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29574
如果你听说过杰德,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这本书会是很好的入门,因为页数较少!但内容一贯犀利,砍杀非真相绝不手软!
本书带你一窥真相!
《灵性开悟三部曲》作者*力作,
彻底翻转你对一切事物的观点!
游乐场中的超级玩家
苏荷美学教育创办人 林千铃
004 | 译者序
在旷野上等待闪电
莫里斯
012 | 导读
这本书是来“破”的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001 | 敢于知道
002 | 1.再简单也不过了
011 | 2.我们又开始了
021 | 3.你正在读的这玩意儿
025 | 4.点国的国王
028 | 5.吊床上的沉思
038 | 6.唐人街
047 | 7.定义意识
055 | 8.无须敬畏的奥秘
062 | 9.摩根德耶的故事
064 | 10.不是悖论的悖论
072 | 11.山与兔子洞
075 | 12.邪恶的魔鬼
081 | 13.阿格里巴的三难困境
084 | 14.我们之间的差别
086 | 15.月光奏鸣曲
094 | 16.科学:我们跟随的盲眼火炬手
105 | 17.宗教:那只神奇的乌龟
110 | 18.西方哲学
117 | 19.东方哲学
124 | 20.哲学意义上的僵尸
128 | 21.重大反对意见
134 | 22.童年之歌
138 | 23.理论与实践
141 | 24.意义与信念
146 | 25.感知的帷幕
154 | 26.推测与假装
160 | 27.摘自《 宇宙尽头的餐厅 》
166 | 28.楚门的世界
173 | 29.开悟的观点
181 | 30.后的宗教
183 | 十谏
这本书是来“破”的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如果你看懂了吕克?贝松的电影《 超体 》,而且很喜欢,那么,这本书也许可以同样获得你的青睐。
认为自己已经在《 灵性开悟三部曲 》中,把“该说的都说完了”,然后神隐起来不见人的杰德,又写了一本书。对他来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他的狗在旅馆房间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打瞌睡,突然听到了“解释一切的理论”这样的说法,触动了他的心,觉得想写东西的感觉蠢蠢欲动。于是,这本短小轻薄,却可以解释一切的重量级天书,于焉而生。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杰德,这回把宗教、哲学,还有一向被人信奉为神明的科学全部扫荡一遍,提出了让人不得不信服的一些观点,例如意识主导论(亦即一切均由意识组成,意识即一切)。其实,古今中外的各种圣典、经书,提到“终实相”时,没有一个版本是违背“意识主导论”的。杰德的特点在于,意识主导论是他生活所在的基本范式,他活在一个流动的、意识为上、合一的、整体的世界里。要把他自己生活的实相,用言语表述给我们这些信奉“宇宙主导论”(宇宙是一切的中心、实相)的忠实信徒听,是有一定困难的。
所以这本书乍看之下,会有些艰涩和理论化,但读了几遍以后,我愈来愈喜欢它的言简意赅,以及直率、真实的表述。比方说:“宇宙主导论只是对意识主导论的错误理解。我们都身处意识主导论的世界,所以很自然地,一个生活在宇宙主导论中的人偶尔会在某种程度上利用更高层次的运作,这些运作在意识主导论中是很寻常的——更高层次的知晓和引导、超乎寻常的感知、显化、超级好运、流动、可见的模式,等等。这些更高层次的运作一直都在那里供你取用,你无须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些运作,也不必知道如何召唤它们,只须停止阻碍它们出现就够了。”
这段话说明了杰德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所有灵性追求者想要的境界:心想事成。按照杰德的说法,意识主导论就是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的真相,无论你知晓与否。心想事成其实就是生活在这个真相中的常态现象,只是因为我们过于“宇宙主导”,所以一直用各种负面的思考方式和情绪来阻碍其间能量的自然流动。
如何才能“知晓”(不只是头脑上承认、知道)我们是生活在意识主导论中,而不是宇宙主导论里呢?杰德说:“意识主导论是不需要信念的现实模型。事实上,它根本没有什么要你‘相信’的。停止相信每样事物,不再同意任何事,重整你的动力,砍除一切虚假,烧毁一切,你就会发现你从没真正离开过。你一直都在意识主导论中。”这和他在前面三本书中说的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抛弃驱动我们的情绪动力——恐惧——烧毁一切虚假的,剩下的就是真相了。而真相就是:“梵意识是一件真实存在,且你真正拥有的事物。梵意识也许是无我,但它是你的真实本质。”
近结识一位灵性高人雅桐,和她探讨过杰德的书。她说,杰德基本上是来“破”我们的——破我们的信念,以及所知的一切,因为我们知道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不放下这些,很难在灵性成长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在这本书中,杰德还是说了一些很解放人的话:“从意识的角度看,现实是你感知到的一切。你的现实也许与共识相符,也许不是,无论如何,它是你的现实。无论存在的是什么,都是正确的。错误不可能存在,即使对错误的感知也是正确的。感知就是感知,怎么会有对错?”
此外,我也喜欢杰德在本书中提出的开悟(觉醒)三阶段:
见山是山=宇宙主导论的梦境状态
见山不是山=觉醒
见山又是山=意识主导论的梦境状态(清明梦)
在梦境状态中,虽然我们见山是山,可是很多人会觉得“不踏实”,或“怪怪的”,因此需要哲学、宗教、科学来印证和支持梦境的真实性,好让我们安心地继续沉睡。杰德是来唤醒我们的,所以他在本书中花了一些篇幅拆解这几个领域的神话。会不会有些人被侵犯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的话非常印心,正是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且感觉困惑的地方,这些就留待读者自己去印证吧。
如何从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其实只要跨出步,后面的步骤就会自动发生与完成。) 杰德的答案还是:“自我发现的旅程不是自我探索,而是自我毁灭。你必须照亮内在空间中那些阴影笼罩的地域,斩断把你困在人格和梦境状态里的情绪能量卷须。”其实他在《 灵性开悟三部曲 》中也提供一些具体方法,像是有力量的“灵性自体解析”,以及“纪念死神”“自我观察”等。但是,步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对假象的憎恶超过了对无我的恐惧”之后,才有可能。所以,不需要人为造作去让它发生,就像雅桐告诉我的:“如果早知道后面的风景,我从一开始就会完全放弃掌控,自然地存在。”
杰德在后,还是可恶地说了下面这些话,鼓励大家忘掉真相、别想开悟,做个人类成人是好的:“忘掉那些灵性的胡说八道吧,光是要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克服阻挠这个自然过程的恐惧,我们就够忙的了。人类成人不是什么崇高的灵性成就,在没有被盛行的恐惧破坏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人正常的成长过程。它是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诞生。”
关于人类成人,杰德的版本还是大多数人(包括现在的我)无法接受的:“你应该祈求自己成为人类成人,争取成为人类成人,就算要辞掉工作、抛弃家庭、赌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下我所能做的选择,就是放弃掌控,轻松地生活。
后以这本书中我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愿意臣服并将自我削弱到什么程度,就能被这个照亮一切的智慧引领、教导与滋养到什么程度。”杰德相信有个无所不知的高等智慧存在,我也相信。我觉得这是杰德灵性麻辣锅中,让人能够吞咽的部分。是啊,着急什么呢?开悟永远在旅途的终点等着你,不是你找它,而是它找你。安啦!
推荐序
游乐场中的超级玩家
苏荷美学教育创办人 林千铃
只要踏上这条灵修道路,没有人不是备尝艰辛,一路进进退退,陷入仿佛没有尽头的追寻。向来只听说远方有一个香格里拉,虽没见任何人到过,依旧义无反顾地跟上前人脚步,因为经典都这么写,大师都这么教,想要开悟的人也都这么做。
杰德在他的第四本书《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 》里面说,开悟不仅不是一条灵性的道路,甚至无关信仰与宗教,更无关科学与哲学,有时,开悟正是阻碍本身。开悟其实很简单,只要切换按钮,把“宇宙主导”的想法,改成这个“意识主导”就行了。意识即一切,你就是意识,宇宙中没有谁在掌控你的命运。“开悟”无须做什么,哪里也不用去,多久都无须等——“开悟”就是你,就在此时此地。
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做不到?就像鱼在海洋中努力寻找水,就像人在家却出外找回家的路一样,太简单了,反而令人难以置信。
杰德在前三本书中用离经叛道的论点,不只颠覆所有的灵性教诲,震撼我们充满信念的脑子,更毫不留情地揭发我们这些灵性族群“去找,但不要找到”的矛盾。他洞悉多半人其实野心不大,灵修只为经营宁静平安、康健富足的一生,做个人类成人而已,并没有那么认真地想要觉醒。
只有走投无路、濒临绝境的人,才会以必然一死的坚决,屠杀自己的龙——砍断自我形象、自我价值、自我感觉这些信念的锁链,弃绝一切。杰德才从开悟那里来,他说高处无所有,人生无意义。
了悟到自身的毫无意义,是获得解脱的关键。
无我才是真我,没有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
这个无意义来自生命本身的矛盾,吊诡之处在于,阻挠真相的元凶,是这个想要了悟真相的我。而生命本就是为了追寻意义、创造意义,是为了建立“我”的定义而存续,但驱动生命,使这无意义人生充满意义的,就是信念交缠所衍生的种种情绪。情绪是喂养心灵觉受的重要食粮,但杰德又说:情绪是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开悟却是没有状态的意识。
了悟真相,就是穿透这个世界表象的虚幻无意义,明白真相只是——存在/意识。存在就是存在本身,无法描述,不可思议,只是空无。它没有状态、没有内容、没有感知,连感知到“我在感知”以外的,都是信念,都是对纯粹存在的侵扰和掩盖。生命中所有的相信,都非真实,连“不信”也是信念。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清理信念、排除干扰,回到意识的纯粹,此外不需要任何人事物,只需要纯粹的意愿。
杰德说,开悟不是为觉醒,而是为了享受梦境,直接点出“身在此世,却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真义。了悟真相没有任何好处,什么都不会改变,只是意识变了。我们还会留在游乐场里,游戏继续玩,好戏继续演,美梦继续做,但所有的质量都不同了,因为看穿了梦境的虚假,不为是非成败、恩怨情仇的光影迷眩,只是清醒觉察,因此才能在这场人生戏梦中,享受游戏之乐,成为游乐场里的超级玩家。
译者序
在旷野上等待闪电
莫里斯
我经过零零散散的两个月,完成了《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 》这本书的翻译初稿。一开始是通过朋友介绍,才得知杰德出了第四本书,经过中间很多因缘,后有幸成为它的译者。
在翻译和修行这两件事上,我只是新手——谦辞到此为止。幸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后者上我们都是新手,因此,我可以再以同修的身份多谈几句。
杰德的第四本著作不改当年“三部曲”的言辞犀利,充满了时下流行的所谓“金句”。其中,“我想,既然你读到了这本书,应该不会潦倒到捡垃圾的地步,但这不代表你的生命没有被困在死胡同里”之类的句子,一般读者乍见,应该都不免汗颜,一方面为杰德的直接,一方面为他的“狂妄”。
但我想,杰德暌违多年再次出书的目的,并非提供我们“另一个概念的玩物”。请看看他在本书开头引述的笛卡尔的话:
如果你仿效当下流行的做法,懒得考虑我提出的论点的顺序,以及论点之间的关系,只是针对个别句子吹毛求疵,那么你不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多少益处。那些断章取义者也许能找到书里的某些小漏洞,然后开始挑剔,但他们很难提出有力且真正值得回复的反对意见。
因为在初译前几章时没有读完全书,我一开始并不理解杰德为什么要把这段“免责声明”式的文字放在这本书前面。后来在翻译过程中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杰德亲自给我们提供的导读。
那些断章取义者也许能找到书里的某些小漏洞,然后开始挑剔——杰德早料到,本书会有许多逻辑上的“小漏洞”,因此提前给了读者一颗定心丸。比如,他在书中提到,梵(意识)是没有属性的,但同时,他也反复提到,意识是无限的。在读者的概念里,“无限”显然是个属性,而且是个相当显著的属性。这样的自相矛盾在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出现在同一个段落中。
再往更深的层次看,杰德在书中的一些关键思想上,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他是质疑逻辑,以及作为逻辑基础的因果律的。在“山与兔子洞”这一章里,他提出了问题:“我们不了解兔子洞里的规则,因为根本没有规则。逻辑本身符合逻辑吗?”其中兔子洞代表这个世界,这个问题直指逻辑本身的不可信性。如果因果律成立,那么这个宇宙之因是什么?这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苦苦思索的“奥秘”。为什么存在某样东西,而不是空无一物?杰德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应简单、直接:“在意识主导论中,这个问题不攻自破……没有之前,也没有之后;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彼时,也没有此时……”——否认了逻辑的存在,逻辑带来的棘手问题也被化为无效的问题。
然而,杰德又在本书中大量运用了逻辑手段,来阐述他的“解释一切的理论”。甚至在本书的章,他与卡尔的对话本质上就是一个三段论式的证明。他还声称,意识主导论是无法被证伪的,这里的证伪也是逻辑上的概念。
这岂不是一方面用逻辑证明自己,一方面又否认逻辑?
一个显然的悖论。
这个自称开悟的人怎么了?他昏头了吗?或者,他是在和游乐场中的读者开玩笑?
我无法代替杰德回答这个问题,只能给出我个人的理解。因此,下面的部分是我被本书引出的个人观点,与那个叫杰德的角色无关。
首先,请考虑下面这个包含两个前提的系统:
1.所有黄色的东西都是好的。
2.所有水果都是坏的。
在这个系统中,伟大的科学家和哲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香蕉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是纠缠了他们数千年的问题,因为香蕉本身就很矛盾,但它又确实存在着,既是水果,又是黄色的。
让我们管它叫“香蕉系统”。在香蕉系统之外的人可以轻易看出,这个系统是有矛盾的,因为它不能解释香蕉的存在。香蕉在“香蕉系统”里是个谜团,并不是因为香蕉本身的存在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个系统的假设有漏洞。香蕉只是存在着——
Banana is.
看出我的比喻了吗?如果把“香蕉系统”放大千百倍,改名叫“二元世界”或“意识系统”,它不就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模型?
请先别发笑。我的“香蕉系统”至少包含了两项与二元对立的世界极其相似的特点:
1.香蕉系统中,包含二元对立的标尺。在此例中,是“好的”和“坏的”,以及隐含的“水果/非水果”“黄色/非黄色”。二元性是这个系统里事物的基本属性,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如此,只不过标尺更多、更复杂。
2.香蕉系统中,包含一些被不加怀疑地接受的假设。我给出的两项前提都是这样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如此,只不过前提变成了“宇宙存在”“神存在”这样的真理性陈述。
在一个错误的系统中,一定存在漏洞。正如杰德在书中陈述的那样:“既然意识本身就是现实的基础,又怎么能被恰如其分地描述为物质世界的某样东西?”正如香蕉系统的漏洞就是它无法解释香蕉,意识系统的漏洞就是:它无法描述意识。并不是因为意识本身的存在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个系统的假设有漏洞。意识只是存在着——
Consciousness is.
让我们结束我提出的小例子,回到杰德。根据我在上文中提出的“逻辑”,他在书中的矛盾就可以理解了,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刻意为之。正是因为这个二元世界在描述意识的时候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所以语言不可避免地继承了这些矛盾。
我所理解的故事是这样的:杰德透过他精心设置的“疏漏”,向我们指出二元世界的疏漏,就像指出一个系统的违和之处或一个机器坏掉的零件一样。
意识主导论的全部内容就是“意识即一切”。
我个人的看法是,“意识即一切”及逻辑,是二元对立的世界内含的自毁程序,顺着这两者继续推导,世界的虚假性会逐渐显露出来,后这两个工具也会被毁灭。
意识即一切,那么……这里、这里、这里都说不通啊……
天哪!
从一个裂缝开始,一个虚假系统崩溃的过程开始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 》整本书都在讲道理,是极其智性的,结论却又导向智性的空无。我想,指出智性的“裂缝”存在,也许是杰德多年后选择重新执笔,向我们呈现“意识主导论”的目的,也是他在书中留下许多矛盾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故事,谁又能为杰德代言呢?杰德能为杰德代言吗?
为了避免我一家之言的气息太重,请让我提供另外一个人的故事。
我在外面翻译这本书时,偶然碰到一个朋友,便和他说起我在做的事,并给他看了几章我译好的稿子。
他看完之后摇摇头,问我,你相信这个人开悟了吗?
言下之意,他不相信。
我不予作答,把问题抛给他:你觉得他开悟了吗?
他表示否定。我问,你怎么知道他开没开悟呢?为什么你觉得一个没有开悟的人有能力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开悟了呢?
朋友开始闪烁其词,只是告诉我,“还是存在一些标准的”。
他后并没有接受我把剩下的书稿发给他的提议。
“存在一些标准”,真的吗?
杰德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和我们开矛盾的玩笑,而是直接给出他的看法:“在梦境状态中,没有所谓‘开悟的人’,因为在一个虚假的背景中,你不可能是真实的。”
所以说,杰德开悟了吗?
根据他本人的说法,杰德没有开悟。
在这里,我只好玩一个在英文里才有意思的文字游戏:No one can achieve Enlightenment.
没有人能开悟。
只有“没有人”才能开悟。
换句话说,在我们这些“灵性追寻者”的概念里,所谓的开悟只是幻相。因此,“追求开悟”也是幻想。杰德在书中多次表达了这个看法,他说,开悟是“只有傻瓜才想要的奖赏”。
在旷野中,一群人在等待闪电。
在闪电到来之前,没人知道闪电是什么样子。那些有幸被击中的人,有的再也没有回来,回来的那些告诉大家,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知道闪电是什么模样。
与此同时,人们之间有千百种描述闪电的理论——《 追寻闪电三百六十计 》。
于是,人们在黑暗的旷野中游荡,苦苦求索而不得。没有闪电提供的照明,周围是一片黑暗。
这时,一个被闪电击中的人回来了。他告诉大家,别再找了,在旷野中还有别的事情可干。
他说这件事叫“成为人类成人”。他说,“人类成人,是一切的起点。”
所以,我们也不妨先别等待闪电了,比起傻傻地等着、做没有意义的寻找,还有别的更有价值的事可做。
而且,说不定有一天……
一道雷霆从天而降——
轰!
真相。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我和朋友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些问题,我所做的、所说的任何话都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我硬逼着自己配合对方或是当下的气氛采取行动,却被事后的失落感搞坏了身体。就算我鼓起勇气提出相反意见,却也只是让气氛越来越紧绷。
后来,博士来到日本,某天我和博士一起在他投宿的饭店里共进早餐。服务生到桌边帮博士倒咖啡,博士向他道谢之后,突然对我说:
“恐惧和爱只能选一个,现在你选了哪一个?”
那一瞬间我愣住了,心想:“只是吃个早餐,哪会有什么恐惧或爱?”事后想起这件事,我才发现自己从早上起床后、与博士见面之前的这段期间,都只想到近不愉快的情绪。脑子里充满了攻击、批评对方的语言,同时也品尝着孤单的心情。
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天的开始,只是带着疲倦感换上衣服,心里想着快迟到了,便急急忙忙地赶出门。因为事先约好了,所以我去和博士见面,时间到了就去吃早餐、喝咖啡。如果一定是二选一的话,从匆匆一早起床开始,我简直就像是漂浮在“恐惧”之中的亡魂。
看到我如此沉默,博士对我说了一句话。
“不可以一直只顾着和记忆玩。”
听到这句话,我惊醒了过来,一边深呼吸,一边在心里念着那四句话。
“谢谢你。”
“对不起。”
“请原谅。”
“我爱你。”
这时,咖啡的香气突然在我口中蔓延开来。眼前突然清楚出现了从刚才就一直坐在我面前,总是带着帽子的博士的和蔼面孔。接着,我在心里把今天一整天的行程整理了一遍,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变得很明确。
这个体验,或许就是在那一瞬间舍弃“记忆”而选择“爱”所获得的安心感吧。
我们经常身处于问题之中,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完全顾不了其他。但即使是这样的状况,我们仍然有选择的自由。
“记忆或爱,在每个当下的瞬间,你都只能选择活在一个当中。”
选择哪一个都可以,可以选择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
因为经历过这样的早上,于是我再次问自己:“当下这一刻,我选择的是哪一个呢?”
打电话给有心事的家人时,寄出工作上的电子邮件时,购物、写稿、为植物浇水和用餐的时候,我都是怎么选择的呢?
现在的我,似乎大多数时候会选择记忆(恐惧):为了表现出聪明能干的样子而写电子邮件,为了掩饰自卑而选择洋装,为了不让人觉得不孝而打电话。
以前的我为了修复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总会在见面时改变想法、试着想要面对问题,但即使面上看起来很和谐,其实内心深处还是累积了没有处理完的感觉,后只会为自己增加痛苦。
“因为有事情尚未清理干净,所以会回想起这件事。因为尚未清理干净,所以感情才会涌现出来。”
034
我一直以为自己知道那些和朋友之间发生不愉快的原因,因而我向对方道歉、保持距离、试着改变应对方法,但双方关系仍然没有改变,依然无法冷静思考。
“也可以每天针对深藏在你之中的‘原因与结果法则’进行清理。有时,那种认为自己这么做就会变成那样的想法,会干扰每一件事物本来就具备的完美的作用。”
平常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中采取的行动时,常会在一开始就先设定好结果,并批评这些行动的动机。但是,如果你能察觉博士说过的“因为进行清理,所以发生了这样的事”,就会想起应该进行清理了,接着内心的傲慢就会消失,自然会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就好像电影播到一半才开始看。”
035
博士经常这么形容正在感觉问题的我。真正的原因是几亿年前万物起源时就已经发生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是从电影播到一半时才加入,却以为自己了解故事发生的内容,并随手开始试着解决问题,所以多半会采取让自己受伤的做法。
我回想着博士的话,并试着对内在小孩说话。
“原来你一直有这么恐怖、这么悲伤的体验啊,谢谢你让我看见。”
之后,每当我因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焦虑、孤独、生气的体验时,就会这样很单纯地进行清理。进行清理时,如果需要联络,当然也会进行联络。这么说了之后,我不再需要忍耐,也不会有大争执,而是自然地与朋友疏远。失去一位朋友本来应该是很令人难过的事,但是我心里却十分平静。
等到下次有机会见面时,我不再对自己说谎、不勉强自己、不让自己的心累积过去那种痛苦,终于可以微笑地和对方说话了。
记忆或爱,现在的你是用哪一种来阅读报纸呢?
记忆或爱,现在的你是用哪一种来看电视呢?
记忆或爱,现在的你是用哪一种来用餐呢?
记忆或爱,现在的你是用哪一种来吃药呢?
记忆或爱,现在的你是用哪一种来看着手机呢?
记忆或爱,现在的你是用哪一种来和旁人交谈呢?
每当我问自己是在用“记忆还是爱”时,就会发现自己在每个行动中继续累积记忆,而且仍然是在选择记忆。这时只要我想起荷欧波诺波诺,在这个瞬间我就能选择清理。之后就能慢慢地看到回归自己充满光的关系里。现在,就请你也问问自己,“记忆或爱,现在的你选择哪一个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