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01807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指南》凝聚作者多年理论与实践智慧。在书中,作者全面梳理行业重点,深入讲解领域难点,细致解读专业疑点。总结提炼的“量值溯源” “计量比对” “期间核查” “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 “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 “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 “计量科学研究”等内容,系统、科学翔实,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
《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指南》着力提升从业人员与机构核心竞争力。可以作为全体计量测试、质检、标准化、认证认可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教材,高等院校计量与检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科研院所从事计量科学和工程测试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指南》着力提升从业人员与机构核心竞争力。可以作为全体计量测试、质检、标准化、认证认可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教材,高等院校计量与检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科研院所从事计量科学和工程测试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指南》全面系统地总结阐述了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和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计量学概论、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技术法规与国际计量技术文件、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仪器及其特性、量值传递、量值溯源、型式评价、计量授权、计量比对、期间核查、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的编写和使用、计量科学研究等。尤其是作者结合多年计量学科学研究与技术管理的工作实践,总结提炼的“量值溯源”“计量比对”“期间核查”“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计量科学研究”等内容,更是系统、科学翔实,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可帮助计量从业人员和计量技术机构快速提升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目 录
前言
章计量学概论1
节量和单位1
一、量和量值1
二、量制、量纲和量纲为一的量3
三、计量(测量)单位和单位制4
第二节测量8
一、测量概述8
二、测量的作用10
第三节计量11
一、计量概述11
二、计量的特点13
三、计量的分类14
第四节计量学15
一、计量学概述15
二、计量学的范围16
三、计量学的新领域18
四、计量的作用与意义19
第二章计量法律、法规和计量技术法规及国际计量技术文件20
节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监督管理20
一、计量立法的宗旨和调整范围20
二、我国计量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21
三、计量监督管理的体制22
四、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24
五、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建立和法制管理25
六、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26
七、计量器具产品的法制管理28
八、商品量的计量监督管理和检验29
九、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29
第二节计量技术法规30
一、计量技术法规的范围及其分类30
二、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计量技术规范的应用32
第三节国际计量组织及计量技术文件33
一、国际计量组织机构简介33
二、OIML国际建议和国际文件36
三、OIML证书制度38
四、互认协议(MRA)39
第三章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1
节测量误差41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41
二、系统误差43
三、随机误差45
四、测量误差的传递48
第二节概率统计50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50
二、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量52
三、样本和统计量58
四、测量统计实例60
第三节数据处理方法64
一、异常值的判定和剔除65
二、数字位数与数据修约规则68
三、权与加权数据处理71
第四章测量不确定度评定74
节测量不确定度概述74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74
二、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79
第二节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80
一、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81
二、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84
三、两类评定的可靠性86
第三节标准不确定度的合成88
一、合成标准不确定度88
二、间接测量问题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90
第四节扩展不确定度92
一、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92
二、测量结果的表示方式97
第五节测量不确定度在计量中的应用101
一、在工件精密检测中的应用101
二、在计量校准中的应用101
三、在合格评定中的应用103
第五章测量仪器及其特性105
节测量仪器105
一、测量仪器及其作用105
二、实物量具、测量系统和测量设备106
三、测量仪器的分类107
四、测量链、测量传感器、检测器和敏感器109
五、显示器、指示器、测量仪器的标尺和仪器常数110
六、测量系统的调整和零位调整111
第二节测量仪器的特性112
一、测量仪器特性的相关概念112
二、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113
三、测量仪器的使用条件121
第三节测量仪器的选用与配置122
一、测量仪器的选配原则122
二、准确度选择124
三、稳定性选择127
四、其他测量特性指标的选择127
五、技术、经济特性选择128
第六章量值传递130
节量值传递的基本概念130
一、量值130
二、量值传递的定义130
三、量值传递的途径130
第二节我国的量值传递体系131
一、我国的量值传递体系结构131
二、我国量值传递体系的形式132
三、我国现行量值传递体系的不足133
四、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133
五、计量检定规程136
第三节量值传递的方式137
一、实物标准逐级传递的方式137
二、用计量保证方案进行传递的方式138
三、用发放有证标准物质进行传递的方式141
四、用发播标准信号进行量值传递的方式142
第七章量值溯源144
节量值溯源的基本概念144
一、量值溯源的定义144
二、量值溯源的必要性145
三、量值溯源的途径和方法145
四、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主要区别146
第二节我国的量值溯源体系147
一、概述147
二、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和国家量值溯源体系特性比较147
三、溯源等级图147
四、溯源性证明文件149
五、比对测试结果的溯源性149
第三节量值溯源的实施150
一、量值溯源的要求150
二、量值溯源的保障150
三、量值溯源的实施151
第四节标准物质的溯源性151
一、标准物质量值溯源的基本方式152
二、我国标准物质的量值溯源及分级体系152
三、标准物质定值结果的溯源性153
第五节计量校准153
一、校准的基本概念153
二、校准与检定的比较154
第六节计量确认156
一、概述156
二、计量确认的过程158
三、计量确认的内容160
四、计量确认中的常见问题172
第八章型式评价174
节型式评价的目的和范围174
一、型式评价的目的和要求174
二、型式评价的范围和实施机构174
第二节型式评价的程序和要求175
一、型式评价的程序175
二、型式评价的要求176
第三节型式评价的实施流程和结果判定179
一、型式评价的实施流程179
二、型式评价的结果判定180
三、型式批准标志和编号的使用180
四、试验样机的处理180
五、技术资料的处理181
第九章计量授权182
节计量授权的原则和作用182
第二节计量授权的形式182
一、授权专业性或区域性的计量技术机构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82
二、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82
三、授权有关单位对其内部使用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183
四、授权有关计量技术机构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183
第三节我国计量授权工作概况183
一、授权建立了国家专业计量站183
二、授权建立了地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83
三、授权有关部门或单位建立了国家计量基准184
四、授权有关部门或单位建立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84
五、开展其他授权工作184
第四节计量授权的办理程序184
一、计量授权的申请185
二、计量授权的受理与考核186
三、计量授权后的管理与监督186
第十章计量比对188
节比对的定义与作用188
一、比对的定义188
二、比对的作用189
第二节比对的组织与条件190
一、比对的组织190
二、比对的条件191
第三节比对的类型与方式191
一、比对的类型191
二、比对的方式193
第四节比对技术方案的制定194
一、比对的实施程序194
二、比对实施方案的制定194
三、对传递标准的要求196
四、参考值及数据处理方法197
第五节比对结果的评价和判别199
一、En值计算评价199
二、CD值计算评价201
三、ZΔ值计算评价201
四、Z比分数计算评价202
五、其他方法计算评价202
第六节比对总结报告及相关事项202
一、收集及查验数据202
二、数据处理203
三、比对总结报告的内容203
四、比对总结会204
五、比对结果举例204
第十一章期间核查206
节期间核查概述206
一、期间核查的概念及目的206
二、相关国际标准、校准规范对期间核查的要求207
三、期间核查与检定或校准的区别208
四、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与期间核查的区别209
第二节期间核查的对象与核查标准的选择210
一、期间核查的对象选择210
二、期间核查标准的选择211
三、期间核查的种类212
第三节期间核查方法及其判定原则213
一、自校准法213
二、多台(套)比对法213
三、核查标准法214
四、临界值评定法214
五、允差法214
六、常规控制图法214
七、计量标准可靠性核查法215
八、休哈特(Shewhart)控制图215
第四节期间核查的参数量程选择及频次控制216
一、期间核查仪器、设备参数和量程的选择216
二、期间核查的频次控制216
第五节期间核查的组织实施与结果处理217
一、期间核查组织实施的总体要求217
二、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218
三、期间核查的记录218
四、期间核查结果的处理218
第六节现场评审与考核中的尺度把握219
一、期间核查与确保结果有效性要素的关系219
二、对期间核查相关文件、记录的评审220
三、期间核查结果的应用221
第十二章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222
节电磁干扰和干扰源222
一、电磁环境222
二、电磁干扰222
三、电磁兼容223
四、电磁干扰源223
五、电磁干扰的传输途径224
第二节接地和屏蔽226
一、接地的目的和类型226
二、电子设备接地技术227
三、接地电阻的计算与测量227
四、屏蔽230
第三节电子测量仪器的保护232
一、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232
二、仪器的保护技术233
第四节实验室电源种类及使用235
一、单相二线电源的使用235
二、单相三线电源的使用236
三、电网干扰的预防与处理237
第五节电压测量中的干扰及抑制240
一、电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分类240
二、电压测量的方法241
三、电压测量中的干扰及其抑制技术243
第十三章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249
节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249
一、计量基准249
二、计量标准251
三、标准物质253
四、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发展趋势254
第二节计量标准的建立255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依据和条件255
二、建立计量标准的准备工作256
三、计量标准命名与分类编码257
第三节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258
一、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259
二、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262
三、环境条件及设施264
四、人员265
五、文件集266
六、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271
第四节计量标准考核的程序272
一、计量标准考核的申请272
二、计量标准考核的受理277
三、计量标准考核的组织与实施278
四、计量标准考核的审批280
第五节计量标准的考评281
一、计量标准的考评方式、内容和要求281
二、书面审查282
三、现场考评284
四、整改要求288
五、考评结果的处理289
第六节计量标准考核中的技术问题290
一、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重复性290
二、计量标准的稳定性292
三、计量标准考核中与不确定度有关的问题300
四、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307
五、现场实验结果的评价308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308
第七节国防军工计量标准器具考核要求310
一、计量标准器具考核的要求310
二、计量标准器具的变更312
三、计量标准器具运行的监督313
四、国防军工计量标准器具技术报告编写要求313
第八节军事计量测量标准建标要求318
一、术语和定义318
二、总要求319
三、测量标准的建立319
四、测量标准的保持326
五、测量标准的变更328
第十四章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329
节计量检定机构概述329
一、计量检定机构的概念329
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329
三、专业计量检定机构330
四、一般计量检定机构330
第二节计量检定机构的建立和管理330
一、计量检定机构的建立330
二、计量检定机构的管理331
三、监督管理的内容与措施331
第三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332
一、考核工作概述332
二、考核申请333
三、考核准备335
四、现场考核339
五、考核报告351
第四节国防计量技术机构行政许可354
一、申请与受理354
二、管理办法356
三、评分标准356
四、评审流程363
五、评审工作准备364
六、评审要点369
七、典型问题383
第五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计量监督检查385
一、工作程序385
二、检查内容与评价标准387
三、评审重要关注点395
四、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综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401
五、计量监督检查中的典型问题412
第十五章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的编写与使用420
节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概述420
第二节计量检定规程的编写421
一、计量检定规程编写的一般原则和表述要求421
二、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422
三、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修订426
四、确定检定周期的原则和方法428
第三节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428
一、计量校准规范编写的一般原则和表述要求428
二、计量校准规范的主要内容429
三、计量校准规范的制定、修订432
第四节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使用433
一、正确选择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433
二、正确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433
第五节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435
一、国际标准概述435
二、国际标准分类编号及含义435
三、国际标准的分类435
四、制定国际标准遵循的原则436
五、ISO/IEC国际标准技术工作程序436
六、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的阶段划分437
第十六章计量科学研究439
节计量科学研究概述439
一、计量科学研究的内容439
二、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440
第二节计量科学研究方法442
一、计量科学研究的特点442
二、计量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442
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计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43
四、具有计量特色的研究方法445
第三节计量科学研究的程序446
一、调研选题446
二、申请立项448
三、研究实施450
四、鉴定验收451
五、成果登记455
第四节我国重要科技计划简介456
一、国家863计划456
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56
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56
四、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457
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457
第五节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458
一、科研项目概述458
二、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459
三、科研项目论证和审批459
四、科研项目年度计划460
五、科研项目组织实施461
六、科研项目验收462
七、成果鉴定465
第六节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相关技术文件与填报要求468
一、《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建议书》申报注意事项及编写要求468
二、《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建议书》格式475
三、《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建议书》形式审查内容及要求480
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任务书》格式及编写要求482
五、《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验收报告》格式及编写要求486
六、国防军工计量科研项目检查要点489
参考文献493
章计量学概论1
节量和单位1
一、量和量值1
二、量制、量纲和量纲为一的量3
三、计量(测量)单位和单位制4
第二节测量8
一、测量概述8
二、测量的作用10
第三节计量11
一、计量概述11
二、计量的特点13
三、计量的分类14
第四节计量学15
一、计量学概述15
二、计量学的范围16
三、计量学的新领域18
四、计量的作用与意义19
第二章计量法律、法规和计量技术法规及国际计量技术文件20
节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监督管理20
一、计量立法的宗旨和调整范围20
二、我国计量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21
三、计量监督管理的体制22
四、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24
五、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建立和法制管理25
六、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26
七、计量器具产品的法制管理28
八、商品量的计量监督管理和检验29
九、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29
第二节计量技术法规30
一、计量技术法规的范围及其分类30
二、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计量技术规范的应用32
第三节国际计量组织及计量技术文件33
一、国际计量组织机构简介33
二、OIML国际建议和国际文件36
三、OIML证书制度38
四、互认协议(MRA)39
第三章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1
节测量误差41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41
二、系统误差43
三、随机误差45
四、测量误差的传递48
第二节概率统计50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50
二、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量52
三、样本和统计量58
四、测量统计实例60
第三节数据处理方法64
一、异常值的判定和剔除65
二、数字位数与数据修约规则68
三、权与加权数据处理71
第四章测量不确定度评定74
节测量不确定度概述74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74
二、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79
第二节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80
一、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81
二、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84
三、两类评定的可靠性86
第三节标准不确定度的合成88
一、合成标准不确定度88
二、间接测量问题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90
第四节扩展不确定度92
一、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92
二、测量结果的表示方式97
第五节测量不确定度在计量中的应用101
一、在工件精密检测中的应用101
二、在计量校准中的应用101
三、在合格评定中的应用103
第五章测量仪器及其特性105
节测量仪器105
一、测量仪器及其作用105
二、实物量具、测量系统和测量设备106
三、测量仪器的分类107
四、测量链、测量传感器、检测器和敏感器109
五、显示器、指示器、测量仪器的标尺和仪器常数110
六、测量系统的调整和零位调整111
第二节测量仪器的特性112
一、测量仪器特性的相关概念112
二、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113
三、测量仪器的使用条件121
第三节测量仪器的选用与配置122
一、测量仪器的选配原则122
二、准确度选择124
三、稳定性选择127
四、其他测量特性指标的选择127
五、技术、经济特性选择128
第六章量值传递130
节量值传递的基本概念130
一、量值130
二、量值传递的定义130
三、量值传递的途径130
第二节我国的量值传递体系131
一、我国的量值传递体系结构131
二、我国量值传递体系的形式132
三、我国现行量值传递体系的不足133
四、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133
五、计量检定规程136
第三节量值传递的方式137
一、实物标准逐级传递的方式137
二、用计量保证方案进行传递的方式138
三、用发放有证标准物质进行传递的方式141
四、用发播标准信号进行量值传递的方式142
第七章量值溯源144
节量值溯源的基本概念144
一、量值溯源的定义144
二、量值溯源的必要性145
三、量值溯源的途径和方法145
四、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主要区别146
第二节我国的量值溯源体系147
一、概述147
二、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和国家量值溯源体系特性比较147
三、溯源等级图147
四、溯源性证明文件149
五、比对测试结果的溯源性149
第三节量值溯源的实施150
一、量值溯源的要求150
二、量值溯源的保障150
三、量值溯源的实施151
第四节标准物质的溯源性151
一、标准物质量值溯源的基本方式152
二、我国标准物质的量值溯源及分级体系152
三、标准物质定值结果的溯源性153
第五节计量校准153
一、校准的基本概念153
二、校准与检定的比较154
第六节计量确认156
一、概述156
二、计量确认的过程158
三、计量确认的内容160
四、计量确认中的常见问题172
第八章型式评价174
节型式评价的目的和范围174
一、型式评价的目的和要求174
二、型式评价的范围和实施机构174
第二节型式评价的程序和要求175
一、型式评价的程序175
二、型式评价的要求176
第三节型式评价的实施流程和结果判定179
一、型式评价的实施流程179
二、型式评价的结果判定180
三、型式批准标志和编号的使用180
四、试验样机的处理180
五、技术资料的处理181
第九章计量授权182
节计量授权的原则和作用182
第二节计量授权的形式182
一、授权专业性或区域性的计量技术机构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82
二、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82
三、授权有关单位对其内部使用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183
四、授权有关计量技术机构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183
第三节我国计量授权工作概况183
一、授权建立了国家专业计量站183
二、授权建立了地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83
三、授权有关部门或单位建立了国家计量基准184
四、授权有关部门或单位建立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84
五、开展其他授权工作184
第四节计量授权的办理程序184
一、计量授权的申请185
二、计量授权的受理与考核186
三、计量授权后的管理与监督186
第十章计量比对188
节比对的定义与作用188
一、比对的定义188
二、比对的作用189
第二节比对的组织与条件190
一、比对的组织190
二、比对的条件191
第三节比对的类型与方式191
一、比对的类型191
二、比对的方式193
第四节比对技术方案的制定194
一、比对的实施程序194
二、比对实施方案的制定194
三、对传递标准的要求196
四、参考值及数据处理方法197
第五节比对结果的评价和判别199
一、En值计算评价199
二、CD值计算评价201
三、ZΔ值计算评价201
四、Z比分数计算评价202
五、其他方法计算评价202
第六节比对总结报告及相关事项202
一、收集及查验数据202
二、数据处理203
三、比对总结报告的内容203
四、比对总结会204
五、比对结果举例204
第十一章期间核查206
节期间核查概述206
一、期间核查的概念及目的206
二、相关国际标准、校准规范对期间核查的要求207
三、期间核查与检定或校准的区别208
四、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与期间核查的区别209
第二节期间核查的对象与核查标准的选择210
一、期间核查的对象选择210
二、期间核查标准的选择211
三、期间核查的种类212
第三节期间核查方法及其判定原则213
一、自校准法213
二、多台(套)比对法213
三、核查标准法214
四、临界值评定法214
五、允差法214
六、常规控制图法214
七、计量标准可靠性核查法215
八、休哈特(Shewhart)控制图215
第四节期间核查的参数量程选择及频次控制216
一、期间核查仪器、设备参数和量程的选择216
二、期间核查的频次控制216
第五节期间核查的组织实施与结果处理217
一、期间核查组织实施的总体要求217
二、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218
三、期间核查的记录218
四、期间核查结果的处理218
第六节现场评审与考核中的尺度把握219
一、期间核查与确保结果有效性要素的关系219
二、对期间核查相关文件、记录的评审220
三、期间核查结果的应用221
第十二章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222
节电磁干扰和干扰源222
一、电磁环境222
二、电磁干扰222
三、电磁兼容223
四、电磁干扰源223
五、电磁干扰的传输途径224
第二节接地和屏蔽226
一、接地的目的和类型226
二、电子设备接地技术227
三、接地电阻的计算与测量227
四、屏蔽230
第三节电子测量仪器的保护232
一、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232
二、仪器的保护技术233
第四节实验室电源种类及使用235
一、单相二线电源的使用235
二、单相三线电源的使用236
三、电网干扰的预防与处理237
第五节电压测量中的干扰及抑制240
一、电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分类240
二、电压测量的方法241
三、电压测量中的干扰及其抑制技术243
第十三章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249
节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249
一、计量基准249
二、计量标准251
三、标准物质253
四、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发展趋势254
第二节计量标准的建立255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依据和条件255
二、建立计量标准的准备工作256
三、计量标准命名与分类编码257
第三节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258
一、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259
二、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262
三、环境条件及设施264
四、人员265
五、文件集266
六、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271
第四节计量标准考核的程序272
一、计量标准考核的申请272
二、计量标准考核的受理277
三、计量标准考核的组织与实施278
四、计量标准考核的审批280
第五节计量标准的考评281
一、计量标准的考评方式、内容和要求281
二、书面审查282
三、现场考评284
四、整改要求288
五、考评结果的处理289
第六节计量标准考核中的技术问题290
一、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重复性290
二、计量标准的稳定性292
三、计量标准考核中与不确定度有关的问题300
四、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307
五、现场实验结果的评价308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308
第七节国防军工计量标准器具考核要求310
一、计量标准器具考核的要求310
二、计量标准器具的变更312
三、计量标准器具运行的监督313
四、国防军工计量标准器具技术报告编写要求313
第八节军事计量测量标准建标要求318
一、术语和定义318
二、总要求319
三、测量标准的建立319
四、测量标准的保持326
五、测量标准的变更328
第十四章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329
节计量检定机构概述329
一、计量检定机构的概念329
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329
三、专业计量检定机构330
四、一般计量检定机构330
第二节计量检定机构的建立和管理330
一、计量检定机构的建立330
二、计量检定机构的管理331
三、监督管理的内容与措施331
第三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332
一、考核工作概述332
二、考核申请333
三、考核准备335
四、现场考核339
五、考核报告351
第四节国防计量技术机构行政许可354
一、申请与受理354
二、管理办法356
三、评分标准356
四、评审流程363
五、评审工作准备364
六、评审要点369
七、典型问题383
第五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计量监督检查385
一、工作程序385
二、检查内容与评价标准387
三、评审重要关注点395
四、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综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401
五、计量监督检查中的典型问题412
第十五章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的编写与使用420
节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概述420
第二节计量检定规程的编写421
一、计量检定规程编写的一般原则和表述要求421
二、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422
三、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修订426
四、确定检定周期的原则和方法428
第三节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428
一、计量校准规范编写的一般原则和表述要求428
二、计量校准规范的主要内容429
三、计量校准规范的制定、修订432
第四节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使用433
一、正确选择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433
二、正确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433
第五节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435
一、国际标准概述435
二、国际标准分类编号及含义435
三、国际标准的分类435
四、制定国际标准遵循的原则436
五、ISO/IEC国际标准技术工作程序436
六、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的阶段划分437
第十六章计量科学研究439
节计量科学研究概述439
一、计量科学研究的内容439
二、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440
第二节计量科学研究方法442
一、计量科学研究的特点442
二、计量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442
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计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43
四、具有计量特色的研究方法445
第三节计量科学研究的程序446
一、调研选题446
二、申请立项448
三、研究实施450
四、鉴定验收451
五、成果登记455
第四节我国重要科技计划简介456
一、国家863计划456
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56
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56
四、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457
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457
第五节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458
一、科研项目概述458
二、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459
三、科研项目论证和审批459
四、科研项目年度计划460
五、科研项目组织实施461
六、科研项目验收462
七、成果鉴定465
第六节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相关技术文件与填报要求468
一、《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建议书》申报注意事项及编写要求468
二、《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建议书》格式475
三、《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建议书》形式审查内容及要求480
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任务书》格式及编写要求482
五、《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验收报告》格式及编写要求486
六、国防军工计量科研项目检查要点489
参考文献493
前 言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科学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产业集聚发展程度、国际经济交往以及国家军事力量等的重要技术基础和保障,是国家三大质量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计量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些因素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并终反映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
计量学是研究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涉及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测量实践等众多领域,是所有学科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聂荣臻元帅曾指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计量技术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又是高技术产业化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国际计量单位制面临重大变革,将以量子物理学为基础的基本物理常数和原子的物理特性来重新定义新一代的国际计量单位。与此同时,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以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书总结回顾了计量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和要求,从计量学概论,计量法律、法规和计量技术法规与国际计量技术文件,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仪器及其特性,量值传递,量值溯源,型式评价,计量授权,计量比对,期间核查,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的编写与使用、计量科学研究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详细解读。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准确把握计量工作要求,科学反映计量学技术要求。作者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JJF 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军工)7—2015《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计量工作通用要求》、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计量法律法规、技术法规和规范的要求,结合多年计量学科学研究与技术管理的工作实践,总结提炼的“量值溯源”“计量比对”“期间核查”“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计量科学研究”等内容,更是系统权威、科学翔实,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可帮助计量从业人员和计量技术机构快速提升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本书也是全面系统讲解、解读国家民用计量、国防军工计量和军事计量的计量学专著。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必将有效促进国防军工计量、军事计量、国家民用计量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必将全面提升三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水平。
本书内容全面,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经验总结,指导性、操作性、实用性较强,阅后定会有所收获。本书可以作为全体计量测试、质检、标准化、认证认可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量与检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类、管理类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还可作为科研院所从事计量科学和工程测试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在本书完稿之际,要感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与质量司、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考核办公室、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感谢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计量考核办公室张志民主任、陈敏思主任、牛立新总工程师、康伟高工、邢馨婷高工、袁俊先高工、周海浩高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技术基础总师冯克明研究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第二〇三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第二计量测试研究中心)所长葛军研究员、科技委副主任杨春涛研究员、蒋小勇处长,国防军工计量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胡毅飞主任、冯英强主任、杜晓爽高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张明霞处长、林志国高级主管、王阳高级主管、张龙高级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四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电学一级计量站)所长徐思伟研究员、副所长路润喜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秘书处焦昶主任、冉茂华高工,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柳萌处长,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陈永谊处长,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庞丽娟处长,辽宁省国防科工办杨静处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张仁茹主任、王俊利主任、唐亮武专务、符道处长、马兰处长,计量论坛李跃总工程师,国防科技工业应用化学一级计量站站长孙敏研究员、副站长、总师冯典英研究员,东华计量测试研究院(国防科技工业3611二级计量站)院长芦志成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1312二级计量站常务副站长梁法国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1313二级计量站常务副站长张积运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1511二级计量站宗亚娟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3214二级计量站张娟主任,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鲁新光研究员,浙江方圆检测集团副总经理陆品研究员,甘肃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鲁光军研究员以及国防计量专家组的相关专家同仁!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百忙中审阅了此书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靳京民总工程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所长马晓民研究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
计量学是研究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涉及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测量实践等众多领域,是所有学科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聂荣臻元帅曾指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计量技术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又是高技术产业化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国际计量单位制面临重大变革,将以量子物理学为基础的基本物理常数和原子的物理特性来重新定义新一代的国际计量单位。与此同时,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以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书总结回顾了计量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和要求,从计量学概论,计量法律、法规和计量技术法规与国际计量技术文件,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仪器及其特性,量值传递,量值溯源,型式评价,计量授权,计量比对,期间核查,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的编写与使用、计量科学研究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详细解读。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准确把握计量工作要求,科学反映计量学技术要求。作者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JJF 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军工)7—2015《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计量工作通用要求》、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计量法律法规、技术法规和规范的要求,结合多年计量学科学研究与技术管理的工作实践,总结提炼的“量值溯源”“计量比对”“期间核查”“计量测试系统防干扰技术”“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计量技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计量科学研究”等内容,更是系统权威、科学翔实,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可帮助计量从业人员和计量技术机构快速提升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本书也是全面系统讲解、解读国家民用计量、国防军工计量和军事计量的计量学专著。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必将有效促进国防军工计量、军事计量、国家民用计量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必将全面提升三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水平。
本书内容全面,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经验总结,指导性、操作性、实用性较强,阅后定会有所收获。本书可以作为全体计量测试、质检、标准化、认证认可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量与检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类、管理类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还可作为科研院所从事计量科学和工程测试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在本书完稿之际,要感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与质量司、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考核办公室、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感谢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计量考核办公室张志民主任、陈敏思主任、牛立新总工程师、康伟高工、邢馨婷高工、袁俊先高工、周海浩高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技术基础总师冯克明研究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第二〇三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第二计量测试研究中心)所长葛军研究员、科技委副主任杨春涛研究员、蒋小勇处长,国防军工计量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胡毅飞主任、冯英强主任、杜晓爽高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张明霞处长、林志国高级主管、王阳高级主管、张龙高级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四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电学一级计量站)所长徐思伟研究员、副所长路润喜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秘书处焦昶主任、冉茂华高工,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柳萌处长,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陈永谊处长,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庞丽娟处长,辽宁省国防科工办杨静处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张仁茹主任、王俊利主任、唐亮武专务、符道处长、马兰处长,计量论坛李跃总工程师,国防科技工业应用化学一级计量站站长孙敏研究员、副站长、总师冯典英研究员,东华计量测试研究院(国防科技工业3611二级计量站)院长芦志成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1312二级计量站常务副站长梁法国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1313二级计量站常务副站长张积运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1511二级计量站宗亚娟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3214二级计量站张娟主任,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鲁新光研究员,浙江方圆检测集团副总经理陆品研究员,甘肃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鲁光军研究员以及国防计量专家组的相关专家同仁!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百忙中审阅了此书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靳京民总工程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所长马晓民研究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