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0785
内容简介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五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数据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 录
斯三○○五 防大佛行人名目
斯三○○七 佛説十一面神呪心經一卷題記
斯三○○八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
斯三○一一A 論語集解(先進—顏淵)
斯三○一一A背 一 雜寫
二 詩格一部抄
三 雜寫
四 天青白雲外詩抄
五 雜寫(兵馬使張弘慶、軍資庫司、都頭曹住信等)
斯三○一一B 論語集解(子路、憲問)
斯三○一一B背 一 乳酪菜茹抄
二 雜寫(沙州索君使等)
三 今朝到此寺詩並題名
四 雜寫
五 書儀抄(與表弟書)
六 雜寫
七 粟豆抄
八 雜寫
九 場地兩畝半
一○ 雜寫
一一 昔聞先代古人名詩
一二 雜寫
一三 辛酉年(公元九六一年)十二月神沙鄉百姓李繼昌雇工契抄
一四 雜寫(張吉昌身亡轉帖等)
斯三○一四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一六 太上元陽經卷第十
斯三○一六背 心海集(迷執篇、解悟篇、勤苦篇、至道篇、菩提篇)
斯五九九六 斯三○一七 六禪師與貴賤等酬答
斯三○一八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勘經題記
斯三○二一 大涅槃經卷第廿六題記
斯三○二四背 一 雜寫
二 妙法經中在詩
斯三○三二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三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四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五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六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七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八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四六 般心讚一本
斯三○四六背 背題(般心讚一本)
斯三○四八 丙辰年(公元九五六年)東界羊籍(附丁巳年至辛酉年注記)
斯三○五○ 雜寫
斯三○五○背 一 雜寫(竊以敦煌勝境等)
二 雜抄(竊以業緣雖大等)
三 善惠借花獻佛因緣
斯三○五四 觀世音經一卷題記
斯三○六一 太上洞玄靈寶中元玉京玄都大獻經
羽六七三 斯三○七一 金録晨夜十方懺
斯三○七一背 羽六七三背 巳年午年沙州諸寺請、付、收經歷
斯三○七四 高僧傳略(康僧會、鳩摩羅什、竺道生、法顯、釋弘明、佛圖澄)
斯三○七四背 吐蕃時期某寺破歷
斯三○七九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題記
斯三○八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題記
斯三○八三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題記
斯三○八七 雜寫
斯三○九二 一 阿彌陀佛供養受持文抄
二 還魂記
斯三○九四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題記
斯三○九六 一 大乘淨土讚
二 太子成道變文
斯三一○九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斯三一一一背 一 大業五年(公元六○九年)六月十五日隊副賈宗申甲槊弓箭帳牒
二 隸古定尚書(大禹謨)
斯三一一五 佛説無量壽觀經一卷題記
斯三一二一 佛説無量壽宗要經題記
斯三一二六背 新菩薩經一卷
斯三一三五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二
斯三一三九 太玄真一本際經證實品卷第五
斯三一四○背 雜寫
斯三一四七 佛説閻羅王授記經題記
斯三一四七背 佛説閻羅王授記經題記
斯三一五六 豎幢傘文
斯三一五六背 己卯年十二月十六日僧正守志轉帖
斯三一五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二勘經題記
斯三一五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二一勘經題記
斯三一六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七○題記
斯三一六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一九題記
斯三一六六背 雜寫
斯三一七三 太上妙法本相經
斯三一七七 梁武帝問志公和尚如何修道
斯三一七八 蓮花部普讚歎三寶
斯三一八○背 某月廿八日某衙爲大寶國皇帝百辰設供追念請諸寺僧尼降赴疏
斯三一八九 癸未年十月一日衙内轉經翻替曆
斯三一九八背 一 殘片(同將去)
二 某年三月廿四日翁家梁孟温家書
三 委曲付男沙州作院僕射
斯三二○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九八勘經題記
斯三二二一背 經目
斯六二○八背 斯三二二七
一 十二月
二 古賢集
三 失名韻文
四 學郎詩
五 韓朋賦一首
斯三二二七背 斯六二○八
一 雜集時要用字
二 雜寫
三 新商略古今字樣撮其時要并引正俗釋下卷
斯三二五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題記
斯三二七九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一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二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三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五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七 一 千字文一卷
二 學郎詩
三 王羲之書論抄
四 十五願禮佛懺
五 六十甲子納音
六 早出纏
七 樂入山
八 樂住山
九 李(利)涉法師勸善文
一○ 開經文
斯三二八七背 一 吐蕃子年擘三部落百姓氾履倩等户手實
二 雜寫
三 汋淚研磨墨詩一首
四 雜寫(千字文)
五 送遠還通達詩一首
六 王羲之書論抄
斯三三○三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三背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八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九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一○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一一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一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二六勘經題記
斯三三二三 僧智照等布抄
斯三三二六 一 氣象占
二 星圖
三 電神像
四 卷題(其解夢及電經一卷)
斯六一六一A 斯三三二九 斯一一五六四 斯六一六一B 斯六九七三 伯二七六二
勑河西節度兵部尚書張公功德記抄
伯二七六二背+斯六九七三背+斯三三二九背+斯六一六一背B+斯一一五六四背+斯
六一六一背A
一 狀
二 吐蕃文漢文對譯字詞
三 唐佚名詩抄
四 雜寫
斯三三三○ 毛詩(小雅鴻鴈—十月之交)
斯三三三○背 一 狀抄
二 乾寧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二月廿八日整門官牒抄
三 致夫人書抄
四 習字(?)
五 神智與某使君書抄
斯三○○七 佛説十一面神呪心經一卷題記
斯三○○八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
斯三○一一A 論語集解(先進—顏淵)
斯三○一一A背 一 雜寫
二 詩格一部抄
三 雜寫
四 天青白雲外詩抄
五 雜寫(兵馬使張弘慶、軍資庫司、都頭曹住信等)
斯三○一一B 論語集解(子路、憲問)
斯三○一一B背 一 乳酪菜茹抄
二 雜寫(沙州索君使等)
三 今朝到此寺詩並題名
四 雜寫
五 書儀抄(與表弟書)
六 雜寫
七 粟豆抄
八 雜寫
九 場地兩畝半
一○ 雜寫
一一 昔聞先代古人名詩
一二 雜寫
一三 辛酉年(公元九六一年)十二月神沙鄉百姓李繼昌雇工契抄
一四 雜寫(張吉昌身亡轉帖等)
斯三○一四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一六 太上元陽經卷第十
斯三○一六背 心海集(迷執篇、解悟篇、勤苦篇、至道篇、菩提篇)
斯五九九六 斯三○一七 六禪師與貴賤等酬答
斯三○一八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勘經題記
斯三○二一 大涅槃經卷第廿六題記
斯三○二四背 一 雜寫
二 妙法經中在詩
斯三○三二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三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四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五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六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七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八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四六 般心讚一本
斯三○四六背 背題(般心讚一本)
斯三○四八 丙辰年(公元九五六年)東界羊籍(附丁巳年至辛酉年注記)
斯三○五○ 雜寫
斯三○五○背 一 雜寫(竊以敦煌勝境等)
二 雜抄(竊以業緣雖大等)
三 善惠借花獻佛因緣
斯三○五四 觀世音經一卷題記
斯三○六一 太上洞玄靈寶中元玉京玄都大獻經
羽六七三 斯三○七一 金録晨夜十方懺
斯三○七一背 羽六七三背 巳年午年沙州諸寺請、付、收經歷
斯三○七四 高僧傳略(康僧會、鳩摩羅什、竺道生、法顯、釋弘明、佛圖澄)
斯三○七四背 吐蕃時期某寺破歷
斯三○七九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題記
斯三○八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題記
斯三○八三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題記
斯三○八七 雜寫
斯三○九二 一 阿彌陀佛供養受持文抄
二 還魂記
斯三○九四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題記
斯三○九六 一 大乘淨土讚
二 太子成道變文
斯三一○九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斯三一一一背 一 大業五年(公元六○九年)六月十五日隊副賈宗申甲槊弓箭帳牒
二 隸古定尚書(大禹謨)
斯三一一五 佛説無量壽觀經一卷題記
斯三一二一 佛説無量壽宗要經題記
斯三一二六背 新菩薩經一卷
斯三一三五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二
斯三一三九 太玄真一本際經證實品卷第五
斯三一四○背 雜寫
斯三一四七 佛説閻羅王授記經題記
斯三一四七背 佛説閻羅王授記經題記
斯三一五六 豎幢傘文
斯三一五六背 己卯年十二月十六日僧正守志轉帖
斯三一五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二勘經題記
斯三一五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二一勘經題記
斯三一六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七○題記
斯三一六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一九題記
斯三一六六背 雜寫
斯三一七三 太上妙法本相經
斯三一七七 梁武帝問志公和尚如何修道
斯三一七八 蓮花部普讚歎三寶
斯三一八○背 某月廿八日某衙爲大寶國皇帝百辰設供追念請諸寺僧尼降赴疏
斯三一八九 癸未年十月一日衙内轉經翻替曆
斯三一九八背 一 殘片(同將去)
二 某年三月廿四日翁家梁孟温家書
三 委曲付男沙州作院僕射
斯三二○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九八勘經題記
斯三二二一背 經目
斯六二○八背 斯三二二七
一 十二月
二 古賢集
三 失名韻文
四 學郎詩
五 韓朋賦一首
斯三二二七背 斯六二○八
一 雜集時要用字
二 雜寫
三 新商略古今字樣撮其時要并引正俗釋下卷
斯三二五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題記
斯三二七九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一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二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三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五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二八七 一 千字文一卷
二 學郎詩
三 王羲之書論抄
四 十五願禮佛懺
五 六十甲子納音
六 早出纏
七 樂入山
八 樂住山
九 李(利)涉法師勸善文
一○ 開經文
斯三二八七背 一 吐蕃子年擘三部落百姓氾履倩等户手實
二 雜寫
三 汋淚研磨墨詩一首
四 雜寫(千字文)
五 送遠還通達詩一首
六 王羲之書論抄
斯三三○三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三背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八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九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一○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一一 大乘無量壽經題記
斯三三一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二六勘經題記
斯三三二三 僧智照等布抄
斯三三二六 一 氣象占
二 星圖
三 電神像
四 卷題(其解夢及電經一卷)
斯六一六一A 斯三三二九 斯一一五六四 斯六一六一B 斯六九七三 伯二七六二
勑河西節度兵部尚書張公功德記抄
伯二七六二背+斯六九七三背+斯三三二九背+斯六一六一背B+斯一一五六四背+斯
六一六一背A
一 狀
二 吐蕃文漢文對譯字詞
三 唐佚名詩抄
四 雜寫
斯三三三○ 毛詩(小雅鴻鴈—十月之交)
斯三三三○背 一 狀抄
二 乾寧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二月廿八日整門官牒抄
三 致夫人書抄
四 習字(?)
五 神智與某使君書抄
前 言
凡 例
一 本書係大型文獻圖集《英藏敦煌文獻》的文字釋録本。其收録範圍、選擇内容均與上書相同。但增收該書漏收的部分佛教典籍以外文獻;對於該書未收的佛經題記,因其具有世俗文書性質,亦予增收;對於該書所收的部分佛經,本書則予以剔除。凡屬增收、剔除之文書,均作説明。
二 本書的編排順序係依收藏單位的館藏編號順序排列。每號文書按正背次序排列,背面以“背”(V)表示。文書正背之區分均依文書原編號。發現原來正背標錯的情況,亦不改動,但在校記中加以説明。
三 凡一號中有多件文書者,即依次以件爲單位進行録校。在每件文書標題前標明其出處和原編號碼。
四 每件文書均包括標題、釋文兩項基本内容;如有必要和可能,在釋文後加説明、校記和有關研究文獻等内容。
五 文書的擬題以向讀者提供盡量多的學術信息爲原則,凡原題和前人的擬題符合以上原則者,即行採用;不符者則重新擬題。
六 凡確知爲同一文書而斷裂爲兩件以上者,在校記中加以説明;若能直接綴合,釋文部分將逕録綴合後的釋文。
七 本書之敦煌文獻釋文一律使用通行繁體字釋録。釋文的格式採用兩種辦法,對有必要保存原格式的文書,以忠實原件、反映文書的原貌爲原則,按原件格式釋録;沒有必要保存原格式的文獻,則採用自然行釋録。原件中之逆書(自左向右書寫),亦不改動;一件文書寫於另一件文書行間者,分別釋録,但加以説明。保存原格式的文書,原文一行排不下時,移行時比文書原格式低二格,以示區別。
八 釋文的文字均以原件爲據,適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已發表的釋文有誤,則逕行改正,並酌情出校。
九 同一文書有兩種以上寫本者,釋録到哪一號,即以該號中之文書爲底本,以其他寫本爲參校本;有傳世本者,則以寫本爲底本,以傳世本爲參校本。
一○ 底本與參校本内容有出入,凡底本中之文字文義可通者,均以底本爲准,而將參校本中之異文附於校記,以備參考。若底本有誤,則保留原文,在錯誤文字下用()注出正字;如底本有脫文,可據他本和上下文義補足,但需將所補之字置於〔〕内;改、補理由均見校記。
一一 原件殘缺,依殘缺位置用(前缺)(中缺)(後缺)表示。因殘缺造成缺字者,用□表示,不能確知缺幾個字的,上缺用表示,中缺用表示,下缺用表示,一般佔三格,但有時爲了保持原文格式,可適當延長,視具體情況而定。
一二 凡缺字可據別本或上下文義補足時,將所補之字置於□内,並在校記中説明理由;原文殘損,但據殘筆劃和上下文可推知爲某字者,逕補;無法擬補者,從缺字例;字跡清晰,但不識者照描,在該字下注以“(?)”,以示存疑;字跡模糊,無法辨識者,亦用□表示。
一三 原書寫者未書完或未書全者,用“(以下原缺文)”表示。
一四 原件中的俗體、異體字,凡可確定者,一律改爲通行繁體字;有些因特殊情況需要保留者,用()將正字注於該字之下。
一五 原件中的筆誤和筆劃增減,逕行改正;出入較大的保留,用()在該字之下注出正字,並在校記中説明理由。
一六 原件中的同音假借字照録,但用()在該字之下注出本字。
一七 原件有倒字符號者,逕改;有廢字符號者,不録;有重疊符號者,直接補足重疊文字;均不出校。有塗改、修改符號者,只録修改後的文字;不能確定哪幾個字是修改後應保留的,兩存之。有塗抹符號者,能確定確爲作廢者,不録;不能確定已塗抹的文字,則照録。原寫於行外的補字,逕行補入行内;不能確定補於何處者,仍照原樣録於夾行中。
一八 原件中的衍文,均保留原狀,但在校記中注明某字或某字至某字衍,並説明理由。
一九 文書中的朱書和印跡,均在説明中注明。
二○ 本書收録與涉及的敦煌文獻,在標明其出處時,使用學界通用的略寫中文詞和縮寫英文詞,即:
“斯”:倫敦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斯坦因(Stein)編號
“北敦”(BD):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編號
“Ch
BM”:倫敦英國國家博物館藏敦煌絹紙畫編號
“Ch
IOL”:倫敦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編號
“S.P”:倫敦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木刻本斯坦因(Stein)編號
“伯”: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伯希和(Pelliot)編號
“Дх”:聖彼得堡俄羅斯聯邦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藏敦煌文獻編號
“Ф”:聖彼得堡俄羅斯聯邦科學院東方文獻硏究所藏敦煌文獻弗魯格(Флуг)編號
一 本書係大型文獻圖集《英藏敦煌文獻》的文字釋録本。其收録範圍、選擇内容均與上書相同。但增收該書漏收的部分佛教典籍以外文獻;對於該書未收的佛經題記,因其具有世俗文書性質,亦予增收;對於該書所收的部分佛經,本書則予以剔除。凡屬增收、剔除之文書,均作説明。
二 本書的編排順序係依收藏單位的館藏編號順序排列。每號文書按正背次序排列,背面以“背”(V)表示。文書正背之區分均依文書原編號。發現原來正背標錯的情況,亦不改動,但在校記中加以説明。
三 凡一號中有多件文書者,即依次以件爲單位進行録校。在每件文書標題前標明其出處和原編號碼。
四 每件文書均包括標題、釋文兩項基本内容;如有必要和可能,在釋文後加説明、校記和有關研究文獻等内容。
五 文書的擬題以向讀者提供盡量多的學術信息爲原則,凡原題和前人的擬題符合以上原則者,即行採用;不符者則重新擬題。
六 凡確知爲同一文書而斷裂爲兩件以上者,在校記中加以説明;若能直接綴合,釋文部分將逕録綴合後的釋文。
七 本書之敦煌文獻釋文一律使用通行繁體字釋録。釋文的格式採用兩種辦法,對有必要保存原格式的文書,以忠實原件、反映文書的原貌爲原則,按原件格式釋録;沒有必要保存原格式的文獻,則採用自然行釋録。原件中之逆書(自左向右書寫),亦不改動;一件文書寫於另一件文書行間者,分別釋録,但加以説明。保存原格式的文書,原文一行排不下時,移行時比文書原格式低二格,以示區別。
八 釋文的文字均以原件爲據,適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已發表的釋文有誤,則逕行改正,並酌情出校。
九 同一文書有兩種以上寫本者,釋録到哪一號,即以該號中之文書爲底本,以其他寫本爲參校本;有傳世本者,則以寫本爲底本,以傳世本爲參校本。
一○ 底本與參校本内容有出入,凡底本中之文字文義可通者,均以底本爲准,而將參校本中之異文附於校記,以備參考。若底本有誤,則保留原文,在錯誤文字下用()注出正字;如底本有脫文,可據他本和上下文義補足,但需將所補之字置於〔〕内;改、補理由均見校記。
一一 原件殘缺,依殘缺位置用(前缺)(中缺)(後缺)表示。因殘缺造成缺字者,用□表示,不能確知缺幾個字的,上缺用表示,中缺用表示,下缺用表示,一般佔三格,但有時爲了保持原文格式,可適當延長,視具體情況而定。
一二 凡缺字可據別本或上下文義補足時,將所補之字置於□内,並在校記中説明理由;原文殘損,但據殘筆劃和上下文可推知爲某字者,逕補;無法擬補者,從缺字例;字跡清晰,但不識者照描,在該字下注以“(?)”,以示存疑;字跡模糊,無法辨識者,亦用□表示。
一三 原書寫者未書完或未書全者,用“(以下原缺文)”表示。
一四 原件中的俗體、異體字,凡可確定者,一律改爲通行繁體字;有些因特殊情況需要保留者,用()將正字注於該字之下。
一五 原件中的筆誤和筆劃增減,逕行改正;出入較大的保留,用()在該字之下注出正字,並在校記中説明理由。
一六 原件中的同音假借字照録,但用()在該字之下注出本字。
一七 原件有倒字符號者,逕改;有廢字符號者,不録;有重疊符號者,直接補足重疊文字;均不出校。有塗改、修改符號者,只録修改後的文字;不能確定哪幾個字是修改後應保留的,兩存之。有塗抹符號者,能確定確爲作廢者,不録;不能確定已塗抹的文字,則照録。原寫於行外的補字,逕行補入行内;不能確定補於何處者,仍照原樣録於夾行中。
一八 原件中的衍文,均保留原狀,但在校記中注明某字或某字至某字衍,並説明理由。
一九 文書中的朱書和印跡,均在説明中注明。
二○ 本書收録與涉及的敦煌文獻,在標明其出處時,使用學界通用的略寫中文詞和縮寫英文詞,即:
“斯”:倫敦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斯坦因(Stein)編號
“北敦”(BD):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編號
“Ch
BM”:倫敦英國國家博物館藏敦煌絹紙畫編號
“Ch
IOL”:倫敦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編號
“S.P”:倫敦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木刻本斯坦因(Stein)編號
“伯”: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伯希和(Pelliot)編號
“Дх”:聖彼得堡俄羅斯聯邦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藏敦煌文獻編號
“Ф”:聖彼得堡俄羅斯聯邦科學院東方文獻硏究所藏敦煌文獻弗魯格(Флуг)編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