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39741
第一章
网络时代及其信息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与网络时代
第二节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征
第二章
舆情与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一节
舆情与网络舆情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规律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对机关工作的影响
第三章
网络舆情监测
第一节
舆情的软件监测
第二节
舆情的事件监测
第三节
舆情事件监测案例分析
第四节
舆情的网站监测
第五节
舆情网站监测案例分析
第四章
网络舆情预警
第一节
网络舆情预警及其方法
第二节
舆情内容研判与预警
第三节
舆情风险研判与预警
第四节
舆情走向和趋势研判与预警
第五节
舆情引导策略研判与预警
第五章
舆情引导工作指导思想、原则与误区
第一节
舆情引导工作指导思想
第二节
舆情引导工作主要原则
第三节
舆情引导工作的观念误区
第六章
舆情引导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舆情引导策略与方法
第二节
舆情引导技巧与艺术
第七章
舆情引导工作与工作机制
第一节
舆情引导的组织与主体
第二节
舆情引导工作流程
第三节
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第八章
专论:谣言的产生与应对
第一节
谣言与网络谣言
第二节
谣言的产生原因
第三节
谣言的应对与引导
第四节
谣言应对案例分析:抢盐风波
第九章
专论:政府丑闻的应对与处置
第一节
丑闻
第二节
政治丑闻与政府丑闻
第三节
政府官员性丑闻
第四节
政府丑闻应对
附
录 有关网络舆情工作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有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6.32亿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占85.8%。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成为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成为舆论、舆情最重要的“发源地”,网络媒体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网络已然革命性地重塑了现代社会的舆论生态,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力超越了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的力量。网络也改变了党政机关的工作方式,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公务人员绝不能低估网络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尤其是对思想、宣传、舆论工作的影响和冲击。广大公务人员应顺应潮流,主动迎接和适应这种冲击。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应加强舆情工作,提升舆情引导能力,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增强网络舆情工作的主
动性。
站在21世纪初的门槛上,人类正处于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地球村已然成为现实。这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挑战。公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舆情管理能力便是公务人员需要重点修炼的工作能力之一。为了回应这种现实需要,提升公务人员的舆情引导能力,我们写作了本书。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舆情的基础知识、舆情监测、舆情预警、舆情引导,其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是舆情引导。全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网络)舆情的基础知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网络和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概况、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使读者对上述内容有概括性了解。第二章主要介绍什么是舆情、网络舆情、舆情引导,以及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对公务人员日常工作的影响,最后介绍了什么是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
第二部分是舆情监测与预警,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网络舆情监测及其方法,舆情监测主要可以通过舆情软件、门户网站、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网络舆情预警的方式方法。舆情研判与预警主要是对舆情的内容、风险、走向、趋势、引导策略做出预测和预判,对每种预警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是舆情引导,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全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第五章介绍了我国当前舆情引导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原则及观念误区。第六章介绍了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性方法、舆情引导的十大技巧。其中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性方法,全部附带了案例分析,并对每一种方法的使用情景和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概括性提炼。第七章介绍了舆情引导工作的主要组织和主体、舆情引导的日常工作流程、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对各级党政机关建立舆情工作体系、完善舆情工作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第四部分包括第八章、第九章。近年来网络谣言泛滥,第八章就谣言的产生和应对进行了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当前各级党政机关负面新闻频频爆出,因此第九章就政府丑闻的应对和处置进行了专题探讨,并以美国水门事件和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2)网络舆情的内容特点
第一,丰富性。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从网络舆情的传播形态来看,网络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文字信息,而且可以传递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从网民的分布看,网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和各个领域。从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络舆情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来看,不同意识形态的言论都会汇集于网络。最后,网络舆情的信息量可谓是海量,每个国家的网络舆情信息只是互联网信息中的一部分。
第二,非理性。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社会矛盾激增,价值冲突激烈。公众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合适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公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一些网民言论缺乏理性,甚至有些人把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而相同的情绪的宣泄会相互感染,有过同样遭遇的网民会形成共鸣,并压制住理性客观的言论。目前来看,关于公务员和富裕阶层的网络舆情及言论往往能引起网民的共鸣,其中部分并不是很客观理性的。
第三,偏差性。因为部分网络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因此,它有时并非网民真实意见和想法的反映,有时会与网民真实想法不一致甚至相反,受其他网民言论影响,也可能与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或矛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