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心理学心理百科《博弈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全面剖析人际交往中的洗脑与反洗脑、操纵与反操纵、影响与反影响!

《博弈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全面剖析人际交往中的洗脑与反洗脑、操纵与反操纵、影响与反影响!

《博弈心理学》揭穿洗脑者惯用的伎俩,看破潜伏在你身边的操纵者,识别他人给你施加的负面影响!心理博弈领域的深度之作,让你成为人际交往中的赢家。

作者:陈玮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ISBN: 978751172745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8.99

类别: 心理百科 SKU:5c23f398421aa985877bc2ba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27459

编辑推荐

推荐1:一部解析洗脑术、操纵术、影响力的心理学集大成之作!反洗脑、反操纵、反影响领域的经典之作。
推荐2:人际交往中反操纵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心理博弈的过程。无论你学生还是已经参加工作,无论你是普通职员还是高级管理者,是产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设计师还是推销员……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你还在与外界发生着信息交换、人际往来,你就无法阻止心与心的碰撞,无法避开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推荐:3:“输入信仰,并让他们成为教徒”、“利用暗示,让他听你的指挥”、“攻击你的弱点,让你依赖于他”……这就是“洗脑者”让你服从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洗脑式入侵无处不在。他们的手段有多种,但都是以扭曲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为目的的。只有懂得鉴别洗脑者和洗脑方法,才能有效地警惕他人我们的大脑。
推荐4:每个人都被他人操纵着,每个人也可能就是隐藏着的操纵者。操纵者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潜伏在你的身边,以各种手段,将你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隐形操纵”,让你置身其中,进退两难。 情感勒索、心理绑架、隐形操纵……这些困境,在本书中都被解析得足够深入、细致、具体。
推荐5:为什么许多人能够轻易地控制和影响他人,而我们却只能以沉默应对?事实上,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洗脑,被影响,被操纵了!只要我们能全面洞察,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人就无法真正伤害到我们,我们还能成功地反客为主,抢占主导地位。
推荐6:在与他人的心理交锋中,若能够运用博弈心理学的知识,看穿对方的真实面孔,了解他的真实目的,就能够有效地规避对方设下的心理陷阱,进而掌控对方的心理,化不利为有利,占领心理博弈的主动权。
推荐7:博弈心理学揭示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博弈真相,让你摆脱他人的精神绑架,让你警觉他人的隐形操控,让你识别他人的负面影响;博弈心理学教你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从本质上拆解洗脑和操纵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博弈心理学让你避开人际关系中的陷阱,掌握主动,切实解决生活、工作中所遇的各种问题,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应对自如。

备注:以购买实物版权页上的出版信息批次等为准。
 

内容简介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完全独立的,他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操纵,比如,孩子会受到家长的操纵,夫妻之间也会相互制约,员工在职场中也会被他人利用,这些操纵,我们通常并不能直观地觉察到,但却会让我们进退两难。更严重的是,有些人通过一系列的终极控制(诱导、威胁、混淆视听、灌输信息等)手段,可能会让我们的大脑在不知不觉中听命于他,从而彻底丧失对自我的掌控。
洗脑与反洗脑,操纵与反操纵,影响与反影响,人际关系中永恒的主题,被洗脑和被操纵总是让人不悦,即使你的头脑没有意识到被人左右的局面,你的心灵也会发出种种信号,让你因陷入纠结、两难、犹豫的境地而困苦。而一旦摆脱被洗脑和被操纵的局面,你的心灵会得到自由而奔放,你的头脑会恢复理性而清晰,你的人生豁然而开朗。博弈心理学,就是一门让人摆脱这些人际交往困境的学科。
人际交往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心理博弈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你还在与外界发生着信息交换、人际往来,你就无法阻止心与心之间的较量,无法避开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本书立足于心理学、行为学、博弈论等,揭露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来自社团组织、商业机构、媒体宣传的洗脑现象,以及父母、恋人、朋友、上司、同事、推销人员、权威人士,甚至是陌生人对我们进行情感操纵和心理影响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的实质,旨在让读者了解博弈规律,了解人性特征,了解社会的阴暗面,掌握反操纵手段,掌握驭人策略,以巧妙的博弈技巧达到取胜目的。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洗脑?——警惕他人“入侵”
1.当你是公众人物时
日本某网站曾经报道过一则骇人听闻的消息,一位非常有名的日本笑星 被占卜师“洗脑”,这件事情一度成为媒体的焦点。这位笑星 长得漂亮,收 入又高,作为一名成功的艺人,广受尊敬。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完全 被占卜师控制,令人难以理解。那么,占卜师是看中了她的哪些特点,从而将其作为自己的“猎物”呢? 首先,就身份而言,诸如艺人、企业老总这类经常站在聚光灯下的知名人士,他们的个人信息非常容易泄露,当他们在媒体上公开时,以占卜师为 代表的“洗脑者”会根据他们的神态、言语等方面来观察其精神状态。
其次,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总是以坚强、开朗、乐观的形象示人,但内 心深处其实很孤独,特别是当他们遭遇与普通人一样的低谷时,他们也需要 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可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这时,迷惘的内心会向外 求援,从而可以让骗子“乘虚而入”。再次,……
……

2.当你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容易陷入的洗脑陷阱之一就是传销,让我们来看一下典型的 传销洗脑过程是怎样的:
步:筛选新成员 对于传销组织来说,他们喜欢的是有事业心却偏偏怀才不遇的,或者曾经辉煌过想要东山再起的人;有一定号召力的人也是他们喜欢的,因为可 以继续去邀请新朋友;有一定空闲时间的人;比较单纯、没什么心眼的人,等等。
第二步:接入组织 组织会根据新成员的特点,安排一个合适的老成员和推荐人去接人。在没有和新成员交底前,他们会先带他进课堂听课,这个时候他们不会谈公 司、产品和制度;然后,会安排别人继续与新成员去沟通,这时,就会想方 设法套新成员的心里话,看他有什么需求和想法,然后及时向“上家”汇 报,以便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沟通。
第三步:煽情授课,初步“洗脑”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授课、“成功人士”的经验介绍等,描绘出“光辉前景”,利用短期即可达到高额回报的“蓝图”,点燃“新人”投入非 法传销团伙的狂热欲望。
第四步:灌输扭曲的“成功学” 传销组织会营造一个充满了鼓动性、激情和希望的氛围,吹嘘他们是一
个改变人的行业,可以给每个人提供一个舞台。他们的一套歪理邪说经“成 功学”包装后,便可以讲得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让初来乍到的新成员热血 沸腾。
第五步……
……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根据他们的手段,来推导出具备哪些特点的人容易成为 “猎物”。
1.充满欲望的人:洗脑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你内心的需求和欲望, 尤其当人们充满野心,求富心切,却又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社会以及 生活的现状有不满的情绪时,洗脑者趁机美化传销事业,让人们对金钱产生 扭曲的追求……
2.依赖型人格的人:这类人自主思考、判断和行动力不足,即使只是 一些琐碎的小事,他们也要看控制者的脸色,按控制者的想法行事……
3.缺乏安全感的人:这类人对传销组织刻意营造出的“家”会特别有 亲近感,尤其当他们正在或曾经遭受巨大压力……
4.易受暗示的人:这类人容易不加判断地相信所有信息,按照自己得 到的暗示做出行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
5.孤独无助的人:……(更多精彩内容,请在书中阅读。

作者简介
陈玮,知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专注于情绪、人格与人际交往等心理学领域研究数十年,颇有建树。以透彻直白的语言风格,帮助读者解决人际互动中的心理建构问题。著有畅销书《博弈心理学》《微人格心理学》《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别让不会说话害了你》等。
目  录

目录

章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博弈
人际关系博弈,事实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心较量。在职场、商场、情场中,这种产生于人际博弈过程中的洗脑与反洗脑、影响与反影响、操控与反操控几乎无处不在。只有站在博 弈层的点,客观看待、冷静分析心理博弈的规律,并塑造 一颗强大的内心,培养一种缜密的思维方式,才能察觉他人对 我们的操纵,用有效的策略克敌制胜。

打赢思辨之战,抢占心理博弈的制高点
博弈双方,是依存还是制约
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你是如何被外界塑造的
操纵者的阴谋:你知道自己被别人控制了吗
如果有人入侵了你的大脑
塑造内心强大的自己,与控制者进行对决

第二章 谁在控制你的大脑

输入信仰,并让他们成为教徒”“利用暗示,让他听你的 指挥”“攻击你的弱点,让你依赖于他”……这就是“洗脑者” 让你服从的秘密,而你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察觉到!在我们的 生活中,这种洗脑式入侵无处不在。他们的手段有多种,但都是以扭曲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为目的的。只有懂得鉴别洗脑者和 洗脑方法,才能有效地警惕他人控制我们的大脑。

人的大脑可以被他人塑造吗?
“迫不得已”的选择:你真的是自愿的吗? /
哪些人容易闯入你的大脑——识别洗脑者
暗示的真相:有人潜伏在你的潜意识里
刺激和诱导:利用条件刺激,改变你的行为模式 /
信息输入:灌输超负荷信息,使你的大脑陷入疲劳
有效的控制工具——欲望和恐惧 /
趁虚而入的时机——孤独和无助
让你的行为不受自我控制——极限状态 /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洗脑——警惕他人入侵

第三章 发现潜伏在你身边的操纵者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被他人操纵着,每个人也可能就是隐 藏着的操纵者。操纵者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潜伏在你的身边,以各种手段,将你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有的看起来很友善,让你十分信任;有的则很有威信,让你无法置疑,但他们的操纵行为却常常使你进退两难,压制自己的真实意愿。现 在,就让我们揭开他们的面具,识破各种类型的操纵者吧。

小心!他正在操纵你
揭开操纵者的面具——他在控制你吗?
热心型:“我对你这么好,你该怎样报答我?”
魅力型:当操纵者有了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友善型:他看起来好像很善良
专制型:“我才是有道理的”
权威型:越有学识,越能够“诱导”你
无辜型:越可怜的人,越可怕
自我压制型:建立在虚幻之中的控制关系

第四章 你是怎样进入操纵者的陷阱的

深谙心理操纵技巧的人,会以各种方法对你的行为进行控 制,以满足自己的利益;同时,我们自己也可能“姑息养奸”,纵容他们的行为,就如同法国作家西蒙波娃所说:“我和所 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我们只有对他们的操纵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避开他 们对我们的掌控;也只有深入分析自己的特质,才能真正塑造 一个独立的、不受他人控制的自己。

心理操控的本质是欺骗
原来我们只是他们的玩偶——非对等的关系
你是受害者,也是同谋——忍气吞声的后果 /
你容易被操控吗?——被操纵者的几种特质
批判者的用意:他在故意贬低你 /
挑拨的背后:如果身边的人都远离你,当心有人离间
利用信息的不透明性,引导你产生联想
反对你的人只是为了追求存在感
摆脱操纵:我的生活不需要你的指导

第五章 心理暴力和情感勒索

危险、不易察觉、难于防范的操纵和情感勒索往往 来自于我们亲密的人!他们对我们的弱点十分了解,并且深 知我们出于对情感的需要,会无条件地做出妥协,因此,他们总 是习惯性地向我们索要回报,或者让我们服从于他们。这种操纵大都是从我们内心深处着手的,会对我们造成看不见 的伤害,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心理暴力”。

心理拉锯战:越亲近的人越危险
情感勒索: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
冷暴力:感情世界里的无声对峙
过度依赖:丢不开的麻烦
过度付出:当他(她)用全部去爱你
逆向行为:“我太了解你了!”
聚光灯下的存在感:“你们只能关注我!”
毫无责任感:“这不关我的事!”
利用负罪感:“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绑架赞美:“求评价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你表扬我。”
“锋利”的玩笑:“我不是故意损你的。”

第六章 “潜移默化”的力量:你正在被他人影响

你的行为和想法都是听命于你本人的意愿吗?对我们大多 数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想法、意念、思维、行动, 甚至情感体验,无不被周围的人们影响着。这些影响,有些是 积极的,但更多的是消极和有害的,它们让你处于矛盾和迷茫之中无法做出理智的选择,它们一直在绑架你的人生。洞悉这 些负面影响,才能找到冲出牢笼的出口。

因为看不见,所以残忍——录音带效应
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被影响——熟悉效应
对情境的再定义——哈洛效应
失控的角色扮演——路西法效应
唤醒心中的怪兽——群体效应
他们是如何利用传统观念来捆绑你的——答布效应
当思维被“成功理论”所引导——“成功学”的陷阱
谁才是“坏人”——道德绑架

第七章 想要攻克他,先得看穿他

反操纵的前提是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只有面对一个清晰 而具体的敌人,我们才能相应地采取有效的策略。而反操纵首 先就应该做到“反欺骗”。操纵者深谙隐藏之道,绝不会轻易 将真面目示人,只有利用一定的鉴别技巧、刺激手段,我们才 能真正看穿他们的想法,挖掘他们人性深处的秘密!

没有完美的谎言,只有不够高明的识谎技巧
眼角眉梢的秘密:原来他不只是在笑
从眼神的表达识破他内心的真相 /
通过刺激源,揭开人性的伪装
设定语言陷阱:用假信息打探出你要的信息 /
故意激怒对方,让其暴露出本来面目
侧面效应:在与别人交往时,他才能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第八章 利用反向博弈,干扰对方的心理

谁说博弈就只能是针锋相对的较量?真正充满智慧的博弈 手段,是以一种类似于“障眼法”的方式,进行反向博弈。如 果你很强大,你就故意示弱;如果你并不自信,那就假装强 大;如果你能洞察一切,可以装成一个“笨人”;如果你心思 缜密,那就试着犯个小错。这种“装”出来的博弈,会在对方 的意识里形成一个假象,也更容易达到你自己的目的。

制造错觉,感性的冲动比理性的思考更容易控制
告诉他“你一定行”,哪怕只是安慰
如果很有把握,那就假装示弱——有底气的情况
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从气势上压倒他——没底气的情况
装可怜,同情心会让对方卸下防备
心理误导,让对方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藏起精明的自己,扮演笨拙的人——伪装的艺术
故意犯错误,消除对方的戒备——犯错也是种博弈技巧

第九章 扭转思维,改变行为:教你不动声色地反客为主

如果你总是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下风,那么很可能是你的思 维出了问题。试着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解剖,让思维从固守的框 架里解脱出来,并采取适当的行为,主动影响对方的心理和想 法,就能在博弈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走不出的笼子——看他如何绑架你的思想
理性看待自己,不要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别让欲望吞噬你的理智
制造恐惧心理,让他心甘情愿地服从你
引导他参与你的计划,让他主动为你所用
利用出其不意的博弈策略,使对方从心理上趋于被动
“黑脸——白脸”战术:刚柔并用的心理掌控术

第十章 博弈的和解:化敌为友是明的应战策略

如果攻克不了他,那就把他变成你的战友吧!在心理博弈 中,应该学会放低自己的身段,以友好的方法让对方接纳自 己。去赞美你的对手,迎合你的敌人,软化他们的敌意,将对 峙局面变为互利双赢的结果,你就能成为这场心理战中的赢家。

打破对峙局面,狭路相逢就一定是敌人吗——猎鹿效应
让步——老实人的博弈筹码
将“讨厌鬼”变成好朋友
只有不合适的价码,没有收买不了的人心
换位思考:像青蛙一样去思考,你就读懂了池塘
适度贬低自己,能巧妙地捧高对方——“捧人”的艺术

第十一章 说服的心理战术:让他心甘情愿听你的

了解了对方的动机和想法,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你才能 说服对方。完整的说服是以思维方式为引导,以声音为载体,以行动为辅助。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你的语言是否能够恰好 击中对方心里的那根弦,就决定了你与对方的交流是否畅通。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并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对方的想法,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疲惫战术:在他疲惫的时候进行说服更有效果
互惠原则:“我让步,你付出”
沉默战术:适时地沉默能够带来强大的威慑力
接种效应:提前打好预防针,将负面影响减至小
单一诉求效应:集中一点式的强调,“轰炸”他人的思想
图像比嘴会说话,故事比道理更动听

第十二章 别做“好人”,做个有魅力的“坏人”
如果你总是怀抱着“利他主义”,以为只要取悦别人,就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那你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你越是表现得“好”,别人就越看不起你。事实上,利他主义者是在对自己进行操纵!他们的“老好人行为”,才是使自己陷入 绝境的主要的原因。

别做自己的心理操纵者——“老好人”的困境
取悦他人,你也得不到认可——被贬低的人格
付出越多,就越得不到——氧气效应
不愿答应,就问心无愧地说“NO”
丢掉过度的热心,做个“高冷”的人

前  言
前言
人际交往中的终极心理博弈:洗脑与反洗脑,操纵与反操纵,影响与反影响
人的大脑会不受自己控制,反而被他人任意塑造吗?我们的行为会在他人的影响下变得扭曲,违背自己的初衷吗?我们的一举一动,会受到他人的操纵吗?
几乎没人相信,自己的思维、意念、情感、行为,甚至人格表现等正在受到另一些人的控制。这是因为,真正高明的操控者往往不会用明显的、外化的方法来命令或者压迫你,他们擅长的,是隐秘式的控制——利用一些容易让人忽略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行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乖乖就范。
不必急着反驳,只需问问你自己: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吗?你是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曾经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呢?又或者,你常常觉得自己的行为在无意之中偏离了轨道……
其实这种现象在社会交往中很正常,存在着普遍性。比如,孩子们无法以巧妙合理的方式摆脱家长的操纵;夫妻之间也不能保持平衡、对等的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甚至可能转化为精神暴力;员工也很难在职场中避开“潜规则”的操纵,只能受制于人,等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在被他人影响,我们的思想也很容易被操纵,更严重的是,有些人会通过一系列的终极控制(诱导、威胁、混淆视听、灌输信息等)手段,可能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听命于他,从而彻底丧失对自我的掌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不能回避,不敢拒绝,只能任人摆布。
为什么许多人能够轻易地控制和影响他人,而我们却只能以沉默应对?
事实上,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洗脑,被影响,被操纵了!我们首先应该采取的应对方式,就是识破它。
找出潜伏在你大脑中的“敌人”
所谓“洗脑”,就是利用外部影响力,向别人灌输异于一般价值观的特殊思想,以符合操纵者的意愿。“洗脑术”起源于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他做过一个关于“操控他人大脑”的实验。初的实验对象是一只狗。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喂食前,都会摇几次铃铛,重复多次之后,即便他只是单纯地摇铃铛,不给狗喂食,狗也会无法抑制地分泌唾沫。这个实验也被称为“条件反射实验”,他后来又把实验运用到了人身上。他让一个男孩说出数字4,只要说出这个数字,就会奖励给男孩一块蛋糕。重复数次之后,当他问男孩,2 乘以2 等于几时,男孩还没说出答案,口水就流了出来。
这个实验说明了,这种不断重复的诱导行为,能够使人产生某种不受思维控制的“条件反射”,甚至能够重塑人的大脑。这样一来,即使他人不施加任何外力,也能够悄悄地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高端的洗脑者正是擅用这种手段的行家,而我们之所以能够被其诱导,就是因为对这种潜意识沟通和“迷惑性信息输入”的工作模式不甚了解。
其实,这种终极控制模式并不是完全不可击破的。从本质上来讲,洗脑就是将一种理论植入他人头脑的过程,并且始终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和性质,比如,排他性、循环论证、利益承诺、重复灌输、暗示和诱惑等。一旦我们了解了洗脑的原理、手段和规律,我们就能全面洞彻心理操纵的真相,从他人的控制中解脱出来。
看穿你身边的“隐形操纵”
绝大多数的心理操控并不是仪式化、化的,它们通常是以友善而不易察觉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操纵者才是应该提防的。
你是否经常屈服于他人各种形式的操控,比如恶意的批评、无理的请求、无法摆脱的依赖等?为了满足他们,你只能牺牲自己。然而,你的退让和“善举”似乎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通常是,即使你付出了一切,也不永远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是的,你面对的是老练的操纵者。他们总是有办法让你迫不得已地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会用真诚的眼神、亲密的语言、看似善意的行动来“攻克”你,以成全他们的一己之私;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采取抨击、威胁的手段来压迫你。一旦你狠下心来拒绝他们,他们又有更高明的招数了——他们会用无辜、善良、真挚、坚韧的假象,让你充满罪恶感!
更关键的是,这些令我们进退维谷的人往往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并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意:他们可能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他们可能很有修养,稳重而具有威信;他们可能看似弱小,惹人怜爱;他们可能处事低调,温文尔雅……然而,一旦他们戴上操纵者的面具,就不那么可爱了——他们会态度迥异,为达到目的采取一系列心理计谋!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配偶、朋友、领导、同事,他们能利用各种你意识不到的手法,利用你的情感,绑架你的行为,成功地将你放倒。
正是因为关系亲近,他们很容易就能够看透我们内心的需求与渴望,了解我们的情感弱点,看穿我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加“高效”而准确地利用我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哲学家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是“人们有时可以支配他们自己的命运。要是我们受制于人,那错处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我们的友好和善意成为了他人操纵我们的切入点,那么我们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同谋。是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本身就参与了对自己操纵。
是被别人操纵还是操纵别人?
主导权在你手里!
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是影响,还是误导?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正常的,只要人们存在着沟通,进行着信息交流、情感交换,就能够彼此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影响力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情绪、正面体验进行交换和补充,从而激发各自的潜力,促进积极自我的形成。比如,一个睿智、博学、品德高尚的老师,他教出来的学生很可能会跟他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负面的影响则会把你带入死角,将你禁锢在一个笼子里,让你形成巨大的思维盲点。比如,在群体中,他人的想法有可能会对我们的自主思考进行干扰,我们会不自觉地遵循群体法则,按照别人的要求和规则去做事情。这个时候的我们,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些传统观念所影响,这很可能会削弱我们的创造性,束缚我们的想象力,逐渐演变为“僵固型思维”。
当然,一个人的影响力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主要体现之一。高明的政治家很善于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精明的商人则会用影响力来打造品牌、兜售商品;聪明的父母知道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将他培养成才;睿智的老板也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服从自己。擅用影响力的人,也都是沟通高手,他们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让别人从负面抵抗变为积极合作,他们能够如愿以偿地让每一个人都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行事。避开负面的影响力,才能够真正拥有独立、理性的思维;吸取正面的影响力,就能巧妙地为自己的补充正面能量。而学会运用影响力,我们就能让它为自己的社交利器。
真正的博弈,是心与心的对决:掌握心理战术,才能控制全局
操纵者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每个人都被操纵着。每个人也都是操纵者。人际交往中反操纵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心理博弈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你还在与外界发生着信息交换、人际往来,你就无法阻止心与心的碰撞,无法避开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中国古人把下围棋称为博弈。在四四方方的棋盘上,黑白子的厮杀非常激烈,为了赢得对决,博弈双方都是十分讲究策略的,策略的高下是决定参与者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所说的心理博弈,事实上就是一种在人与人交往时,基于心理分析的策略思考。这些策略能够让我们洞彻他人的真实意图,并采取相应手段,获取自己的胜算。只不过,人生不是棋盘,人也不是棋子,因为人是一种情感的动物,真正高明的博弈,不见得就是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人与人的接触,其实是心与心的沟通。你的一句体贴的话,一个友爱的眼神,一个温馨的举动,很可能比冷冰冰的较量更有力度。运用自己的善意,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博弈方法。当对方有这样的想法时——“他对我这么好,我只想尽我所能去帮助他”“我愿意真诚地为你付出”,你就成为了这场博弈中的赢家。
本书以人际关系心理学为基础,结合了大量心理博弈的案例,详尽地解博弈心理学析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常遇到的盲点,从本质上拆解洗脑过程和识别心理操纵常用的手段,旨在帮助你掌握各种反洗脑、反操纵、反影响的有效方法;让你摆脱他人的隐形操控,让你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商业谈判中战无不胜,从被操纵者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能够掌控全局的人。
媒体评论
☆ 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经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你应该毫不犹豫选择的;
☆ 本书案例十分精彩,论述也颇有深度,是难得的佳作;
☆ 从分析洗脑现象,到拆穿操纵者的阴谋,再到看穿身边的各种影响,条分缕析,全面解读,每个角度、每个层次都能让你获益良多;
☆ 人际交往的战场上,心理战术才是明的战术,掌握了心理博弈术,你才可能成为赢家;
☆ 情感勒索、心理绑架、隐形操纵……这些让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在这里,你或许能够得到一些一针见血的解答。
在线试读

博弈双方,是依存还是制约


谁都不是傻瓜,谁都是傻瓜

荷兰曾经举办过一场“合作及社会两难困境研讨会”,邀请了众多博弈 论专家参加。大会结束之后,有两个学者——麦西克和路特提 议大家玩一个 游戏。他们将一个大信封拿出来,请在场的 43 位专家拿出钱来装进这个信封里。如果后这信封里的钱超过 250 元,麦西克和路特将自掏腰包,退给每个人 10 元钱。不过,如果信封里的钱不足 250 元,就要统统没收,大家 谁也拿不到一分钱。

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让我们来简单计算一下平均每个人应该支付的数 目:5.82 元。为了防止一些吝啬鬼少付或者不付,你也可以再多加一点。如 果每人放进去 7 元,应该就可以超过目标值 250 元了。等到后退还给每人10 元时,每人都还可以净赚 3 元。不过,游戏特别规定大家互相之间不准 讨论,也不能偷看别人放了多少钱进信封。但是无论怎样,这看起来都是一 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那么,结果如何呢?

等到两位主持人打开信封一数,里面的钱总共是 245.59 元,比目标 250 元差了那么一点点。 看到这种结果,这些学者们群情哗然,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 ? 他们都是这个领域里有声望的专家,而且刚刚结束了两天的 “合作研讨会”! 他们的合作结果居然比目标还少了近 5 元钱,这太讽刺了!

这下子,大家的钱全都打了水漂。有些人抱怨只要再多一个有良心的人放 进去 7 块钱就好了,有些人则后悔自己应该再多放一点点,更有一些人说: “早知道这样,我宁可那时候放十几块钱!”

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有人会真的奉献超过 10 元。因为我们都预期别人 会拿出他们所该奉献的那部分。如果真是那样,那自己多交出的那部分就是 浪费。每个人都基于这样想法,所以后的结果就会是令人失望的。造成这 种结果同样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以一种“零和游戏”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因为 我们都预期别人会“履行义务”,而自己又想尽可能地多“捞”一点,因此 才会产生每个人都拿不回钱的结果。

在这个“学者们失败的游戏”中,有一位莫尼根教授回到他任教的大学 后,又重复了这个游戏许多次,得到的结果总是差不多。而且,一旦一个群 体玩过这个游戏得到失败的结果之后,他们下一次就更不愿意合作,其结果 竟然比次更糟。


博弈:依存中有制约

“博弈”(Game)在英语中的基本意义是游戏,所以说“博弈论”更直 接的翻译应该是“游戏理论”,因为很多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讲究 策略。策略的高下就成了游戏参与者左右游戏结果的关键性因素,而博弈论 其实就是一种策略思考,以寻求自己的胜算或利益。

中 国 古 人 锻 炼 脑 子 的 一 个 好 方 法 就 是 下 围 棋, 因 此 古 代 的“ 博 弈 ” 也特指下棋。当人们捻起黑白二子时,脑中就开始高速运转各种策略的 实施方案了。围棋告诉人们的博弈论之一就是过分小心的危害:每一步 棋 都 可 能 影 响 你 的 输 赢, 因 此 下 棋 者 要 时 刻 小 心, 保 证 你 的 棋 不 被 吃 掉。但是当你太过小心,你将失去进一步布局的机会,下棋的过程就是 追求主动权的过程。安全固然重要,然而对于只守不攻的一方来说,很 少能有机会夺取后的胜利。因此,在竞争关系中,在保证自我利益的

同时,我们要寻求能够制约对手的策略,学会主动出击是一种很好 的手段。当你跟别人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的时候,则需要寻找双方的平 衡点,因为在竞争关系中,一方的胜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这种 “零和游戏”的原理采用的是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可是,在人类社会里, “单赢”策略会给你带来潜在的危机,因此,我们所倡导的博弈理念,更多 的是追求“双赢”的结果。

比如,许多商家都会在业务过程中适当地让利给客户,这是顺利成交的 永恒法则之一。销售谈判中,双方的焦点通常集中在价格与价值。顾客要求 以的价格得到价值的产品,所以业务员的压力非常大。碰到这种情 形时,就要学会运用双赢策略。

让利是多方面的,譬如,业务员说:“如果你购买,我们将给你 8 折。” 如果顾客说:“维修费用太高了。”业务员说:“如果我们提供一年免费维修, 您可以接受吗 ?”这个问题隐含互惠的承诺。如果顾客接受一年免费维修, 等于答应成交。

博弈不仅仅只存在于游戏、商战这些充满赤裸裸竞争的情境之中,爱情 和婚姻,同样是博弈的另一种形式。在爱情里,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会限 制另外一个人的自由,或者一个人想要自由而威胁到另一个人的安全感。如 此看来,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是有价值的、光荣的,但是并不是不需要付 出代价的。你越追求安全感,你的另一半就更少感受到自由。那样又会变成 对你的威胁。有时候,你的另一半会觉得他为你所做的牺牲并不值得,因为 你的要求太具有压迫性,这样他就会选择离开。担心对方离开而被恐惧牵着 走,到后只会应验了自己初的担心。因此,两个人对自由和安全感的需 求亲密地谈判,这就是爱情。

所以,明的博弈并非单纯的竞争,而是在相互制约中寻找依存关 系,开启一种互惠双赢的模式。双赢其实就是一种依存与制约关系的综合体,是一种相互的妥协,也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共同利 益的化。

 

 

趁虚而入的时机——孤独和无助


丛林深处的惨案


1978 年 11 月 18 日,南美,奎亚那的丛林地带。

910 名“人民圣殿教”的成员有秩序地、平静地先后走向死亡。他们都 是跟随这个邪教组织的精神领袖吉姆·琼斯来到这里,这些来自旧金山的穷 人们被琼斯要求,集体“进入天堂”。

个响应的是一名年轻妇女,只见她镇静地走向那个现在已经是人人 皆知的草梅口味的毒药桶,舀起毒药,给她的婴儿服了一份,自己也服了一 份,然后坐下来。四分钟之内母子两人便在抽搐中死去。然后其他人也一一 效仿。虽然当中有少部分人逃跑了,但据幸存者说,910 人中的大多数都是 有秩序地、心甘情愿地死去的。

这一场人为控制的屠杀震惊了整个世界,在悲剧发生后的很多天内,人 们的谈话都离不开这个题目:“现在发现死了多少 ?”“一个逃出来的人说他 们喝毒药时就好像是进入了催眠状态。”“他们是被集体洗脑了吗 ?”“真是 令人难以置信!到底是怎么回事 ?”

是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人数惊人的盲目服从行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些人把目光集中 在吉姆·琼斯的个人魅力上;另一些解释则是针对那些被吸收到“人民圣殿 教”中的信徒们,他们大多贫穷、没有文化,愿意放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 自由,来换取已经为他们安排好的人生道路。

这些解释无疑都有它的道理,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个案,其特殊之处 究竟在哪里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设想:“假如‘人民圣殿教’当时仍然在旧金山,或者 在任何能够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地方,琼斯的自杀指令会被执行吗 ?”如 果从这个角度加以思考,吉姆·琼斯迁移策略的高明之处就比较容易看出来 了。琼斯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催眠,而是充分利用了“孤岛效应”。在这个与 世隔绝的地方,当琼斯下达了死亡命令时,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点不知所措, 于是他们开始观察周围的人,以确定什么才是正确的反应。

任何强势领导人统治的组织内,都会有一些盲从的人,他们也成了 批迅速喝下毒药的人,接下来,大规模的孤岛效应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了。琼 斯的力量并不只是来自他非凡的号召力,而是他对心理学原理的恐怖运用。 作为邪教领袖,他的阴险之处正是决定把“人民圣殿教”从能获取大量信息 的旧金山迁移到南美这个赤道附近的遥远地方。在这里,不确定性和成员们 特殊的相似性使得“孤岛效应”能限度地为他所用。

除了环境成了“孤岛”以外,这将近一千人的集体中的每个个体,其实 也是孤独的。他们没有可以依仗的外援,而他们所深信不疑的“教主”也已 经舍弃了他们。因此,这个群体由追随者变成了一群失去个人意识的动物。 只要使他们中的一些向朝操纵者所希望的方向移动,其他的也将平静地、机 械地跟着移动。

别轻易让人看出你的无助


市中心,临街的一家咖啡馆内

抢先评论了 “《博弈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全面剖析人际交往中的洗脑与反洗脑、操纵与反操纵、影响与反影响!”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人类愚蠢辞典:揭穿人类社会自欺欺人的263种愚蠢现象

EUR €35.99
评分 4.00 / 5
加入购物车

读人:读懂他人内心真实想法的七个步骤!《欧普拉脱口秀》《早安美国》、BBC、CNN争相报道!被美国多家律所和检察机构选为指定培训教材!

EUR €37.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棉花糖实验

EUR €38.99
加入购物车

墨菲定律(一本好玩又实用的日常行为心理指南)

EUR €22.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