了我国丰富的粮食作物品种资源。粟的品种97个,黍12个,穄6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其中糯稻11个)。贾思勰根据品种特性,分类加以命名。他对品种的命名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以培育人命名,如“魏爽黄”“李浴黄”等;二是“观形立名”,如高秆、矮秆、有芒、无芒等;三是“会义为称”,即据品种的生理特性如耐水、抗虫、早熟等命名。他归纳的这三种命名方式,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在蔬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面,成就斐然。《齐民要术》第15~29篇都是讲的蔬菜栽培。所提到的蔬菜种类达30多种,其中约20种现在仍在继续栽培,寿光市现在之所以蔬菜品种多、技术好、质量高,与此不无传承关系。《齐民要术》在《种瓜第十四》篇中,提到种瓜“大豆起土法”,这是在种瓜时先用锄将地面上的干土除去,再开一个碗口大的土坑,在坑里向阳一边放4颗瓜子、3颗大豆,大豆吸水后膨胀,子叶顶土而出,瓜子的幼芽就乘势省力地跟着出土,待瓜苗长出几片真叶,再将豆苗掐断,使断口上流出的水汁,湿润瓜苗附近的土壤,这种办法,在20世纪60—70年代还被某外国农业杂志当作创新经验介绍,殊不知贾思勰在1 400年前就已经发现并总结入书了。又如,从《种韭第二十二》篇可以看出,当时的菜农已经懂得韭菜的“跳根”现象,而采取“畦欲极深”和及时培土的措施来延长采割寿命。这说明那时的贾思勰对韭菜新生鳞茎的生物学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再如,对韭菜新陈种籽的鉴别,采用了“微煮催芽法”来检验,“微煮”二字非常重要,这一方法延续到现在。
在果树栽培方面,《齐民要术》写到的品种达30多种。这些果树资料,对世界各国果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如苏联的植物育种家米丘林和美国、加拿大的植物育种家培育的寒带苹果,都是用《齐民要术》中提到的海棠果作亲本培育成功的。在果树的繁殖上贾思勰记载了数种嫁接技术。为使果类增产,他还提出“嫁枣”(敲打枝干)、疏花的措施,以减少养分的虚耗,促多坐果,这是很有见地的。
在养殖业方面,《齐民要术》从大小牲畜到各种鱼类几乎都有涉猎,记之甚详,特别大篇幅强调了马的饲养。从养马、相马、驯马、医马到定向选育、培育良种都作了科学的论述,现在世界各国的养马业,都继承了这些理论和方法,不过更有所提高和发展罢了。
在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记述的餐饮制品从酒、酱到菜肴、面食等,多达数百种,制作和烹饪方法多达20余种,都体现了较高的科技水平。在《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篇中的造麦曲法和《笨曲并酒第六十六》篇中的三九酒法,记载着连续投料使霉菌得到深层培养,以提高酒精浓度和质量的工艺,这在我国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贾思勰除了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有重大成就外,还在生物学上有所发现。如对植物种间相互抑制或促进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对生物遗传性、变异性和人工选择的认识和利用等。达尔文《物种起源》章《家养状况下的变异》中提到,曾见过“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地记载着选择,经查证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总之,《物种起源》和《植物和动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都参阅过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六次提及《齐民要术》,并援引有关事例作为他的著名学说——进化论佐证。如今《齐民要术》更是引起欧美学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说它“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谈到人工选择时说:“如果以为这种原理是近代的发现,就未免与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农学家们的普遍经验具有某种价值,他们常常提醒人们当把某一地方产物试在另一地方栽培时要慎重小心。中国古代农书作者建议栽培和维持各个地方的特有品种。”达尔文说:“在上一世纪耶稣会士们出版了一部有关中国的大部头著作,这部著作主要是根据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编成的。关于绵羊,书中说‘改良品种在于特别细心地选择预定作繁殖之用的羊羔,对它们善加饲养,保持羊群隔离。’中国人对于各种植物和果树也应用了同样的选择原理。”“物种能适应于某种特殊风土有多少是单纯由于其习性,有多少是由于具备不同内在体质的变种之自然选择,以及有多少是由于两者合在一起的作用,却是个朦胧不清的问题。根据类例推理和农书中甚至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中提出的关于将动物从一个地区迁移至另一地区饲养时要极其谨慎的不断忠告,我应当相信习性有若干影响的说法。”
李约瑟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原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原英国学术院院士(FBA)、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创始人,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李约瑟评价说:“中国文明在科学史中曾起过从未被认识的巨大作用,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有过贡献,而且贡献是伟大的。”李约瑟及其助手白馥兰,对贾思勰的身世背景作了叙述,侧重于《齐民要术》的农业技术体系构建,就种植制度、耕作水平、农器组配、养畜技艺、加工制作以及中西农耕作业的比较进行了阐述,并指出:“《齐民要术》是完整保留至今的早的中国农书,其行文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所述技术水平之高,更臻完美。其结果是这本著作长期使用至今还基本上是完好无损。”“《齐民要术》所包含的技术知识水平在后来鲜少被超越。”
日本是世界上保存世界性巨著《齐民要术》的版本多的国家,也是非汉语国度研究《齐民要术》深入的国家。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一书中说:“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蒙受中国的恩惠,直到近几年,日本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继续沿用中国技术的现象还到处可见。”并指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详细地记述了华北干燥地区的农业技术,在日本,出版了这本书的译本,而且还出现了许多研究这本书的论文。”日本鹿儿岛大学原教授、《齐民要术》研究专家西山武一在《亚洲农法和农业社会》(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的后记中写道:“《齐民要术》不仅是中国农书中的峰,也是难读懂的农书之一。它宛如瑞士的高山艾格尔峰(Eiger)的悬崖峭壁一般。不过,如果能够根据近代农学的方法论搞清楚其书写的旱地农法的实态的话,那么《齐民要术》的谜团便会云消雾散。”日本研究《齐民要术》专家神谷庆治在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订译注〈齐民要术〉》的“序文”中就说,《齐民要术》至今仍有惊人的实用科学价值。“即使用现代科学的成就来衡量,在《齐民要术》这样雄浑有力的科学论述前面,人们也不得不折服。在日本旱地农业技术中,也存在春旱、夏季多雨等问题,而采取的对策,和《齐民要术》中讲述的农学原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神谷庆治在论述西洋农学和日本农学时指出:“《齐民要术》不单是千百年前中国农业的记载,就是从现代科学的本质意义上来看,也是世界上的农书巨著。日本曾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加以比较对照,消化吸收其书中的农学内容”。日本农史学家渡部武教授认为:“《齐民要术》真可以称得上集中国人民智慧大成的农书中之雄,后世几乎所有的中国农书或多或少要受到《齐民要术》的影响,又通过劝农官而发挥作用。”日本学者山田罗谷评价说:“我从事农业生产三十余年,凡是民家生产上生活上的事,只要向《齐民要术》求教,依照着去做,经过历年的试行,没有一件不成功的。尤其关于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可以和老农的宝贵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所以要特为译成日文,并加上注释,刊成新书行世。”
《齐民要术》在中国历朝历代,更被奉为至宝。南宋的葛祐之在《齐民要术后序》中提到,当时天圣中所刊的崇文院版本,不是寻常人可见,藉以称颂张辚能刊行于州治,“欲使天下之人皆知务农重谷之道”。《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南宋李焘推崇《齐民要术》,说它是“在农家翘然出其类”。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廷相,称《齐民要术》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20世纪30年代,我国一代国学大师栾调甫称《齐民要术》一书:“若经、若史、若子、若集。其刻本一直秘藏于皇家内库,长达数百年,非朝廷近人不可得。”著名经济史学家胡寄窗说:“贾思勰对一个地主家庭所须消费的生活用品,如各种食品的加工保持和烹调方法;如何养鱼养马;甚至连制造笔墨及其原材料等所应具备的知识,无不应有尽有。其记载周详细致的程度,不下于举世闻名的古希腊色诺芬为教导一个奴隶主如何管理其农庄而编写的《经济论》。”
寿光是贾思勰的故里,我对寿光很有感情,也很有缘源,与其学术活动和交流十分频繁。2006年4月,我应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组委会、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现潍坊科技学院)、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的邀请,来到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参观了第七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感到非常震撼,与会“《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高层论坛”,我在发言中说:“此次来到中国蔬菜之乡和贾思勰的故乡,受益匪浅。《齐民要术》确实是每个研究农学史学者书目,在国内外影响非常之大,有很多学者把它称为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我们知道达尔文写进化论的时候,他也在书中强调,在有些篇章有些字句里面,也引用了《齐民要术》和中国农书的一些重要成果,对它给予充分肯定。《齐民要术》研究和现代农业研究结合起来,学习和弘扬贾思勰重农、爱农、富农的这样一个思想,继承他这种精神财富,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寿光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农业方面有这样的成就,古有贾思勰、今有寿光人,古有《齐民要术》、今有蔬菜之乡,要把这个资源传统优势发挥出来”。2006年5月,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薛彦斌博士前往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我带领薛院长参观了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和古籍珍本室,目睹了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馆藏镇馆之宝——明嘉靖三年马直卿刻本《齐民要术》,薛院长与我、沈志忠教授一起商议探讨了《〈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的出版事宜,决定以2006年增刊形式,在CSSCI核心期刊《中国农史》上发表。2006年9月,我与薛院长又一道同团参加了在韩国水原市举行的、由韩国农业振兴厅与韩国农业历史学会举办的“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来自中韩日三国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学术交流,进一步增进了潍坊科技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之间的了解和学术交流。2015年7月,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会长刘效武教授、副会长薛彦斌教授前往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与我、沈志忠教授一起,商议《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出版前期事宜,我十分高兴地为该丛书写了推荐信,双方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座谈、并交换了学术研究成果。2016年12月,薛院长又前往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向我颁发了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员聘书,双方交换了学术研究成果。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作为基层的研究组织,多年来可以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优秀研究工作,难能可贵。特别是此次,聚心凝力,自我加压,联合潍坊科技学院,推出这项重大研究成果——《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即将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可喜可贺。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刘效武教授、薛彦斌教授始终与我保持着学术联系和及时沟通,本人有幸听取该丛书主编刘效武教授、薛彦斌教授对丛书总体设计的口头汇报,又阅读“三辑”综合内容提要和各分册书目中的几册样稿,觉得此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十分必要、非常适时,它既梳理总结前段国内贾学研究现状,又用大量现代农业创新案例展示它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中的出版空白。该丛书作为研读《齐民要术》宝库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从立体上挖掘了这部世界性农学巨著的深度和广度。丛书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三辑15分册、近400万字的著述,内容涵盖了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读综述、贾思勰里籍及其名著成书背景和历史价值、《齐民要术》版本及其语言、名物解读、《齐民要术》传承与实践、贾思勰故里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典型等方方面面,具有“内容全面”“地域性浓”“形式活泼”等特色。所谓内容全面:既考订贾思勰里籍和《齐民要术》语言层面的解读,同时也对农林牧副渔如何传承《齐民要术》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地域性浓:即指贾思勰故里寿光人探求贾学真谛的典型案例,从王乐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诞生,到“果王”蔡英明——果树“一边倒”技术传播,再到庄园饮食——“齐民大宴”,及“齐民思酒”的制曲酿造等,突出了寿光地域特色,展示了现代农业的创新成果;形式活泼:即指“三辑”各辑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分册内容类别性质又有相同或相近之处,每分册的语言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以引起读者的研读兴趣。
鉴于以上原因,本人愿意为该丛书作序,望该套丛书早日出版面世,进一步弘扬中华农业文明,并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3月
序三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 072平方千米,是“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18个重大典型之一。
寿光乾坤清淑、地灵人杰。有7 000余年的文物可考史,有2 100多年的置县史,相传秦始皇筑台黑冢子以观沧海,汉武帝躬耕洰淀湖教化黎民,史有“三圣”:文圣仓颉在此创造了象形文字、盐圣夙沙氏开创了煮海为盐的先河,农圣贾思勰著有世界上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了汉代丞相公孙弘、徐干,前秦丞相王猛,南北朝文学家任昉等历史名人,自古以来就有“衣冠文采、标盛东齐”的美誉。
食为政之首,民以食为天。传承先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基因,勤劳智慧的寿光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与担当,栉风沐雨、自强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群众成功试种并向全国推广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连续举办了17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两改”工作,蔬菜基地发展到近6万公顷,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4亿株,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46个,全市城乡居民户均存款15万元,农业成为寿光的聚宝盆,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贾思勰“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的美好愿景正变为寿光大地的生动实践。
国家昌泰修文史,披沙拣金传后人。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会、潍坊科技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历时三年时间撰写的这套三辑15分册,近400万字的《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即将面世了,丛书既有贾思勰思想生平的旁求博考,又有农圣文化的阐幽探赜,更有农业前沿技术的精研致思,可谓是一部研究贾思勰及农圣文化的百科全书。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它的问世可喜可贺,是寿光文化事业的一大幸事,也是贾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盛事,必将开启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的新纪元。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古鉴今,志在开拓未来。寿光是农业大市,探寻贾思勰及农圣文化的精神富矿,保护它、丰富它并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当前,寿光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方位,站在建设品质寿光的关键发展当口,希望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会及各位研究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继续推出一批更加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增强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更加坚实的学术支持,为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深度不断添砖加瓦,为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品质寿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寿光市委书记)2017年3月
耕翻工具耕翻工具,是耕翻土地所用的有关农具。在《齐民要术》中,有关耕翻工具的记述出现在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等章节中,涉及耒、耜、犁(长辕犁、蔚犁)、斧、镢、铲、鲁斫、锛、锸、铁齿杷、锹、锨等数种工具。
究其耕翻工具的沿革,我们以《齐民要术》所涉及的这些工具为研究主题,经分析考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理出以下内容:我国耕翻工具的发展经历了从耒耜时代到机械牵引耕作体系的发展过程。
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耕翻工具有耒、耜、铲,制造工具的材料主要是石质、木质或动物骨骼。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农耕方式的变革,耕翻工具不论是从用材上,还是从形制上,都在逐渐发展变化。夏代,原始农业时期的木石耕翻工具仍在广泛使用;商代,耕翻工具稍有改进,但仍以木质、石质为主,有耒、耜、铲、锛、斧、锸、镢等;西周时期,随着金属农具的出现,耕翻工具有了明显的改进,虽然耒、耜、铲、镢等仍是当时的主要工具,但其中的木器农具开始采用青铜加工制造;春秋时期,冶铁业的发展,使耕翻工具更有了质的飞跃,铁制的镢、锸以及耕犁开始应用。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旱地农具发生、发展、完善、定型期。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大量铁制农具用于生产,耕翻用的铁制镢、锛、锸、锹、锨、鲁斫以及畜力犁;秦、汉时期,和着冶铁业的迅速发展的节拍,新型的耕翻农具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占据耕翻工具重要地位的直辕犁和犁壁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翻工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主要的耕翻工具是犁,还有铁镢、耙、锸、耢,在北方旱地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耕—耙—耢”整套耕作措施。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在这一时期没有重大的发展。这期间在江南地区虽然出现过代耕架,但并没有获得推广。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时期,为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形成期,这一时期农业工具有重大的发展,旱地、水田农具均已配套齐全,已达到接近完善的地步。隋、唐、五代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步很快,耕翻用的铁制犁、镢、锸、铲等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唐代以后,北方大量的移民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南方,通过技术改进发明了用于水田作业的耕翻工具曲辕犁,并得到推广应用;宋、辽、金、元时期,农具有了更大的发展,一是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得到推广,二是唐代发明的曲辕犁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配套牛耕的牲口套(绳套和挂钩)的应用,三是适合南方水田生产的农具应运而生,在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上形成了“耕—耙—耖”一套完整的措施。
民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没有出现质的飞越,但与明清相比,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具体体现在外国农具的引进和我国农具的改良上,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仿制或生产一些新式农具,并开始引进机械化农具进行农田作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粮食生产,先后提出了“以粮为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条件”,我国农机装备得到了大发展,手工或畜力农具逐渐被机械化农具取代,有的地方仅在耕翻沟头、崖岭能用到锨、镢、二齿子等人力操作的农具。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耕翻工具从履带式拖拉机牵引铧犁到胶轮拖拉机牵引铧犁,直至新式的旋耕机,其形制和性能都得到不断改进。
一、耒
为单人操作的原始农业工具,是用一种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的形如木杈的翻土农具,其通高为6尺6寸,合今14米左右。其形制如图1-1所示。
图1-1古代木耒
二、耜
古时也称为“臿”,一种由单人操作曲柄起土的翻土工具,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早是木制的,后发展成石质、骨质或铜质,其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耜之通高为5寸,合今16厘米,其刃口的宽度为8寸,合今26厘米。各种材质的耜头如图1-2、图1-3、图1-4、图1-5所示。
图1-2木耜头
图1-3骨耜头
图1-4青铜双齿耜头
图1-5青铜耜头
三、耒耜
是犁的前身,为一种手推足蹴直插间歇式的翻土工具。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由单人或双人操作,双人操作时,由一人扶耒,一人在对面拉绳,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铁农具使用的初期。其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耒耜安装图
四、铲
由单人操作的一种铲土工具,可以看作锨的前身。早为石制或骨制,商代出现了青铜铲,到春秋时又有了铁铲。各种材质的铲如图1-7、图1-8所示。
图1-7古青铜铲图
图1-8古铁铲
五、镢
古时也称“钁”“鲁斫”,现还叫“镢头”,一种由单人操作刨土、开荒、碎土的多用工具。有单斜面和双斜面刃,有长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装柄,柄与外体成直角,其头刃部宽大者用于翻土和除草,狭长者用于开荒或翻耕冻土。早见于商代铜镢,春秋战国时铁制镢使用较多,现使用的多为钢铁制品。各种形制的镢头如图1-9、图1-10、图1-11所示。
图1-9古代青铜镢
图1-10古代铁镢
图1-11现代铁镢
六、斧
又称“斧头”,一种多用工具,在农业上常用于砍伐作物、树木等。古有石制、青铜制、铁制之分,其石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的,商代以后的青铜、铁制斧不但形制有所变化,用途也扩展到兵器、木制品加工等;现代斧头多为钢铁制成,以用于砍伐木材为多。各种形制的斧头如图1-12、图1-13、图1-14、图1-15所示。
图1-12古石斧头
图1-13古青铜斧头
图1-14古铁斧头
图1-15现代铁斧
七、锛
由单人操作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现主要用于木工作业。初是石制的,为长方形、单面刃,商代青铜锛是平土的主要工具,春秋后又有了铁制锛。各种形制的镢头如图1-16、图1-17、图1-18所示。
图1-16古石锛
图1-17古铜锛
图1-18现代铁锛
八、锸
一种由单人操作用于起土、穿土、培土的多用工具。它由耜演变而来,多为凹字形,早出现的是商代的青铜锸,到春秋时期的铁锸有了平刃、弧刃、尖刃等多种形制。锸延用的时间很长,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现的三齿、四齿锸,均为熟铁锻造,其头长30~35厘米,其柄长约1米,通常用于翻掘阻力大的黑粘、茅草等土地。各种形制的锸如图1-19、图1-20、图1-21所示。
图1-19古青铜锸
图1-20古铁锸
图1-21现代四齿锸
九、锨
单人操作用于翻土、平地、装卸等作业的多用工具,它由铲演变而来,由金属头和木质柄构成。锨头有圆口和方口之分,圆口的通常又称其为“锹”,锨按其形制又分为板锨、裤锨、压锨和铡锨。各种形制的锨、锹如图1-22所示。
图1-22铁锨、铁锹
十、镐
俗称“十字镐”,也叫“洋镐”,一种由单人操作的刨土工具,由镐头和木柄两部分构成,镐头长35~40厘米,一头尖,一头扁,镐柄长约1米,通常用于刨翻较坚硬的土地。其形制如图1-23所示。
图1-23十字镐
十一、铁齿杷
别名“带齿镢”,其齿锐而微钩,似杷非杷,劚土如搭,又名“铁搭”,为一种由单人操作的刨地工具,齿数为二至六个,以二齿、四齿居多。在牛耕出现之前,曾广泛用于南方水田翻土,用其翻土效果比犁耕的还深,且能随手将土块敲碎。各种形制的铁齿杷如图1-24、图1-25所示。
图1-24二齿杷
图1-25四齿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