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2926
本书试图突破传统人口素质的“两要素”“三要素”论,从儿童的核心能力视角出发,拓展儿童素质的概念,丰富其内涵与外延;并且从艺术教育、教育戏剧的视角全面、系统地探讨其对儿童素质的影响,运用循证研究与三角互证研究的方法,对儿童素质在教育戏剧干预下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以戏剧性游戏、戏剧性扮演、剧场及戏剧认知等形式引导儿童自发性地共同探索诸多议题、事件与各种关系(家庭、社会、法律、政治、健康、环境等),以拓展儿童的认知,建立相关概念的价值判断,培养社会技能为教学目的的戏剧形式。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干预方式,以戏剧的结构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囊括其中,又因其对生活的高度模仿,因此,被认为是*契合“全人教育”与“终生教育”的艺术教育方式。
本书基于2012-2015年期间,焦阳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在四川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多所小学所进行跨文化的、以提升儿童素质核心能力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戏剧研究项目。本书试图突破传统人口素质的“两要素”“三要素”论,从儿童的核心能力视角出发,拓展儿童素质的概念,丰富其内涵与外延;并且从艺术教育、教育戏剧的视角全面、系统地探讨其对儿童素质的影响,运用循证研究与三角互证研究的方法,对儿童素质在教育戏剧干预下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目 录
序◆1
章 导论◆1
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2
一、 儿童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2
二、 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提高◆2
三、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显著改善◆3
四、 儿童教育基本普及◆3
五、 儿童营养状况提升,身体素质下降,能力性问题突出◆3
六、 儿童心理问题呈现普遍态势◆3
第二节 研究视角的选择◆4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界定◆5
一、 儿童◆5
二、 人口素质◆6
三、 儿童素质◆7
四、 艺术教育◆9
五、 教育戏剧◆10
第四节 研究意义◆11
一、 理论意义◆11
二、 实践意义◆11
第五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13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13
二、 研究内容◆13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14
一、 循证实践研究法◆14
二、 三角互证法◆15
三、 文献分析法◆15
四、 问卷调查法◆15
五、 实证研究法◆15
第七节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16
一、 概念的理论拓展◆16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16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16第二章艺术教育对儿童素质影响研究综述◆17
节 国外艺术教育对儿童素质影响研究综述◆18
一、 国外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研究项目成果综述◆18
二、 国外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19
第二节 国内艺术教育对儿童素质影响研究综述◆23
一、 国内艺术教育政策研究综述◆23
二、 国内学术界研究文献综述◆25
第三节 研究述评◆30
第三章 儿童素质与艺术教育的关系◆31
节 西方古典时期的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32
一、 艺术教育激发儿童学习动力,培养儿童身体素质◆32
二、 音乐教育在儿童身心和谐中的重要地位◆32
三、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儿童美育◆33
四、 “闲暇的理性享受”的艺术教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34
五、 以感性的艺术教育培养“自然人”◆35
六、 以艺术教育为桥梁迈向“审美王国”◆36
七、 艺术教育塑造“自由完整的人”◆37
第二节 西方现代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38
一、 幼儿园儿童早期艺术教育◆38
二、 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儿童艺术教育◆39
三、 以儿童为中心的艺术教育转向◆40
四、 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培养与心智成长◆41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42
一、 “天人合一”的身心关系与“中和论”的美学思想◆42
二、 以“礼乐教化”为主要手段的艺术教育举措◆43
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44
一、 “美育救国”◆44
二、 培养童心、构建儿童完整身心灵统一体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46
第五节 小结◆47
第四 章教育戏剧理论与儿童素质干预实践的历史变迁◆49
节 教育戏剧理论与儿童素质干预实践的萌芽阶段◆50
第二节 教育戏剧理论与儿童素质干预实践的成熟阶段◆51
第三节 教育戏剧理论与儿童素质干预实践的繁荣阶段◆56
第五章 教育戏剧干预儿童素质的理论与方法◆59
节 作用于儿童素质的教育戏剧干预理论原理◆60
一、 多元智能理论◆60
二、 脑科学理论◆61
三、 认知与情绪健康◆62
第二节 作为主动探究学习过程的教育戏剧理论机制◆63
第三节 教育戏剧干预策略◆65
一、 什么是教育戏剧干预策略(习式)?◆65
二、 教育戏剧干预的活动方式◆65
三、 不同教育戏剧干预活动的关系◆68
四、 教育戏剧干预原则◆70
第四节 教育戏剧对儿童素质干预实例◆70
一、 教育戏剧干预作用于儿童素质发展的实践方法——以“母语交流能力”“社会与公民能力”为例◆70
二、 教育戏剧干预策略与儿童素质的可能关联◆74
第六章 教育戏剧干预儿童素质对照实验案例◆83
节 研究基本概况◆84
一、 成都市金苹果公学◆84
二、 眉山市仁寿县视高镇中心小学◆85
第二节 研究假设◆86
一、 对教育戏剧干预儿童素质核心能力的假设◆86
二、 在教育戏剧干预作用下,各人口社会特征对儿童素质的核心能力产生影响的假设◆86
第三节 研究方法◆86
一、 研究对象◆86
二、 干预◆87
三、 比较/对照◆88
四、 结局◆88
五、 研究设计◆88
第四节 数据采集时间及类型◆88
一、 儿童素质核心能力自评问卷◆89
二、 班级教师填写的关于每个儿童的问卷◆90
三、 对教育戏剧干预的结构化观察◆90
四、 对教育戏剧干预的质性观察◆90
五、 儿童及班级教师的访谈◆90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90
一、 研究对象◆90
二、 调查内容◆90
第六节 基线调查结果◆91
第七节 教育戏剧干预的实施◆92
一、 干预措施◆92
二、 干预措施执行人及开展过程◆93
三、 基线数据收集与评价指标◆94
四、 干预数据收集及评价◆94
第八节 结果◆94
一、 儿童素质核心能力自评分析◆95
二、 教育戏剧干预对儿童素质各种核心能力影响的教师评价结果◆105
三、 访谈调查研究◆106
第九节 小结◆109
第七章 教育戏剧对儿童素质核心能力干预实验结果分析◆111
节 样本基本状况描述◆112
第二节 影响儿童素质的变量分析◆114
一、 各人口社会特征、教育戏剧干预与儿童素质母语交流能力的回归分析◆114
二、 各人口社会特征、教育戏剧干预与儿童素质学会学习能力的回归分析◆117
三、 各人口社会特征、教育戏剧干预与儿童素质社会与公民能力的回归分析◆119
四、 各人口社会特征、教育戏剧干预与儿童素质进取精神能力的回归分析◆121
五、 各人口社会特征、教育戏剧干预与儿童素质文化表达与审美能力的回归分析◆124
第三节 研究结论◆128
一、 教育戏剧干预能促进儿童素质的5种核心能力提高◆128
二、 各人口社会学特征在教育戏剧干预作用下对儿童素质提升的影响◆128
第四节 研究不足◆130
一、 数据分析尚不完善◆130
二、 样本数量与规模较少◆131
三、 理论建构有待完善◆131
四、 采用的教育戏剧干预手段不够丰富◆131
五、 社会对教育戏剧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131
第五节 研究展望◆131
一、 完善已有的数据分析◆131
二、 拓展研究样本数量与规模◆132
三、 深入理论研究◆132
四、 开展跨区域、跨文化的对比研究◆132
五、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及文化特点的教育戏剧干预◆132
第六节 政策建议◆132
一、 科学规划,健全机制◆132
二、 内培外引,搭台请角◆133
三、 多渠道给予资金支持◆134
四、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片,以片促面”◆134
附录◆135
图目录◆135
表目录◆135
参考文献◆137
一、 外文部分◆137
二、 中文部分◆141
后记◆145
儿童素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到未来劳动力人口的质量。毋庸置疑,儿童素质的提升是决定中国社会能否均衡发展、经济持续腾飞的重要因素,居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为促进儿童事业的发展,国务院自2001年先后两次颁布了我国儿童发展的行动计划——《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下简称《纲要》),分别从与儿童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健康、教育、法律保护与环境四个方面为儿童制定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截至本书完稿之日,《纲要》(2001—2010年)实施已经告一段落。10年来,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儿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逐步实现法制化、科学化。截至2010年,《纲要》中的各目标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儿童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儿童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与2000年相比,婴儿死亡率由32.2‰下降至13.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9.7‰下降至16.4‰。
二、 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提高
如表111中的统计数据显示[1][1]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5827.,2004年我国每标准人每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较1992年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增加与优质蛋白摄入量的提升[2][2]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表111全国每标准人日均食物摄入量
单位:克
畜禽类奶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鱼虾类1992年58.914.91627.92004年79.526.323.630.1增长比35.00%76.50%47.50%8.50%数据来源: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4年)。
三、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显著改善
身高、体重是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主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将多组调查数据按时间纵向比较,结果显示出我国在改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以我国开展的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400多万名7~18岁儿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调查为例,结果显示1979年较1955年各年龄组男女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5.6厘米、5.1厘米,章导论教育戏剧对儿童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体重分别增重了3.25千克、2.21千克[1][1]杨勤.中国儿童的营养现状及其膳食营养指导[J].中国妇幼保健,2005, 20(4):406—408.;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组的儿童身高、体重较1982年明显改善”[2][2]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2005年以7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以北京、哈尔滨、福州等9座城市及其郊区农村为调查区域,结果显示随着所调查区域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身高、体重、坐高等指标也逐年增长,且呈现出增幅逐渐加大的趋势,并且该年度各年龄段儿童体格发育指标较1995年增长显著,平均生长水平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3][3]李辉,朱宗涵,张德英.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J].中华儿科,2007, 8:609—614.。
四、 儿童教育基本普及
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以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是评价儿童受教育情况的重要指标。据《纲要》数据显示,2010年三项指标分别上升到56.6%、 99.7%和98%。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与不断提高[4][4]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S].司法业务文选,201195.。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儿童,如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受到社会更为广泛与深切的关怀。
然而,值得深省的是,各组研究数据的提高并不能全面展现儿童素质发展的真实状况。儿童素质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现象,主要包括的突出问题有: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区域间儿童素质发展不平衡;因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原因所造成的男性出生人口比例偏高;因独生子女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矛盾;因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素质问题以及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等。在诸多的儿童素质问题中,以下两点尤为突出:
五、 儿童营养状况提升,身体素质下降,能力性问题突出
自2002年起,*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简况监测网络”,每2年一次在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统一的监测方案,对城乡间7~22岁的男女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超重及肥胖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城市男生问题尤为突出,其肥胖比例达到了15.97%, 10~12岁年龄段平均增长了1.17%;此外,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2.5%(男生29.5%,女生35.6%)。分析指出,儿童多项体能指标持续下降,由此可能引发儿童健康发展中的一些能力性新问题,如肢体协调性障碍、运动机能障碍、交往能力障碍等。
六、 儿童心理问题呈现普遍态势
中国是少年儿童自杀率较高的国家。据调查显示,24.39%的上海市中小学生都曾萌生过自杀、轻生的念头,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占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自杀未遂的中小学生比例达1.71%。全国平均自杀率约为23/10万,在每年近30万的自杀死亡人口中,5~14岁的少年儿童占到了1.02%(1988年)。而每年大约有13.5万未成年儿童经历其父母自杀所带来的伤痛。
纵观中国少年儿童自杀的诸多原因,据调查显示,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压力重(45.5%)、早恋(22.7%)、父母离异(13.6%)。从自杀年龄排序来看,前三位分别是12岁(40.3%)、 14岁(22.7%)、 11岁和13岁(13.6%)。就性别而言,女性的比例竟高达七成以上,占72.7%;男性占23.7%。在自杀方式上,选择口服药物的占95.5%。
学界普遍认为,造成少年儿童自杀的首要原因——学习压力重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与方式之间有一定关系。据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尹邓安教授的调查表明,近1/5的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而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业压力大而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与同伴关系淡漠,不主动交往。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及其所造成的升学压力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原因。
针对学习压力重这一抽象概念,天津市康复医学会、磁医学研究会联合开展了一项有趣的调查研究——2所学术机构联合对该市中小学生所背书包重量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背负的书包重量远远超过其生长发育年龄段颈椎所能承受的标准重量——书包重量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而逐年增长。以初中一年级书包重量为例,竟达到其身体承受能力的近2倍。更令人惊讶与担忧的是,在对天津市2所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进行的颈椎检查中,2所学术机构研究发现:呈现颈肩疼痛症状的学生达到半数以上,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的学生超过2/3。专家预测,其颈椎病变会随其年龄的增长呈现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由此可见,学业负担重是真实存在的,儿童的心理与生理都同时承受这种超过其本身年龄范围的重压,长此以往令人不得不为这些尚处在发育阶段的儿童而担忧。
除此之外,儿童学业压力的超负荷与城市化进程也密切相关。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物质水平的提高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但也造就了现代病的产生。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该调查考察了2500名城市中小学生,因为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为工作和学习而奔忙。进食过快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使其肠胃的消化负担增大,更可能导致饮食过量,从而造成肥胖。肥胖这一生理状况进而导致运动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厌学情绪等儿童能力发展障碍。
由此可见,我国儿童素质提高所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人口素质指标提升,研究儿童素质更应当关注其能力的改善与提高,这正是本书的写作背景所在。
第二章艺术教育对儿童素质影响研究综述
节国外艺术教育对儿童素质影响研究综述
一、 国外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研究项目成果综述
“零点计划”由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发起,立项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旨在研究科学与艺术共同的源头,通过艺术教育实施智商与情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同步培养,培育出具有丰富联想、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该研究不仅论证了艺术为儿童带来美的熏陶与独特的观察视角,传达与开拓儿童精神领域方面的重要功能,还肯定了艺术的教育价值。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通过艺术创作实践,将“理念的意觉与感情”以艺术特有的象征形式加以呈现[1][1]郑勤砚.艺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3.。此种艺术创作方式与活动不仅能全方位培养儿童的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还为建立其审美的人生观与全局性视野提供了支持。
艺术教育的研究和开发成了“零点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参与“零点计划”的研究者众多,规模庞大,成果显著,其研究囊括了艺术教育从学前到大学教育各个阶段的应用与分析。这一阶段对艺术教育与儿童素质影响研究重要的成果当属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一方面确认人类智力的7种智能(1995年补充为8种智能),智能的不同组合是人与人差异性的体现,在儿童素质发展过程中应基于认识其智能特性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其个性;另一方面,该研究证实了,不仅音乐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与音乐、演讲、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有着直接的联系,还发现艺术对人的逻辑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一研究发现也将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推向了新的高潮。
“艺术开启大脑”(OMA)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一项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依据脑科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及儿童神经发育的相关研究,从2000年开始在3所小学实施。与普通的音乐、美术课程有所不同的是,“艺术开启大脑”将艺术课程进行整合,儿童通过运用肢体、音乐等体验和理解习得的概念,在全神贯注的高峰体验中获得大脑神经与身体的联结,从而以丰富的学习形式引导儿童进入审美的殿堂。通过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有助于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一研究结果在非营利性调查公司West E随后开展的跟踪对比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参与该项目的儿童较之未参与者在阅读、数学、写作等考试中均呈现出更为良好的成绩,其中拉美裔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为显著。
2013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名为“Art for Arts Sake?”的研究表明,作为儿童在学校体制内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音乐教育训练儿童识读乐谱并训练其专注能力,学术表现、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喧闹环境中听辨声音的能力,这将转化为提高儿童的智力指数,即IQ。此外,研究者发现,音乐教育在促进听觉能力的同时也对包括阅读、写作以及第二语言学习在内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1][1]Winner, E., T.Goldstein and S.VincentLancrin(2013), Art for Arts Sake? The Impact of Arts Education, OECD Publishing. 。在视觉艺术方面,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视觉艺术能够提高语言和数学方面的学术技能,但两项新的相关研究显示出参与视觉艺术学习的学生在几何推理方面的能力强于未参加的学生。另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在视觉艺术工作中的细致学习似乎能够起到提高科学发现想象力的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紧密能力的转化实例。在舞蹈教育方面,一部分研究通过纸笔测验发现舞蹈教育中的指令能够提高视觉空间技能,但在语言与数学方面的学术技能提高还没未找到证据。
欧盟开展的为期两年的跨文化研究项目Drama Improves Lisbon Key Competences in Education(DICE)致力于探索教育戏剧对8种Lisbon核心能力中5种核心能力的影响。该研究团队由20个国家的数十名教育戏剧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组成,数据包括12个国家的4475名1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及其参加的111个不同类型的教育戏剧课程与项目。研究发现,与未参加任何教育戏剧活动的学生相比,参加教育戏剧活动的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交流中表现得更为自信;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具有创造性,更愿意去学校并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拥有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更加宽容;更具有同理心、关心他人,更能够改变自己的观点,更具有创新性与进取心等显著影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