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71401
重磅推荐:
世界性大国的崛起,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如何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全球治理中提高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发展寻找镜鉴,为民族复兴发掘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描绘了一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释放出更多的信号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已经跻身同期世界快发展国家之列甚至达到世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GDP达到人民币63.6万亿元,成为第二个GDP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超过排名第三的日本一倍多。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强盛,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国富不等于国强,我国历史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1840年中国GDP居世界,占世界总额的30%以上,却被一支只有4000人的英军打败。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当时日本的5倍,却在甲午战争中败北。1900年中国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几万人的八国联军攻陷京城烧杀抢掠。当前,尽管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离真正的强国还有不小差距。我国经济体量虽已很大,但人均GDP仅排在世界第90名左右,发展中国家的性质仍然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资源、环境、人口等压力越来越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我国综合实力也一直不断上升,但军事国防实力却与我国国际地位、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周边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加剧对我国的战略遏制。
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说明,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正是面临风险压力的时候。当年的苏联、日本就是典型。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一个国家处于人均GDP3000~10000美元的时期,往往是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期,走不好就会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深陷泥潭。目前我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推车上坡、不进则退的关口阶段,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叠加凸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如何顺利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摆在我们面前至关重要的现实课题。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国际体系产生的张力急剧扩大;另一方面,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急剧增多。中国的快速崛起与金融危机后国际体系大变局并立而行。国际斗争变得错综复杂。
在这一关键发展阶段,总结借鉴历史上其他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和衰落的教训,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观诸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史”以来,从个可称之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葡萄牙,到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美国,9个先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它们崛起为大国的道路可谓既具有某些共同规律又各具特色。
近代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共性主要有:
,尽一切可能实现国家主权独立和统一。实现国家崛起,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国家事务的自主权是必需条件。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在其崛起之前都须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否则其国家的崛起将很容易为外敌所打断。同时,一个大国的发展,如果没有主权统一,也就没有和平发展的基础,其国家的崛起将被内乱分裂所打断。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一个国家才能集中力量去实现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才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历史上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美国也是破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才开始真正走上大国崛起的道路。
第二,发达的科技和经济。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是大国实现国家崛起的物质基础。进入近代以来,国家间的竞争转变为以科技和经济为中心的国力竞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崛起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把科技作为对外竞争、走向大国行列的支柱。自近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跳跃式加速的,若干新的发明一旦应用到生产之中就会产生新的力量,直接推动国力的提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凭借海洋探险和殖民地扩张取得了世界性海洋帝国的地位。英国的崛起既立足于海洋霸权,更是以其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基础为支撑的。作为两次科技革命“领头羊”的美国,正是抓住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德、日战后重新崛起成为经济大国,背后依托的也是其世界一流的工业技术实力。德、日战后把战前先进的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保护民族工业,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其军事工业能力也得到了。
第三,强大的军事实力。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保证国家稳定发展不被打断,才有资格参与到世界秩序的制定中去。从既往大国兴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大国崛起关键的一环:大国崛起中可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地缘等某种或几种因素较弱甚至缺少,但不能缺少强大的军力。历史上有经济文化落后而靠军事发达而崛起的大国,但从未有经济文化发达而军事力量弱小而崛起的大国;有因好战而亡国或者衰落者,但从来没有惧怕战争而能强大者。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力量已居世界,但它的军事与外交影响力却乏善可陈,所以当时并不算是世界大国。
第四,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国家发展与崛起需要多方面的基础条件,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无疑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国家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其上层建筑必须与之相适应相配套。因为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突破的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可促使一国直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促使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式产生根本性转变,使制度因素与经济、科技等要素处于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中。日本的“明治维新”便使日本“脱亚入欧”,与欧洲列强为伍,成为世界大国之一。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废除农奴制后,为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兵员,后成了欧洲事务的仲裁者。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创造了一种以结构自由主义为基础的集合性世界霸权。
第五,强大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根本标尺,也是实现主权国家利益的基础所在,实际反映的是其追求和实现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国力的内涵和要素存在着很大差异。国家崛起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强国地位,强国不仅要有的物质力量,还要具有的文化力量,特别是思想力量。就历史经验而言,硬实力是国家崛起的基础,以硬实力为基础的软实力则是获得崛起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支撑,也常常成为制约崛起的瓶颈。另外,一个国家的崛起,其准确的国家定位和正确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必要的。正确地辨析当时的世界大环境,并据此作出合理的对外战略决断,处理好对外关系也是实现崛起的关键环节。美国在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的过程中,就是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决策,没有直接挑战英国霸权,而是成为英国的盟友,在英国的逐步衰落中渐渐取而代之。
总结近代大国兴衰、轮替的主要原因,无外是过分依赖某一单一要素,特别是过分依赖武力甚至走向侵略战争、穷兵黩武以及超支国力殖民扩张、追求霸权。通过国家军事实力过度膨胀“速成”崛起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恶性崛起,通过这种方式崛起的大国,主要有德国、日本等。在历史上,这些国家为了达到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目的,在崛起之初往往并不注重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军事上,依靠军事手段走战争侵略的道路,以战争的方式开拓市场、聚敛财富。这些国家虽然在历史上也曾一时崛起,但在昙花一现之后,却总是伴随着国破家亡、遭受失败的命运,“不得善终”。不仅是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历史证明结局并不美好,而且那些奉行扩张政策、极力追求霸权的国家,也往往因为超支国力而为他们的衰败埋下祸根。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领土面积和超级经济实力,无论其军事实力多么的强大,只要它一直对外侵略扩张,搞霸权主义,谋求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到头来只能是遭到失败的下场。
今天,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当然首先要遵循大国崛起的一般性规律,但中国也有自身的特殊条件和具体情况,中国必须把大国崛起的一般性规律与自身特性结合起来作出合适的战略选择:
,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国内政治的长期稳定,和平环境与政局稳定是集中精力搞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社会动员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既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又可建立起发达的政府调控体系,具有明显的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崛起提供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活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中国崛起提供了基本理论和行动指南。
第二,坚持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新道路,必须摒弃近代以来后起大国依靠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依靠实行对外扩张以争夺霸权的传统崛起道路。这是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后起大国和平崛起之路。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具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取向,中国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崛起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力量。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中国同个别周边国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矛盾和分歧有可能进一步。因此,中国只有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才能实现和平崛起。
第三,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要务。一个国家崛起的首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提高,其核心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崛起也不例外。崛起国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的统一,保持领土完整,在经济上具有坚实基础,在政治上拥有独立的合法性主权,在文化上建构统一的民族认同,有行之有效且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推行正确的内外政策,能够破解“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还需要与同期的其他大国进行博弈,要在制度层面塑造世界。过去我们对崛起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一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二是片面追求有限的经济指标。现在看来,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根本的是实现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科学技术、教育和人口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既要注重发展速度,提升综合国力的积累,更要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结构水平。只有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人均GDP、科学文化教育、国防和军事实力、人口素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逐渐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并且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秩序制定权,中国才能谈得上是个世界强国。
第四,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成功大多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早抓住了海洋探险和海洋贸易,建立了海洋殖民帝国。英国抓住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次产业革命机遇,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并领导了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奠定了其冷战后一超独霸的地位。因此,我国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发展的“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转型期,必须注重坚持创新发展,依托正在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在世界财富、经济中心从欧洲、北美转移至亚太地区的21世纪,要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等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她既创造了连绵不断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又经历了无数磨难与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近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的发展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各领域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新的辉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的崛起,前后相续,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进军,我们该从世界大国崛起的文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呢?
世界期待着下一个中国故事,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
“章殖民帝国“先锋”——葡萄牙
葡萄牙是近代世界历史上首个称霸全球的海洋帝国。在成为海洋帝国之前,葡萄牙不过是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西班牙的一部分。在西欧各封建王国相互吞并和领土争夺中,葡萄牙率先从西班牙分离出来,于1143年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权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封建王权小国,首开历史先河,通过海洋探险和殖民扩张,早地将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在一起。16世纪中叶,葡萄牙几乎垄断了东西方海上的主要贸易活动,成为西欧的帝国之一。在短短的一个世纪时间里,葡萄牙建立起人类历史上个横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全球性帝国。
一、“再征服运动”与王权的做大
“再征服运动”是指公元8—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小王国为收复失地,同伊斯兰入侵者摩尔人进行的战争。6世纪以后,伊比利亚半岛的罗马帝国日趋衰落,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王国逐渐取而代之。8世纪,伊比利亚半岛被生机勃勃的阿拉伯帝国侵占。信奉基督教的西欧封建诸王国,不甘心外族统治,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反对伊斯兰教徒的斗争,直到后把伊斯兰教徒赶出西班牙,过直布罗陀而终。这场反对伊斯兰教徒的战争和东部的十字军东侵差不多同时进行,持续数世纪之久,参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士,并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再征服运动”同时夹杂着西欧各封建王国相互之间的吞并和扩张活动。在这种相互并吞的斗争中,葡萄牙在具有雄心大略的阿方索一世的领导下,首先脱离了卡斯提尔王国(西班牙)的统治,于 1143年建立了统一的王权政权,从而为葡萄牙早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
(一)摩尔人对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是欧洲面向大西洋的窗口,南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半岛东部、东南部濒临地中海,北临比斯开湾。位于半岛东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成为半岛与欧洲大陆的天然界限。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分别来自北非和中欧的伊比利亚人和凯尔特人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原住民。此后,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先后在沿海地区建立了商业据点和城市,但没有深入内地。公元前201年,罗马人战胜了迦太基人。此后的600年间,罗马人成为伊比利亚半岛的主宰者。公元5世纪初,由于罗马军事力量开始衰弱,日耳曼人侵入了伊比利亚半岛。5世纪后半期,日耳曼人中的一支西哥特人统治了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当时,西哥特王国正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由于实行采邑制,封地内的各领主拥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司法权和自己的武装。根据当时的法律,国王有权要求贵族提供服务,宣誓效忠,但国王也有义务保证贵族的合法权利。这就意味着国王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实际上被分解为无数贵族的土地实际占有权,国家分解为无数个独立的地方政治实体。由于国王地位不是世袭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这导致各国争夺王位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哥特王国处于分散、动荡和混乱的状态。这种状况为与隔地中海相望的北非伊斯兰教徒,也就是摩尔人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历史上的摩尔人主要指在欧洲的伊斯兰教征服者,大多由埃塞俄比亚人、西非黑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伊斯兰教发源于西亚,公元8世纪初的时候传入北非,相对先进的阿拉伯文明开始在北非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北非各部族多种文化也开始渐渐融合到一起。由于北非隔地中海与西欧相望,具有扩张野心的阿拉伯人又把目光抛向了海峡对面的伊比利亚半岛。为弄清对方力量的虚实,公元711年,阿拉伯大帝国辖下的北非部族中有人试探性地跑到海对面的伊比利亚半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派去的500人居然就打败了西哥特王朝的边防官兵,占领了整个塔里法半岛。随后,阿拉伯驻北非的统治者穆萨派遣塔里格率12000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登陆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国王罗得里克以25000人迎战,但西哥特国王的政敌倒向阿拉伯一方,向国王进攻,国王军队一触即溃,国王本人也失踪了。[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初,阿拉伯人将统治的中心设在托莱多。公元714至716年,他们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埃武拉、圣塔伦和科因布拉。从那时起,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从哈里发帝国中分离出来。半年工夫,绝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就纳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往东,阿拉伯势力的入侵受到了查理曼大帝的阻挡。732年查里曼击退了阿拉伯人对法兰克的进攻,迫使阿拉伯帝国的势力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
阿拉伯人对葡萄牙这块土地及其人民的影响比西哥特人要大得多。与西哥特人的统治相比,阿拉伯人为半岛带来了更多的活力。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大兴水利工程,变荒野为良田,精耕细作,许多东方作物,如水稻、甘蔗、桑树、棕榈等,相继被引入半岛种植。养羊业获得长足发展,其优质羊毛蜚声西欧各地。采矿、冶金、金属加工制造、玻璃、造纸、纺织业等工业相当发达,数百个城镇拔地而起。首都科尔多瓦,户11万,人口50万,是当时欧洲的都市,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长安并称当时世界的四大名都。
在此期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发展了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很多方面使基督教的欧洲文化大为逊色。在文学、教学、医学和艺术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甚至意大利人,似乎都相形见绌。这时,葡萄牙处在一个盛极一时的伊斯兰文化地区的边缘,因此也分享到一定的好处。[ 顾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义”——早期葡萄牙海洋扩张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
(二)葡萄牙摆脱摩尔人统治的斗争
尽管阿拉伯人对伊比利亚的统治带来了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但这终究改变不了穆斯林是外来征服者的事实。事实上,基督徒反对外来征服者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面对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基督徒无力抵抗,为保存力量,他们逐渐退居到自然条件恶劣的半岛北部边陲的荒凉山区,逐渐形成了阿斯特亚、那瓦尔等独立的小封建政权。这些小的封建政权互相竞争兼并,到10世纪时形成卡斯提尔、莱昂等封建国家。公元11世纪,卡斯提尔兼并莱昂,建立卡斯提尔王国,这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前身。到公元12世纪,在半岛的东北地区,形成了由查理帝国“西班牙边区”发展而来的阿拉贡王国。正是这几个逐渐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封建王国,利用阿拉伯人的倭马尔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成为反对摩尔人的中坚力量。他们反对摩尔人的斗争,史称“收复失地运动”,开始于8世纪,结束于1492年,前后持续了700余年。
在反对摩尔人的统治中,宗教的力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面对伊斯兰教徒,欧洲的基督教徒显示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基督教这面旗帜下,汇聚了欧洲各封建王国的力量,共同反对伊斯兰教的统治。所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既包括欧洲大陆基督教国家,又包括十字军和骑士团。基督教的国王们用来鼓动基督徒投入战斗只需两句话:“为了上帝”和“抢来的土地和财富一半归你们”。在荣誉和财富的刺激下,基督教国王的军队迅速壮大。而当时摩尔人的帝国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断,在强大而团结的基督教力量面前各自为战,后分崩离析。摩尔人在比利牛斯半岛建立的安达卢斯大区,渐渐被蚕食。
作为反对摩尔人的主力军,卡斯提尔和阿拉贡两个封建王国在斗争中节节胜利。1085年,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六世攻占原西哥特王国故都托莱多;1212年,在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组织下,由法国、葡萄牙、阿拉贡、卡斯提尔等西欧各国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在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八世统率下,同阿尔摩哈德王朝哈里发的数十万大军,在托罗萨会战,取得辉煌战果,取得了“再征服运动”的决定性胜利;1236年,卡斯提尔攻占科尔多瓦,1248年再陷塞维利亚。在此前后,阿拉贡王国也占领了巴伦西亚和巴利阿利群岛。13世纪末,摩尔人只剩下半岛南端一隅的格拉那达王国。但该王国也没能支撑多久。1492年,在卡斯提尔王国的进攻面前,摩尔人在半岛后的领地格拉纳达陷落,摩尔人被迫退回非洲。“再征服运动”取得后胜利。
(三)葡萄牙王权统治的确立
现代葡萄牙人认为,他们国家的历史是从阿方索·恩里克斯开始的。阿方索统治持续达60年,为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阿方索生活在公元12世纪,与一些有名的君主是同时代的人。如果说,他的名望由于这些名人而显得逊色,那是因为他统治的地区处在欧洲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阿方索同时代的名人们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而他的情况则与此相反,他几乎是白手起家。可是,他却比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把国家建设得更扎实、更持久。[ 顾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义”——早期葡萄牙海洋扩张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
1093年,西班牙尚处于卡斯提尔王国的统治之下。在卡斯提尔王国内部,一个名叫亨利的人获得了葡萄牙伯爵的称号,并得到了蒙德戈河与杜罗河河间地带作为封地。亨利是法国的封建主,因为与卡斯提尔和莱昂国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特里萨结婚而获得伯爵称号。1112年,亨利去世。他极为年幼的儿子阿方索·恩里克斯继承了伯爵的封号,并被宣布为这块领地的领主。恩里克斯成年之后,迫使自己的母亲离开葡萄牙。这样,他就获得了对这块领地的无可争议的统治权。在领地内的城市和教会、骑士的支持下,恩里克斯开始为摆脱对莱昂的臣属地位而斗争。
恩里克斯掌握领地大权之后,一方面力争摆脱莱昂国王的约束,使自己的领地获得独立;另一方面则向南方进兵,继续与摩尔人作战。1139年7月,他率兵在奥里克战役中完全击败摩尔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恩里克斯威名大震,同时也信心大增,他觉得自己已经强大到足以称王了。当时,卡斯提尔已经在莱昂之后成为伊比利亚半岛上强大的王国。面对这个咄咄逼人的后起之秀,卡斯提尔王国也无力阻止,只能看着他不断壮大。经过长期的斗争,1140年,阿方索一世终宣布脱离卡斯提尔王国统治,自立“称王”,成为该国的位国王。1143年,阿方索与卡斯提尔王国签订《萨莫拉条约》,卡斯提尔正式承认阿方索·恩里克斯为葡萄牙国王,并认同葡萄牙王国的独立地位。此条约还阐明了卡斯提尔及葡萄牙双方享有持久的和平。同时,精明的恩里克斯致信教宗英诺森二世,自称是国王及教会的仆人,并发誓把摩尔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后来,他又向教宗提出申请,把葡萄牙作为教廷管辖之下的一个封建领地,教宗承认他为臣属。这样,一个独立统一的葡萄牙王权正式诞生了。
独立之后,恩里克斯继续南进,扩张他的领土。面对包括卡斯提尔的基督徒和摩尔人这些对手,毫不示弱,与他们同时开战。1147年10月,他联合十字军攻占了里斯本,把里斯本永远地作为葡萄牙的一个城市。同时,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恩里克斯开始向占领区移民和垦殖,建立城镇和修道院,鼓励农业生产和饲养牲畜、修筑道路和桥梁。同时,为了征服更广大地区,他说服圣殿骑士团参加他的战争。[ 顾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义”——早期葡萄牙海洋扩张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这些骑士团在靠近摩尔人的边境分得领地和城堡,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平时,他们是边防军;战时,他们便是担任攻击任务的突击队。到1185年恩里克斯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建立了一个结构上军事化的强大王国,形成了一个好战的贵族阶级和一个剽悍的农民阶级。尽管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该王国相当贫困,但它拥有资源,一旦和平到来,即能初步繁荣起来。[ 顾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义”——早期葡萄牙海洋扩张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恩里克斯之后,几位葡萄牙国王大力加强国家建设。1279年,继承王位的国王迪尼斯,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排斥西班牙语,推广葡萄牙语,并于1290年创立了葡萄牙的所大学。随着葡萄牙的逐渐强大,1297年,葡萄牙真正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与之签订了《奥卡尼塞许条约》,明确了两国国界。葡萄牙成为14世纪欧洲个独立的国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