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66221
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国学经典的工具书,分为经篇、史篇、子篇、集篇四个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文学等方面,设置了作者介绍、经典概述、精华内容、相关链接等栏目,这些内容生动全面地展示了国学中的经典。
经篇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
中庸/孔子传授心法
论语/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
孟子/儒学“内圣”走向的开启者
诗经/响彻千年的木铎金声
尚书/纪言述事之祖
礼记/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
左传/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开山之作
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部字典
史篇
国语/中国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文辞之、行人辞命之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三国志/叙事可信、文笔优雅的断代史
水经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名著
洛阳伽蓝记/北朝奇书
大唐西域记/中西交流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贞观政要/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献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徐霞客游记/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子篇
黄帝内经/医学之宗
道德经/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孙子兵法/世界古代兵书
墨子/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庄子/游逍遥、达齐物的智慧结晶
荀子/先秦诸子百家集大成者
考工记/世界部关于手工艺的科技专著
吕氏春秋/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
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
素书/一部古老的传世奇书
韩非子/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鬼谷子/中国谋略学奇书
淮南子/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统总结
论衡/中国哲学划时代的著作
伤寒杂病论/中医“众方之祖”
太平经/道教基础理论经典之一
抱朴子/道教丹学之宗
千字文/中国早的蒙学读物
齐民要术/世界上早系统的农业科学名著
千金方/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坛经/中国禅宗精神的精髓
茶经/世界上部茶叶专著
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之祖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三字经/使用广的蒙学读物
农桑衣食撮要/元代农书的代表作
传习录/王阳明心学梗概
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
农政全书/世纪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日知录/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
天工开物/世纪早期的重要工程技术著作
菜根谭/为人处世之典,企业经营之书
三十六计/汇集兵家奇谋方略之兵书
闲情偶寄/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集篇
楚辞/神奇而瑰丽的骚体之祖
搜神记/六朝小说之白眉
世说新语/清言之渊薮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系统理论之鼻祖
文选/中国早的诗文选集
虬髯客传/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太平广记/中国的小说集
乐府诗集/总括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
容斋随笔/南宋说部之首
窦娥冤/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西厢记/才子佳人的声号角
赵氏孤儿/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曲
琵琶记/南戏绝唱
水浒传/绿林豪杰的忠义悲歌
三国演义/历史与叙事的失落和迷惘
西游记/神魔之域中的世态万象
牡丹亭/人类自我发现的庄严仪式
黄帝内经
——医学之宗
作者介绍
《黄帝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所作。《淮南子》曾指出:“世俗之贱今,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综观历代学者,《内经》现存本的汉代原本是由谁编订一无所知。仅有的争论在于第9篇的部分内容,第66~71篇的全部及第74篇有关“五运”的部分,这些都不见于全元起的校注本,而一般认为是后人所伪造的。由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版的注释中推测这些部分是由唐人王冰补入的,这种看法已被后来的学者所认可。而只有范适是一个显著的例外,他极其繁复地论辩哪些部分是由五代或宋初的无名氏补入的。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说成书于春秋战国说,说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说,说成书于西汉说,或谓更为晚出说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在这个争论上,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经典概述
《黄帝内经》这一名称常常分别冠于《素问》《灵枢》《太素》《明堂》四本书标题前。自北宋以后它常作为前两部分的总称,在这种用法上,它常缩写为《内经》。《黄帝内经》由黄帝与同样具有传说色彩的六大臣之间的对话组成。尽管著名的部分是黄帝提问,由岐伯作答,但在其他部分这些大臣也参加谈话。全书中他们对宇宙、人们生活的直接的环境与人体、情绪之间的关系、对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体内各脏器之间的关系、对生命过程与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对于病症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如何通过对所有这些的分析而做出诊断与医疗决定都提供了见解。《黄帝内经》流传甚广,现就《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对《素问》做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762年,王冰补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经王氏补入了“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本有数十种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九虚》《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前所述,宋代刻刊《灵枢》(1135)后,即成为《九卷》之刻本流传于世,虽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内经》认为: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
《内经》中涉及许多高明的医疗技术。例如该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内经》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思想,追其源则始于《内经》。
精华内容
【原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译文】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因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劳逸适度,遵守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袭,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时序的变化规律来养生的结果。
所以,如果疾病长期不能治愈,就会传导变化,发生其他疾病,到了上下之气不能相通、阴阳阻隔的时候,再高明的良医,也无能为力了。人体的阳气过分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的疾病,应当采用泻的方法治疗,如果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医术低下的庸医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体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向外生发;中午时,阳气达到旺盛的阶段;日落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衰退,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而拒守在身体内部,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就会被邪气侵扰,逐渐困乏而衰弱。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译文】
心脏与脉络相配合,从面色上就能知道肾的情况,肾脏能制约心脏。肺脏与皮肤相配合,从毛发上就可以推知心脏的情况,心脏能制约肺脏。肝脏与筋脉相配合,从爪甲上就知道肺脏的情况,肺脏能制约肝脏。脾脏与肌肉相配合,从口唇上就能知道肝脏的情况,肝脏能制约脾脏。肾与骨骼相配合,从发毛上就能知道脾脏的情况,脾脏能制约肾脏。
所以,过食咸味,会导致血脉凝涩,面色发生变化;过食苦味,会导致皮肤枯槁,毫毛脱落;过食辛味,会导致筋脉劲急,爪甲枯干;过食酸味,会导致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揭;过食甘味,会导致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的相合关系。
【原文】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