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09269
编辑推荐
具有93年历史、执政达74年的超级大党一瞬间瓦解了!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半世纪的超级大国神话般消失了!悠久与短暂,强盛虚弱,历史的变换究竟说明了什么?
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本书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目 录
上册
绪论 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一 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 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 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喀琅施塔得事件始末
1921年春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
苏俄政府对事变的反应
俄共(布)十大的决策
无情的镇压与惩罚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
一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 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
四 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二 官册干部制度的运行及干部队伍的变化
三 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一 住房公社: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初显
二 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
三 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
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
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一 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
二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三 “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
四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五 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中册
悲剧是这样诞生的——“卡廷事件”与战前苏波关系
苏联对波兰战俘最初的处理措施
对波兰战俘的关押和使用
苏联对所占波兰领土的处理
分类处理后在押的波兰军官
苏芬战争和贝利亚的指令
战俘营情况通报与“减轻负担”建议
处理战俘范围的扩大和政治局决议
“减轻负担行动”和“卡廷事件”
中断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
大迁徙:苏联的特殊移民政策及其后果
一 关于特殊移民的基本概念
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 特殊移民问题的解决
四 特殊移民政策的后果和影响
放弃“世界革命”: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共产国际的解散势在必行
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双重考虑
斯大林突然决定解散共产国际
解散共产国际并非一场骗局
重归集体农庄:40年代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 战争期间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的发展
二 战后初期政府对集体农庄的强化
三 货币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与西方合作: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4~1947)
“联合政府”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联合政府”政策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
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对苏捷关系的个案考察
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
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三 苏联禁止捷参加马歇尔计划
四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博弈:苏联与战后对朝鲜的托管政策
一 战后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提出与苏联的反应
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
三 联合委员会与苏联对托管政策的坚定立场
四 简短的结论
解禁的历史叙事:苏联核计划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45~1949)
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
二 二战期间苏联政府的推动
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一 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二 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与莫斯科的接触
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
四 苏联对以色列的援助和支持
五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悲剧的产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
一 战争洗礼:犹委会在卫国战争中的诞生及其作用
二 时乖命蹇:苏联国际战略的转变与犹委会的命运
三 两难抉择:以色列建国及其对犹委会的致命影响
四 大难临头:“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审判始末
五 结束语
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 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 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 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简短的结论
下册
难以做出的抉择:对苏联空军投入朝鲜战争的历史考察
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赫鲁晓夫路线在二十大的阐释与确立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准备过程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苏共中央的收缩
文学的“解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曲折发展的一个解扣
一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的再辉煌
二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三 文学的“解冻”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四 文学“解冻”的原因与苏共文学政策的教训
发出不同声音: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国际背景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及经过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私下出版物
四 党和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
结 语
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现
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捷改革的反应和干预
苏军对布拉格的武装占领
“分离”还是对峙?——东正教会与苏维埃政权关系研究
东正教官方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地下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境外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民间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结 论
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
斯大林文化管理模式的确立
“解冻”与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文化政策的演变
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从修补到重构: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初内涵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转向及其目标
苏共党内在“新思维”实践中的分歧与斗争
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民族问题总爆发
戈尔巴乔夫对民族矛盾估计不足
苏共中央对民族冲突事件处置不当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迈出了第一步
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
作者简介
绪论 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一 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 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 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喀琅施塔得事件始末
1921年春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
苏俄政府对事变的反应
俄共(布)十大的决策
无情的镇压与惩罚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
一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 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
四 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二 官册干部制度的运行及干部队伍的变化
三 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一 住房公社: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初显
二 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
三 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
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
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一 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
二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三 “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
四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五 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中册
悲剧是这样诞生的——“卡廷事件”与战前苏波关系
苏联对波兰战俘最初的处理措施
对波兰战俘的关押和使用
苏联对所占波兰领土的处理
分类处理后在押的波兰军官
苏芬战争和贝利亚的指令
战俘营情况通报与“减轻负担”建议
处理战俘范围的扩大和政治局决议
“减轻负担行动”和“卡廷事件”
中断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
大迁徙:苏联的特殊移民政策及其后果
一 关于特殊移民的基本概念
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 特殊移民问题的解决
四 特殊移民政策的后果和影响
放弃“世界革命”: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共产国际的解散势在必行
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双重考虑
斯大林突然决定解散共产国际
解散共产国际并非一场骗局
重归集体农庄:40年代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 战争期间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的发展
二 战后初期政府对集体农庄的强化
三 货币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与西方合作: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4~1947)
“联合政府”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联合政府”政策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
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对苏捷关系的个案考察
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
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三 苏联禁止捷参加马歇尔计划
四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博弈:苏联与战后对朝鲜的托管政策
一 战后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提出与苏联的反应
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
三 联合委员会与苏联对托管政策的坚定立场
四 简短的结论
解禁的历史叙事:苏联核计划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45~1949)
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
二 二战期间苏联政府的推动
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一 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二 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与莫斯科的接触
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
四 苏联对以色列的援助和支持
五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悲剧的产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
一 战争洗礼:犹委会在卫国战争中的诞生及其作用
二 时乖命蹇:苏联国际战略的转变与犹委会的命运
三 两难抉择:以色列建国及其对犹委会的致命影响
四 大难临头:“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审判始末
五 结束语
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 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 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 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简短的结论
下册
难以做出的抉择:对苏联空军投入朝鲜战争的历史考察
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赫鲁晓夫路线在二十大的阐释与确立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准备过程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苏共中央的收缩
文学的“解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曲折发展的一个解扣
一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的再辉煌
二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三 文学的“解冻”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四 文学“解冻”的原因与苏共文学政策的教训
发出不同声音: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国际背景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及经过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私下出版物
四 党和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
结 语
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现
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捷改革的反应和干预
苏军对布拉格的武装占领
“分离”还是对峙?——东正教会与苏维埃政权关系研究
东正教官方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地下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境外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民间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结 论
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
斯大林文化管理模式的确立
“解冻”与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文化政策的演变
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从修补到重构: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初内涵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转向及其目标
苏共党内在“新思维”实践中的分歧与斗争
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民族问题总爆发
戈尔巴乔夫对民族矛盾估计不足
苏共中央对民族冲突事件处置不当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迈出了第一步
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
作者简介
在线试读
上册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俄历),沙皇制度在8天之内迅速土崩瓦解。一切都如此突然,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到现在仍被称为“二月革命之谜”。
自发性与革命进程
自发性是二月革命的主要特征,从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这8天局势的飞速发展就是这种大规模的自发性爆发的结果。这8天的时间可以分为两段:2月27日以前基本上是完全自发的运动,各政党都未充分认识局势的性质,也未采取实际措施来组织和引导革命;27日开始各政党竭力影响革命进程:自由主义政党及其控制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在促使沙皇退位、组织临时政府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在组成苏维埃、影响群众运动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力量有限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在群众中积极活动,但“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
二月革命史的研究者几乎公认,2月23日(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是这场革命的开端。这一天是国际妇女日,在首都的一些企业召开了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小型###或会议,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这一天,彼得格勒有12?8万名工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32%)参加了罢工。
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粮食供应不足。有一种说法,23日开始的事件就是“面包骚动”。沙皇政权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居民还没有发动饥饿暴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最近的将来不会组织这样的暴动:愤怒在增长,而且看不到增长的尽头。而这类饥饿群众的自发暴动将是走向最可怕的无政府主义革命疯狂和无情破坏道路的第一或最后阶段,这是毫无疑问的。2月中旬,由于运输困难,彼得格勒食品供应进一步恶化。排队买面包的队伍越来越长,居民中的担心、不安和不满在不断加剧。据二月事件的参与者记载:23日的“罢工很快变成了大街上的骚动。这种骚动是自发的……原因是商店门前排队的人们买不到面包”当然,彼得格勒的“粮食”问题仅仅是积聚在帝国内部的不满这一巨大的炸弹和火药桶的引爆物而已。
罢工开始后,它并没有被马上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也没有人想过骚乱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结果。人们对于群众性的罢工斗争已不感到陌生了,进入1917年后,大规模的罢工就已发生多次。正因如此,“几乎谁都没有把2月23日在彼得堡开始的那件事看作是革命的开端。人们认为,这一天发生的运动同上星期的运动很少有什么差别”。
但23日开始的事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2月24日,罢工规模越来越大,参加###和游行的人越来越多。人群的行为开始失控,一些面包铺遭到抢劫,有些地方发生了工人与警察以及后备部队的冲突。25日,彼得格勒全市几乎所有企业都停工了,参加示威的工人已达30?6万人,一些工厂还成立了工人战斗队。城市居民的其他一些阶层也开始参加到游行示威中来,运动开始有了全社会总罢工的性质。但各个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国内组织、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区联派等,都还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严重性,只是纷纷表示支持总罢工。但这对事态的性质与进程并无明显作用,群众运动的浪潮仍然在自发地滚滚向前。
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沙皇当局也把它视为通常的“骚动”,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担心。2月22日离开彼得格勒去莫吉廖夫大本营的尼古拉二世在25日获悉彼得格勒的事态后,给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发去简短电报,要求立即制止首都的骚动。当天夜里,有100余名各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被捕。2月26日是星期日,警察和部队在城里一些地区向游行者开枪。巴甫洛夫近卫团第四连的士兵拒绝执行镇压游行者的命令,带着30支步枪和不超过100发子弹走上街头,往涅瓦大街进发。在遇到一队骑警阻拦后,他们开了枪。弹药用完后,他们返回兵营并筑起路障。造反遭到镇压,19名主谋被关进彼得保罗要塞。到26日傍晚时,很多人都感到,秩序已经恢复了。晚上,大臣会议主席戈利岑宣布了沙皇关于杜马休会并延期至4月的敕令,并将其送达国家杜马主席罗将柯。这个行动被认为实际上就是解散杜马。沙皇政权一向认为,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活动是造成革命形势的重要原因,所以希望通过解散立宪派控制的国家杜马来除掉骚动的中心。
此时,运动似乎已被压制下去了。26日晚上,在克伦斯基家中举行的各左翼政党聚会上,对局势的估计是保守的。卡尤罗夫回忆说,当时“可以感觉到一点:起义已被消灭了。游行是手无寸铁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还击采取坚决措施的政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区联派的代表尤烈涅夫认为:“没有也不会有任何革命,军队中的运动正在消失,必须采取长期的应付办法。”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也是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的看法。
至此,由23日自发开始的“面包骚动”似乎结束了。事实很清楚,运动并不是按照某个政党的既定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也没有哪个政党直接准备和发动了它。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提出疑问:“二月下旬发生的‘面包骚动’可以被认为是自发的,但它难道已经是那个我们所称的二月革命吗?”
随后发生的事情又是出人意料的。局势在2月27日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沃伦团教导队士兵为解救被关押的战友而发动了游行,随后驻扎在彼得格勒各处的几个近卫团的后备营士兵开始上街,同###游行的工人站到了一起。
当天傍晚,起义士兵已达66700人,几乎占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1/3。一些本来受命要驱散人群、恢复秩序的部队散掉了。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将军直接指挥的约1000人的一支部队起先集中在海军部大厦等待前线部队到达,然后又到冬宫广场准备保卫冬宫。28日黎明时分,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来到了冬宫,在同将军们谈话之后,他指示哈巴罗夫的部队离开冬宫,他不想让人说罗曼诺夫家族又像1905年1月那样在冬宫广场上向群众开枪。于是哈巴罗夫的部队回到了海军部大厦。28日白天,人群包围了海军部大厦。在得到消息说起义者已经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以及没有前线部队到达彼得格勒之后,哈巴罗夫命令部队有组织地不带武器撤出海军部大厦。就这样,彼得格勒已不存在有组织的保卫现政权的力量了。
28日,起义士兵已逾12万人。到3月1日,除了两个军事学校的士官生外,彼得格勒的部队完全转到了革命方面。士兵们同工厂工人一起,占领了兵工厂、海军部,夺取了彼得保罗要塞并放出了刚被逮捕的沃伦斯基团士兵,然后又释放了被囚禁的###。内务部和保安局被捣毁。沙皇政权的高级官员被逮捕。彼得格勒的大街上到处是欢欣鼓舞的人群,到处是“打倒卖国贼”、“打到压迫者”、“自由万岁”的口号。塔夫利达宫正门前的台阶成了无休止的群众大会的讲台,登台发言的人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人怀疑专制制度已被推翻,连沙皇的堂兄弟基里尔·弗拉基米罗维奇也率领他指挥的近卫军部队站到了胜利者一边。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士兵的造反改变了局面,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全面倒戈的原因值得探讨。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基本上是由在前线作战的近卫团的后备营组成的,而这些后备部队的人员组成则主要是那些因负伤而送到后方现在伤愈的士兵和刚被征召入伍的农民。从军事角度说,这是一支涣散的、没有纪律性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构成使其比较容易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但在二月事件中,他们的发动主要不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离开“温暖的营房”、被整编成战斗部队并派往前线。他们随时准备抓住有可能使他们呆在首都安全的兵营里而避免上前线的任何机会。而且,根据同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协议,作为对他们在二月事件中态度的报答,他们将由于其特殊的“革命功勋”而不被调往前线。在旧制度垮台之后,围绕着调动卫戍部队到前线的问题,仍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临时政府还是试图把哪怕一部分“革命卫戍部队”调离首都,但布尔什维克把卫戍部队士兵视为自己最主要的支柱,捍卫他们留在彼得格勒的权利,而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也确实迅速地布尔什维克化了。但在前线部队甚至在亲布尔什维克的部队中,对于首都卫戍部队极为鄙视和敌视。在阵地上流传着这样的威胁:“我们要用刺刀把彼得格勒那帮家伙押进战壕!”从政权安全的角度来说,沙皇政权把大量的后备部队放在首都是干了一件蠢事。因为无论如何,正是彼得格勒士兵的暴动成为二月事态转折的标志。
由于27日运动出现重大转折,各政党纷纷采取行动,以各自的方式对革命进程施加影响。27日由民主派政党和自由派政党分别发起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是二月革命中最关键的事件。
……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俄历),沙皇制度在8天之内迅速土崩瓦解。一切都如此突然,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到现在仍被称为“二月革命之谜”。
自发性与革命进程
自发性是二月革命的主要特征,从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这8天局势的飞速发展就是这种大规模的自发性爆发的结果。这8天的时间可以分为两段:2月27日以前基本上是完全自发的运动,各政党都未充分认识局势的性质,也未采取实际措施来组织和引导革命;27日开始各政党竭力影响革命进程:自由主义政党及其控制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在促使沙皇退位、组织临时政府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在组成苏维埃、影响群众运动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力量有限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在群众中积极活动,但“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
二月革命史的研究者几乎公认,2月23日(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是这场革命的开端。这一天是国际妇女日,在首都的一些企业召开了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小型###或会议,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这一天,彼得格勒有12?8万名工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32%)参加了罢工。
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粮食供应不足。有一种说法,23日开始的事件就是“面包骚动”。沙皇政权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居民还没有发动饥饿暴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最近的将来不会组织这样的暴动:愤怒在增长,而且看不到增长的尽头。而这类饥饿群众的自发暴动将是走向最可怕的无政府主义革命疯狂和无情破坏道路的第一或最后阶段,这是毫无疑问的。2月中旬,由于运输困难,彼得格勒食品供应进一步恶化。排队买面包的队伍越来越长,居民中的担心、不安和不满在不断加剧。据二月事件的参与者记载:23日的“罢工很快变成了大街上的骚动。这种骚动是自发的……原因是商店门前排队的人们买不到面包”当然,彼得格勒的“粮食”问题仅仅是积聚在帝国内部的不满这一巨大的炸弹和火药桶的引爆物而已。
罢工开始后,它并没有被马上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也没有人想过骚乱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结果。人们对于群众性的罢工斗争已不感到陌生了,进入1917年后,大规模的罢工就已发生多次。正因如此,“几乎谁都没有把2月23日在彼得堡开始的那件事看作是革命的开端。人们认为,这一天发生的运动同上星期的运动很少有什么差别”。
但23日开始的事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2月24日,罢工规模越来越大,参加###和游行的人越来越多。人群的行为开始失控,一些面包铺遭到抢劫,有些地方发生了工人与警察以及后备部队的冲突。25日,彼得格勒全市几乎所有企业都停工了,参加示威的工人已达30?6万人,一些工厂还成立了工人战斗队。城市居民的其他一些阶层也开始参加到游行示威中来,运动开始有了全社会总罢工的性质。但各个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国内组织、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区联派等,都还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严重性,只是纷纷表示支持总罢工。但这对事态的性质与进程并无明显作用,群众运动的浪潮仍然在自发地滚滚向前。
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沙皇当局也把它视为通常的“骚动”,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担心。2月22日离开彼得格勒去莫吉廖夫大本营的尼古拉二世在25日获悉彼得格勒的事态后,给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发去简短电报,要求立即制止首都的骚动。当天夜里,有100余名各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被捕。2月26日是星期日,警察和部队在城里一些地区向游行者开枪。巴甫洛夫近卫团第四连的士兵拒绝执行镇压游行者的命令,带着30支步枪和不超过100发子弹走上街头,往涅瓦大街进发。在遇到一队骑警阻拦后,他们开了枪。弹药用完后,他们返回兵营并筑起路障。造反遭到镇压,19名主谋被关进彼得保罗要塞。到26日傍晚时,很多人都感到,秩序已经恢复了。晚上,大臣会议主席戈利岑宣布了沙皇关于杜马休会并延期至4月的敕令,并将其送达国家杜马主席罗将柯。这个行动被认为实际上就是解散杜马。沙皇政权一向认为,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活动是造成革命形势的重要原因,所以希望通过解散立宪派控制的国家杜马来除掉骚动的中心。
此时,运动似乎已被压制下去了。26日晚上,在克伦斯基家中举行的各左翼政党聚会上,对局势的估计是保守的。卡尤罗夫回忆说,当时“可以感觉到一点:起义已被消灭了。游行是手无寸铁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还击采取坚决措施的政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区联派的代表尤烈涅夫认为:“没有也不会有任何革命,军队中的运动正在消失,必须采取长期的应付办法。”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也是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的看法。
至此,由23日自发开始的“面包骚动”似乎结束了。事实很清楚,运动并不是按照某个政党的既定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也没有哪个政党直接准备和发动了它。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提出疑问:“二月下旬发生的‘面包骚动’可以被认为是自发的,但它难道已经是那个我们所称的二月革命吗?”
随后发生的事情又是出人意料的。局势在2月27日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沃伦团教导队士兵为解救被关押的战友而发动了游行,随后驻扎在彼得格勒各处的几个近卫团的后备营士兵开始上街,同###游行的工人站到了一起。
当天傍晚,起义士兵已达66700人,几乎占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1/3。一些本来受命要驱散人群、恢复秩序的部队散掉了。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将军直接指挥的约1000人的一支部队起先集中在海军部大厦等待前线部队到达,然后又到冬宫广场准备保卫冬宫。28日黎明时分,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来到了冬宫,在同将军们谈话之后,他指示哈巴罗夫的部队离开冬宫,他不想让人说罗曼诺夫家族又像1905年1月那样在冬宫广场上向群众开枪。于是哈巴罗夫的部队回到了海军部大厦。28日白天,人群包围了海军部大厦。在得到消息说起义者已经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以及没有前线部队到达彼得格勒之后,哈巴罗夫命令部队有组织地不带武器撤出海军部大厦。就这样,彼得格勒已不存在有组织的保卫现政权的力量了。
28日,起义士兵已逾12万人。到3月1日,除了两个军事学校的士官生外,彼得格勒的部队完全转到了革命方面。士兵们同工厂工人一起,占领了兵工厂、海军部,夺取了彼得保罗要塞并放出了刚被逮捕的沃伦斯基团士兵,然后又释放了被囚禁的###。内务部和保安局被捣毁。沙皇政权的高级官员被逮捕。彼得格勒的大街上到处是欢欣鼓舞的人群,到处是“打倒卖国贼”、“打到压迫者”、“自由万岁”的口号。塔夫利达宫正门前的台阶成了无休止的群众大会的讲台,登台发言的人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人怀疑专制制度已被推翻,连沙皇的堂兄弟基里尔·弗拉基米罗维奇也率领他指挥的近卫军部队站到了胜利者一边。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士兵的造反改变了局面,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全面倒戈的原因值得探讨。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基本上是由在前线作战的近卫团的后备营组成的,而这些后备部队的人员组成则主要是那些因负伤而送到后方现在伤愈的士兵和刚被征召入伍的农民。从军事角度说,这是一支涣散的、没有纪律性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构成使其比较容易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但在二月事件中,他们的发动主要不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离开“温暖的营房”、被整编成战斗部队并派往前线。他们随时准备抓住有可能使他们呆在首都安全的兵营里而避免上前线的任何机会。而且,根据同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协议,作为对他们在二月事件中态度的报答,他们将由于其特殊的“革命功勋”而不被调往前线。在旧制度垮台之后,围绕着调动卫戍部队到前线的问题,仍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临时政府还是试图把哪怕一部分“革命卫戍部队”调离首都,但布尔什维克把卫戍部队士兵视为自己最主要的支柱,捍卫他们留在彼得格勒的权利,而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也确实迅速地布尔什维克化了。但在前线部队甚至在亲布尔什维克的部队中,对于首都卫戍部队极为鄙视和敌视。在阵地上流传着这样的威胁:“我们要用刺刀把彼得格勒那帮家伙押进战壕!”从政权安全的角度来说,沙皇政权把大量的后备部队放在首都是干了一件蠢事。因为无论如何,正是彼得格勒士兵的暴动成为二月事态转折的标志。
由于27日运动出现重大转折,各政党纷纷采取行动,以各自的方式对革命进程施加影响。27日由民主派政党和自由派政党分别发起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是二月革命中最关键的事件。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