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08631
送给跌跌撞撞成长、打拼的你,不要困惑,也不要落后,这本书将带给你更多的智慧,来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我们经常因脑袋灵光一闪而顿悟:“啊!我明白了!”这个神奇的顿悟时刻是从哪冒出来的? 我们有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快速地学会一门课程、一项技能,快速听懂他人表达的言外之音,快速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吗?
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员,从事心理学、神经科学研究二十余年的杰出心理学家马克•毕曼和约翰•库尼欧斯的调研表明,人的领悟力是我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是一种心理技巧,是可以后天培养出来的。这种心理技巧能拓宽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我们自身认知的深度,并可以提高我们对生活中事情的掌控力。
作者将多年研究的理论成果带入实际生活,简化成书,并配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具体的方法,告诉每一个普通读者如何集中自己的智慧,快速领悟各种复杂的问题,拥有让人受用一生的终极智慧大脑。
前言 _ 001
1 神奇的领悟力:
领悟力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多个角度解读领悟力 _ 006
领悟力有时也是一种创造力 _ 008
生活中那些需要我们去领悟的事情 _ 011
领悟会让问题产生一种“质变” _ 013
面对信息旋涡时,创造性领悟成为解决之道 _ 014
从经济学角度谈领悟力 _ 015
我们有多聪明? _ 016
2 用故事诠释领悟:
从客观发现领悟力的内在来源
灵感产生的思维步骤 _ 020
领悟产生的契机:你也可以举一反三 _ 021
顿悟之后,问题迎刃而解 _ 024
关键时刻救人一命的机智领悟 _ 026
类比思维:机器人“瓦力”的诞生 _ 028
潜意识孵化,不期而至:如何激活领悟 _ 029
突然间的开窍:遗传学突破的诞生 _ 031
学会同理思维:皇冠的密度这样测 _ 033
激发领悟力的策略 _ 036
3 让思维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
摆脱那些限制领悟产生的干扰
超越框架:“九点问题”引发的思考 _ 042
更高智力的生理学原理 _ 048
让思想自由,别再目光短浅 _ 051
跳出框架,轻而易举 _ 055
思考要灵活,而非越多越好 _ 060
快速思考:考验你瞬间领悟的潜能 _ 064
无意识填补空白的奥秘 _ 067
完善你的思维 _ 067
4 与时机有关的领悟:
突然间开窍的心理学秘密
在脑海中累积的信息会帮助你 _ 076
别忽略你拥有的线索 _ 080
5 领悟源于头脑之内:
如何随心所欲地快速领悟
领悟时刻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 087
远隔联想的思考游戏 _ 088
领悟也需要“有条理” _ 091
创造性思维的发源地:神奇的右脑 _ 093
6 思维组合:
如何全方面解读问题
思维组合的奥秘 _ 104
各角度的思考,不一样的解读 _ 107
我们头脑中“挑剔”的想法 _ 108
远隔联想和常规联想 _ 109
7 心静的力量:
没有杂念,才有真实的领悟
放空大脑 _ 115
避免分心 _ 116
洞察力和观察力,一样也不能少 _ 120
8 当冥思苦想无果时:
别担心,你的潜意识足够勤劳
灵感孵化器——床 _ 129
小睡,唤醒记忆 _ 131
清醒时的领悟 _ 134
精神疲惫、自发思考以及潜意识 _ 137
未完成的任务恰恰充分激发联想能力 _ 141
告别“死气沉沉”的思维模式 _ 146
对“无意识思维”的解读 _ 150
9 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如何为自己创造出好的思维环境
积极情绪的意义 _ 159
情绪和思维的对白 _ 162
集中注意力 _ 163
启发性思维 _ 166
积极情绪的意义 _ 170
别担心复杂的环境 _ 173
突破性思维的产生 _ 175
情绪波动带来的新颖视角 _ 176
10 进一步了解领先的潜意识:
你的潜能如何发挥力量
意识边缘的思想 _ 182
实验室里的直觉 _ 185
创造性的指导 _ 187
意义非凡的发现 _ 189
暗示的力量 _ 191
突破无意识到意识的距离 _ 192
多变情绪和流畅度的影响 _ 193
直觉的表象 _ 196
思想的高压 _ 200
相信你的内心 _ 201
人生的意义 _ 203
多种多样的思维 _ 207
11 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如何拥有全局思维
洞察力的特点 _ 214
全盘考虑 _ 215
做对的事情 _ 218
放开思维的缰绳 _ 218
疯狂的创造力 _ 220
只要去掉一点点 _ 222
兴奋起来,持续下去 _ 226
无拘无束的思想 _ 227
你的时间 _ 231
自律的意义 _ 232
有分量的洞察力 _ 234
12 影响领悟力的因素:
如何优化主观和客观因素
动机的悖论 _ 238
缩小,锁定! _ 241
动机对领悟力的影响 _ 243
动机的类型 _ 244
被奖赏和炒鱿鱼 _ 246
面对压力,你准备好了吗? _ 247
13 领悟力的激发:
你离答案只剩一步的距离
洞察力的触发 _ 252
创造性领袖思考长远的结果 _ 254
“反事实”思考 _ 257
创造力来自于远方 _ 258
扩大你的视野 _ 260
远观带来的全局思维 _ 262
14 总结
训练思维 _ 269
大脑刺激 _ 275
使领悟发生 _ 277
考虑问题的所有面 _ 284
好状态的敌人 _ 291
前方的路 _ 295
鸣谢 _ 296
约翰的鸣谢 _ 298
马克的鸣谢 _ 300
“尤里卡(Eureka)!”没有人知道阿基米德从浴缸里跳出来时是否真的喊着这个词,然后穿过古老的锡拉库扎的街道宣布他的新发现。 但是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年,因为它让人产生共鸣。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啊哈时刻”,或一瞬间的顿悟。 如心理学家所说,这些“灵感”,是扩展我们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强大的力量,它们可以赋予你启示和可实践的优势。
关于顿悟的故事总能让我们产生共鸣,这是我们近二十年一直在研究顿悟的原因,也是我们创作这本书的缘由。 我们的目标是向大家解释灵感是什么,如何发生的,以及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告诉大家如何更容易地获得顿悟。 但首先,我们想讲述一些我们的工作情况,更确切地说,是有关顿悟的研究历程。在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心理学家的文献记录道,当面对一个看似混乱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可能突然意识到他或她思考问题的方式错了,而解决方案实际上相当简单。解决一个问题关键是你如何“看”它。
在认识了领悟力之后,心理学家专注于它的特色。特别是,他们试图表明它的独特性,即不同于有意识的思想——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分析”。例如,在20 世纪80 年代,心理学家珍妮特·梅
特卡夫(Janet Metcalfe)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驾驭他们对某件事的分析判断;但是,引发灵感和顿悟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这使我们难以驾驭并预测何时一个解决方案将作为“啊哈时刻”而被突然意识到。另一个进步发生在20世纪90 年代初,乔纳森·斯古乐(Jonathan Schooler)提出,灵感是脆弱的,也很容易被其他想法所淹没。在思考过程中,将思路都说出来,可能会降低你通过灵感来解决问题的概率,但却不会影响你通过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斯古乐在20 世纪90 年代关于灵感的研究发现是不可多得的,但这个领域已几近于休眠状态了。虽然灵感仍几乎是每一本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涵盖的实验心理学的核心议题,但却没有人能够确定其机制。其重要的疑问仍然存在:灵感和顿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激发更多灵感和顿悟吗?有一个与灵感的本质相关的难点需要直面:感觉不同。 关于“啊哈时刻”,可能的研究方向或许是人们为什么会注意以及记住这些时刻。然而一些怀疑论者认为这种感觉是误导性的,并且灵感与有意识的分析性思考仅是在人们达成解决方案时的感觉不同。否则,它们没什么特别的。 他们认为作为真正的创造性突破的“尤里卡”是童话故事。
2000 年下半年,我们二人因工作原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再次相遇了,彼时我们对怀疑论者是否正确进行了一些探讨。如果“啊哈时刻”感觉不同,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办?也许他们只是偶尔会产生非凡的结果的普通想法而已。对于灵感和顿悟这种主观感受说,如果能有客观的标志来说明它的确出现过就好了。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将“啊哈时刻”分离出来,进而通过分析来确定它是否确实与众不同。
当我们意识到灵感和顿悟的客观标记确实存在于大脑的活动当中时,我们的研究走上了正轨。在那之前,马克的研究专注于另一不同的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如何依赖于大脑的右半球——这一侧的大脑注重空间性的处理多于注重语言。基于他人的研究和他个人对右脑受损的患者们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左右脑如何不同地处理信息的理论。马克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1994 年,当时他听到乔纳森·斯古乐关于灵感的演讲。这使得他相信,右脑的这一特点使人们能够灵活地理解语言——即能够将遥远相关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这也对“啊哈时刻”做出贡献。在20 世纪90 年代,马克与他从研究生时期就认识的灵感研究者爱德华·鲍登(Edward Bowden)开始合作,进行行为学研究,这为研究右脑对灵感的特殊作用提供了支持。与此同时,马克开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绘制人们用来理解故事的脑部区域来研究语言。很快,他便开始考虑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研究灵感。
在20 世纪90 年代,约翰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语义记忆”的神经基础——人们如何获得、使用意识,甚至包括为什么有时会失去意识。他用脑电图记录了脑电活动——逐一时刻地跟踪一个人是如何想到一个概念的,看着下一个合乎逻辑的灵感如何一步步地浮现在脑海中。他和博士生罗德里克·史密斯(Roderick Smith)发表了一项行为学研究成果,证明灵感是陡然整体地出现的,证实了意识的突发性。这促使他考虑使用脑电图来研究灵感。
脑成像领域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起步,并在那十年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可用性意味着我们不仅限于观察人表面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窥视他们工作的大脑内部。一切都被改变了。早期的神经影像学家们大多研究心理学家们已经广泛探索过的能力,如感知、注意力、运动以及记忆。他们回避了研究更复杂且更少被理解的心理能力的这个更难的任务,例如推理、决策和解决问题——更别提灵感和顿悟了。
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准备好使用这些工具来研究灵感,但我们有一个科学的决定要做:我们应该做哪个实验?当时的研究资金和时间很稀缺。我们每人的资金只足够支持一个实验。但是我们应该做哪个实验?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转了一段时间,但不断绕回到那个被证明是关键的问题:在人用乍现的灵感解决问题的瞬间,大脑中发生了什么?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照亮“啊哈时刻”本身的实验。
到2002 年,我们已经敲定了我们个研究的细节,并准备开始测试。然而我们很焦虑,因为我们在冒一个很大的险。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喜欢做小规模的初步试点实验来找到关键节点,以便他们在进行全面的研究之前精炼其程序。我们没有资源和时间那样做,所以我们必须在次尝试时就做对。在收集数据后,我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独立地分析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结果。然后我们交换各自的大脑图像并惊讶地发现,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叠加时匹配几乎完美!主要的结果是:右脑的一个关键区域在“啊哈时刻”亮了。这个和其他的发现为灵感的实际存在和独特性提供了具体的证据。我们就此准备了一篇描述我们成果的文章。等我们转到新的教师岗位时——马克到西北大学,约翰到德雷克塞尔大学——我们交稿了。使我们更为高兴的是,著名杂志《大众科学图书馆·生物卷》(PLos Biology )决定要发表此文。
这篇论文吸引了心理学家们和神经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即使没有新的证据来点燃这种迷恋,研究人员仍保持着对灵感的兴趣。但我们并没有预料到新闻媒体和公众积极反应的热烈程度。例如,《泰晤士报》曾对我们的发现进行了大势宣传,报道中使用了“大脑‘E 点’”(“E”代表“尤里卡”)这个词来对我们的发现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类报道促使了各界人士向我们发来信件和电子邮件来描述他们自己的“啊哈时刻”和关于创造力的个人直觉。有一些故事已经被纳入到这本书里。受其余事例的启发,我们进行了一些新的实验。
个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促成了进一步的研究,也是我们至今为止工作的主要焦点。随着这项研究的深入,很明显地,关于灵感的新故事已不能在报纸文章的新闻故事中讲了。它会需要一本书来表达。
我们决定写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与此同时,我们希望确保其科学上的准确性;这些记录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有趣信息可以在注释中找到。我们也想要激发人们探索的好奇心,并激励人们用研究成果来使他们的个人和职业生活变得更具创造性。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收纳了许多说明了“啊哈时刻”的原因和导致它们的逸事。作为科学家,我们不认为逸事是支持或者反对科学理论的明确证据,因为任何一件逸事都可能是一个例外情况或错误报告。但它们是有助于说明关键的想法。它们也激励了我们,我们认为,也会激励你们。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是一个非比寻常的经历,但我们真正的满足感其实来自于分享。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使您更好地认识具有创造性的灵感和顿悟,进而帮助您实现并超越个人愿景。
引人入胜!神经科学家约翰.库尼欧斯与马克·毕曼在《超级领悟力》一书中以*的脑部成像研究为依据,提出许多灵光乍现的实例和提升领悟力的思维方式。
——《新闻周刊》(News Weekly)
了不起的成就!本书不只记录了无数科学家(包括两位作者)研究领悟的历程,也是一本介绍科学进展的精彩指南,更是一本开始着手帮助每一个普通读者提升领悟力的变革性著作。库尼欧斯与毕曼先生检视了许多尝试回答特定问题与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巧妙实验。绝佳的想法仿佛凭空出现,而身为读者的我们也看得很开心、很受用。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非常适合想要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读者。文笔生动流畅,穿插著名的顿悟故事并解释这些顿悟的发生原因,此外更提供建议,帮助读者提升领悟能力。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星级书评)
库尼欧斯与毕曼是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从事认知研究已超过二十年。他们深入探究顿悟,用大脑功能的量化科学来解释神奇的顿悟。了解大脑做出*反应时的情况与时机,可以把创造力和灵感带入全新境界。这是一本生动好读、富感染力的“头脑风暴”书。
——《书单》(Booklist)
本书以生动和教育的方式检视人的领悟力。约翰.库尼欧斯与马克·毕曼立论有据,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高度进展解开了过去看似神祕的人类心智特色。本书提出*的研究结果搭配日常实例,曾经对“啊!我想到了!”时刻感到好奇的读者*不能错过。
——丹尼尔`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任教于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记忆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作者
库尼欧斯与毕曼用*棒的方式深入浅出介绍顿悟。他们透过有趣的例子与先进的科学实验,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探索“灵光一闪”时刻本质的旅程。
——黛博拉·普蓝汀斯(Deborah Prentice),普林斯顿大学教务长、心理学与公共事务学教授
本书特别令人乐见的贡献在于促进我们对人类创意运作的了解,全书立论严谨,但文笔活泼生动,适合多数读者阅读。想在生命中激发更多创意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本书。
——大卫·迈尔(David E. Meyer)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并不知道文字是什么。19 个月大的时候,一场急性病夺走了她的听觉和视觉,也因此阻碍了她学习说话的能力。于是,她发明了一些手势进行日常沟通,但手势也仅仅就是手势。一个充满了可感知物体的世界困住了她,文字和思想成了她触碰不到的领域。
1887 年,海伦6 岁的时候,父母请了一位年轻的家教老师,同时也是海伦终身的密友——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安妮试图通过在小海伦的手掌上写字让海伦认字。海伦通过这种方式会写几个字了,但是她不理解这些就是文字。她后来解释道,“我不知道我那是在写字,我甚至也不知道文字的存在;我只是像猴子一样,模仿着手指的移动。”
一天,海伦和安妮在“杯”和“水”两个字之间产生了分歧。海伦无法将拼写与其对应的物体联系起来。在之后的一堂课上,海伦很沮丧,还摔坏了她的洋娃娃。安妮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
她把海伦带去了水井房,她一边抽水,一边引导着海伦把杯子拿到水龙头下边。水灌满了海伦的杯子后,安妮在海伦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突然间,海伦有了全新的领悟。安妮说,“冷水冲刷着手掌,随之而来的感觉似乎让她大吃一惊。她扔掉了杯子,呆呆地站着。一种新的光彩浮现在她的脸上。”海伦之后解释道:“我静静地站着,全神贯注感受着她手指的移动。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知道了‘水’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在那惊人的时刻,海伦意识到,在她手掌上乱写的符号代表着世界上的物体,她可以利用这些符号去思考,去和他人交流。
“我离开了水井房,急迫地想要学习更多。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这样,一个盲人女孩能够“看得见”了。海伦之后学习读盲文、写字、说话,即使自己听不见,也学着读唇语。大学毕业后,她写了多本关于社会和宗教的评论性书籍。马克·吐温(Mark Twain)、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查理· 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等名人都与她结交。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授予她“总统自由勋章”。她激励着一代代人,心怀希望,为目标奋斗。所有这一切,因顿悟成为现实。
“事情咔哒一声就发生了。”“所有事突然之间自动步入正轨了。”“就是一种灵感的火花……一道闪电……灵光一现。”“像灯泡亮了。”“我顿悟了。”“突然之间,我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事情了。”
所有这些表述都与创造力的一种形式有关,这种形式,一般人称之为灵光乍现,心理学家称之为“领悟”。它指的是,突然之间理解了以前不理解的东西,开始用新的方式去考虑一件熟悉的事,或者将多个熟悉的事结合成新的事。领悟是想法的突飞猛进,是创造力的突破,给我们的生命和历史注入动力。领悟将重力理论带给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将披头士歌曲的旋律带给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将对人类苦难的理解带给了佛陀。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灵光乍现的时刻,这些时刻能够并且真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很多文字试图解释领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怎么更好地利用它。几乎所有解释都基于个人看法和非正式观察,而非科学的、确定的事实。不管那些流行的作品如何具有娱乐性或鼓舞性,如今科学带给我们的发展远比轶闻更长远。那些意见和观察并非不好,它们可以作为深入调查的出发点。但科学的方法更加完备,科学会尽可能将观点和观察进行试验来完成研究工作。
个人的科学领域经历了巨大发展,并且经常是由于新科技的刺激而发展的。望远镜的发明激励了天文学家,显微镜的发明鼓舞了生物学家。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见证了一个新领域的出现——认知神经科学。可测量大脑活动的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精密度脑电图(EEG)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探索大脑如何认知、记忆、思考、感觉和如何产生领悟。我们和其他同事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大脑成像等技术,来研究人在灵光乍现时的大脑活动。结合认知心理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大脑成像研究已经揭示了领悟未曾预料的方面,这是仅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所不能实现的。
写这本书有两个目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解释领悟和灵感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第二,如何运用书中信息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目标紧密交织。有真有假的媒体报道吹嘘称,新的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提高创造力:放松、度假、注视蓝颜色的东西,等等。事实上,确实有策略可以提高创造力,但这些策略只有在准确的时机下才会发挥功效,而关键就是理解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人的思考。不经意造成的改变可能带来与预想相反的情况。我们旨在提供一种科学的理解,让你意识到自己在家里、在工作中都存在创造潜力。有很多领悟经历的人,我们称其为“有领悟力的人”,通过分析他们是如何思考、与那些更趋向谨慎系统思考的“分析家”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