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96448
★作家出版社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集中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
★ 首批推出李建军、洪治纲、陈冲、刘川鄂、杨光祖、牛学智、石华鹏、李美皆、何英、唐小林10位在文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每人推出一本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的评论集。这些评论家关注文学现场,敢于说真话、敢于亮剑发声,他们的批评姿态、批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
★《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作品针对当代文学的思考、如何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当代中国文学的体制特点等以及对名家的犀利点评和批评家的坚守都给予了客观的见解。
《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是著名评论家刘川鄂的评论文集,收入“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全书分为“冷思考”“池莉论”和“批评之批评”三辑。
作品针对当代文学的思考、如何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体制特点以及对名家的犀利点评和批评家的坚守都给予了客观的分析。作家立足湖北,观照全国文坛,对文学圈一些倾向性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湖北作家,尤其对池莉研究深入,阐发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辑 冷思考
关于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的思考/3
除渣与去蔽
——关于文学与民间记忆的思考/14
为了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
——关于文学人民性问题的随想/24
不满及其应对:关于底层写作/30
作家明星化
——90年代流行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学现象/37
从“自由人”到“官人”
——作家身份与可持续写作/42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48
新世纪“旧体诗词热”的冷思考/60
当代中国区域文学的体制化特点及研究困境/71
当下中国三类都市题材文学之我见/75
屈原的“楚殇”盛 李白的“楚狂”衰
——新世纪湖北作家群创作概观/81
屈原还是李白?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后记》/87
夸饰还是批判?
——从武汉三作家谈武汉说起/91
从湖北文学角度看中国文学建设/104
读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114
韩少功:“公民写作”的伟大实践/121
“贾三条”:矛盾的三条
——在2016华科中国当代写作中心“春讲”
贾平凹研讨会上的发言/140
各有所长 各有缺憾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札记/144
第二辑 池莉论
“池莉热”反思/155
论池莉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66
唠叨风格与恶俗趣味
——池莉市民题材小说的审美特征/178
令人咋舌的《惊世之作》/185
《口红》:从电视剧到小说/196
池莉、张爱玲散文之比较/203
池莉作品中的硬伤/218
两个女名人和同一个构思
——范春歌、池莉西藏作品之比较/224
《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后记/233
关于我与池莉的论争/236
第三辑 批评之批评
“狂妄”的作家与“坚守”的批评家/255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
——批评名家的理由/261
强化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270
多元时代的积极应对和价值坚守/274
不懂常识还是不顾常识?
——说“畅销”/279
呼唤有胆有识有良知的批评家/282
为批评家鸣冤叫屈/288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影响文艺发展的各种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是我党继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又一次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2016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又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文脉同国脉相牵,文运同国运相连”,把文艺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党对文艺事业的充分重视和信任。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语重心长,既指明了文艺发展的方向,又对当前文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为文艺的发展把了脉、定了调、鼓了劲。尤其对于文艺评论工作,总书记给予了高度重视,既肯定了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意义,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艺评论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并对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号召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当代文学批评的针对性、战斗性和原则性,营造讲真话、讲道理的文学批评氛围,作家出版社决定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集中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首批推出李建军、洪治纲、陈冲、刘川鄂、杨光祖、牛学智、石华鹏、李美皆、何英、唐小林十位在文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每人推出一本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的评论集。这些评论家关注文学现场,敢于说真话,敢于亮剑发声。他们针对某一个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也许有偏颇、有争议,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也不代表出版社的观点,但他们的批评姿态、批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作家出版社希望通过这套丛书,集中展示这些批评家的形象,让他们的批评方式、文学观点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熟悉,并以此积极营造“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健康批评生态。
本丛书将采取开放式的结构,今后有符合丛书宗旨的新的批评家的作品,我们将陆续推出。
作家出版社
2017年5月
各有所长 各有缺憾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札记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已尘埃落定,获奖作品在线上线下的销量可观,甚至还出现了断货情况。作家获奖赢得荣耀,社会热度自然会随之升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很大,相对而言,文学爱好者也比较多。大多数读者偏好阅读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是一种综合性的重文体,其内容的丰富、人物的饱满、语言的张力以及思想情感的喷发,都是其他文体所难以匹敌的。对于那些真正爱好文学、理解文学的读者而言,长篇小说也比任何一种其他文体更能满足他们对于情节、文字、社会历史环境等全方位的阅读诉求。当下长篇小说作品数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文学爱好者该如何从中择优阅读,他们也希望有更权威的指导。评论家和媒体的推介有指导之意义,评奖也是一种重要的引导方式。如果一部作品被类似茅奖这样有口碑的文学机制所认可,必然会在读者中得到更多青睐,这也可以说类似某种意义上的“明星效应”。虽说作家创作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创造、参与文化构建、浸润社会生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评奖会带来明显的重要的刺激、激励作用。
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社会效应,我认为是影响世道人心、提高国民的文学素养与文明程度。通过名家名作让读者感受到文学是通达美丽人生的重要桥梁,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命中有没有文学相伴其生命质量不一样。如果每次评奖,都能使文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有所提升,这就是茅奖及茅奖获奖作品的可贵之处。
这次正式入会当评委之前,我提前做了点功课,查阅了百余篇入围本届茅奖的知名作家的相关评论文章。我注意到,大多数评论都是阐释性的,重在阐释作品内容和社会影响,很少对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充分地分析评判,更鲜有评论家指出作家作品的不足之处。在我看来,文学批评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描述上是不够的,应该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对其审美价值高低作出评判。所以,我欣赏李建军、王彬彬、朱大可、张柠、毛尖等的文学、文化批评,他们能够直言那些名家名作的不足之处。这样的批评家在中国凤毛麟角,确实难得。
有感于此,我愿把阅读参评作品时的一些思考、一些批评意见,在此以札记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匆忙浮浅,但求抛砖引玉。
一
从252部入围作品到10部提名之作到终的5部获奖,获奖名单在读者中基本获得认可。可以说,获奖作品代表了近四年来中国长篇小说的较高成就,个人认为,评委对申报作品的综合考量大体是合格的。
从每一轮的票决来看,大多数评委一直看好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差不多一路顺利通关,没有太多异议。在展现宏大叙事、百年历史方面,当代作家大都习惯于从伦理的、社会的、外部的大型历史事件来展开,而《江南三部曲》则更侧重于从人的精神世界、内心深处来表现现代中国的历史,包括革命史,知识分子心灵的历史。小说大跨度地跳跃性地塑造了陆氏家族三代人中的理想主义者形象,他们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致力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与实践,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作家对平等、自由、社会幸福、人性都有现代性的审视,这是一种更诗性的因而也是更文学的观照角度,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也有特别的意义。
王蒙的《这边风景》写于70年代,2011年才出版,拿40年前创作的作品参评,是它吸引众多读者兴趣的一个新闻点。作家下了很多修订的功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力图减弱、淡化70年代的文学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印记;二是在每章结尾增加了“小说人语”的部分,即对当年的写作做出今天的评判,有明显的“间离效果”。作品在表现多民族生活的丰富性、真实性、鲜活性方面极为突出,这也是它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
李佩甫的《生命册》,以一个从乡村走出的都市人为纽带展开对近30年的中国社会的描写,单章写都市,双章写乡村,在结构上有新意,也增强了表现时代的力度和厚度。中国作家普遍擅长写乡村,而不太擅长写都市,而这部作品在描写人物的都市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变化方面,同样极具分量。
金宇澄的《繁花》,可能是在评论家及读者当中,认知度的一部作品,被称之为好的上海小说之一及好的城市小说之一。它既写吴地,又写历史现实,着重描述了“红色时代”60年代和纷繁复杂的90年代。两种时空交替十分自然,精细展现了上海市井生活面貌。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一座城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平淡而近自然,应该说得到了《红楼梦》的精髓,提升了当代海派文学的表现力。
苏童的《黄雀记》给我印象深的是其出色的语言能力。通过三个关联性强的主人公的故事,展开了对上个世纪80年代生活的审视,对中国人的人性探寻。苏童在柔润、温婉的语言风格基础上又显现了戏谑和调侃的意味,叙事繁丽、考究、别致、有诗意,情韵绵绵,值得反复回味。在我个人看来,就语言功力而言,《黄雀记》应该是五部作品中突出的一部。苏童充分彰显了现代汉语的魔力,在汉文学史上值得特别重视。
进入提名但终未获奖的另5部作品,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阎真世纪初推出的《沧浪之水》好评如潮,影响很大,他本届的参评作品《活着之上》展现在当今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之下高校教师的生态和心态,物质的活着很艰难,精神的活着很煎熬,双重生存窘况,写得非常真切细致,可引发读者对体制与人性的多维思考,令人警醒。范稳的《吾血吾土》,讲述西南联大学生赵广陵和其他同学于国家危亡之际弃笔从戎、参与抗战、但在此后的历史中命运沉浮的故事,表现知识精英的家国情怀与多舛命运。通过层层剥茧的结构,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切入到了历史的正面与背面,以过去与现在的反差对照,揭示了时代的荒谬、历史的纠葛、命运的悲壮。自可归属于抗战题材,但又超越了战争进入到政治审视历史反思层面,视角新颖,立意高远,在同类战争题材作品中是一大突破。红柯的《喀拉布风暴》是一部浪漫的、有血性的、有灵性的作品,延续了他探寻新疆地域风貌与男人的野性和激情关系、以强悍的自然意象显现生命活力的惯常风格,表现了爱情至上的游牧民族的精神气质。对汉民族家国天下的文化而言,这是一种异质性的个人幸福价值观,对当代文学中的某些柔弱的、世俗的、功利化的描写,是一种否定。在如今写实为主导、先锋退隐的文坛风向之下,他的浪漫主义冲动尤其值得褒扬。林白是个非常勤奋有创造性的作家,写作的路数很宽,从女性主义的个人化写作到底层写作,都体现了她的文学追求,在世纪转型期的每个文学段落上都有自己的贡献。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默默写作,不太理会写作之外的人和事。她的《北去来辞》写转型期中国女性从乡村到都市的生存状况,通过小人物来写大时代,通过一些相关人物生活、命运的变迁,反映人们心灵的变化,很有深度。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以几个70后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心,表现当下繁忙繁杂繁乱的生活场景和忐忑暧昧纠结的精神状态,非常丰富充沛,人物很鲜活,细节很有吸引力。可以说,这是我目力所及的关于这一代人的出色的心灵史。
除了这十部提名作品,我还认为以下几部也与它们不相上下,在伯仲之间。韩少功的《日夜书》应该是他写知青生活的集大成作品,体现了作家反省记忆与遗忘、重构历史、连续历史与现实的雄心壮志,超越了知青文学的政治叙事和伦理叙事的常态。笛安的《南方有令秧》通过400年前的几个女性的悲剧,贞洁牌坊下的悲剧荒诞剧、节妇的凄苦和苦中作乐、缠足的陋习,揭示了传统中国野蛮、落后的文化的残忍和反人性,绵实细致、触目惊心,有一定的历史感和精神厚度。反映传统中国文化的如此重要的题材,一直为中国文学之空白,本不正常,现出自于一个80后女作家之手,更令人称奇。宁肯的《三个三重奏》题材和处理题材的方式也很别致,两个腐败分子,所谓反面人物成了作品的主角。其人性下滑的轨迹清晰完整,人性的挣扎和亮点也处处闪现。人物鲜活生动,语言有抓人心魂、欲罢不能的魔力。采用正文加某些注释的方式,效仿学术著作的真实性,又不妨碍整体的艺术表达,结构上也有创新。
茅奖到底是中国作家奖,还是汉语文学奖?这里牵扯到一个重量级作家:严歌苓。她的《陆犯焉识》在历史审视和人性拷问方面异常出色,叙述语言简约洁净、充满张力。遗憾的是,因为国籍问题她没有被推到后一步,但也确实引发评委在这个问题上的考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