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70266
点击购买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相关著作:
当代*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重现;
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三,继《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后又一力作;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颠覆性著作,凝聚认知神经学、人工智能和进化心理学等多项研究成果;
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
湛庐文化出品。
权威解答“什么是智能”这一深刻问题,破解机器人难题。
详细剖析心智的四大能力,权威解读“心智如何工作”。
一扇窥视人类心智活动神奇与奥秘的窗户。
一场探索心智本质的奇幻之旅。
前言 心智计算与自然选择,解开心智之谜的两把钥匙 /I
部分 心智理论的前世今生
01心智是什么? /003
心智是一个由若干计算器官所组成的系统,它是我们祖先在解决生存问题的进程中“自然选择”出来的。心智不是大脑,而是大脑所做的事情。人是心智进化的产物,而不是剃光了毛的“裸猿”。心智进化的终目的是为了复制数量的基因,而正是基因创造了心智。
◆ 机器人难题:不简单的“看”和“走”
◆ 阿西莫夫机器人3定律
◆ 心智的反向工程
◆ 进化心理学VS标准社会科学模型
02心智计算理论 /061
心智计算理论认为,设计完美的计算机,如果运行一个特定的程序,也能完成与心智一样的工作。我们之所以要接受心智计算理论,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人工智能的存在。神经网络模型是建立在人脑如何工作的基础上的,并具有5个典型特征。神经网络上的符号处理过程是智能产生的关键。
◆ 智能就是“计算”
◆ 为什么要接受“心智计算理论”
◆ 神经网络模型的5大特征
◆ 人的智能=神经网络 符号处理过程
03自然选择理论 /151
自然选择根本没有“努力”地发展智能,因为更大的脑需要的能量也更多,深思熟虑让大脑的反应时间更慢。在所有生命体中,只有人进化出了智能,这要归功于4大有利因素。如果人类仍在进化,那也一定也非常缓慢,并且朝着我们无法预知方向进行。
◆“变聪明”不是进化的必然
◆ 遗传算法的威力
◆ 人类获得智能的4大有利因素
◆ 我们还在进化吗
第二部分 心智的4大能力
04 心智能力1:视觉感知 /215
视觉感知是心智的重要能力之一。视觉就是用心语对外界景象进行描述的过程。自然选择的工程设计智慧,让我们的双眼在大脑中形成立体视觉。尽管三维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为二维图像,但借助于运动、形状和阴影等线索,我们可以构建对现实世界的三维立体表征。
◆ 立体视觉
◆ 光、影、形:景物转图像3法则
◆ 从二维到三维
◆ 心理意象,空间想象的引擎
05 心智能力2:推理 /303
心智是为了人类进化的需要而过度设计的吗?还是超级智能明确地引导了人类的发展?实际上,自然选择并没有将我们每个人都塑造为科学家,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所处环境。人们之所以要对事物进行分类,是因为心智需要根据类别进行推理。逻辑、算术和概率是3个好的推理工具。
◆ 分类就是推理
◆ 信念和欲望,解读事物的好方式
◆ 3个好工具:逻辑、算术和概率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06 心智能力3:情感 /367
不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还是美国人或欧洲人,他们的欢喜、悲伤、恐惧、惊讶等情感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喜欢优美的环境,渴望浪漫的爱情。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公开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而已。情感是适应而来的,是整个心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不同的文化,相同的情感
◆ 情感源于进化
◆ 买房3原则:位置、位置、位置
◆ 爱
07心智能力4:社会关系 /433
在竞争环境下,人们彼此之间发生冲突的动机天然存在。但是,心智有很多组成部分,适应而来的不仅有动机,还有爱、友谊、合作、公正感和预测我们行为后果的能力。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配偶、朋友和敌人,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 父母与孩子
◆ 兄弟姐妹
◆ 丈夫与妻子
◆ 朋友圈
结语 活出生命的意义 /531
我们的生活里不仅有面包,还有琴棋书画和歌舞,而后者却并非适应的产物。艺术、文学、幽默、宗教和哲学都是心智的杰作,我们的生命因此而意义非凡。我们也许应该超越自己的心智,将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看作自然选择的宏伟设计。
◆ 艺术让人快乐
◆ “笑”有何用?
◆ 超越心智:我们的思想与情感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译者后记 /579
20年前,当麻省理工学院平克教授来我当时所在的伦敦大学实验室访问时,我就被他爆炸式的发型和不凡的谈吐所吸引。其时,平克教授已因《语言本能》一书而成为世界知识界的传奇人物。虽然平克教授在这20年间也出版了其他几本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但《心智探奇》尤其值得期待,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感知、推理、情感、社会关系,外加语言,就构成了人类心智的主要功能,而前者正是本书论述的主体。本书体现了平克教授著作的一贯风格,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为他的论点所折服。虽然“心智即计算”的观点不一定被每个学者接受,但本书所谈及的内容却能成为思想的源泉。《心智探奇》应成为任何对心智、对人类自身感兴趣的人之书。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道可道非常道”!虽然“我们并不了解心智如何工作”,但《心智探奇》还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得以一览人类心智活动的神奇与奥秘。《心智探奇》精彩纷呈,开卷有益。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认知心理学研究员
平克是一颗明星,有他实乃科学界的运气。
理查德·道金斯
著名生物学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作者
《心智探奇》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生动有趣的文字,蕴含着非凡的智慧。这样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更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和讨论。看似轻松自在的笔触,实际传达的是极有深度的思想。
迈克尔·加扎尼加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畅销书《谁说了算》《双脑记》作者
能写出如此伟大作品的恐怕只有史蒂芬·平克了!他的论述既游刃有余,又不失权威。他的幽默写作风格,几乎让人们忘记了他原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认知科学家!他在《心智探奇》一书中得出的众多结论,恰似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心流”之父、畅销书《创造力》作者
读《心智探奇》这本书,我折服于史蒂芬·平克的博学与睿智。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之间纵横捭阖、来去自如。其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浅学陋识的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常常需要回过头再读一遍,细细地咀嚼,慢慢地消化。平克善用比喻,能以我们所了解和熟悉的内容,阐释我们所不了解的陌生理论,使之清晰明了。此外,很多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理论,到了他的手里,三两下间就被拆解得原形毕露。
一位中国读者的心声
心理学家西蒙·
巴伦- 科恩(Simon Baron-Cohen)用一个故事阐述了这一点。玛丽走进卧室,走了一圈,然后走了出去。你对此怎么解释?或许你会说,玛丽在找什么她想要的东西,以为会在卧室里。或许你会说,玛丽听到卧室里有什么声响,她想看看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又或者你会说,玛丽忘了她要去哪儿,可能她实际上是想去楼下。不过你一定不会说,玛丽每天这个时间都这样做:她就是走进卧室,走一圈,然后走出去。用物理学家的的语言——时间、距离和质量——来解释人类行为将会很不自然,而且也是错的。如果你明天回来检验这个假设,它一定不成立。我们的心智用信念和意愿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因为他人的行为事实上是由那些人的信念和意愿所控制的。行为主义者是错误的,每个人在直觉上都知道这一点。
心理状态是看不见,也没有重量的。哲学家们把它们定义为“一个人与一个主张的关系”。关系是一种态度,就像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希望什么、假装什么一样。主张是信念的内容,有些像一个句子的含义——例如,“玛丽找到了钥匙”或者“钥匙在卧室里”。信念的内容与世界的事实处于不同的领域。“剑桥食堂里有独角兽在用餐”是错的,但“约翰以为剑桥食堂里有独角兽在用餐”可以是非常正确的。要把一个信念归于某人,我们不能只是以一种寻常方式产生一个想法,否则我们在自己不相信独角兽的情况下就无法得知约翰相信独角兽。我们要把一个想法,用心理引号括在一边,然后想,“这是约翰所想的”(或者想要的、希望的、猜测的)。我们所能想的任何事情,也是我们认为其他人可以想的事情(玛丽知道约翰以为有独角兽)。这种洋葱般的想法之中套想法需要一个计算架构(见第2 章),另外,当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还需要乔姆斯基所提出的递归语法,对此我在《语言本能》中进行了解释。
身为凡人,我们不能直接读出他人的心理。但根据他们所说的,他们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言外之意,他们眉目神情所显示的,以及他们的行为表现,我们能够做出很好的猜测。这是我们这个物种杰出的一项禀赋。读完第4 章后,你可能对人们能认出一条狗感到惊讶,现在想想,在哑剧中要认出一条狗需要什么能力吧。但孩子们却能做到。这种心智背后的技能首先是在摇篮里练习的。两个月大的婴儿盯着成人的眼睛;6 个月大的婴儿知道这些目光是不是也在看他;一岁的婴儿能望向父母盯着的东西,当他们不确定父母为什么做某事时,他们会去看父母的眼睛;18 个月到24 个月之间,孩子们开始把他人心智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信念区分开来。他们以一种骗人的简单本事来炫耀这种能力:假装。当一个走路摇摇晃晃的小孩和妈妈玩耍时,妈妈递给他一个香蕉并告诉他电话响了,他是在区分家长假装的内容(香蕉是电话)和他自己信念的内容(香蕉是香蕉)。两岁大的孩子能使用心理动词“看”和“想要”,3 岁大的孩子使用的动词则有“认为、知道和记得”。他们知道一个看某物的人一般想要他所看的东西。他们也理解“想法”的概念。例如,他们知道你不能吃苹果的记忆,以及人们只能通过向盒子里看才能说出里面有什么。
到4 岁时,孩子们通过了一项了解他人心智的非常严格的测试:他们能够把他们认为错误的信念归于他人。在一项典型的实验中,孩子们打开聪明豆盒子,惊讶地发现里面有铅笔。然后实验者问孩子们,一个走进屋子的人会期望在盒中发现什么。尽管孩子们知道盒子里装的是铅笔,他们却将此知识搁置一边,从新来者的角度出发,回答“聪明豆”。3 岁大的孩子要把他们的知识置于一边比较困难;他们坚持认为新来者会期望在糖果盒中发现铅笔。但要说他们缺乏对他人心智的想法则不大可能。因为当错误的答案不那么诱人或孩子被引导稍微努力些思考时,他们就也会把错误的答案归于他人。在多个国家重复这个实验时,结果都是相同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