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47831
编辑推荐
一位是苦行高僧,“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一派淡定超脱的架势;
一位则“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一副纠结痛苦的模样。
然而这看似人生缺少交集的两个人,却都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由热衷革命到心灰意懒,、摆脱俗尘,遁入法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怎让人不心生慨叹?
儿女多情原是佛,
英雄末路半为僧。
两位才华横溢的绝世奇才,在人生*好的年华遁入空门,共同演绎一场*空灵、*诗情、*凄美的红尘绝唱。
一位则“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一副纠结痛苦的模样。
然而这看似人生缺少交集的两个人,却都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由热衷革命到心灰意懒,、摆脱俗尘,遁入法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怎让人不心生慨叹?
儿女多情原是佛,
英雄末路半为僧。
两位才华横溢的绝世奇才,在人生*好的年华遁入空门,共同演绎一场*空灵、*诗情、*凄美的红尘绝唱。
内容简介
李叔同与苏曼殊,看似人生缺少交集的两个人,却都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由热衷革命到心灰意懒,摆脱俗尘,遁入法门。本书以详实史料、细腻文笔,倾情抒写了李叔同和苏曼殊传奇而绚丽的一生,带你深入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品读他们人生中的聚散离合与悲喜情愁,还原真性情的两位多情才子。
目 录
上篇 人间有昧是清欢——李叔同的禅意人生 辑 欢·少时闲情 如霜的富贵 美好如斯 身不动,心不痛 光景不负 第二辑 离·风景江南独好 月到天心是清明 一颗脱凡的新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南柯一梦 向日葵,向着太阳 第三辑 恋·芳草碧连天 空了心事 忍孤负 一簇簇,飞扬 满江红 一低头的温柔 第四辑 苦也甘之如饴 愉·不负韶光 繁华一霎 内心的回归 桃李天下 第五辑 断·繁华声中遁入空门 古道送别 心中盛开一朵莲 走向佛陀 红尘中,再无他的脚步 第六辑 生命的苦乐,只在一念之间 觉·人间重晚晴 世间的每一分福泽都值得珍惜 清净的修为 是信仰,亦是人生 第七辑 笑·人生只在呼吸间 淡泊似仙 清花果烛,是为礼 走在弘法的路上 梦境过后,便是一生 当各色人生看尽 下篇 你若安好我便晴天——苏曼殊的红尘游历 章 悲·凄风苦雨谁人知 不幸的开始 那段温柔时光 惊艳的才 第二章 归·是喜是忧还是愁 可笑的回归 巧遇恩师 拉长的悲伤 第三章 负·美相遇又别离 在繁华里漂浮 纵是辜负 唯愿生一双翅膀 第四章 悟·心向佛禅言落花 初嗅脱尘的味道 心向暮鼓晨钟 承受,是成长后的坚强 第五章 游·翻越东洋复又还 风筝线的那一端 心泛柔波 无声的悲剧 清风,清风 第六章 破·了却繁华与喧嚣 心向佛堂的突破口 心出凡尘 云游僧人 第七章 行·踏遍万丈红尘 亲人离世 旅行,辗转 千里干寻 樱花落 第八章 消·万事到头皆是空 变幻的国 殊途 徒劳的挣扎 了却一段红尘孤旅
前 言
李叔同是红尘俗世里的风华才子,禅门佛院里的一代宗师,是一个孤独却能至灵魂丰满的禅者,一位让林语堂、张爱玲、朱光潜、丰子恺、赵朴初、夏丏尊都感动的宗师。他的文,他的人,极致脱俗,傲然亦慈悲。张爱玲曾评价李叔同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苏曼殊是风流倜傥的才子,是历尽情劫的僧人,亦是红尘中的孤独旅人。他以情入禅,成为情禅的开山宗师,是民国特立独行、受追捧的佛学大师。
李叔同与苏曼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民国时期盛名的僧人,一个是一代天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个是有名的情僧,十里洋场,一朝春梦。
他们都是潇洒偏偏的情郎,都在繁华满身时放弃喧嚣,逃出名利,舍弃红尘,遁入空门,长伴青灯古刹。他们的生命就是一场绚烂花事,灿烂时骤归平凡,成为天地间孤寂的僧侣,袈裟披肩风雨一生。
历尽荣、辱、悲、欢后大彻大悟,尽管际遇疾苦、痛楚,仍满怀美好希望,想必这是生活在繁华时代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吧。
一本好书,一段相遇,在深的红尘与美的情郎邂逅。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细腻的文字梳理了李叔同和苏曼殊传奇而绚丽的一生,文字慧丽,情深意长。人间草木太匆匆,爱如禅,你如佛。作者倾情演绎唯美、灵性、禅意的李叔同与苏曼殊,完美解读其佛禅、情爱。
苏曼殊是风流倜傥的才子,是历尽情劫的僧人,亦是红尘中的孤独旅人。他以情入禅,成为情禅的开山宗师,是民国特立独行、受追捧的佛学大师。
李叔同与苏曼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民国时期盛名的僧人,一个是一代天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个是有名的情僧,十里洋场,一朝春梦。
他们都是潇洒偏偏的情郎,都在繁华满身时放弃喧嚣,逃出名利,舍弃红尘,遁入空门,长伴青灯古刹。他们的生命就是一场绚烂花事,灿烂时骤归平凡,成为天地间孤寂的僧侣,袈裟披肩风雨一生。
历尽荣、辱、悲、欢后大彻大悟,尽管际遇疾苦、痛楚,仍满怀美好希望,想必这是生活在繁华时代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吧。
一本好书,一段相遇,在深的红尘与美的情郎邂逅。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细腻的文字梳理了李叔同和苏曼殊传奇而绚丽的一生,文字慧丽,情深意长。人间草木太匆匆,爱如禅,你如佛。作者倾情演绎唯美、灵性、禅意的李叔同与苏曼殊,完美解读其佛禅、情爱。
在线试读
美好如斯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一方大的庭院,一个小小的稚嫩人儿,一段少不谙事的时光。我们都有这样美好的记忆,那时年少,天马行空,温暖慈爱的母亲细心呵护,天真烂漫的心没有负累,一颦一笑间都是脱不掉的幸福颜色,总以为围绕在身边的是整个世界,俨然不知愁为何物。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生在富庶之家,长于书香门第,虽然疼爱自己的老父在自己5岁时撒手人寰,但美丽温柔的母亲承担下所有的苦难。李叔同仍是无忧无虑的少年,玩耍嬉戏,读词赋曲,只知父亲去了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没有忧伤,没有眼泪,有的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有的是慈眉善目的如来佛祖。
经年光景,在母亲的悉心呵护和教育下,小叔同一天天长大,挺拔了身姿,换了一件又一件衣衫,读了一本又一本书籍,背了一篇又一篇诗文,每一天,书桌前都有他摇头晃脑背诵古诗的身影,那一本正经的模样,宛如一个小大人,母亲王氏见到总是倍感欣慰。
只是他仍是少年的光景,脑子里总也挣不脱玩乐的诱惑。那一日,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他在书房温习诗书,思绪却随着午后的阳光,飞到窗外,爬过屋檐,探进院子里的大金鱼缸。那里波光涟漪,鱼儿嬉戏。
门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李叔同知道是母亲来看望自己了,聪明伶俐的孩童赶紧收回思绪,扬声吟出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声音未落,母亲王氏已然来到自己身边,他如好学先生般请教母亲:“纸鸢就是风筝吧?”
他明知故问的请教之语,母亲如何听不懂其中的弦外之音,窗外正是草长莺飞的二月天气,正值爱玩年纪的孩童,一心只想早早结束课业,随着和煦的东风把风筝来放。
看着儿子亮如星辰的眼睛,王氏含笑点了点头,得到母亲允许的小叔同,连蹦带跳地跑到院子里,吵着嚷着,翻出新扎的风筝玩耍去了。
此时,他已经7岁,浅显易懂的诗词已经朗朗上口,母亲和二哥文熙知道这些诗词俨然满足不了他。于是,二哥寻出了《百孝图》、《百姓篇》、《格言联璧》、《格言》等,亲自教他日课,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长文,聪明伶俐的李叔同读得津津有味,如海绵吸水般迅速吸收着新鲜的知识,文熙对弟弟的聪明很是喜欢,更视他为重振儒士家门的至宝,索性寻出《昭明文选》,逐篇讲解。
李叔同日诵百万,过目不忘,8岁开始跟着常云庄学习《文选》,9岁开始读《四书》、《诗经》、《孝经》等,并开始跟着著名书法家唐敬岩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到了12岁的时候,他便开始攻读《史记》、《汉书》……曾有同窗好友更是毫不吝啬地为他作诗:“聪明匹冰雪,同侪逊不如。少即试金石,古篆书虫鱼。”
母亲也对他抱着很大的期望,庇护自己的丈夫死后,他是她的希望,是她活下去的勇气。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完完整整地交给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和柔情完完整整地放在他的身上,他是她的光,是她的暖,是她人间的四月天。
母亲爱他,但并没有溺爱,对他的教育也没有丝毫松懈,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以儒家规范教化他,她谨遵“不离姜食,不多食”的论语古训,特意在每天的餐桌上摆一碟生姜,给叔同耳濡目染的印象,她义正词严地教育叔同“席不正不坐”,她时时不忘传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以知礼、守孝、诚信、尽忠、舍生取义的儒学礼仪要求他,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长大后温文尔雅的李叔同,造就了弘一法师。
日后,当李叔同已是受人景仰的弘一法师,也曾对传贯法师说:“我儿童时,桌不正欲就食,母辄止曰:‘孔子云,不正不食。’即将桌改移令正,然后许食。自后所有一切安排,须观端正而后已。”
只是那时他仍然没有脱去稚气,七八岁的年纪,李叔同正是爱玩的年纪,虽然他有极高的读书天分,虽然他每一堂日课都仔细聆听,虽然他每一篇长文都背诵得滚瓜烂熟,但是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孩子,无论他多么地懂事,多么地温顺,他还是想在和煦的阳光下像风一样奔跑,像鸟儿一样欢乐地嬉戏。
在很久以后,当李叔同已经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弘一法师,当他回忆这段乍暖还寒的时光时,自叙说:“七八岁时,即有无常苦空之感,乳母每诫之,以为非童年所宜。及慈亲早丧,益感无常,悟我无理。”
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李叔同之母虽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温柔慈爱,但在对他的教育上却丝毫都没有松懈,他的乳母刘氏,也略知学问,能够背诵《名贤集》,在闲暇时候,总是会教他诵习:“人贫志短,马瘦毛长”、“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世间变幻,斗转星移,小叔同从生命起始的声啼哭,就注定了拥有不平凡的闪光,那光活泼灵动。
一日,吃过晚饭后,母亲王氏与乳母刘氏在院内乘凉,叔同蹦蹦跳跳地走出屋门,急匆匆向母亲行礼,便要出门玩耍,外面园子里伙伴们正在等他,连乳母让他接两句诗的呼唤都没有听到,直朝门口奔去。
他仍是活泼的孩童,书桌上的一摞摞书籍没有锁住他爱玩的天性,那段时光,仍然是美好的可以滴出水,读书并没有想象中的乏味,下学后的玩耍也很是尽兴,还有疼爱他、视他为宝的母亲,有养育他、慈眉善目的乳母,有陪他玩耍的伙伴,还有温顺可人的猫儿。
他在园中追逐,那花、那蝶,在夏日的阳光下肆意盎然,他陶醉在花香里,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刹那间使前生今世叠映交辉,一切孰真孰幻,不知是前世的记忆,还是梦中的场景。
在欢喜处,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别样的惊喜,当他行到西北角的假山处时,一声细细的猫叫使他顿住了脚步,闻声看去,一只瘦骨嶙峋的小虎斑猫半蹲在假山洞里,用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似羞非羞地看着他,小叔同被它可爱的模样倾倒,禁不住向它走近,猫儿也喜欢他,竟也蹒跚着向他走来。
他抱起小虎斑猫,怜爱得看着它瘦弱的模样,心知它肯定饿坏了,赶紧抱着它一溜烟地去找母亲,细心伶俐的他只顾着小虎斑猫了,直到兴冲冲地向母亲述说完自己捡到小猫的经过后,才发现母亲一脸憔悴的模样,连说话都没有力气,下床更是十分吃力,这时候,他再也顾不上小虎斑猫了,心里满满的被母亲占满,紧紧拉住母亲的手不愿放开。
但凡真心信佛之人,必有一颗慈爱之心,他是孝顺的孩子,对母亲更是十分地依赖,他陪在母亲的病床前,尚显稚气的脸上写满郑重,大有衣不解带之势,直到母亲病愈。
但那次假山处与小虎斑猫的邂逅,使他与猫咪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家里的猫一天天多了起来,有他捡回来的,有亲戚送的,还有在树林子里乖乖向他走来的流浪小野猫。
美好如斯,照竹灯和雪,看松月到衣,他的童年,在幽静美丽的大宅中一日日度过,与书为伴,与友共玩,与母相守,与猫相交,阳光洒满庭院,一切都简单纯粹。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一方大的庭院,一个小小的稚嫩人儿,一段少不谙事的时光。我们都有这样美好的记忆,那时年少,天马行空,温暖慈爱的母亲细心呵护,天真烂漫的心没有负累,一颦一笑间都是脱不掉的幸福颜色,总以为围绕在身边的是整个世界,俨然不知愁为何物。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生在富庶之家,长于书香门第,虽然疼爱自己的老父在自己5岁时撒手人寰,但美丽温柔的母亲承担下所有的苦难。李叔同仍是无忧无虑的少年,玩耍嬉戏,读词赋曲,只知父亲去了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没有忧伤,没有眼泪,有的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有的是慈眉善目的如来佛祖。
经年光景,在母亲的悉心呵护和教育下,小叔同一天天长大,挺拔了身姿,换了一件又一件衣衫,读了一本又一本书籍,背了一篇又一篇诗文,每一天,书桌前都有他摇头晃脑背诵古诗的身影,那一本正经的模样,宛如一个小大人,母亲王氏见到总是倍感欣慰。
只是他仍是少年的光景,脑子里总也挣不脱玩乐的诱惑。那一日,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他在书房温习诗书,思绪却随着午后的阳光,飞到窗外,爬过屋檐,探进院子里的大金鱼缸。那里波光涟漪,鱼儿嬉戏。
门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李叔同知道是母亲来看望自己了,聪明伶俐的孩童赶紧收回思绪,扬声吟出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声音未落,母亲王氏已然来到自己身边,他如好学先生般请教母亲:“纸鸢就是风筝吧?”
他明知故问的请教之语,母亲如何听不懂其中的弦外之音,窗外正是草长莺飞的二月天气,正值爱玩年纪的孩童,一心只想早早结束课业,随着和煦的东风把风筝来放。
看着儿子亮如星辰的眼睛,王氏含笑点了点头,得到母亲允许的小叔同,连蹦带跳地跑到院子里,吵着嚷着,翻出新扎的风筝玩耍去了。
此时,他已经7岁,浅显易懂的诗词已经朗朗上口,母亲和二哥文熙知道这些诗词俨然满足不了他。于是,二哥寻出了《百孝图》、《百姓篇》、《格言联璧》、《格言》等,亲自教他日课,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长文,聪明伶俐的李叔同读得津津有味,如海绵吸水般迅速吸收着新鲜的知识,文熙对弟弟的聪明很是喜欢,更视他为重振儒士家门的至宝,索性寻出《昭明文选》,逐篇讲解。
李叔同日诵百万,过目不忘,8岁开始跟着常云庄学习《文选》,9岁开始读《四书》、《诗经》、《孝经》等,并开始跟着著名书法家唐敬岩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到了12岁的时候,他便开始攻读《史记》、《汉书》……曾有同窗好友更是毫不吝啬地为他作诗:“聪明匹冰雪,同侪逊不如。少即试金石,古篆书虫鱼。”
母亲也对他抱着很大的期望,庇护自己的丈夫死后,他是她的希望,是她活下去的勇气。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完完整整地交给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和柔情完完整整地放在他的身上,他是她的光,是她的暖,是她人间的四月天。
母亲爱他,但并没有溺爱,对他的教育也没有丝毫松懈,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以儒家规范教化他,她谨遵“不离姜食,不多食”的论语古训,特意在每天的餐桌上摆一碟生姜,给叔同耳濡目染的印象,她义正词严地教育叔同“席不正不坐”,她时时不忘传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以知礼、守孝、诚信、尽忠、舍生取义的儒学礼仪要求他,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长大后温文尔雅的李叔同,造就了弘一法师。
日后,当李叔同已是受人景仰的弘一法师,也曾对传贯法师说:“我儿童时,桌不正欲就食,母辄止曰:‘孔子云,不正不食。’即将桌改移令正,然后许食。自后所有一切安排,须观端正而后已。”
只是那时他仍然没有脱去稚气,七八岁的年纪,李叔同正是爱玩的年纪,虽然他有极高的读书天分,虽然他每一堂日课都仔细聆听,虽然他每一篇长文都背诵得滚瓜烂熟,但是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孩子,无论他多么地懂事,多么地温顺,他还是想在和煦的阳光下像风一样奔跑,像鸟儿一样欢乐地嬉戏。
在很久以后,当李叔同已经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弘一法师,当他回忆这段乍暖还寒的时光时,自叙说:“七八岁时,即有无常苦空之感,乳母每诫之,以为非童年所宜。及慈亲早丧,益感无常,悟我无理。”
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李叔同之母虽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温柔慈爱,但在对他的教育上却丝毫都没有松懈,他的乳母刘氏,也略知学问,能够背诵《名贤集》,在闲暇时候,总是会教他诵习:“人贫志短,马瘦毛长”、“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世间变幻,斗转星移,小叔同从生命起始的声啼哭,就注定了拥有不平凡的闪光,那光活泼灵动。
一日,吃过晚饭后,母亲王氏与乳母刘氏在院内乘凉,叔同蹦蹦跳跳地走出屋门,急匆匆向母亲行礼,便要出门玩耍,外面园子里伙伴们正在等他,连乳母让他接两句诗的呼唤都没有听到,直朝门口奔去。
他仍是活泼的孩童,书桌上的一摞摞书籍没有锁住他爱玩的天性,那段时光,仍然是美好的可以滴出水,读书并没有想象中的乏味,下学后的玩耍也很是尽兴,还有疼爱他、视他为宝的母亲,有养育他、慈眉善目的乳母,有陪他玩耍的伙伴,还有温顺可人的猫儿。
他在园中追逐,那花、那蝶,在夏日的阳光下肆意盎然,他陶醉在花香里,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刹那间使前生今世叠映交辉,一切孰真孰幻,不知是前世的记忆,还是梦中的场景。
在欢喜处,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别样的惊喜,当他行到西北角的假山处时,一声细细的猫叫使他顿住了脚步,闻声看去,一只瘦骨嶙峋的小虎斑猫半蹲在假山洞里,用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似羞非羞地看着他,小叔同被它可爱的模样倾倒,禁不住向它走近,猫儿也喜欢他,竟也蹒跚着向他走来。
他抱起小虎斑猫,怜爱得看着它瘦弱的模样,心知它肯定饿坏了,赶紧抱着它一溜烟地去找母亲,细心伶俐的他只顾着小虎斑猫了,直到兴冲冲地向母亲述说完自己捡到小猫的经过后,才发现母亲一脸憔悴的模样,连说话都没有力气,下床更是十分吃力,这时候,他再也顾不上小虎斑猫了,心里满满的被母亲占满,紧紧拉住母亲的手不愿放开。
但凡真心信佛之人,必有一颗慈爱之心,他是孝顺的孩子,对母亲更是十分地依赖,他陪在母亲的病床前,尚显稚气的脸上写满郑重,大有衣不解带之势,直到母亲病愈。
但那次假山处与小虎斑猫的邂逅,使他与猫咪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家里的猫一天天多了起来,有他捡回来的,有亲戚送的,还有在树林子里乖乖向他走来的流浪小野猫。
美好如斯,照竹灯和雪,看松月到衣,他的童年,在幽静美丽的大宅中一日日度过,与书为伴,与友共玩,与母相守,与猫相交,阳光洒满庭院,一切都简单纯粹。
评论
还没有评论。