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43049
没有钱也能留学美国,是有条件的。但这些条件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的。
作者利用在中国大陆和美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用专业的角度给需要美国留学的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在美国学习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不因为缺钱而遗憾终生,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主要内容包括:赴美攻读研究生,硕士、博士、硕连博之申请技巧与获得资助的途径;赴美读私立大学本科之获得奖学金的规划与准备;获得经济担保读大学;争取公派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学位;如何到美国读公立中小学;如何在美国生活、学习与工作;如何在美国办身份等。
目
录
前言:打开另一扇门
编 给未来的美国大学生
章 慷慨大方的私立大学
节 跑步,跑进了哈佛 /2
第二节 打开名校之门的敲门砖/6
第二章 哪些大学会送你奖学金
节 大学排名与奖学金/10
第二节 给你奖学金的80所大学/14
第三章 为你省钱的公立大学
节 低学费公立大学(全美排名榜上有名)/36
第二节 低学费公立大学(地区排名榜上有名)/44
第三节 学费便宜的社区大学/66
————————————————————————
第二编 给未来的美国研究生
————————————————————————
章 读研究生,大学给你钱
节 读硕士,还是读博士?/73
第二节 拿资助的途径 /75
第二章 读硕士,如何拿资助
节 给硕士生资助的大学专业 / 76
第二节 给硕士生资助的团体机构 / 83
第三节 “半途而废”读硕士拿全奖/ 87
第三章 读博士,拿全奖
节 读哪种博士为好/ 89
第二节 申请读博士的关键/ 92
第三节 你需要怎样的GRE 分数/ 95
第四节 自我评估及申请步骤/ 99
————————————————————————–
第三编 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
————————————————————————–
章 未来的美国大学生由你栽培
节 与孩子一起站在起跑线上/ 105
第二节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 107
第三节 课外班,特烦恼 / 114
第四节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116
第二章 让孩子免费上美国中小学
节 美国公立学校敞开大门/
121
第二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23
————————————————————————–
第四编 美利坚欢迎你
————————————————————————–
章 赴美留学 应知应会
节 这些事儿皆经验之谈/
129
第二节 这些事儿须入乡随俗/
141
第三节 这些英语请务必牢记/
151
第二章 实习、求职、绿卡
节 充分利用实习,建立根据地/ 161
第二节 在美国求职秘诀/ 165
第三节 通往移民之路/ 170
—————————————————————————
附录:
1.如何使用Common App/ 181
2.联盟申请系统(CAAS)的大学/ 183
3.SAT作文经典选题/ 191
4.SAT 作文真题/ 195
5.申请本科的个人陈述写作要诀/ 199
6.申请读研的个人陈述样本/ 201
7.GRE 分数百分比排名/ 205
8.GRE与GMAT 分数换算/
207
9.学士学位薪资好的50个专业/ 209
10.硕士毕业薪资好的100个专业/ 214
11.MBA薪资好的47个专业/
218
12.博士学位薪资好的专业/ 220
13.全美大学排名/ 222
14.全美大学排名校名检索/ 233
15.美国安全的25个城市/ 244
后记: 留学浪潮,汹涌不息/ 247
打开另一扇门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是的,任何人,有所失,必有所得。
对于留学美国,你可能根本不奢望。“我不是富二代,我不是官二代,我不是星二代,我没有钱,怎么可能去美国留学?”
记得拿破仑的名言吗?The word impossible is not
in my dictionary.
在你的字典里,也应该让“不可能”滚蛋!
留学需要钱,大把大把的钱。没有钱?没问题!
上帝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你的某一方面的失去,意味着其他方面的获得。就留学美国来说,打开的就是另一扇门,一扇让你通往大洋彼岸的门。
是的,没有钱也能留学美国。改革开放初期赴美留学的先行者,基本都是没有钱的。而后十多年,赴美留学生绝大多数也是没有钱的。他们靠的是奖学金,靠的是自己的拼搏。我是1992年赴美留学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没有钱照样留学美国。这是上百万中国留学生的成功所证明的事实。
任何成功,都是有可能的。任何人,都能挑战不可能。
命运或许已将你投入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你的父母无法给你钱财,但是请记住,他们一定给了你聪明的大脑和坚强的意志,这,就是你的财富。你就能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命运就在你的手中。你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是的,相信自己,你会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现在,你就站在起跑线上。奔跑吧!
姚鸿恩
2016年9月于夏威夷
节 跑步,跑进了哈佛
2014年3月15日晚11点。一架来自波士顿的大型客机稳稳地降落在西雅图-塔科马机场。一个阳光大男孩,提着简便的行李,迈着轻快的脚步,甩掉了6个小时的高空倦意,“到家了!”
美国的学校每年都放春假。哈佛的春假从3月16日开始,一个星期。春假回家,看望父母,就像《常回家看看》的美国版,帮妈妈擦洗浴缸,帮爸爸后院割草,晚上跟爸爸妈妈聊天,谈他那有趣的同学、开明的教授、活跃的课堂……
大男孩小名洋洋,大名范震洋。哈佛一年级学生,入学才半年多。这一年,整个华盛顿州只有14个高中毕业生进入哈佛。 洋洋是如何步入这世界上排名的学术殿堂的呢?
哈佛向洋洋招手
日历翻回到2012年。
美国西雅图。圣诞节来临前的一天,这一天阳光格外明媚。西雅图,一个雨水过于充沛的城市,难得有这样的晴天。下午,邮车来后,一个大男孩到自家邮箱取邮件。他眼睛一亮:哈佛!哈佛大学的大信封。不用拆,他就知道,他被录取了。
大男孩就是洋洋,是个ABC,也就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American Born Chinese)。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20多年前来的美国。
2012年夏天,洋洋先后收到来自多所著名大学的邀请,包括常青藤盟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以及加州斯坦福大学和本地华盛顿大学。美国的名校每年都会提前在夏季招收第二年的新生,鼓励刚进入12年级的学生申请,这叫做“提早申请”(early application)。名校鼓励学生提早申请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将秀的学生尽早抢到手。其中,对于少量尖子,特别是体育尖子,名校则予以特别招聘(recruit),犹如招聘人才。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ational College
Athletic Association)将大学分类,并规定体育项目的学生名额和奖学金。名校的招生猎头搜寻尖子,列出名单。范震洋的英文姓名就在名校招生猎头的名单里。
哈佛、布朗和哥伦比亚大学还邀请洋洋去校园参观。后,洋洋选择飞往哈佛。哈佛报销了一切费用,包括机票和住宿。西雅图在美国的西北角,哈佛坐落在波士顿边的剑桥,在美国的东北角。10月12日,洋洋横跨美国,飞到了波士顿,由哈佛老师亲自去机场迎接。三天的访问,排得满满的。洋洋与学校负责人、授课教授和体育教练会面,还根据自己的喜好旁听了教授上课。三天里,来自各地的哈佛新生候选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开心极了。入学部负责人还跟洋洋面谈,海阔天空,如同朋友聊天。这三天的访问其实是面试。三天后,学校负责人送洋洋到机场,留下的话是,“希望你考虑哈佛”。
那段时间,洋洋家的邮箱塞满了大学的邀请信,而且他还接到各个大学的电话。但是,访问哈佛后,洋洋已经有了坚定的选择,那就是哈佛。其他大学,则一一谢绝了。
哈佛招生和财务资助部威廉院长在录取通知书中写道:“招生委员会相信,你具有在哈佛就读期间以及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潜力”(the Committee believes you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during your college years and beyond),并在签名后手书:“希望你加入我们!”(Hope you’ll join us!)
哈佛,多少年轻人梦中的学府啊。洋洋一家,感谢哈佛在圣诞节前送来的这一珍贵的礼物。沉甸甸的大信封里装着荣耀、装着期待、装着灿烂的未来。
洋洋的成功不只源于跑步
洋洋被哈佛选中,短跑成绩是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要条件。除了体育专长外,名校也有学业标准,如高中期间的成绩和SAT的成绩。学业成绩优秀,仍然不是充要条件,还得看课外的表现,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洋洋的卧室里,奖状、奖牌琳琅满目,多的自然是运动方面的,但也有许多其他的奖励,如学习成绩优异奖、国际象棋奖、美国总统奖等。洋洋好比是“三好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当然,美国的“德”具有美国的特色:遵纪守法,正直诚实,是基本的;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是应该的。美国的“德”,还包括个性(personality),如领导能力(leadership)、社交能力(social
skill)、自律能力(self discipline)和坚强毅力(strong will)。当然,这些方面无须十全十美,但应该都有所体现。
洋洋爸爸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洋洋7岁的时候,父母跟几个朋友一起去温哥华游玩。旅途中,几个朋友的孩子跟洋洋一起打扑克,玩的是欧美流行的“去钓鱼”(Go
Fish)。规则并不算复杂,但是,其中的一位大男孩因为有些智障常常弄错。一个女孩取笑他“连简单的数数都不会”,其他孩子包括洋洋也跟着笑话他。
游玩回家后,洋洋爸爸跟儿子一起坐下来,聊玩牌那件事。爸爸说,“你取笑那个弄不清数目的大男孩,是错的。”洋洋辩解说,“是别人先取笑他的,大家都取笑他了。”爸爸说,“别人怎么对待他,是别人的事。问题是,你是怎么对待他的。”爸爸举了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如,别人说脏话,别人闯红灯,不能因为别人做了,就变成对的了。洋洋低下了头,“爹地,我错了。”
十多年后,2012年10月,在申请哈佛大学的时候,洋洋递交的作文讲述了这件事。洋洋在作文中写道:“爸爸跟我谈玩牌那件事的时候,我有些吃惊,我本以为只要功课好,爸爸妈妈就高兴了。没想到,他们对我的期望是做个好人。人生重要的是做个好人。这个好人的‘好’是广义的。遵纪守法,只是被动的好人。主动的好人,还应该尽量帮助他人。假如我再有机会跟那个大男孩玩‘去钓鱼’的话,我不会跟着取笑他,相反,我会帮助他,也会阻止其他人取笑他。‘因为,帮助别人会让世界变好。’(because
helping people makes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美国的德育,核心是价值观(value)。比尔·盖茨应邀参加哈佛的一次毕业典礼,30多分钟的演讲中,除了几分钟开场白,整个演讲都在讲价值观,鼓励哈佛学子做一个能够帮助陷于贫困和疾病之中的人,做一个对世界有价值的人,以改善我们的世界。
美国的好大学都要求申请人写篇作文(essay),作为录取标准之一。学校不是要看你的写作技巧,所以从来不会出统一的作文题目让你闭门造车。作文由学生自己写。学校要看的是孩子的“德”,也就是美国人所说的“个性”。
名校的新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洋洋给他爸爸妈妈讲了几个新同学的故事。有一个黑人同学,就读的高中地处一个很差的地区。他爱学习,可是同学取笑他,欺负他,甚至打他。他无法忍受,只得离校,在家自学(美国允许学生经过批准后在家自学)。两年后,这个同学参加考试,获得了很好的高中GPA和SAT成绩。另一个同学,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父亲。他的父亲是个长途卡车司机,他只能跟着父亲,穿越各州。他带着全部的高中教材,自己学习,还把各地的所见所闻写成散文,连续发表在报刊上。结果几所名牌大学都向他发出了热切的邀请。
私立大学奖学金等候着你
洋洋的故事至少给我们传递了如下信息:
其一,进哈佛,你不能是平庸之辈,你得“德、智、体”全面发展,好具有某项特质。
其二,进哈佛,你不用担心学费和生活费。家庭年收入6.5万美元以下的,所花费用哈佛全包了。
哈佛,向全世界的优秀青年敞开大门,但是,申请者中只有约6%的出类拔萃者能被幸运接纳。被录取为哈佛学生,很难、很难。
申请人无法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来预测自己能否被录取,因为哈佛的录取标准“基于成绩和指望”(admission
is based on achievement and promise)。“成绩”包括中学的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如SAT)的成绩;“指望”则是看申请人的前途如何,如将来能否成为某领域的栋梁之材。成绩,只是哈佛录取标准之一,不像国内高考死扣分数线,所以常有国内的高考状元被哈佛无情拒绝。
每个申请人的材料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招生委员会成员仔细审阅,决定是否录取。虽然不能排除“择人不察”的可能,但总体来说被录取的都是在“成绩和指望”方面出类拔萃的。
获得哈佛奖学金很难,是因为哈佛奖学金是授予哈佛学生的,被哈佛录取是获得奖学金的前提条件。
哈佛大约有60%的学生能获得奖学金,平均每人每年大约4万美元。其中,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等于免费上大学。获得哈佛全额奖学金,确实很难,但又很容易。说它难,是难在被录取上。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太多了,只有“凤毛麟角”才能被哈佛录取。说它容易,是因为一旦被录取,就一定会获得奖学金,的额外条件是“经济需要”。哈佛明确指出,他们大学没有学术的、体育的或者以优秀成绩为基础的奖项(There
are no academic, athletic or merit-based awards)。所谓“经济需要”是指学生的家庭是否属于低收入(low
income)经济困难户(低于哈佛规定的收入标准),若低于标准,就有全额奖学金,保证在校四年经济无忧。严格地说,此“奖学金”其实是助学金。
同样,进普林斯顿,进麻省理工,进斯坦福,只要是名列前茅的私立大学,都是这两个条件。只要录取了,都能获得奖学金。你也许会问,洋洋是在美国出生的,可我是中国人,能够获得美国私立大学的奖学金吗?答案是肯定的。
需注意的是,本节介绍的是美国私立大学。没有钱又想要赴美读大学的,基本目标须瞄准私立大学,而不是公立大学。因为美国的公立大学都是州立大学,其经费来源主要依赖所在州的税收。美国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居住在州立大学所在州至少1年以上才可享受学费优惠,即付州内学费(In-State
tuition),每年约1万美元。外州的居民和外国人,则需要支付约2~3万美元,这是因为这些学生的父母没有在该州缴过税。没有贡献,自然没有福利。而且,州立大学即使有各类奖学金,也只限于授予美国公民或者永久居民,极少惠及国际学生。但是,私立大学则不同,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款和学费,没有对本州居住者优惠的责任。所以,不管是州内居民还是州外居民,或是外国居民,当然包括中国人,一视同仁,适用同样的政策。
例如,哈佛的政策非常清晰地表明:“我们对录取没有任何的限额规定,所有的申请人都一视同仁;财力资助针对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国籍,获取的机会一律平等。”(We
have no quotas of any kind for admission, all applications are evaluated by the
same holistic criteria, and financial aid is equally available to al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citizenship.)
是的,私立大学奖学金等着你。只要你努力,这钱就是你的。
节 与孩子一起站在起跑线上
人生,就像跑步
本书开篇,我讲了洋洋跑步跑进了哈佛大学的故事。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得到什么。”(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这是电影《阿甘正传》的经典台词。
《阿甘正传》,洋洋的爸爸妈妈看了好几遍。洋洋爸爸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上海的一个厂医,变成了现今一个跨国计算机公司的用户界面高级工程师和规划师。《阿甘正传》,洋洋也看了好几遍。他也不曾想到,自己会跑步跑进了哈佛大学。洋洋家并没有预设进军大学的目标。
广义地说,人生就像跑步,每个人都有一个起点和终点。国内流行一句广告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那么,怎样做才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不是2岁就开始背唐诗,不是3岁就开始学钢琴,不是4岁就开始学绘画……美国不兴这一套。洋洋的爸爸妈妈移民到美国后,发现一些中国老祖宗的东西反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老祖宗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美国,父母在孩子生出来不久,就开始培养孩子学会独立的好习惯。比如,孩子六个月大时就独自睡;婴儿哭了,看是什么状况,决不会一哭就抱;两三岁孩子摔倒了,不会去扶起,让孩子自己起来;四五岁了,让孩子自己洗澡……
重要的,当属美国的“德育”。两三岁开始,就教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请、对不起等。美国孩子差不多每天都要说几次对不起。孩子犯错时,家长需要及时纠正。
你也许还记得本书开篇中洋洋“玩牌”时发生的故事。洋洋爸爸还给我讲了孩子另一件犯错的事情。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在此之前,洋洋的舅公舅婆到美国看望洋洋一家。聊天中,舅公问,“洋洋,中国好,到中国去吗?”洋洋回答:“中国不好,我不去。”晚上,爸爸妈妈跟洋洋谈话。爸爸说:“有些东西,你是能够改变的,通过努力就能改变;有些东西,你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你的父母是中国人、来自中国。这个,你永远无法改变。你应该在乎中国,关心中国。”随后,爸爸订了机票,在世博会开幕前带着洋洋来上海看世博会,看中国馆,看中国巨大的变化。这次回来,光来回机票就花了2
000美元,但父母觉得这个钱必须花。他们欣喜地看到,孩子对中国的感情有了巨大的变化。
人生,就像跑步。孩子在起步时,不免踉踉跄跄,不免走点弯路,不免迷失方向,不免畏难而退,而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像牧羊人一样,既要全力保护,又要及时引导,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纠错,“错误不过夜”。
在美国,不能打骂孩子,不能恐吓孩子,否则孩子报警的话,父母会被抓去。洋洋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是“面壁”“立壁角”。在美国,这是从日托班就开始采用的方法,英文称“Time
out”,就是让犯错的孩子单独站在或坐在墙角,面向墙壁,不能说话,不能玩,直到认错为止。孩子天性好动,天性爱玩,面壁是孩子难以忍受的惩罚。在家里,罚孩子面壁几分钟后,爸爸或者妈妈会过去问孩子,“你觉得你这件事错了吗?”如果孩子确实错了,通常都会很快认错,从而得以“释放”。
还有一种惩罚就是不让打游戏。打游戏,是每个孩子的爱。健康、有趣的计算机游戏会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洋洋家的计算机由父母控制,洋洋每天可以打一个小时游戏,到时间就会关闭。如果洋洋今天犯错了,今天甚至未来两三天就不能打游戏。而如果表现很好,就可以多打半个小时。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洋洋爸爸说,如果我们大人做错了事,我们会诚恳地向孩子认错。父母以身作则,胜过千言万语。
在美国,通常将孩子18岁后进大学看作其成人的标志,父母就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剩下的路。
孩子,需要你的陪伴
在孩子成人之前,尤其是在幼年时期,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
在国内,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往往比妈妈少,有的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这跟美国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美国有1/3的孩子没有或者严重缺乏父亲的陪伴。根据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美国有2?400万个孩子即1/3的孩子,没能跟生父生活在同一个家庭。(24
million children in America—one out of every three—live in biological
father-absent homes.)
不同之处是,在美国,凡是家里有孩子的父亲都会很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2013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公布了一份统计资料,资料显示家有5岁以下的孩子的父亲都花很多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具体情况如下:96%跟孩子一起进餐(ate
meals with their children);98%跟孩子一起玩(played with their children);90%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或者穿衣服(bathed,
diapered, or dressed their children);60%给孩子念故事书(read to their children)。
曾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州州长和驻华大使的骆家辉,每天早上起来给孩子准备早餐,与孩子共进早餐。一有时间就跟孩子一起游戏、交谈。
2012年6月,美国白宫专门发了“中央文件”,题为《促进有责任感的父道》(Promoting
Responsible Fatherhood)。文件引用了美国卫生和公共事业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报告,指出孩子从居住在一起的父亲那儿受益多(children benefit most from the involvement of
resident fathers)。文件告知民众,联邦政府已经拨款,政府各个部门也已经协调合作来具体落实各项措施,以促进有责任感的父道,让更多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多种权威研究证明,父亲角色在孩子(尤其是幼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男孩子需要父亲,他能学到父亲的刚毅、坚强等;女孩子同样需要父亲,她能从父亲的赞许、欣赏中懂得什么是女性的美德。另外,有些特质是男性特有的,只有和父亲在一起时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当孩子拆开玩具时,通常母亲会加以阻止,而父亲则会跟孩子一起拆开,与孩子一起探索。
目前,确定可行的还是让父亲跟孩子在一起。
给孩子的好的父爱,就是跟孩子在一起;给孩子的珍贵的礼物,就是把自己的时间留给孩子。在这个方面,美国跟孩子居住一起的父亲还是很有父道的。
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一个“父道”网站(www.Fatherhood.gov),以帮助美国的父亲们成为更有父道的父亲。比如,引用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年轻的父亲提出建议。内容非常具体、实用。例如,每天给孩子阅读30分钟
(Read to your child 30 minutes a day)。这种阅读是指和孩子一起翻开一本适合孩子的书,读给孩子听,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并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又如,尽可能关掉电视,花更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Turn
the T.V. off and spend time with your baby, as much as you can)。
国内有个从韩国引进的真人秀节目,叫“爸爸去哪儿”,收视率很高。虽说明星跟他们的孩子出场是收视率高的一个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确实存在着引人关注的“爸爸去哪儿”的问题。有些是跟美国相似的,“爸爸离开妈妈了”。有些是较有中国特色的,比如爸爸去其他地方打工了。较多的则是父亲本身存在“时间去哪儿”的问题,如常常加班,经常出席饭局、爱玩麻将等。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养了孩子而不给予教育,那是父亲的过错。常见的英文翻译是“To feed
without teaching is the father’s fault”。这个教育,当然不是指让孩子上个好学校,甚至“放羊式”送出去当“小留”,其关键就是父亲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言传身教,尽到父道。绝大多数美国人应该不知道《三字经》,但好像比有些中国父亲更懂“养不教,父之过”。
以前通常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的职责重在“教”,母亲的职责重在“育”。现代社会的分工界限已经不是那么分明了,父亲与母亲都要跟孩子一起站在起跑线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年轻的爸爸妈妈带领孩子一起奔跑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