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5220
“历史的镜像”第二辑!“帝国的背影”,关注重要帝国的尘封历史与全新未来。
哈布斯堡历史专家,讲述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广的王朝600多年的兴衰史和血的教训。
一个存在600多年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从风俗、语言到思想、文化的社会认同、心理归属?对多民族的中国而言,我们应该从中借鉴和警惕什么?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金融时报》《科克斯书评》盛赞!
哈布斯堡王朝,曾是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广的王室,曾统治过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匈帝国等。家族成员更曾是皇帝、国王、大公、公爵等。这个王朝在其存续的600多年的时间内对千万百人具有极其重要和长远的意义,甚至到现在欧洲和世界仍受其影响。
哈布斯堡史学家彼得·贾德森,讲述了从18 世纪至“一战”,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帝国的种种努力,侧重梳理了其将境内不同语言风俗的诸多民族整合为多民族共同体的不懈尝试。
这本书拒绝碎片化的历史场景描写,而是将整个帝国和人民放在讨论的中心,深入当时的社会思想,从意识层面调查了这个辽阔的帝国中,弥合各地差异,缩短地域距离,为整个帝国带来稳定和意义的制度,这才是帝国之所以成为帝国的根源。
这个帝国用来统治其广阔的领土与众多的人民的创造性手段,以及它存在期间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都给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遗产的中欧国家留下了长久且难以磨灭的烙印。而哈布斯堡王朝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我们如何理解哈布斯堡王朝,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
引
言
本书讲述了从18 世纪至“一战”,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帝国的种种努力,以及欧洲中部数不胜数的群体与这些行为产生的联系。
章|诞生于偶然的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正在形成的国家,是个人或大众身份认同的一个对象。
第二章
臣仆与公民,帝国和祖国(1780—1815)
玛丽亚·特利莎将一颗至关重要的改革种子亲手播种入土,然后它在她的儿子和孙子手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第三章
矛盾的帝国(1815—1848)
对逐渐建立起来的中产阶层社会而言,帝国往往成为某些可能性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对各州的贵族们,尤其是匈牙利的贵族,从帝国部分的退让中得到了好处,于是他们重新开始主张自己的传统权利。
第四章
帝国谁属:1848—1849年革命
1848年春,当欧洲大陆爆发一连串革命时,奥地利的活动家们亦冒着被迫害和流血的危险,努力实现他们复兴帝国的目标。
第五章
世纪中的现代化:一个自由帝国的出现
在这些年中,缔造了自由主义帝国的人们在充满活力的改革和独裁控制之间保持着平衡。
第六章
文化之战与为文化而战
从1867年到帝国覆灭,奥匈帝国各种政治立场的拥护者们逐渐用针对所有人的广泛文化诉求,来使他们的要求、提议与计划合理化。
第七章
寻常的帝国,我们的帝国(1880—1914)
从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奥匈帝国的国民的日常生活,与帝国产生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紧密强烈的联系……而这个帝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八章
战争与彻底的国家建构(1914—1925)
战争依然不是那根压断一个正在衰弱帝国脊梁的后一根稻草。它也没有加速帝国无法避免的崩溃趋势。不过迄今为止,战争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它们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令奥匈帝国的崩溃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即将成为现实。
尾
声 新的帝国
哈布斯堡家族从此再也不是中欧的统治者。他们的帝国是个从欧洲地图上消失的大陆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昔日的领土被3个新生国家和4个已经存在的国家所分割,所有这7个国家都把它们自己视作民族国家。
注
释
关于地名和人名
致
谢
皮埃尔·贾德森的这本著作,不落窠臼,发人深省。假如他关于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18世纪的部分听上去有些过于乐观的话,那就应当是这本书对人们所熟知的哈布斯堡黑暗传说的纠正,而这正是我们所欢迎的。这本书行文明白晓畅、优雅简练,富有令人惊讶和极具启发性的细节,它应当被大力推荐给那些对近代欧洲历史有兴趣的读者。
——蒂莫西·布莱宁 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哈布斯堡王朝》是出自我们这个时代*秀的哈布斯堡历史学家之手的反思巨著。贾德森提醒我们,对哈布斯堡历史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我们完全掌握的东西是如此之少。
——拉里·沃尔夫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欧洲与地中海研究中心主任
贾德森永远地消除了哈布斯堡帝国不合时宜、逐渐衰落的老朽帝国的形象。这是一部自哈布斯堡帝国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之日起,我们就盼望能读到的历史著作。
——塔拉·扎赫拉 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重新评价哈布斯堡王朝的著作,尽管这个帝国在约一个世纪前的1918年分崩离析,但对于在帝国曾经的国土上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来说,帝国的遗产仍然沉重,并影响深远。
——《金融时报》
这是一本经过深入研究,描写细致精妙的作品……这是一部对一个重要的欧陆帝国细致精到的学术再评价。
——《科克斯书评》
1853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还通过自己的婚姻改善了哈布斯堡王朝业已败坏的声望。皇帝的年轻妻子是他的表亲——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1837—1898),这桩婚姻创造了无数歌颂哈布斯堡王朝的机会。围绕着这位新皇室成员——之后以“茜茜”的名字为人所知的16岁皇后,人们创造出许多广受欢迎的传说故事。暂且将伊丽莎白与维也纳宫廷之间困扰她一生的矛盾放在一边,这位皇后偶尔也有力地帮助哈布斯堡朝廷,让哈布斯堡王朝和帝国与大众更贴近。对很多匈牙利爱国者来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手上沾满了民族烈士的鲜血,但伊丽莎白和她的丈夫不同,她很快就在匈牙利多地获得了广泛的欢迎。这或许部分是因为她学习匈牙利语,并且坚持聘用匈牙利贵族作为随从的表率行为,以及1867年,她站在匈牙利民族事业的立场上,以个人身份向丈夫求情的缘故。在她之后的人生中,伊丽莎白在匈牙利一直颇具魅力,同时也是匈牙利民族主义情感的投射。到了1894 年,甚至有传言宣称她曾秘密在不久前下葬的路易斯·科苏特坟墓上敬献了一个月桂花环。
1857年5月,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带着伊丽莎白首次访问匈牙利。当皇帝夫妇一走下停泊在布达的蒸汽轮船,伊丽莎白就立刻引起了轰动。当时的观察者们注意到,皇后将匈牙利的民族色彩(红、白、绿)作为其服饰的重点。在皇帝夫妇访问期间,这些观察家反复提及年轻皇后在其时尚选择上的亲匈牙利象征意义。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旅行途中,皇帝与皇后年幼的女儿索菲公主死于麻疹。作为19世纪5年代复兴的天主教仪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公主的葬礼后,皇帝夫妇公开前往施蒂利亚,到圣母圣殿所在的玛利亚采尔(Mariazell)朝圣。3万匈牙利人表达了他们对这对夫妇的同情,或者他们对伊丽莎白的欣赏,于是他们同样启程前往玛利亚采尔。显然,这次皇室访问及其后续至少成功地缓和了匈牙利大众对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反感。
哈布斯堡朝廷通过在遍布全帝国的报纸网络上报告皇室情况的手段,影响皇帝及其家族在公众中的形象。这些报纸反过来也热衷于披露皇室生活的所有细节供大众消费。在19 世纪60 年代,严厉的政府审查制度走向终结之际,这种现象却不一定有所改变。哈布斯堡宫廷仍继续严密控制着皇室家族的形象,甚至偶尔还修改官方照片,塑造出一种田园诗一般欢乐幸福的家庭氛围,皇室家庭亦始终是大众感兴趣的对象。出于这个原因,各种天主教、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报纸,都开始报道皇室家族的情况,因此他们至少间接地参与了促进皇室声望和大众性的事业之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